Sunday, September 29, 2013

「豪宅售楼处塌陷 开发商称故意」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豪宅售楼处塌陷 开发商称故意」,与你分享。

  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顶级公寓"深圳湾一号"预售中心前日整体倾斜,周边出现大面积的土地坍塌。因该地处于填海区,引发市民对填海区安全的关注。

  楼还没售完,售楼处先塌了,是拆除不当?还是挖基坑意外所致?此前开发商有多种说法。昨日开发商鹏瑞地产召开新闻发布会,一名负责人称,由于临时建筑临近科苑大道,担心拆除解体时往路面倾斜,因此在距离大楼50米处清理淤泥,让大楼往预计的方向倾斜。南都记者现场却发现周边河沟亦出现裂缝。深圳市住建部门并未回应此事。

  耗资千万启用不到半年就拆?

  涉事售楼处原为三层小楼。有工地工作人员称,小楼建设花费约700万元,加上装修,耗费共计在2000多万元。

  据了解,该中心去年9月建好,今年5月正式开放。昨日现场也有工人表示,就是近几天因为倾斜才不得不搬走,搬迁非常之狼狈。一名报料人也称,此前7天,他看到该楼并没有任何拆除迹象。

  耗资千万为何启用不到半年就要拆除?是不是因为质量问题不得不拆?

  昨日,该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营销部负责人称,临时售楼处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是按照工程计划进行拆除。临时售楼处位于该公司用地红线范围内,因一期工程主体完工,二期要开工,拆除是为了给二期施工做准备。

  既然是拆除为何会让整体垮塌?

  前日开发商一名工程负责人称,楼体倾斜是拆除所致,但是否认与旁边开挖基坑抽排泥浆有关系。后营销部负责人又称,确实与开挖基坑抽排泥浆有关系。

  但是该公司方面昨日又通报称,是自行拆除所致。有人问为何不采用定向爆破,或者使用机械和人工拆除?

  在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一名工程负责人介绍说,售楼处地处科苑大道,楼体是钢结构复合楼板,拆除时并不像混凝土结构,容易被拆成碎片,而是会较为完整。这样结构的房子并不适合爆破,同时人工机械拆除也容易引起整体倾倒,会伤及路人。因此在距离50米处左右清理淤泥,让大楼按照预计的方向倾倒,再进行拆除。

  昨日,机械已经进场,科苑大道边上也布置围挡,该公司在自行进行拆除。

  楼盘建筑质量会不会有问题?

  为何一抽淤泥建筑就倾斜,这是不是填海区的通病?深圳湾一号楼盘建筑质量会不会有问题?

  开发商工程方面负责人称,售楼处因为是临时建筑,所以没有打桩基,因此将地下淤泥抽取之后,出现垮塌是意料之中。

  这名负责人也介绍说该地属于填海区,地下有堆填层、淤泥层、砂层和岩层,岩层通常在地下40米左右。深圳湾一号一期桩基在地表以下60米。



原地址:http://163.fm/UswWh8j


Sent from my iPad

「载棉花货车起火 村民冒火哄抢」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载棉花货车起火 村民冒火哄抢」,与你分享。

  9月29日,消防队员在在河南省许平南高速货车火灾事故现场扑火。当日10时许,在河南省许平南高速往南阳方向144公里处,一辆装载着40吨棉花的货车突然起火。

  事发后,当地消防部门迅速赶往事故现场扑灭火灾,并联合高速交警、路政等部门疏散车辆,恢复交通。

  火灾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却引来当地30余名村民"冒火"哄抢棉花。

  目前,事故原因和火灾损失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图为消防队员在在河南省许平南高速货车火灾事故现场扑火。



原地址:http://163.fm/VHXLvlj


Sent from my iPhone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遗产税即将落地?80万元起征逢五抽一!(这一代收割完了,下一代不买房了没法收割,那么就用遗产税收割,所谓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遗产税即将落地?80万元起征逢五抽一!(这一代收割完了,下一代不买房了没法收割,那么就用遗产税收割,所谓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几天前,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透露,征收遗产税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而在今年2月,国务院已同意并转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称"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

 早在2012年底深圳两会期间,就曾有"深圳试点征收遗产税"建言,经社会发酵一度"成真"。此后,深圳地税局、深圳市市长许勤相继辟谣。

 "一个地方先试点(征收遗产税)的可行性不大,否则为了避税,当地的富人都集体把财产转移到别的地方,甚至(本人)直接跑了。"中煜华税务事务所税务师黄远向本报称。

 争论从未休止。国家税务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对于遗产税究竟何时开征,"还没有时间表"。

 遗产税过三四十年才可行?

 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发布的《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报告》进行了188个国家的信息收集和检索,发现有114个国家开征遗产税或对遗产课征其它税收,占比61%。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对遗产征税的占比91%,美国、日本最近都加大了对遗产继承的税收调节力度。

 报告认为,从转变增长方式,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需要出发,推进遗产税改革的时机已成熟,国家应争取在"十二五"内出台遗产税制度。

 事实上,早在2004年9月,财政部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下称《暂行条例》),该条例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下称《新版草案》)。

 "《暂行条例》草案出台快十年了,但一直没施行。"黄远说,目前我国大部分税收都是以政府条例施行的,遗产税也应该先按条例试行,一段时间规范后再立法,"最大的难点不是法律法规等软件条件,而是财产实名申报、物权实名登记制度建设及执行等硬件条件"。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芳律师认为,征收遗产税要求国家对公民个人的婚姻家庭情况,房产,金融资产,公司股权,知识产权,人寿保险,家庭信托,境外财产情况、个人移民情况等等都要全国联网,"而我国要实现这一操作系统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完善,尚需时日。征收遗产税的时机尚未成熟。"

 2012年下半年以来,相关部委已开始推动财产公示及相关信息平台建设。

 2011年12月,央行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存量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相关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11]254号),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3年12月底之前,全面完成核实工作,实现行内业务系统中标识、查询、统计核实结果,依法中止为不明身份的存款人提供服务。包括中行、农行等国有大行,民生、招行、光大等股份行及大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均已开始个人存款账户信息核实。

 透露"征收遗产税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草稿"的刘桓同时对本报表示,"我个人认为,目前推出遗产税时机并不成熟,还需要过三四十年才可行。"

 刘桓认为,中国房产只有70年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传代困难造成了征收遗产税难。此外,征收遗产税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养老模式。在中国,赡养父母的责任是子女的,如果推出遗产税,必然会遭受很多反对。

 超额累计税率:3000万纳税1034万

 9年前出台的《暂行条例》(尚未正式实施)已对遗产税征收的条件、范围及免征项等进行了全面说明,2010年修订的《新版草案》甚至给出了具体征收起点、对应税率及其计算方法。

 据《新版草案》,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在遗产税税款缴清前,其遗产不得分割、交付遗赠,不得办理转移登记;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遗产依法归国家所有,免纳遗产税;被继承人死亡之前,依法应补缴的各项税款、罚款、滞纳金,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等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遗产税免征额为20万元。

 而对遗产税的征收方法,《新版草案》超额累计税率表的附件对应纳税遗产净额不超过80万的,税率为0;80万-200万、200万-500万、500万-1000万以及超过1000万的适用税率分别为20%、30%、40%、50%,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分别为5万、25万、75万、175万,遗产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遗产净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500万的遗产净额应纳税84万,1000万、3000万的遗产净额分别应纳税209万和1034万。

 以3000万元净遗产额为例,1034万的遗产税为120×20%-5=19万,300×30%-25=65万,500×40%-75=125万,2000×50%-175=825万,四项的加总。

 "现在通胀太厉害,遗产税的征收方案也应该与时俱进,适时对起征点进行调整。"黄远认为。

 王芳认为,制定征收方案时,有关研究机构应该抽取样本,作数据库的大量信息采集和分析;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差异极大的社会现实。

 上述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认为,我国遗产税应按中产水平确定起征额。"我国个人所得税将年收入12万以上作为需申报的高收入人群,按三口之家年收入为36万元。如把家庭财产存量定为15年收入,则500万元为遗产税起征限额。限额以下是中等收入家庭,遗产和赠与不征税。限额以上是高收入家庭,按超额累进征税。"

 报告还分析,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遗产税收入一般可达税收总额的1%-2%。鉴于我国此项改革是从无到有,按遗产税收入达税收总额的2%计算,2012年我国税收收入超过10万亿元,此项即能收入2000亿元。

———

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讲,遗产税和所得税实际上是同一个性质的税种,一个是对于财产的存量税,一个是对于形成财产的增量税,实属重复征税

重复征税什么不可以的么
说不定哪一天开征流动资产保有税,直接从银行账户里扣。。。

哦,漏出来了?
这是三中全会以后就要开征的节奏?

起征点太低,税率太高,这是家家要交遗产税的节奏了。

现在稍微大点的城市一套房子就轻松超过了。。。
你算算有多少

城市里面只要有一套房子的,就有很大比例的人群资产超过80万了,更别说有几套房子的人了
这样一来,我看拆迁也不需要了,即便是分了房子也是要交给国家的,还不如农家小院来的舒坦

土地私有化、城镇化、房产税、遗产税、以房养老,我看李相是在拍着脑袋乱出招啊

遗产税是典型的吃大户,关你这个草民啥事?真草民多半还没资格纳这个税。无外乎就是大额存量财富在大户和财政之间再一次分配罢了
遗产税在中国推行的阻力应该来自官员--政策需要他们具体执行,但收遗产税之前肯定面临财产的确认(比如住房信息全国联网),那官员们的财产如何说清楚呢?
商人虽然也反对,甚至用脚投票,但还是对抗不了国家机器。

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呢,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发达地区城镇,能有多少比例有房子的人资产价值少于80万的?房产证上大多只写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名字,符合被征条件的人多了去了。再说,遗产税一出,严重打击国人努力工作、发家致富的积极性,社会影响是很恶劣的

重复个屁,资本家几千万几百亿财富增长过程根本没收税,死了给子女就该一次性收税,并且一般劳动者劳动收入最高都接近一半的税,何况继承几百亿的意外财。还要别和企业所得税扯淡,那是不一样概念。

很好,一定要把农村的宅基地折价来征收遗产税,没钱交遗产税的农民,就把丫的房子强拆了

哈哈,要真这样,可真是社会动乱的前奏啊,官员能惹、小资能惹,惹赤脚农民真得好好掂量掂量

谁让你住这么好的房子呢,谁让你不移民呢

起征点太低,估计是权贵故意用这个刺激民意,说什么屁民也反对,中国是典型权贵把持,中间阶层没有民主话语权的国家。就像阶梯电价就是这么出台的

这个政策,应该各个省出台各自的起征点,最好能各个地级市都有各自的起征点,征收的税款也应该收归地方上使用。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了,各地的情况差别太大了,一刀切肯定要出问题。

是的,遗产税是削平阶层差距的税种(流转税很多时候在拉大阶层差距)。
权贵们(贪得多的官员、大商人)不希望这个税种出台,所以提案中弄个很低的起征点80万刺激民意,逼迫政府。写个800万屁事没有,上面这个楼主就被刺激了。
事实上之前的版本,起征点都是500万或更高。美国遗产税覆盖范围是2%,基本上50个人里面最富的一个才会被征。

传言中的遗产税不可能是试点,必然全国一盘棋!
任何一个城市的试点都会有逃避之漏洞,这个没法试点,必然全国铺开。

显然。
这个城市按100万划线,另一个城市按照200万划线?
马上跑路阿。

但愿遗产税的征收起点和税率只是谣言!
如果遗产税的征收起点只是80W,那真是收割的节奏。我和太太在北京打拼5年才把房贷结清,女儿快两岁了,我经常会对我太太说:"XX(我女儿的小名)以后不用再向我们这样为房贷奔波,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我买房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家人自住,但是也是为了女儿能比我活得更轻松,现在房子市价接近300W。如果政府真的这么干,那真是"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在中国,不要计划20年后的事情。
你做的任何梦,一定没有实现那一天,肯定被刮民党打得粉碎。
你血汗浇灌的成果,到时候一定被刮民党摘走。
打着改革的名义。

资本主义的逻辑就这样,
你以为当年英美怎么把伦敦和纽约的穷住户逼出去?
难道他们下一代就有永久性享受公共服务权?
房产税和遗产税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自己有水平的,自己花钱买服务买不动产,靠上辈财产的都是封建残余,即便是基金会、股市、期货市场中存在着种种黑幕,也都是社会公共设施的一大部分,这也算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另一种方式了。
必须时刻记住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里,土地资本是产业资本的死敌,是增加躺着挣钱人头的不二方法,只有把地租收益转为公共设施投入才不会副作用于产业资本。
天朝正在走向一个竞争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社会,没有任何人能停下来,丝毫懈怠的,都会被社会迅速淘汰,这已经不是士大夫能靠识字写文混一辈子的社会,资本主义不断扩张会让所有跟不上时代的人被淘汰。

其实就是需要不断吸血,从而需要人民不断造血而已

没有从劳动成果中分走份额,无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既然现在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资本积累,
那么必须有一部分被拿走转化成资本形成,区别是消费品的分配问题。
而这部分资本形成最终都会公有化,即公共设施化,
而不是私有化,更不用说私有化下的继承机制。
从这个逻辑上说,房产税的价格会涨到接近房租的价格,
而房租收益基本将会被征趋近100%的税收,使得土地收益几乎尽归国家所有。
这个路线也算是变相回复房产公有制的路线了。

收遗产税的前提是一切都要能自由定价和买卖,比如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计划生育指标、以及一切不能用钱来衡量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遗产税不会成为收割城里人的工具。以后农民老死了,必须上交20%的土地作为遗产税,农民儿子想要保留土地就必须掏钱赎买,价格按照市场定价来算。

其实不用担心,遗产税的前提是每个人的资产政府都能统计清楚.
但是,如果能统计清楚了,官员财产公不公开?
不公开,大家都会质疑.到时候每抓一个贪官爆出多少资产的时候,就会一堆人说,这些信息政府都知道,为什么早不抓,纪委干什么吃的.
公开了,可能么?
你看房地产信息联网搞到现在还没搞成,也是这个原因.所以说提这个的专家也只能说三四十年,到时候还不定怎么回事呢.

这一代收割完了,下一代不买房了没法收割,所以只好用遗产税收割。不可能是谣言。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hone

Friday, September 27, 2013

韩寒:我们是动物,我们可以走。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韩寒:我们是动物,我们可以走。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地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我说,我还有雨水。

流沙说,雨水要流到大地上,才能够积蓄成水塘,它在空中的时候,只是一个装饰品。

我说,我会掉到水塘里的。

流沙说,那你就淹死了。

我说,让我试试吧。

流沙说,我把你拱到小沙丘上,你低头看看,多少像你这样的植物,都是依附着我们。

我说,有种你就把我抬得更高一点,让我看看普天下所有的植物,是不是都是像我们这样生活着。

流沙说,你怎么能反抗我。我要吞没你。

我说,那我就让西风带走我。

于是我毅然往上一挣扎,其实也没有费力。我离开了流沙,往脚底下一看,操,原来我不是一棵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多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我回头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其实他们是动物。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经济大势分析纪要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经济大势分析纪要

程定华

当下经济一个季度一个周期,一季度复苏,二季度衰退,三季度复苏,四季度可能又要介绍衰退,经济周期变化快,季节难搞清。经济周期缩短的理由是二季度所有人直观感受是出现严重下滑,大部分投行都在调低经济增速,当时还害怕破七。自己直观感觉和实际情况并不一致。
直观感觉差的理由是:统计局公布名义GDP八点几,而10年高点17%,几乎砍半,除开金融危机时候最低的,就是最低的一个季度。
站在政府角度会觉得非常危险。如果站在财政角度看问题,中央财政收入增速近零,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也很低,收不到钱。最近一两年把过去收了很多过头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却仍旧接近于零。
作为投资人也会觉得很差,因为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出现明显反弹。但后面转差,从企业单季度净利润率看一二季度盈利差主要因为净利润低,4.5%左右。
新政府讲转型和其它都是假的,只有一个为真,就是经济增速到7%是决定走新路还是老路,7%是十八大政治报告谈论的数据,到7%从中央到地方都觉得不能忍受。当时感受跌穿七是北戴河会议集体调研闹的,调结构的信心被各形各色的人哭诉而动摇信心。
下半年经济增速本来就不会破七的原因是:1)基建处于景气高位并计划加速,过去十年平均数不会比目前高多少,从08年到现在,今年就是其中的高点。这就是为什么钢铁和水泥库存低但价格水平凑合的理由。下半年铁路,电网,棚户区改造,管道都处在非常高的增长(20%几);2)房地产去年投资增速预测13%,而上半年超过20%,房地产投资增速远远超预期,两者合起来意味着整个投资增速处在很高的位置。如果北戴河会议不保增长,下半年房地产投资也不会很快掉落,基建也不会下,所以不会跌穿七。
目前的问题,为什么今年的房产和基建投资都很好但是二季度出现恐怖的经济下滑。这跟他们自己瞎忽悠有关。
错觉产生的原因:库存――大部分周期性行业在去年经济下滑过程中累计了高库存,去库存意愿强烈。今年二季度库存出现了意外的下降,比如二季度的铁矿石港口库存同比(反季节下降),再比如原油库存绝对水平看是历史上非常低的水平(2010年开始计),季节性库存和往年相比也非常低。制造业产成品库存也非常低,钢材长材板材的库存水平都非常低,因为担忧新政府要调结构,所以处理库存。去完库存看起来经济下滑严重但这不是需求的原因。
七月新政府开始唱稳增长,所有人开始发现之前是错觉。房地产市场出现同样情况,去年地产销售好但不拿地,库存下降,三季度发现弄错方向,所以需要疯狂买地。最近铁矿石进口增速非常快,原油和铜也是一样。所有人发现弄错后,产量就会起来,比如钢材,库存去的比较严厉的行业开始涨价,地方开始产生。卖地其实是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卖的好,所有的钱都攒到今年三季度花掉。八月开始把经济增速上调。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上调是否靠谱还有能玩多少时间。
今年四季度整个经济增速及其平台会比二季度整个水平高,但不会高于10.4%(二季度的尖尖),最主要的原因其一是地产――房地产销售远远不如一季度,二三四线城市卖的不火。拼命花钱拿地但销售的现金回流并不好。二三四线城市销量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供应量太大,拿赤壁市看就是如此。如果一直不放量到明年一季度企业的投资就会出现拐点所以对房地产非常谨慎。如果地产不再发挥强劲作用,超过八月高点就很难。第二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基建,现在撑几个月没问题,审计结果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但实际情形不会公布,最近走访地方政府,非常大的问题是现在地方政府将债务平台往私人转移,快的是没法审计的平台(私营部门的平台,BT只是其中一种)。简单的搞法比如金螳螂和东方园林,私人企业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收账款上升到40个亿,地方政府没钱给,让你弄项目承诺之后给你钱。地方政府划地给你,是否做房地产没关系,私人企业我给你一块地,然后去发信托,将钱分一半给地方政府,另一半开发,如果地开发完能卖,钱还你,否则不知道怎么办。。。。这种东西现在上的非常快,特别是中小地方,因此实际债务审计非常困难。
投资这块如果看资金来源只有两类,不用负债和需要借钱的。不用负债是财政收入和卖地收入+利润和折旧,直接融资中的股权融资,最近两三年财政收入增速基本只有10%左右,企业利润和折旧8%,股权投资增速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左右,说明负债增速肯定几何级上升。债务中有三个方向:银行信贷+企业债+影子银行。
银银合作,信托,银证合作,小额贷款,债券的斜率都是40-50%的增长,所以是债券过去几年增速非常快的原因。
10年尚未学会造假,11年有审计作为基数:1.最近三年地方上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多少。2.财政收入增速和卖地收入增速。3.扣掉后的差额就是融资平台。
如果数据对不上,就是地方政府在造假。
边际投资收益率递减的问题:财政收入增速,企业利润和折旧的增速合起来达不到投资的增速,表现为负债的疯狂上升。债券收益率水平和通涨没有关系,两点间已脱节,因为债务几何级上升,两年翻倍的增速这样在拓展。困境是经济好的话,利率债不行,会被打爆。如果投资增速显著回落,信用债会被打爆,总有一个跑不掉。这个困境对做债的人是艰难的前景。忙不迭的债券基金迟早别搞。
房地产拐点出现,基本认为经济增长的高点(8月)不会达到,如此,周期股不会再动。9月IP和10月IP数据会比二季度好很多,但作投资的不喜欢,因为再次成向下排列。
整个债券长端利率水平和通涨无关,不是通涨推升。
QE退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外资依赖程度较低,QE退出对大型新兴经济体影响较小。联储所有的退出都影响规模是他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国家,不会听说一个太阳的变动可影响另外一个太阳。中国的经济体量,资金流出2万亿无所谓。但香港如果出现3000亿美金流动就会土崩瓦解。中国M2比美国还大,到底谁吸引谁还说不定。
风险偏好会传递,但不会出现资本外逃等大动荡。中国出现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不用把原因推到美国。
我们的对策:
预计短期需求高点还能维持一个季度,动力主要来自于库存变化和基建投资加码。转正来自于利率和地产销售。
受周期向上影响,周期股短期企稳并带动市场企稳或小幅反弹。市场高点会出现在一两周内(担心9月数据低于8月,排列数据开始下行)。
中期仍然弱势,下行风险转移至四季度末,
建议四季度(十月)选择整体性降低仓位。
明年春季没行情,那次下来不管从各个角度看问题都很难处理。房地产销量不起来,只起来北上广深谁都没办法。政府如果要投资,现在25%增速,如果搞到30%的增速,债务一年半就翻倍的增速,哪怕通缩,利率水平也要上五。再下来后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处理。
目前债务累计速度和资产证券化没法匹配,不能解决。除非房地产10-15%销售增速可以维持,那么还能拖的久点。
国有企业每月公布盈利收入增长总资产增长,今年任何一个月份都是资产增速低于债务增速,每个月的负债率都在上升,现在国企基本到65.1%。国企杠杆已非常高。
自贸区:目的是TPP谈判+香港17年普选。第二个更重要。
17年普选无法控制,如果普选后的政府倒向英美就会非常难办。中央政治局定的东西,让李总理来卖人情。中央政府控制的方法是用经济战略,在上海准备一个复制香港的东西。所以为什么法律法规和香港都一样。看你表现。如果17年能控制,28平方公里就很小,搞点免税店,试运行两年的理由。如果香港要翻脸,人大授权法律法规废止,除了做免税区,金融机构都可以去,扩大28平方公里到100平方公里比如,直接把香港的中资机构搁到上海。这样上海有迪斯尼,免税区,离岸交易等。到时香港房地产暴跌,经济萧条,普选上来的政府搞到房价下跌,则引起民愤。
汽车:汽车限量,国家制定存量目标,各地划量,每年增速不可超过4%,北京增量得为负,上海牌照还会疯涨(20万)。

国企改革:上海还没啥动作,国企股权交易平台,第一头疼的是上海电气(垃圾),第二头疼的是上海百联(垃圾too),第三头疼的是上海建材,第四头疼的是上汽集团除合资部分。
房地产:不会有任何调控。
资源改革:水,天然气,电力。
出口:压根不相信出口会复苏。欧美经济好不到哪里去,人民币汇率又非常坚挺。出口增速能维持5-6%已经很好。
明年以后机会在哪里?一种玩新股,市值配售和分红结合,有些股票可以买,短期策略。一种是回到医药。下一个GDP增速的中位5%。
投资方向:目前不看好周期股,债券,小股票,香港十几倍的医药股还可以考虑。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金融时报》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场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金融时报》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场

000039350_piclink_272_181

定于本周末挂牌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引发了白热化的期待。

在上海远郊毗邻自贸区的地方,住宅被抢购一空。预期将获益的公司的股票飙升,其中有些股票在过去一个月里上涨逾300%。经济学家们欢呼其为中国10多年来最重大的改革努力。

只是不要去问购房者、投资者或分析师:这个自由贸易区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至少就目前而言,他们仍基本上是一头雾水。

当国务院在今年7月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时,地方官员最初形容其为一个有利于物流行业的项目。他们表示,经由自贸区发运的商品将享受较低的关税——这将是一个重要发展,但算不上一场革命。

但自那以来,有关自贸区还将包括什么内容的猜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多。国务院提出,它将被用作金融改革的一个试验场。据政府顾问介绍,利率放开、人民币可兑换,以及解除针对外企的投资限制,都在讨论中。

"这对中国应该是一件大事。上海官员原来认为,这是该市的一个项目。现在它已成了国家的举措,"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李克强总理已接手这个项目,希望将自贸区作为一场加快国内服务行业自由化和资本账户放开的试验。"

随着中国政府推动经济转型,使其减轻对投资的依赖,转向更多创新型行业,这些步骤都是中国长期发展蓝图的一部分。但是,已经固化的官僚体制的阻力很难克服,同时在全国范围推行改革的风险也较高。

于是就有了在一个特定的地方集中做出改革努力的决定。李克强选择将上海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场,是在沿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创的套路:当时政府在深圳市开拓市场化改革举措,然后将改革经验推广到全国。

官方媒体表示,政府将在周日正式挂牌成立上海自贸区,届时将宣布56项不同措施。其中很多措施最初将以笼统的措辞表述,细节将在未来几个月里逐渐出炉。"我的感觉是,他们仍在拟订方案,仍在就最终细节进行激烈辩论,"本周曾会晤上海金融官员的一名顾问表示。

相对于各方期待的众多改革,自贸区的物理空间并不大。自贸区将涵盖三个地点:浦东机场、洋山深水港,以及外高桥保税区。这三个地方加起来才28平方公里,距离上海主要金融区陆家嘴最远有一小时车程。

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本周曾报道,政府在自贸区内部将不设有"防火长城"之称的互联网控制,让人们自由访问在中国境内其他地方被屏蔽的网站,如Facebook和Twitter。自贸区内部并没有居民,只有写字楼、工厂和酒店,但此举仍将是表明政府改革意图的一个强大信号。

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前夕,当地有关部门正忙于美化市容。本周,工人们用高压水龙冲洗了外高桥保税区的人行道,打磨了建筑物前的台阶,还给灯柱刷了一层新漆。一座刻有自贸区名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石质大门已经安装到位。

近期投资者大举买入上海企业的股票,认为自贸区将取得重大成功,特别是对上海经济而言。受益的股票包括物流企业上海物资贸易公司(Shanghai Material Trading)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rt Group)。这两只股票自7月以来分别上涨307%和152%。

即将成立的自贸区周边的楼市也呈现强劲涨势。据上海悦新房地产经纪事务所介绍,在外高桥保税区大门外的地方,房价在一个月里涨了20%至30%。

"我觉得这有点疯狂。没有人知道自贸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买家在购房之前连看都不看,"上海悦新的房地产代理习鑫磊(音,Xi Xinlei)表示。

即使这些投资者超前了一点,他们也不算出格。香港富豪、亚洲首富李嘉诚(Li Ka-shing)已经预测,自贸区将有助于上海争夺香港的生意。

对此其他人也表示赞同。"我站在乐观者的一边。这里的官员很有眼光,北京方面也有绕开某些官僚体制的战略,"渣打(Standard Chartered)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表示。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华尔街日报》死刑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华尔街日报》死刑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中国网民周三抛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夏俊峰与谷开来有什么不同?夏俊峰是一名烧烤摊贩,谷开来则是曾经叱吒风云的政治人物薄熙来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革命家的女儿。

两人的命运差别显而易见:夏俊峰周三被执行死刑;谷开来仍在监狱中服刑。

谷开来和夏俊峰均被法院裁定谋杀罪名成立,前者来自中国精英阶层,后者则是一名普通百姓。两人都表示很后悔,并解释说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卫。在这两个案件中,法院都裁定判处死刑量刑适当。

但在许多中国网民看来,两人的命运差别已经显而易见。夏俊峰的妻子张晶周三在微博上写了令人心寒的信息,暗示她的丈夫即将被执行死刑。

张晶在新浪微博上写道,法院来人了,送达最后一次会见夏俊峰,我疯了,现在准备走。

几个小时之后,法院证实夏俊峰已被依法执行死刑。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2009年11月份一审判决,认定夏俊峰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此判决不公,但最高人民法院随后也维持原判。

夏俊峰被处以死刑正值公众重新聚焦谷开来谋杀案之际。该案是中国政府落马官员薄熙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一案的重点,薄熙来已于周日被判无期徒刑。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在2011年年底发现妻子谷开来谋杀英国人尼尔•伍德(Neil Heywood)之后滥用职权。谷开来辩称,她担心尼尔•伍德可能会因一起纠纷对她家实施报复。

夏俊峰案在中国引起广泛反响,因为没有人相信13个月前被判死缓的谷开来会真正被执行死刑。死缓就意味着可能减刑为无期徒刑。

网名为"天佑"的微博用户写道:谷开来是杀人了吧?为啥不判她死刑,反而判夏俊峰死刑?

不言而喻:阶级背景不同。

2009年5月夏俊峰杀死两名城管的消息传出之后,他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同情。夏俊峰辩称,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小摊和进行自卫的时候杀死两名城管的。

在中国互联网用户纷纷向夏俊峰表达同情之际,政治分析师将这一事件与许多人眼中的"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画上等号:2010年12月突尼斯水果小贩Mohamed Bouazizi由于受到当地政府不公待遇而自焚。周三,大量网民再次表达了对夏俊峰的同情之心。

夏俊峰的妻子张晶代表丈夫在网上发出的请愿已经获得了普通民众和人权组织的广泛关注。张晶写道:城管们难道可以这样肆意残忍地殴打我们吗?她辩解道,可能拯救她丈夫的证据被封杀了。

周三早间,"夏俊峰"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搜索关键词。著名作家郑渊洁的一条微博获得了超过94,000次的转发。夏俊峰13岁儿子的画作和书册已在出售,所得将归夏家。

微博上一些对夏俊峰表达同情的消息已被快速删除。发起网络请愿的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教授张鸣的微博帐户似乎已被删除。由其他网民转发的一条张鸣微博显示:每日一喊,刀下留人,夏俊峰!我们记得谷开来,也记得刘志军。这条消息还提到了7月份因受贿罪被判死缓的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夏俊峰的妻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继续吸引人们对夏俊峰的关注。她在探望夏俊峰后写道:我婆婆已经崩溃了,刚回来,婆婆大哭,精神不对了,怎么办?

夏俊峰的妻子指责法院官员称,法院拒绝了其丈夫在最后时刻提出的合影请求。她说,夏俊峰求他们给我们一家合个影,被拒绝,说给他自己留个影,也不可以,?什么,我不知道你们?什么这么残酷,留下个照片给儿子看都不行吗??什么这么绝情啊??什么?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方案公布,十三年游戏主机禁令终解除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Engadget 中国版 // visit site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方案公布,十三年游戏主机禁令终解除

分类: ,


传闻终于变成了现实!在今天由国务院印发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整体方案中,我们发现「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已经赫然成为了自贸区「开放措施」之一,在我国屹立十三年之久的游戏主机禁令(主要是针对国外产品)终于是有了解除的迹象。

按照方案中的说法,外资企业将可以「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同时「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未来游戏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将仍由相关政府部门来左右。但尽管如此,自贸区方案对国内游戏行业的意义仍然巨大,以后在国内架设游戏服务器将变得可行,中国玩家可能再也不用千里迢迢通过海外的服务器来忍受慢网速条件下的对战了,而这对过去为数不多的「正规军」(比如说神游 iQue、中国特别版的 PlayStation 2 等)来说可是不曾有过的待遇啊。如今三大厂商的新一代主机均已到齐,它们何时会真正在上海会师,就让我们来好好期待一下吧。


引用来源:人民网新华网

此文章网址 | 转寄此文章 | 回应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9岁男童被人拐走挖眼杀害抛尸」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9岁男童被人拐走挖眼杀害抛尸」,与你分享。

  9月21日记者接到受害家属线索,称其亲属九岁的男孩刘某走亲戚时,被歹徒刺得遍体刀伤致死。

  记者接到电话后立即驱车赶往禹州巿了解情况,在禹州市殡仪馆记者见到了死者家属。据死者的父亲刘海洋告诉记者,死者是他的儿子,20日下午4点左右在他母亲的陪伴下来到禹州市韩城办事处第八居民区姥姥家串亲戚,6点多钟发现刘某不见了,赶忙四处寻找。直至晚上10点钟,其家属在小区的监控录像中发现,刘某被一青年男子带入该小区一住户家中后再也没有出来过。刘某的家属根据此线索立即赶到该住户家中,在刘某家属的再三追问下,该青年男子的父亲终于交代,是其儿子将刘某带到家中残忍杀害,并租了一辆三轮车将尸体运走。

  最后在一名三轮车主的带领下,于凌晨3点钟终于在颖河新桥北头水里面找到孩子尸体。当孩子的母亲看到白天还活蹦乱跳的儿子,现在却遍体鳞伤,失去右眼,躺在自己面前时,当场精神失常。

  记者又赶往禹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了解情况,该局宣传科张科长告诉记者,目前凶手己被辑拿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歩审理中。

  大河报

  "孩子身中100多刀,面部几乎被毁容,右眼眼角膜不见了。"男童父亲哽咽着说。目前凶手耿某己被辑拿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歩审理中。



原地址:http://163.fm/V5LYpKE


Sent from my iPhone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北京学区房破10万:11平230万」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北京学区房破10万:11平230万」,与你分享。

  北京学区房冲击"10万元大关"

  在北京四环外,一套66平方米的房子最高能卖多少钱?答案是接近600万元。

  地产大腕、"预测帝"任志强日前表示,要不了几年,北京四环附近的房价将达到10万元/平方米。其实,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北京四环沿线的部分区域,房价已接近10万元/平方米。之所以这么高,因为三个字:学区房。

  11平米的平房,230万元

  从地产营销等角度看,学区房一般指的是重点小学片内的房产。

  根据北京市相关教育政策,北京的小学生入学实行就近划片入学,每所小学只招收周边特定区域的学生。对于许多重点小学而言,只有户口在其划定的特定区域的学生才能就读。而通过买房将户口落在这一区域,就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

  近年来,北京各重点小学附近的学区房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今年上半年,北京北四环外五道口华清嘉园的一套学区房挂牌价高达10万元/平方米,因此被戏称为"宇宙中心"。

  一家中介置业顾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华清嘉园一带的学区房,带有重点小学——中关村二小学区的名额,以小户型为主,面积大都在37~60平方米,价格多在6万元~8万元/平方米,部分房源的价格甚至超过9万元/平方米。

  而就在华清嘉园小区,不是学区房的一套房子,面积为200平方米,价格却只有47500元/平方米。

  不过,与北京市核心城区的学区房相比,华清嘉园学区房的价格不过"小巫见大巫"。

  位于北京市二环内、西城区文昌胡同的一套11平方米的平房,只是简单装修,但价格高至230万元,单价为20万元/平方米。销售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该房源是北京实验二小学区房。另一套15平方米的平房,总价为250多万元,17万元/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北京重点小学资源集中的区域,已经形成了几个颇具规模的热点学区房板块,如中关村地区,包括中关村、学院路以及万柳;东城东四板块;西城的平安里板块;朝阳区朝阳门板块等。

  上半年学区房价格最高涨幅达53%

  链家地产分析师张旭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以来北京城六区学区房与非学区房的价格差在逐渐拉大,学区房价格出现明显上扬。

  链家地产监测了北京城六区近1000个学区房楼盘,其中包括490余个重点小学划片内的楼盘与500余个普通非重点小学划片内的楼盘。张旭说,截至今年8月,监测的重点小学划片内的490余个楼盘的成交均价是49000多元/平方米,而今年一季度成交均价是45000元/平方米,仅仅半年的时间,重点小学划片内的学区房房价就上涨了近10%。

  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等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北京商品房成交均价只有2万元/平方米,这就意味着,链家地产统计的重点小学划片内的490余个楼盘的成交均价是北京商品房成交均价的2倍多。

  而21世纪不动产监测显示,很多重点小学附近的学区房价格在5万元/平方米以上,其中,很多房源价格都超过7万元/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这些二手房的挂牌均价均大幅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海淀区邻近中关村小学的东王庄小区,达到53%。

  张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学区房价格上扬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成交结构的影响。今年北京房地产调控"国五条"细则出台后,"满五年+唯一"的免所得税房源成为二手房市场的"香饽饽"。这些房源价格在今年的二手房市场带头上涨,其中带重点小学名额的二手房更是涨幅巨大,最终形成了部分学区房冲击10万元/平方米的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刘德炳|北京报道



原地址:http://163.fm/1TPumJP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September 13, 2013

「网友称30余名留京同学8人患癌」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网友称30余名留京同学8人患癌」,与你分享。

  昨日,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针对有网友称北京癌症发病率惊人一事作出回应。引发热议的微博博主称自己77级30余名留京同学8人患癌症,而赴美就业20余人无一癌症。对此,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表示,美国癌症发病率总体达到500/10万,老年组甚至还高于北京。"北京癌症发病率达到25%的说法并不是事实。"

  日前,网友"红墙下的猫"的一则微博引发网友强烈关注,他称"北京癌症发病率惊人,需要流行病专家关注。我是77级入学1982年毕业,大学本科同班同学在京工作30多人,现有8人患癌症。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复兴医院和北京佑安医院。他们当中肺癌1人、乳腺癌3人、白血病2人、子宫内膜癌1人、皮肤癌1人。而毕业出国就业者20余人无一癌症。"

  北京癌症发病率真的那么惊人,高达25%吗?昨日,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表示,北京市55-60岁癌症发病率是391.17/10万;60-65年龄组是541.87/10万;65-70是766.54/10万,而美国总体为500/10万,老年组高于北京。据介绍,北京市2011年癌症新发病例38448例,5年生存率37%;而该微博博主所发事例的样本量太小,"25%太偶然了,哪个医院医务人员全院统计也不会这么高。"

  对于引起癌症的原因,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专家表示,主要有遗传、环境、饮食、吸烟饮酒、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感染、缺乏锻炼、心理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空气质量和生活习惯不但和癌症有关,和大多数慢性病例如心脑血管都有关。其中,空气污染主要导致肺癌,也跟血液病有关。专家表示,癌症不可怕,健康生活方式和早诊早治是关键。对于疾病来讲,生理影响占大部分,但是心理因素也很重要。



原地址:http://163.fm/T7KgBUp


Sent from my iPad

美国探测器在升空36年后飞离太阳系

美国探测器在升空36年后飞离太阳系

更新时间 2013年9月12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43
旅行者一号

科学家们相信,旅行者一号已经飞离太阳系。

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类制造的飞行器。

科学家说,旅行者一号的仪器显示,它已经穿过太阳风,飞出了太阳系外缘,现在正在恒星之间飞行。

美国航天局36年前发射这一太空探测器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外太空,但这个探测器此后并没有止步,而是不断往太阳系外飞去。

今天,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距离地球大约190亿公里的外太空。

这是一个如此遥远的距离,就是从旅行者一号向地球发送无线电信号,也需要17个小时才能到达。

一段时间以来,旅行者一号上的传感器显示,探测器所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去年10/11月和今年4/5月的来自旅行者一号的等离子体波仪表的数据,终于说服了科学家们,该探测器已经到了星际空间。

当科学家们把来自旅行者一号仪器的新数据集中一起后,得出了该探测器是去年离开太阳系的结论。

科学家说,2012年8月25日,旅行者一号在距离地球约121个天文单位的位置,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121倍。

英国皇家天文学院教授马丁・里斯爵士说,一个用1970年代的技术制成的探测器能飞越如此漫长的距离,实在令人吃惊,是天文史上的一个奇迹。

Wednesday, September 11, 2013

A Plea for Caution From Russia

A Plea for Caution From Russia

What Putin Has to Say to Americans About Syria

By VLADIMIR V. PUTIN
Published: September 11, 2013 370 Comments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SAVE
  • E-MAIL
  • SHARE
  • PRINT
  • REPRINTS

MOSCOW — RECENT events surrounding Syria have prompted me to speak directly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heir political leaders. It is important to do so at a time of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our societies.

Oliver Munday

Opinion Twitter Logo.

Connect With Us on Twitter

For Op-Ed, follow@nytopinion and to hear from the editorial page editor, Andrew Rosenthal, follow@andyrNYT.

Readers' Comments

Relations between us have passed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We stood against each other during the cold war. But we were also allies once, and defeated the Nazis together. The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 the United Nations — was then established to prevent such devastation from ever happening again.

The United Nations' founders understood that decisions affecting war and peace should happen only by consensus, and with America's consent the veto by Security Council permanent members was enshrin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The profound wisdom of this has underpinned the 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decades.

No one wants the United Nations to suffer the fate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which collapsed because it lacked real leverage. This is possible if influential countries bypas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ake military action without Security Council authorization.

The potential strike by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Syria, despite strong opposition from many countries and major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leaders, including the pope, will result in more innocent victims and escalation, potentially spreading the conflict far beyond Syria's borders. A strike would increase violence and unleash a new wave of terrorism. It could undermine multilateral efforts to resolve the Iranian nuclear problem and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and further destabiliz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It could throw the entir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order out of balance.

Syria is not witnessing a battle for democracy, but an armed conflict betwee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in a multireligious country. There are few champions of democracy inSyria. But there are more than enough Qaeda fighters and extremists of all stripes battling the government. The United States State Department has designated Al Nusra Front and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fighting with the opposition, as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This internal conflict, fueled by foreign weapons supplied to the opposition, is one of the bloodiest in the world.

Mercenaries from Arab countries fighting there, and hundreds of militant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and even Russia, are an issue of our deep concern. Might they not return to our countries with experience acquired in Syria? After all, after fighting in Libya, extremists moved on to Mali. This threatens us all.

From the outset, Russia has advocated peaceful dialogue enabling Syrians to develop a compromise plan for their own future. We are not protecting the Syrian government, but international law. We need to use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and believe that preserving law and order in today's complex and turbulent world is one of the few ways to keep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sliding into chaos. The law is still the law, and we must follow it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Under current international law, force is permitted only in self-defense or by the decision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Anything else is unacceptable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nd would constitute an act of aggression.

No one doubts that poison gas was used in Syria. But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it was used not by the Syrian Army, but by opposition forces, to provoke intervention by their powerful foreign patrons, who would be siding with the fundamentalists. Reports that militants are preparing another attack — this time against Israel — cannot be ignored.

It is alarming that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internal conflicts in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come commonpla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s it in America's long-term interest? I doubt it. Millions around the world increasingly see America not as a model of democracy but as relying solely on brute force, cobbling coalitions together under the slogan "you're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

But force has proved ineffective and pointless. Afghanistan is reeling, and no one can say what will happen after international forces withdraw. Libya is divided into tribes and clans. In Iraq the civil war continues, with dozens killed each day.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y draw an analogy between Iraq and Syria, and ask why their government would want to repeat recent mistakes.

No matter how targeted the strikes or how sophisticated the weapons, civilian casualties are inevitable, including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whom the strikes are meant to protect.

The world reacts by asking: if you cannot count on international law, then you must find other ways to ensure your security. Thus a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seek to acquire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his is logical: if you have the bomb, no one will touch you. We are left with talk of the need to strengthen nonproliferation, when in reality this is being eroded.

We must stop using the language of force and return to the path of civilized diplomatic and political settlement.

A new opportunity to avoid military action has emerged in the past few days.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all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Syrian government's willingness to place its chemical arsenal under international control for subsequent destruction. Judging by the statements of President Obama, the United States sees this as an alternative to military action.

I welcome the president's interest in continuing the dialogue with Russia on Syria. 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keep this hope alive, as we agreed to at the Group of 8 meeting in Lough Erne in Northern Ireland in June, and steer the discussion back toward negotiations.

If we can avoid force against Syria, this will improve the atmospher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engthen mutual trust. It will be our shared success and open the door to cooperation on other critical issues.

My working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President Obama is marked by growing trust. I appreciate this. I carefully studied his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Tuesday. And I would rather disagree with a case he made on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stat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is "what makes America different. It's what makes us exceptional." It is extremely dangerou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ee themselves as exceptional, whatever the motivation. There are big countries and small countries, rich and poor, those with long democratic traditions and those still finding their way to democracy. Their policies differ, too. We are all different, but when we ask for the Lord's blessings, we must not forget that God created us equal.

Vladimir V. Putin is the president of Russia.

阿拉伯世界没有宽容,与美国何干?

阿拉伯世界没有宽容,与美国何干?

托马斯・弗里德曼 2013年09月11日

看到有关利比亚的新闻了吗——上一个我们轰炸的国家,因为该国领导人当时越过红线了,或者说即将越线?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9月3日刊登了一则由利比亚发回的报道,内容如下:

“自从卡扎菲(Qaddafi)两年前被推翻后,在不知不觉中,利比亚已陷入了该国最糟糕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政府权威在全国各地土崩瓦解。这让人们不禁质疑美、英、法政客的说法。他们宣称北约2011年在利比亚的行动是成功外国军事干预的突出例证,在叙利亚应照此办理。……利比亚宝贵的高质原油产量已从今年早期的每天140万桶跌至如今的每天16万桶。”

我总是读到,伊拉克是糟糕之战,而利比亚是正义之战、阿富汗是必要之战、波斯尼亚是道义之战。现如今,叙利亚又是一场必要之战。信不信由你,其实它们都是一个类型的战争。

这些战争故事都发生在多派别社会,多为穆斯林或阿拉伯社会。几十年来,独裁者在社会中依靠铁腕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统治,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后来,或因内力,或为外因,独裁者被推翻。然后故事就发展为,独裁者消失后,这些国家的人民如何应对仅有的水平统治体系——也就是在没有铁腕的压制后,由各个社群撰写自己的社会契约,来作为平等的公民共处一地。正如我之前讲到的,这些故事都描述了从萨达姆(Saddam)式专制走向杰斐逊(Jefferson)式民主的艰难——从垂直统治到水平统治——而不至于陷入霍布斯(Thomas Hobbes)式的混乱或霍梅尼式的铁腕统治。

在波斯尼亚,各参战派别均进行大规模种族清洗活动之后,北约的进驻稳定了局势,并确立了一种实际上的割据状态。我们在地面充当“中心力量”。在伊拉克,我们推翻独裁者,并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后,让各派签署了新的社会契约。为确保契约得到执行,我们监督各派之间的分界,并清除了大批什叶派(the Shiite)和逊尼派(the Sunni)的极端顽固圣战者。我们在地面充当了“中心力量”。却在新的秩序开始稳固生根之前一走了之。在阿富汗也是这样。

奥巴马团队想在利比亚问题上表现得更聪明:地面不派军事人员。我们从空中对独裁者进行了斩首。但之后我们的大使被谋杀,因为地面没有军事人员充当裁判和“中心力量”,霍布斯赶在杰斐逊之前掌控了局势。

如果我们还想通过空袭废除叙利亚的政权,同样的情况可能会再次上演。要想在叙利亚创造机会以产生多派别的民主,你需要在地面赢得两场战斗:一场是击败处于统治地位的阿萨德—阿拉维派(Alawite)—真主党(Hezbollah)—什叶派联盟;这场战争结束后,你必须还要战胜逊尼派伊斯兰主义分子和亲基地组织(Al Qaeda)的圣战者。如果没有“中心力量”来支持自由叙利亚军(Free Syrian Army)中为数不多的没问题的部队,这两场战斗都会无比艰难。

这些国家存在中间派,但他们脆弱而散漫。这是因为,上述国家虽为多元社会——混杂着不同的部族和宗教派别,如什叶派、逊尼派、基督教、库尔德人、德鲁士人和土库曼人——但缺乏公民意识,或深层次的多元化民族意识,即宽容、合作和妥协。只要有独裁者对各派进行“保护”(同时分而治之),他们就能聚拢一处。但独裁者消失后,就变成了缺乏多元主义的多元社会。没有任何一派能够信任别的派别,而对权力拱手相让——若无“中心力量”对各派的保护,这也绝不可能。

简单地说,困扰阿拉伯世界东部的问题不仅是毒气,还有受毒害的心灵。每个部落或派别都认为自己处于成王败寇的关头,其他人都是对手。而当每个人都这么看时,这一看法就会成真。

这也就意味着叙利亚和伊拉克都很有可能分裂为基本上属于同一宗族和教派的自治单元,就像库尔德斯坦(Kurdistan)。如果我们运气好的话,它们之间能寻求到一些权宜之计,如黎巴嫩在经历了14年内战后的情形。然后,也许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小的单元能自行结合成更大,运转更好的国家。

我依然认为对于阿萨德的毒气战,我们应以“武力及声讨”相回击,如我在周三写到的。但请不要对我大讲特讲这关系到美国的信誉。真是这样吗?逊尼派和什叶派自7世纪起就为谁是先知穆罕默德(the Prophet Muhammad)的宗教及政治领导权的合理继承人而争斗不已。此事攸关我们的信誉?当真如此?在全球范围内,他们的文明每每错过了大型的现代潮流——宗教改革、民主化、女权主义、企业家和创新资本主义——此事攸关我们的信誉?我不这么认为。

我们挣扎已久,而且还在挣扎着去学习宽容“对方”。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也必须经历这样的挣扎,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阿拉伯世界2011年的觉醒和南非90年代向民主的过渡有何差别?在于美国吗?不,差别在于本土领导力量的水平和宽容度。

翻译:刘京砚

Tuesday, September 10, 2013

女作家买房辛酸史:夫妻月入4万 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_财经_凤凰网

女作家买房辛酸史:夫妻月入4万 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2013年09月10日 07: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杨杰 李凉 穆凝

分享到:
1298人参与222条评论

8月19日,北京地铁二号线上,一对年轻情侣望着脚下的售房传单。本报记者杨杰摄

编者按

近日,32岁的杨某因抢劫银行,一审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引人关注的是这位北京的软件设计师抢钱的目的是为了买房。杨某后来供述称,“我买房首付差17万元,抢劫时要30万元是怕他们讨价还价。”

这显然只是极个别的案例。稍有理性的人都会从中思考,买房与抢劫银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毋庸置疑,房子是压垮杨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现时的中国,再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像房子一样牵动人心。它承载的已经不是一个居住的空间,而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梦想,甚至是一种追求。它让无数人甘心为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房贷、房贷……它让无数的家庭全家动员,它不仅严重影响年轻人的生活品质,而且正在掏空父母们多年的血汗积蓄。“两代人为了一套房”,其中的辛酸与无奈不足为外人道。我们多年批评的“啃老一族”,早就因为房价的高企有了更新的定义,也有了更多的继任者。

但当我们抱怨地产商与银行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到一个数据: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很多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忙着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买房。这种急切的购房心态显然是源于疯狂的房价。在漫长的等待中,眼看着手中的钞票缩水,买一套房的钱可能最后只能买得起一个卫生间,在痛悼等待中逝去的买房机会之际,人们很难再理性看待房价。与此同时,这种购房的迫切心态也与我们安家立业的传统观念有关。事实上这种观念所汇聚成的“刚需”,及举全家之力所形成的购买力,加剧了住房市场的高烧不退,让调控之手在与市场的博弈中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买房难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最深刻也最独特的现象。在我们期盼房价下跌,更多人能一圆安居梦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想我们的住房观念,是不是结婚一定要先有自己的住房?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是不是一定要买房而不是租房?

年轻人为什么非要买房

一位女作家的买房辛酸史——

拼命工作,也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于琪说,房子就是她的梦。

这位名校毕业,在著名公关公司做项目总监的白领,也是出版过五本书的作家。她曾在网上写了一篇“买房血泪史”,记录了自己和丈夫林庆在北京“摸爬滚打”只为求得一隅容身之所的经历。万字长文有网友看哭了,一位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留言:这就是将来要面对的一个世界吗?

但于琪和林庆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他们最终买到了房子。

“说实话在我长到二十七岁的人生里,从没有一件事如同在北京买房一样耗尽所有心血,动用了所有努力,如果不是我们有着坚实的感情基础,这份爱情估计会被这严酷的现实打击到基本破裂。”于琪有时候不愿意回顾买房的过程。

2008年于琪在北京读完大学,当时学校旁的房价只有9000多元一平方米;2010年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攀升至两万元;2012年更是暴涨至5万元。说到这里,这个从广西来的瘦弱姑娘喘了口大气,“有一种这几年工作的钱都白挣了的挫败感”。

2012年6月,于琪和当时还是男朋友的林庆决定买房。林庆是北京人,一直觉得买房这事需要和媳妇商量,所以在遇到于琪之前并没有买房。这个单纯的决定淹没在过去几年北京疯涨的楼市中。林庆有时也会想,如果早一点遇到于琪,早一点买房,置业之路是不是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艰辛。

从看二手房,到和中介打交道,最后到看新房、排号、选房、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每一步这两个年轻人都走得跌跌撞撞。直到今年5月申请贷款的时候还出了一个小插曲。

银行规定收入证明不能是公积金和工资分开的两张,但是林庆所在的外企有着极为严苛的人事制度,拒绝使用银行提供的模板。林庆的税后工资是12000元,申请的贷款是每月还6800元,按照银行规定,工资税后收入必须是两倍还款的数目,只凭工资的确不够,但如果加上满额缴存的公积金却是绰绰有余。林庆请求银行给公司的HR(人力资源)发封邮件沟通一下,银行批贷款的人说了句“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就啪地一声挂掉了电话,于是陷入僵局。于琪听到这个消息眼泪突然就哗哗地流下来了,她说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源于一种难以描述的无助。

最后两人追加了首付,由70万元升到100万元。每个月还贷减少到5900多元,才算解决了贷款的难题。在这100万元的首付里,林庆的父母出了70万元,剩下的30万元是两人工作以来攒下的钱,又向朋友借了几万元。“不过现在都还清了。”于琪和林庆一个月的收入有4万元,远高于去年公布的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5223元。高薪的代价是化妆品都无法遮盖的黑眼圈。于琪的电子邮箱里每天都躺着数十封工作邮件,昨天,最早的一封来自凌晨4点。

即便是拼命工作,他们两个也追不上疯狂上涨的房价。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生活的关键词就是“找房子”。他们在烈日下暴走,看着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房子,然后发现自己准备的首付越来越付不起真正的首付。

从去年6月开始看房,到9月买到房子,他们原本看中的北京东边的二手房价格已从28000元一平方米涨到了32000元一平方米。8月他们决定买新房。于琪说,他们俩应该是最容易买到房子的那种人。林庆是北京人,有北京市户口,工作7年以来社保和公积金完全没有断过,于琪虽然没有北京市户口,工作4年,但社保和公积金也从没断过。“我们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刚需,首套房,我们有相对来说比较充裕的首付,林庆甚至没贷过款,我们买不到房子,那还有什么人能买到啊?”

在找房的过程中,于琪几近崩溃,她甚至开始变得迷信。她找同事算了星盘,第一次知道自己性格里还有无所畏惧的一面,凭着这点激励,她在第一时间去排队拿号。

最终他们放弃了华贸城,而国风美唐开了300多套房子,他们排到了1000多号。两个人把一切希望都压在万科金域上。于琪为了排到号,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他们去了万科的售楼处,不再像最初那样盲目地看,于琪认真观察了一下,发现售楼小姐都很忙,但是忙的程度不一,有些被十几个客户包围着,有些被七八个围着,他们没有找那个最忙的售楼小姐,而是找了一个客户不是那么多的。在一旁安静地等了许久,于琪表现出了极大的真诚和礼貌,说了自己的需求,而且坚定显示了买房的决心,交了定金开始等待排号。

在抽签前一共来来回回去了3次售楼处交材料,于琪觉得,如果不是真心要买的人估计早折腾不起了。她想,售楼小姐当然希望自己手里的人中签最多,因为这关系到提成。于是,他们每次都很客气,每次交材料都整理得整整齐齐,每次去都会跟售楼小姐交流心得。有一次,于琪看着对方的眼睛说,“我真的很想买到这里的房子,因为我看二手房已经看了半年了,我不想再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了,我不想再和中介打任何一次交道了。”

于琪和林庆动用了所有社会关系,甚至通过朋友联系到一个负责销售的老总,她发了短信表明自己是购房者很想买到房子。过了很久,老总回复:谢谢你喜欢我们的楼盘,希望你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

就在他们已经用尽浑身解数,筋疲力尽的时候,好消息传来,楼盘开盘,他们排到了100多号,这意味着肯定能买到房子。于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谁,她管不了那么多,迅速投身选房的大业。

于琪做了一个excel表格,把大概300多套90平方米以下、6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都输入进去,然后按照单价、价格、朝向、户型做了排列和打分,而且实地对照了沙盘算出了遮挡和光照时间,排出了序列。

选房当天,这个表格还真派上了用场。在一间大屋子里,选房者坐在下面,像学生一样注视着眼前贴满房间号的黑板,已经选走的房间号一个一个被贴上,于琪同时将自己手中表格上的房间号划掉。最后他们以每平方米24000元的价格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房子。

签约的时候,他们拿着七八张银行卡,还有信用卡来交款。林庆的额头渗出了好多的汗水,刷卡的时候手都在抖,“那几十万几十万的刷出去,感觉太刺激了!太刺激了!”而换到他们手里的,不过就是轻飘飘的几张打印出来的合同纸。

在去选房的前一天,于琪和林庆发生了决定买房以来最大的争吵。直到凌晨3点,他们还在为是买89平方米还是买115平方米的房子争论不止。早上6点多起床去选房,一路上两个人都冷着脸,签字时仍在犹豫。“当时有个大姐说,我要是你们就选89平方米的。”这一句话替他们做了决定。

最终办完了所有手续,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于琪突然忍不住流泪,在等一个红灯的路口,她开始放声大哭。在回家以后,林庆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很久很久,直到沉沉睡去。睡醒之后他跟于琪说,他要好好工作,好好挣钱,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赶快把贷款还了,给她更好的生活,让她继续自己的梦想。

一直想做编剧的于琪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她说现在的社会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很像,经济在极速繁荣着,问题也在逐渐滋长。在小说中,盖茨比的梦中情人黛西是个满眼物质的女人,于琪对此嗤之以鼻。“但对于女人来说,房子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安全感。”如果林庆不是北京人、买不起房子,于琪说她仍有勇气嫁给他,“大不了离开北京。”她盯着眼前的咖啡,决绝地说。

为什么越等房价越高,是不是该听中介的话

两代人为一套房

李舒说他代表了一个群体。这群人为买房忙得晕头转向,拿着父辈的钱,随着政策调控楼市的踟蹰,等最终晃过神来,房价已经翻了番。

李舒刚刚在北京工作一年,在这一年里,父亲从河北老家跑来北京六七次,专门为儿子看房子。李父说:“作为父亲,给儿子买个房子,就算完成了任务。”

每一次看房之旅都同时见证了房价的攀升。当中介劝李父“赶紧买,房价还得涨”时,他觉得是在“忽悠”骗钱。“政策调控决心那么大,我当时相信房价是会降的。”一年过去,当初看好的二手房价钱已经从每平方米27000元涨到了37000元。李父有点懵,“感觉被耍了,还不如早听中介的话。”

自2009年12月,政府开始调控楼市,相继出台了“国十一条”、“国十条”、“9・29新政”,“新国八条”,以及今年2月的“国五条”。在某地产租赁服务平台上,2009年北京的二手房平均交易价格走势图以近乎垂直的直线上升到每平方米20000元,在经历一段相对平稳的增长后,如今这条曲线已经到达38000元的高点。

去年,李父在老家相继卖掉了一套110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卖了150万元,本来打算拿这些钱给李舒在北京买房子,但父子二人总觉得政策出台后房价会降,这一等,一年过去,北京的房子每平方米又涨了一万元,原来的150万元已经不够,“相当于我丢了一套房子。”李父不免懊悔。

1996年,李父曾在北京十里堡进修过,附近的房价是每平方米3000元。虽然工资每月只有300元,但李父觉得在当时,房子从来不是阻挡年轻人留在北京的障碍。“有了正式的工作,单位还会分房。”银行贷款也比现在容易很多,“没有那么多限制条件,当时鼓励贷款,你不想贷,银行还会做你的思想工作。”

当这座城市装不下这些人的买房梦时

在北京赚钱 回家乡买房

仍有许多人羡慕于琪和林庆,毕竟他们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生活在这座城市,但这里装不下他们买房的梦想。

三张挂着粉床帘的上下铺,贴有花花绿绿海报的墙面,摆满瓶瓶罐罐化妆品的桌子,暖气片上,一丛枝蔓嫩绿的盆栽正好勉强挡住一块漆皮脱落的墙面,布艺衣柜和大大小小的行李箱挤满了屋子。这是北京一家高校后勤女员工的宿舍,藏在食堂楼上。食堂背后的露天楼梯是通往那里的唯一入口。整个楼层有十多个房间,共用一个卫生间、洗衣机和开水炉,外面有一个晾衣服的天台,旁边就是一个小型密闭垃圾站。

27岁的罗珍和五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姑娘蜗居在这里。记者前去探访时正赶上罗珍的丈夫来宿舍看望她。去年罗珍跟着来京读研的丈夫离开河南老家,在附近高校当食堂服务生“陪读”。夫妻俩所在的高校隔一条马路相望。为了省下租房子的钱,他们一个住在职工集体宿舍,一个住在学生宿舍。“一个月就挣3000块钱,要是租房子的话就全花光了,更别提买房的事儿了。”罗珍说。

尽管即将拿到理工科名校的硕士文凭,但一脸书生气的罗珍的先生对房子和未来还是充满了担忧:“还有半年毕业,现在就业形势不是很好,不知道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在北京买房不太现实,可能还是会回老家发展。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打算定下工作之后再考虑买房子的问题。”

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不知道在哪儿安家呢,所以暂时没考虑买房子的问题。”一些刚刚出来闯荡的年轻人对于买房问题选择了暂时的搁置和逃避。

虽然梦想中的独立空间还遥遥无期,但这并不妨碍罗珍偶尔畅想以后的生活:“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一定好好装修一下。”

“跟这些年轻人谈房子的事儿,正戳到他们痛处啊。”一位年长的美发店老板说。这些年轻人从家乡来到北京打拼,没有光鲜体面的工作和旱涝保收的待遇,也许,他们最大的满足便是在北京赚到足够的钱回家乡买套房子。

只能容下一人的书店过道里,陈晨正弯腰帮顾客从地上的书堆中找书,并不断向这位新顾客推荐会员卡。陈晨是一家主营高校教材教辅的小型连锁书店店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绩效。离高校开学还有半个多月,她便开始向每一位提前购置开学教材的学生询问所在学院、所学课程、所需教材以及学院人数,以便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存货。

陈晨今年26岁,已经有小孩的她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去年从河北邯郸老家来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热情很大一部分来自买房子的愿望,现在每个月差不多能存2000块钱,我准备五年之内在老家买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陈晨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她坦言,选择这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提供住宿,不用额外花钱租房子。陈晨的丈夫和四岁的孩子目前和父母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我当然很希望能把老公和孩子接到北京一起住,不过这样的话就得租房子,离买房就又远了一点。”陈晨说。

陈晨有点后悔在房价大涨之前没有考虑买房大业,“那时太年轻了,没想那么长远。不过后悔也没用,已经回不去了,还不如现在抓紧努力奋斗呢。”

陈晨很关心房价,每次打电话回家必问。房价一点点地涨着,心里不免有点着急,但她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老家的房价上涨不是很快,房价涨,收入也在涨嘛,我觉得我的收入差不多能跟得上房价。”

张庭跟陈晨有着相似的想法。“在北京买房子?我连想都不敢想。”张庭今年三月在重庆垫江老家的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期房,首付30%,未来10年每月要还4000元的贷款。20岁离开家乡,从普通服务生做起,今年24岁的张庭已经是一家经济型快捷酒店的大堂经理,工资也从4000元涨到7000元。去年有了女朋友后,他和家人开始考虑买房结婚的事情。因为工作忙,张庭把看房的重任交给了老家的父母。“没有花父母的钱,15万元的首付都是我自己交的。”说到这儿,小伙子的声音明显高了。“不过以后还贷款可能还得让父母帮帮忙,4000块钱的贷款确实有一定压力。”

“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

买与不买之外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除了斩钉截铁决定要在北京买房和下定决心回老家置业的年轻人之外,还有一些人有新的选择。

冯艾硕士毕业后留校从事行政工作已经两年。短发、套装、个子不高,眼神坚定。她的办公室有一面硕大的落地窗,从这里望去,能看到西北三环早已不再崭新的商品楼,而它的价格是每平方米三四万元。这个数字对于冯艾来说,相当于一年薪水减去花销的全部结余。

冯艾说她自己比较“决断”,当得知学校即将在通州建新校区时,她当机立断在靠近通州的河北省境内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6000元,时隔一年,现在已涨到9000元。冯艾觉得,6000元的房价和当时在湖北老家县城的价格差不多,“这个价格还不算太疯狂,并且有可能在附近工作。”没有经过多少犹豫,冯艾就在母亲的帮助下买了这套河北境内的房子,从这里开车到冯艾的学校需要3个小时。

冯艾从不认为自己是“有房一族”。不仅因为买房子的钱大多来源于父母,而且如果自己工作没有调动的话,新房离单位太远。她更多地将这套房子看做一种投资。

短短几年的时间,冯艾的同事就迅速划分为“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她有些不解,“我们说社会分层是可以跨越的,但在房子这件事上,似乎难以跨越。”对于年轻人和他们背后的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房子就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

在这座“大山”面前,毛峰决定绕道而行。2011年,毛峰从北京一所“985”高校毕业,坚持着不买房的观点。在一家中央媒体人力资源部门供职的他,暂时居住在单位分配的周转宿舍里。“60平方米两居室,我和另一个同事一人一间,设施齐全”,付给单位的“房租”是每月300元。然而,这一福利的期限是三年。明年开始,他也要同大多数人一样,过上在外租房的生活。

毛峰还没有女朋友,“从没考虑过结婚的问题”。他说,即便每月要付几千元的租金,也不会考虑买房子。在他毕业那年,五环内的房价就已经涨到3万多元一平方米,“我觉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买得起房子,从此不再想这事,也不焦虑了。”

“买不买房,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几十万元握在手里,才有可能考虑买房。我要是能拿出1000万元,肯定不会对买房的事这么抵触。但除了父母赞助,年轻人哪儿来这么多钱?”他的圈子里,父母代付首付的现象挺普遍。毛峰却说,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他不会接受这种做法。“我也不羡慕用家里的钱买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挣的钱买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对于已经付过首付、拥有住房的年轻人,上千元的月供亦不是小数目。毛峰不止一次地在微博上批评“银行和地产商一道,吞噬着年轻人的生活质量”。“按揭像个黑洞,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乐趣和享受都掉进去”。没有房贷的负担,他本人是各种聚会的常客,还不时买票观看现场演出,或是听上几场音乐会,“日子过得很滋润”。

虽然拒绝买房,但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毛峰有一套自己的房价理论。“刚性需求根本就不是房价涨得这么离谱的原因。我不愿花那么多钱买一件这么不值的商品。房价早晚会跌回本来的价值上,在此之前的购房者都在玩‘搏傻’游戏,等待比自己傻的人来接盘。”

在北京商品住房均价每平方米还未到一万元的2005年,人们和今天一样讨论着房价的水分和房价下跌的可能性。然而,房价在短短几年内不断翻番,这令当初坚持“理性”、不置业的人们始料未及。连毛峰都不得不承认,“早知道房价会涨成这样,当年换作是谁都会去买,谁不买谁后悔”。但毛峰坚称“今不比昔”,在他看来,疯涨已是明日黄花,不会再出现了。

毛峰坦言,“不买房”的选择确实不是主流。他毕业留在北京的同学们,大都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视作必须。他的家人也说,既然在北京工作,还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置一处房子。“近几年肯定继续租住,至于今后买不买房,还得看情况。房价不可能永远这么高,等跌下来再说吧!”

专家:年轻人买房是不是理所应当

十年之间,北京的房价上涨了6~10倍。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中国的高房价问题十分复杂。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巨大需求,货币供给过大所产生的流动性泛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等,都是推高房价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堆积的结果在一线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

这位曾经的房地产实践者,如今的行业观察者与研究者认为,就北京而言,在“限购令”出台后,85%的购房者都符合“首次买房”和“首次改善”的标准,属于刚性需求。换言之,“刚需人群”是目前在京购房者的主体,他们支撑着现在的房价。但在“限购令”出台以前,40%的购房者为非京籍人群。那时的上涨中,投资需求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其讨论高房价给年轻人买房带来的困难,不如讨论购房观念的偏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1.35% 资金 研报]2010年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在英国为37岁,在德国和日本为42岁。陈国强觉得,年轻人事业刚起步或是准备结婚就必须买房,恐怕不是一个理性的观念。视年轻人买房为理所应当,是对商品住房定位的一种误解,应当反思。其实年轻人解决住房难题的途径非常多元,买不起房子可以租房子,买不起新房子就买旧房子,买不起大房子就买小房子。如果超出支付能力,硬要买房,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生活水平。另外,年轻人工作变动的空间还比较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买了房子就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地方,牺牲了一部分未来选择的空间。所以陈国强建议年轻人更新居住观念,把人生的其他内容,比如事业发展放在前面,而不是把买房视作头等大事。

作为“蚁族”概念的提出者,青年学者廉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留在一线城市的原因进行分析。

他认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集中化趋势。大城市用人单位密集、信息量大、流动性强,学生的社会资源也丰富;小城市开放度相对较低,就业中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大城市丰富和相对公平的机会是对毕业生的主要吸引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大城市的政治环境、就业环境,甚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都比二三线城市好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大城市现象就更为突出。

一些从乡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对于土地没有依恋,又受到“天之骄子”传统观念的影响,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宁愿留下来做“蚁族”,也不愿回到家乡。

廉思自己的置业之路也并不顺利。2008年时,尚在博士后流动站的他在北京北五环外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20多万元首付是“从父母那儿借的”。次年起他成为对外经贸大学的青年教师,由于5000元的月供还款压力很大,他把这处房子出租了一段时间。直到2010年,他本人还暂住在父亲分的一套房子里。

为保障年轻人的住房需求,陈国强认为,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增加保障房供应。毫无疑问,目前的供给还严重不足。“但对于保障房的供应量,短期内还不能期待过高,因为政府从规划、落实地块,到资金配套,到建设、分配房源,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另外,为等待保障房分配而排队是一个正常现象,陈国强介绍,在公屋制度比较成熟的香港、新加坡,申请者为公共租赁住房等上三到五年也是比较普遍的。

该不该买房、何时买房、如何买房是年轻人该考虑的问题。这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依赖更加公平和合理的外在环境。在北京任何一趟地铁的车厢内,总能发现五颜六色的售房传单。谁也不愿意看到,这些轻飘飘被踩在脚下的纸,成为压在很多年轻人肩上最沉重的梦想。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本版文章中于琪、林庆、罗珍、陈晨、张庭、冯艾、毛峰、李舒均为化名。

Sunday, September 8, 2013

「微历史:燕京大学的校长们」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微历史:燕京大学的校长们」,与你分享。

  燕京大学,一所只存在了33年的教会大学,在校学生从未超过千人,但成立不到十年就已成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名校。四任校长司徒雷登、吴雷川、梅贻宝、陆志韦都为燕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燕京大学之父"——司徒雷登(1919年-1929年,1937年-1945年在任)

  1919年5月19日,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大学和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合并改组,新校名为"燕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美国人司徒雷登。毛泽东的著名评论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的主人公。司徒雷登被定义为"美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代表,事实上,他的人生还有一段在燕大的辉煌的历史。

  燕大创办之初,正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困难时期,各国立大学不能按时发薪俸,有的欠薪达两年之久。司徒雷登自上任起就为燕大到美国各地募捐。他的口才和外交手段都非常好,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已为燕大募集到250万美金的捐款。当时清华大学教授初聘的月薪是300元,每两年可加20元,最高以400元为限。北京大学教授一般在260元至300元之间。司徒雷登从自筹的经费中拿出一笔钱,大幅度提高了中国教师的待遇。教授的月薪是360元,中国人任校长月薪500元,司徒雷登任校务长月薪仍是360元。在司徒雷登的管理下,不出10年,燕京大学已成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名校。

  首任华人校长——吴雷川(1929-1933年在任)

  吴雷川曾任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校长和杭州市的市长。1929年,吴雷川任燕京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

  从翰林到大学校长,可谓是吴雷川一生的重大突破。他锐意进取,合理设置学科,广揽人才,实现了从清末翰林向近代新学的转变。1928年,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并支持《燕京学报》的发展。《燕京学报》很快成为中国学术性论文的重要阵地。1929年,上任后的吴雷川亲自兼任国文系主任,他还抽出时间给大一的新生们上国文课,一时成为佳话。在他的主持下,燕大国文系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鲁迅、胡适、闻一多、朱自清都曾来校讲学或任课,当时著名文史专家(一钱、二周、三沈、五马)中的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沈士远、马鉴,及郭绍虞、董璠、容庚、郑振铎、许地山、谢冰心、顾颉刚、顾随、俞平伯、陆侃如、郑骞等全部集中于燕大麾下。燕大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文史研究的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代理校长——梅贻宝(1942-1946年任成都燕大代校长)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遭到日本骑兵的严密封锁。一部分群情激愤的燕京教员和校友要求在后方复校。次年初,燕京大学临时校董会决议:成立复校筹备处,并推举梅贻宝为代理校长及代理教务长。当时正是抗战中期,通货膨胀,物资匮乏,招生复校工作既要筹经费,租校舍、请老师,又要迎接新老学生,办学工作无比艰难。梅贻宝遵循张伯苓老校长(梅系南开中学毕

  业)"我为自己向人求告是无耻,我为南开不肯向人求告是无勇"的训示,鼓起勇气发动"求告",师生一起群策群力开展复校工作。1942年10月1日,成都燕大正式开学,并坚持办学到1946年师生复员回北京。

  有意思的是,梅贻宝和哥哥梅贻琦都从事教育工作。哥哥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他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宝也深以为然。梅贻宝出重金聘请名师,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陈寅恪、萧公权、李方桂都应邀来上课。原来司徒雷登给燕大教授定的待遇是月薪360元,梅贻宝特地给这几位特约教授的月薪增加到450元。

  1946年,燕大师生复员北上,随着最后一批师生员工到达北平燕园,成都燕大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被批判和迫害的校长——陆志韦(1934-1937、1945-1952年在任)

  陆志韦1915年留学美国,1927年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3年到芝加哥大学生物学部心理学系进修,1934年归国任燕京大学校长。作为一名生理心理学家,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如何解决燕京大学在新旧政权交替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他只能百般周旋、千方筹计。1951年1月8日,陆志韦就代表燕京大学全体师生致函国务院,明确地表示希望燕京大学收归国有,拥护中央政府和国务院的领导和决定。这是他多年以来的心愿,即使在燕京大学接受美国资助的年月里,他也是希望培养出为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实际人才。

  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发文强调不许外国人在国家内办学,燕京大学改为公立。毛泽东专门为燕京大学提写了新校名,校长陆志韦也接过了人民政府的委任状。陆志韦发表了讲话:"此后,不论名义上,实际上,经费来源上,教学的观点和方法上,燕京都完全而且永久地是中国人民需要的大学。"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清除"亲美、崇美、恐美"主题的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1952年,燕京大学各系相继并入北大、清华、人大,燕京大学校名撤销,改组后的北大迁入燕园。自此,风华一时的燕京大学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文化大革命"后,陆志韦被扣上"亲美反共反人民"的罪名而遭到批判和迫害。有记录称,当他的女儿陆瑶华奉命登台"控诉我的父亲陆志韦",指着他的脑袋训斥时,他"默默恭听,没有张口的份儿"。

  2009年,北大校长周其凤在燕京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燕京大学文科、理科等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从沙滩迁到原燕京大学校址'燕园'。两校璧合不仅是校园的合并,更是精神内涵的合一。燕大'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和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相得益彰,其精神内涵是相通的。"任时光冉逝,惟愿燕大精神永留存。

  参考资料:

  1、燕京大学1919—1952

  2、燕京大学最后的燕大

  3、燕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回溯

  4、司徒雷登——燕京大学之父

  微思考:燕京大学短时间能成为齐名清华北大的名校,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原地址:http://163.fm/aNSKxxi


Sent from my iPad

「广西灵川一学校门口发生爆炸1死多伤」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广西灵川一学校门口发生爆炸1死多伤」,与你分享。

  【广西桂林发生一起爆炸事故】9日8时许,桂林市灵川县八里街发生一起爆炸事故。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场一片狼藉,一具疑似爆炸中遇难者遗体横在现场,多辆摩托车、电动车翻倒路面上,车辆不同程度受损,附近部分商铺玻璃被爆炸震碎。事故原因和人员伤亡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

  新华视点

  【广西桂林发生一起爆炸事故 疑已有一人死亡】9日8时许,桂林灵川县八里街学校大门附近发生爆炸,一具疑似爆炸中遇难者遗体横在现场,多辆摩托车、电动车翻倒路面,附近部分商铺和车辆玻璃被爆炸震坏。目击者称,爆炸由一辆路过这里的三轮车引起,"开始起火,然后就爆炸了,声音很大"。



原地址:http://163.fm/FnHRwau


Sent from my iPad

「新华社假消息致长沙晚报重印」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新华社假消息致长沙晚报重印」,与你分享。

  新华社今天凌晨发布了一条"乌龙"消息: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这一假消息引发了"连锁反应",微博认证为长沙晚报副总编辑的的网友在微博吐苦水称新华社"害苦了全国报纸""长晚几十万份紧急追回,改版,重印,损失巨大",并要求新华社给一个说法。以下是微博原文:

  新华社摆乌龙,把东京错成伊斯坦布尔,害苦了全国报纸,长晚几十万份紧急追回,改版,重印,损失巨大。作为新闻供应商,新华社需要要给客户一个说法,并反思之。



原地址:http://163.fm/YTcE0XP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September 6, 2013

「教授批官谣:官方有意误导公众」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教授批官谣:官方有意误导公众」,与你分享。

  刘铁男被实名举报,能源局曾一度称污蔑;夜店"欢迎"局长光临,官方称恶作剧;视频揭穿治超办用拳"文明执法";公务员现不雅照,执法局否认是其工作人员……日前,新华社记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现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听、多看、多调查,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的相关部门重视。

  新华社认为,网络谣言泛滥被人人喊打,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刚露头的"官谣"。如何看待"官谣"现象,新京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

  "官谣"源于行政素养不足

  由于"官谣"的发布者是以政府作为信源,从眼前来说是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从长远来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消耗。

  新京报:"官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喻国明:原因就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在遇到危机时,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维护小团体或个人的私利,而采取说谎、瞒骗等方式来试图掩盖自身错误和问题。

  作为公职人员,其社会属性和社会角色,都要求应该具备高于一般公民的道德水准。而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公信力的主要载体,应当要成为社会的道德示范,才可能赢得公众的认可。

  然而,一些政府官员的这一意识很淡薄,在遇到问题和质疑时,首先选择的不是用诚恳的方式向公众澄清问题,而是采取欺骗和忽悠的办法,遇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急于否认的态度来试图掩盖真相。

  应该说,"官谣"的形成,和部分政府官员行政素养较低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自身公信力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直接的关系。

  新京报:从法律层面看,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喻国明:深入到法律层面上,不少政府官员和执法机关大多秉持的是人治思维体系下的思考方式。对于法律的作用主体,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政府部门同样应当在法律的约束之下,而是将法律视作约束公众的工具来行使。同样,并没有意识到,作为政府公职人员,其说谎、欺瞒等行为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新京报:目前有哪些法律制度可以进行制约?

  喻国明:对于国内的公务人员来说,如果有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公职权力来指使所在部门来为其错误背书、发布虚假信息的话,这是违反《公务员法》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应该受到问责。一个公务人员,一个公权力机关,如果造谣撒谎的话,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能撒谎,很有可能在其他有利于或者不利于他自己的事情上都会撒谎。

  比如克林顿因为莱温斯基的事情遭到国会弹劾。当然其道德失范的确引起民众非议,但是国会能够弹劾他,并非因为他道德水平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作为政府公务人员、行政长官,他采用说谎、欺骗的方式来试图掩盖真相。

  新京报:"官谣"有什么危害?

  喻国明:一般民众的撒谎、造谣,的确有不良的影响,但其能作用的范围有限,而且社会有更大的力量能去纠正这一谣言。在民间谣言中,"无影灯效应"会更为明显。

  所谓"无影灯效应",就是比如有个人在微博上发布了不实信息,但在一个公共平台上,当所有知情人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真相很容易就能够得到再现。因此,"民谣"的危害从时间上来说也要短得多。

  "官谣"则不同。一个掌握着国家行政权力的机构如果有意来撒谎或者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来维护小团体的利益,这种危害将远大于缺乏根据以讹传讹的"民谣"。由于"官谣"的发布者是以政府作为信源,从眼前来说是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从长远来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消耗。

  "官谣"损伤社会公信力

  本来"官谣"回应的就是公众对事实的质疑,而采取蛮横的欺骗、否认态度,不仅无法满足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反而会加深公众的疑虑和不信任。

  新京报:"官谣"对于政府公信力有哪些影响?

  喻国明: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拥有者、占据公共资源的一些机构,具有信息占有上的优越性以及排他性的权力,要是有意撒谎,或者希望通过撒谎来实现自己的一己私利的话,公众很难对其所说的话进行核实。因为对事实真相缺乏多种观察视角,公众除了听信官员的一面之词,很难有其他的求证办法。

  在缺乏其他信源求证,官方发布消息又难以服众的情况下,对于公众来说事实真相就会更加扑朔迷离,本来"官谣"回应的就是公众对事实的质疑,而采取蛮横的欺骗、否认态度,不仅无法满足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反而会加深公众的疑虑和不信任;另一方面,发布"官谣"的官员,也就意味着他所掌握的行政权力和执政方式都背离了执政权力本身的运行方向。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十分重大的,更伤害了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新京报:保证信息真实,政府部门责任更大。

  喻国明:一个社会需要有责任主体成为社会信赖的权威、社会公信力的中流砥柱,而这一角色原本应由几个主要责任主体来担当。比如知识群,应该成为社会信任的一大"抓手",但他们的社会信任度也在逐渐被消解。另外就是公权力机构,应该是在危机时刻让公众最愿意托付信任的一个"抓手"。还比如法院系统,他应该承担社会行为道德底线的护栏,信任的维护者的角色,这些都是一个社会正常秩序的标志机构。

  但是,当前社会的最大问题在于各方公信力的普遍缺失。一些政府部门在进行利害选择的时候,也常常倾向于发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掩盖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新京报:当这些机构都出现问题的时候,社会公信力怎么办呢?

  喻国明:要恢复社会公信力,首先就应该从政府做起。政府部门要承担起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应该是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对自己有利不利都能正视事实、不撒谎、不造谣,这是现代政府的起码作为和底线要求。在一个社会中有道德感召力,拥有社会公信力,也是政府有效执政和有效带动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保障。

  需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权力的运行应该公开透明,这样所谓的"官谣"也就没有了产生的土壤。只有让各方面的消息来源都能够没有阻碍地流通于意见市场,真相和真理自然都越辩越明。

  新京报:谣言出现与政府信息披露不到位有关?

  喻国明:谣言成为我们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与政府信息仍然不够公开有关系,如果政务的各个方面都能公开透明,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音政府部门能够自信坦然及时公开信息,那么谣言也就难以长时间内存在了。

  试想如果面对来自公众的质疑,官方新闻发言人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否认态度,而以公开充足的理由证据来说服民众,相信在事实的理据面前,谣言也就无从藏身了。正是因为一些新闻发言人在回应质疑时模棱两可,才使得谣言有了滋生的空间。

  "官谣"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一个道理。由于有关部门在发布消息时藏藏掖掖,不愿意把掌握的事实情况告诉大家,或者根本就并未去调查了解就急忙站出来否认,这样用谣言来辟谣的方式,怎么可能服众呢?

  新京报:如果说谣言难止是政府本身辟谣方式出了问题,那么"官谣"这种由政府本身发布的谣言,又该如何辟谣呢?

  喻国明:"官谣"这种由政府发布的误导性信息,实际上就是某些部门负责人有意误导公众。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应该有私利的。而如果某一个机构的领导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利用公权力为自己背书的话,他这一行为本身就是违反公务员规范、甚至是违法的,应当受到行政上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这句话是十分正确的。治理谣言首先应该反思,是不是由于自己的不作为或者错误作为导致谣言越禁越传?自己在发布公开信息时,是否的确披露了事情的真相?希望通过欺骗、说谎的方式来掩盖事实,用官方的话语来为个人私利做掩护,只会激起更多的舆论反弹,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所谓"正人先正己",就是作为道德示范、公信力载体的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做到不发布虚假信息、不造谣不传谣,才能为社会为公众垂范。

  在回应谣言时,应该选择坦诚公布信息而非遮遮掩掩的方式来进行危机处理,不是用"以谣止谣"的方式来回应公众的质疑。

  新京报:怎样才能杜绝"官谣"?

  喻国明:需要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首先,发布"官谣"的有关责任人应当受到与恶意散布民谣的老百姓一样的惩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在当今法治社会环境下。不能老百姓发布谣言就被拘留,而政府相关负责人发布不实信息就能够以职务行为作为法外豁免的理由。

  同样,对于发布不实信息的新闻发言人也是如此。在刘铁男被实名举报一案中,刘铁男落马之后其新闻发言人被调离能源局。其他案件中最初发布"官谣"的新闻发言人究竟是否受到处罚,都没有了下文。

  谣言止于公开。想要从根本上防止"官谣"的产生,需要更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也就是说,权力的运行应该公开透明,这样所谓的"官谣"也就没有了产生的土壤。只有让各方面的消息来源都能够没有阻碍地流通于意见市场,真相和真理自然都越辩越明。



原地址:http://163.fm/WV61mna


Sent from my iPad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