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9, 2016

关于流传的 WGS-84 至 GCJ-02 转换算法

关于流传的 WGS-84 至 GCJ-02 转换算法

前言

在夏天去西藏之前,我曾仔细查询了前往西藏的路线、海拔等等资料。由于那些地方的地图稀缺,很多时候我不得不记录下关键路口、山口等地的经纬坐标。从 Google Earth 上查询卫星图和高程图也很有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 GCJ-02 坐标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写此文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 WGS-84、GCJ-02?

两个坐标都是以经度、纬度对来标识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坐标系统。

WGS-84:

WGS 全称 World Geodetic System,于1984年建立。

通过 GPS 获得的经纬坐标,以及 Google Maps 上记录各地形、街道、建筑所使用的经纬坐标,都是 WGS-84 坐标系中的坐标。WGS-84 亦是最通用的地球坐标系。其起初就是因 GPS 的诞生而被设立。

GCJ-02

某毒百科声称:

GCJ-02是由中国国家测绘局制订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坐标系统。
它是一种对经纬度数据的加密算法,即加入随机的偏差。
国内出版的各种地图系统(包括电子形式),必须至少采用GCJ-02对地理位置进行首次加密。

Wikipedia 亦有描述:

中国官方要求所有在中国运行的地图服务商要加装"国家保密插件"(亦称加密插件、加偏或SM模组),以"保障国家安全"。此插件会将真实的坐标加密成虚假的坐标,且此加偏并非线性加偏,所以各地的偏移情况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GCJ-02 意味"国测局-2002",也就是说,这是国家测绘局于2002年弄出的标准。

事实上,百毒等在线地图为了配合政府,以及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在GCJ-02的基础上都使用了进一步的其它坐标加密算法。当然,那些不属于此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

Case study: Google 地图

上面说过,很多国内地图提供商都龌龊地进行了二次加密。但 Google 即使不得不配合中国政府,也只使用了一次加密,也就是 WGS-84 至 GCJ-02。

事实上,Google 的地图服务有两个版本:
一为 Google Maps,可以通过 maps.google.com 访问
二为 Google Ditu,可以通过 ditu.google.cn 或 ditu.google.com 或 maps.google.cn 访问
显而易见,第二个版本是为了中国准备的。

可以注意到,在 Google Ditu 下,卫星图和公路图是重合的,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 Google Maps 下,看中国内的区域,在同一个地方从公路图切换到卫星图时,可以发现发生了较大偏移。借助 Google 官方的经纬度标注工具,用下面这张图加以说明:

很容易看出,在 Google Ditu 上,公路图是在 GCJ-02 坐标系中的,为了让卫星图与之重合,Google 把卫星图也进行了同样的加偏。而在 Google Maps 中,虽然公路图依然是在 GCJ-02 坐标系中的(测绘阶段受中国政府限制),然而卫星图却是未经过加偏的。

通过取了很多点的两组不同坐标,进行偏移计算并与之前流传的算法进行比对,证明之前流传的算法是完全属实的

对于 GCJ-02 的评论

GCJ-02 与 WGS-84 间的转换实际上很容易做到,因为算法已经流传甚广。然而,这样的转换造成了大量的麻烦。

有人曾经评论过

国家的保密插件,是需要收费的,早期的时候,一个导航仪就需要10块钱的保密插件许可费。

至于这个插件的影响,使用过iPhone(iOS4.2以下版本)以及Android手机的用户应该体验深刻,用户在iPhone版的谷歌地图里打开"我的位置",会发现自己的定位被偏移了几百米,在外出找路的时候尤其麻烦,让用户根本就无法通过谷歌地图来确定方位,以至于迷路。不明真相的用户纷纷谴责谷歌地图的定位准确度不好,其实真的是冤枉了谷歌。

好在这个所谓的"国家的保密插件"并不难破解,网友很容易就可以将其解密,把虚假的坐标转换成真实的坐标,这样,iPhone用户只需安装一个"中国地图校正"插件,就可以自动解决地图偏移的问题。对于Android用户来说,也有修改版的谷歌地图可以下载使用。

总之,国家测绘局的这个所谓的发明创新,最大的用处就是收钱和折腾用户,至于其实际保密效果就不敢恭维了。

WGS-84 与 GCJ-02间的转换

两个坐标系都要能够唯一地标识地球上的每一个点。因而 WGS-84 和 GCJ-02 间的转换必然是一一对应的。一个 WGS-84 坐标便有一个对应的 GCJ-02 坐标,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他们相互之间的转换讲的也就是同一个点在两个坐标系里坐标的转换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

也就是说,转换的输入为一对 WGS-84 下的经纬度对,输出为 GCJ-02 下同一点的经纬度对。

我所能找到的最早流出的 WGS-84 至 GCJ-02 的转换算法出自https://on4wp7.codeplex.com/SourceControl/changeset/view/21483。我们看一下它的代码中的一小部分,处理纬度加偏的前半部分:

-100.0 + 2.0 * x + 3.0 * y + 0.2 * y * y + 0.1 * x * y + 0.2 * Math.Sqrt(Math.Abs(x)) + (20.0 * Math.Sin(6.0 * x * pi) + 20.0 * Math.Sin(2.0 * x * pi)) * 2.0 / 3.0 + (20.0 * Math.Sin(y * pi) + 40.0 * Math.Sin(y / 3.0 * pi)) * 2.0 / 3.0 + (160.0 * Math.Sin(y / 12.0 * pi) + 320 * Math.Sin(y * pi / 30.0)) * 2.0 / 3.0

这一部分已经体现了 GCJ-02 设计精巧的几点:

这是一个很长的多项式,并且是很复杂的多项超越式。于是它难以进行反向运算、难以根据已知数据点反推出计算公式。且就算我们拿到了这个已知的转换算法的公式,要想求出它的反函数是非常困难的,于是如果我们要完成 GCJ-02 到 WGS-84 的逆转换,只能通过二分法来逼近。

这个转换算法需要达到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是连续的,并且是单调的。连续才能确保地图不出现断点且覆盖所有区域;单调才能保证原先的位置相互关系转换后依旧成立。

进一步分析

既然转换太复杂,我实在是连求个导的心情都没有,我们就进行一些数值计算看看吧。

若以墨卡托投影来看,进行计算的范围在一个矩形内:
最西为东经 72°,最东为东经 135°。最男为北纬 18°,最北为北纬 54°。这个矩形恰好能包含除了南海诸岛外的中国领土。

通过以很小的步长进行穷算,并且再进一步进行逼近,我们发现:

在这个矩形内,纬度偏差最大处在 26.71°N, 72.60°E。纬度偏差为 -0.0040°。该地位于印度。
经度偏差最大处在 54.02°N, 131.40°E。经度偏差为 0.0102°。该地位于俄罗斯。

这体现了 GCJ-02 的精妙:误差最大地方的都在国外。也就是说,GCJ-02 把在国内的误差控制在了较小的水平。

借助计算地球表面任意两点距离的算法,我们可以计算误差的具体距离。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了地球是个椭球体。不过由于偏移量较小,我们可以部分地忽略两点是球面而不是平面这个事实。

计算结果是:
在矩形中,便宜最大的点偏移量为 718.3 米,坐标为 53.89°N, 131.40°E。该地位于俄罗斯。
在中国实际领土上:
偏移量最大值为 700 米,位于黑龙江省。
偏移量最小值为 18 米,位于青海省德令哈附近。

下面贴上两张图:第一张是进行计算的矩形内偏移量分布情况。颜色越深,偏移量越大,颜色越浅,偏移量越小。

第二张是贴上了政区图后的结果。红色为偏移量大,蓝色为偏移量小。

两张图都使用 Web Mercator 投影法(和墨卡托投影法类似,但忽略了地球的椭率)。第一张图略有拉伸。

结论

  • 流传的转换算法完全正确属实。可以很容易实现自动将 .kml、.gpx 等等坐标和轨迹文件自动转换为另一个坐标系下适用的。
  • 所谓"GCJ-02 偏移有两三公里"的说法是不靠谱的。事实证明 WGS-84 到 GCJ-02 所带来的偏移不超过 700 米。

蒋祖权:文革前后 [feedly]



----
蒋祖权:文革前后
// 墙外楼

前言:文革不是一天炼成的。

文革之前有土改运动,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肃反,反资,反右,整资整社(反五风,反五股黑风)等等运动。尤其是斗地主,给地主定罪,但不直接枪毙,先让大家都来斗一斗,大家手上都沾点血,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这些运动一边不断推动着全民斗争走向文革,一边等待着1949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长大。

因为文革之前,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运动,来不断进行政治小白鼠试验和煞费苦心演练,也需要等待在高呼万岁中出生的那一代人长大,那是注定要被狂热利用的一代人。不等这一代年轻人长大,发动老人小孩是文革不起来的。文革需要比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更广阔的土壤,需要大量年轻狂热大脑,需要时间进行反复试验和测试。

文革之前的胡风事件,就是政治小白鼠测试的经典案例,胡风事件的试验结果表明,很多人可以出卖灵魂。

(一) 文革之前的胡风事件

胡风评述开国大典:时间开始了!——这句话堪称经典。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胡风去日本留学,后来因为组织抗日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与鲁迅交往密切。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主编《七月》。1949年后,胡风后任《人民文学》编委。1954年,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在文艺理论上表达了他的观点,对改进文艺工作提出了他的看法, 然而胡风却因此被捕入狱失去了自由,并被打成了反革命集团,涉案人员达2100多人。1955年5月25日,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会议,将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中开除。

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主持会议,他说:"胡风集团以不仅是我们思想上的敌人,而且是我们政治上的敌人。"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陈伯尘报告了胡风的罪行,要求把胡风从革命阵营里清除出去。在会议上发言的一共有26人:欧阳玉倩、叶圣陶、梅兰芳、李伯昭、吕骥、刘开渠、夏衍、李希、陈沂、吴组缃、孜亚、冯雪峰、张天翼、曹禺、鲍昌、陈荒煤、吴伯萧、袁文殊、方纪、艾青、冯至、吴雪、阳瀚笙、田汉、洪深、陈其通。

其中,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这种两面派的阴谋手段,是跟《联共布党史》里讲的托洛斯基相比,可以说是丝毫没有区别。他们的目的也是相同的都是企图颠覆人民政权,让反革命复辟。胡风反党集团的活动跟美蒋特务机关的罪恶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必须把胡风清洗出去。

其中,大作家夏衍说:彻底揭露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罪恶活动,是我们革命事业一个伟大的胜利。这等于从我们的身体上割掉了一个足以致命的毒瘤。阶级敌人一刻也没有睡觉,他们处心积虑得在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缺口,他们在磨我的刀,窥测方向。在此我想起了捷克斯洛伐克伟大战士伏契克的一句话: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夏衍和胡风是20多年的老朋友了!老朋友!

其中,作协副主席冯雪峰的发言,是从分析胡风和鲁迅的关系开始的,揭发胡风挑拨鲁迅和茅盾的关系,鲁迅和周扬的关系,鲁迅和夏衍的关系,从历史上找到了胡风的反革命证据。最后他说:今天的会议,应该作出决议,首先把胡风从中国作家协会清洗出去,撤销一切职务,并建议政府依法处理。

冯雪峰成为建议法律处理胡风的第一人——冯雪峰的建议,不仅用到了胡风身上,最后也用到了自己身上。

其中,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吴伯萧说:反革命分子胡风,走也好,滚也好,割下头颅抛掷也好,我们再也不会上当了,我们必须彻底清查这个反动集团的底细。

其中,翻译家冯至说:他们的策略和战略,他们的组织和手段,简直和蒋匪帮,美帝国主义派来的特务间谍没有两样。

公开批判之后,各界名流为了表达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强烈愤慨,纷纷发表署名文章,对胡风进行更加深入的批判:

《请依法处理胡风》——作者:郭沫若(无论批斗谁,基本都参加)

《揭下胡风派的骗人外衣》——作者:茅以升(钱塘江大桥主持设计建造者)

《看穿了胡风的心》——作者: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等)

《我看出了胡风的阴谋》——作者:冰心(谢婉莹1900——1999)

《必须彻底打垮胡风集团》——作者:巴金(1904——2005)

《胡风,你的主子是谁?》——作者:曹禺(1910——1996)

《个人野心家永远是我们的敌人》作者:焦菊隐(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戏剧家,翻译家)

《胡风——阴谋家》——作者:田间(被[闻一多]称赞过的诗人)

《胡风——反革命的灰色蛇》——作者:侯外庐(国学大师)

《缴下胡风的剑》——作者:高玉宝(小学课本里有他写的——半夜鸡叫)

《拥护全国文联和作家协会清除反革命分子胡风的决议》——作者:程砚秋(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我们绝对不能容忍》——作者:陈垣(被称为与[王国维]齐名的学者)

《敌人在哪里?》——作者:丁玲(1904——1986)

《肃清阴险的反革命分子》——作者:丰子恺(画家,书法家,翻译家)

《我的愤怒已达极点》——作者:赵丹(演过林则徐)

《赶快从人们队伍中清除胡风》——作者:林巧稚(1901——1983)

《坚决反对胡风集团的罪行》——作者:剪伯赞(历史学家)

《胡风和胡适"异曲同工"》——作者:冯友兰(哲学家)

《决不容许胡风继续欺骗人民》——作者:钱伟长(科学家)

《胡风——蛀墙脚的白蚁》——作者:马思聪(音乐家)

《坚决镇压胡风》——作者:常香玉(艺术家)

《敌人不投降,就消灭他》——作者:于伶(剧作家)

《工商界人士应该警惕》——作者:王光英(刘少奇夫人王光美之兄)

这里节选几段文化名人的激扬文字,听听真实历史的残酷声音。

《请依法处理胡风——郭沫若》:今天对于怙恶不悛,明知故犯的反革命分子必须加以镇压,而且镇压得比解放初期更加严厉。在这样的认识上,我完全赞成好些机构和朋友们的建议,撤销胡风担任的一切公共职务,把他作为反革命分子来依法处理。——恶鬼的画皮是容易迷惑人的。今天画皮已经剥去,难道谁还那么愚蠢,要对恶鬼自始至终保持他的忠贞吗?——那是国法所不能容许的事。——彻底醒悟过来,忠于人民祖国,不要忠于恶鬼胡风。

《看透了胡风的心——老舍》:原来胡风并不只是心胸狭窄,而是别具心肠。原来他是把他的小集团以外的人,特别是共产党,都看成敌人啊!他的文章里引证了多少马克思,列宁,毛主席的名言呀,可是他要用钢筋皮鞭毒打党内作家和进步作家,杀人不见血!这是什么心肠呢?我猜不透!我只能说,除了受过美蒋特务训练的人,谁会这么想一想呢?

《敌人在哪里?——丁玲》:敌人在哪里?敌人就在自己的眼面前,就在自己的队伍中,就在左右,就在身边,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胡风原来就是一个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装着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混在我们里面,口称朋友,实际上那个包藏着那末阴暗的、那末仇视我们的鄙视我们的,恨不能一脚踩死我们的恶毒的心情,进行着组织活动的阴谋家。

我们的敌人在哪里?在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上,特务在那儿放了炸弹。在美国空投特务罪证展览会上,我们看到过藏在手套背面的手枪。现在,在我们文艺的队伍里也出现了。我们常常因为我们的胜利,我们祖国的前进而忽略了埋伏在我们左右的敌人。

《我看出了胡风的阴谋——冰心》:我看了这些话使我的心眼突然雪亮了,他是在和我们作你死我活的斗争啊!现在不容许胡风再装死了,我们要把他从我们的队伍里清理出去,清除出去。

《必须彻底打垮胡风反党集团——巴金》:胡风集团已经不是小集团,而是反党、反人民的反动集团了,他们一直带着藏刀的面具敢那些不见伤的阴谋勾当。我们要完全揭穿他们的假面目,剥去他们的伪装,使这个集团的每一个分子都从阴暗的角落里钻出来,放下橡皮包着钢丝的鞭子和其他秘密武器,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向党和人民投降。

《胡风,你的主子是谁?——曹禺》: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胡风这样的恶人!这样狠毒,这样阴险,这样奸诈,这样鬼祟,这样见不得阳光,人坏到了这样的地步,真是今古奇观!

胡风和胡风集团的分子们你们听着!你们必须老老实实向人民投降!你们必须老老实实交代出来你们的主子是谁?如果台湾之音所代表的,不是你们的主子,那么,你们还要明白交代,另外的什么反动势力是你们的主子?——我们要追,追问下去,不说出来,人民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1955年5月16日胡风被捕,5月18日全国人大才作出逮捕决定。胡风在看守所被隔离3个月,后来被单人关押到监狱,直到1965年底才正式宣判。1965年11月26日法院才正式对胡风做出判决,胡风获刑14年,由于已经服刑10年,余下4年监外执行。1965年胡风出狱,1967年第二次被捕入狱。1978年胡风出狱,1980年[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1985年胡风病逝。1986年胡风第二次平反。1988年胡风第三次彻底平反。至此,胡风案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平反。

正如1986年1月15日,时任文化部长的朱穆之,在胡风追悼会所致悼词中说出的:对于他的意见是完全可以和应该在正常的条件下由文艺界进行自由讨论的,但是当时却把他的文艺思想问题夸大为政治问题,进而把他作为敌对分子处理,这是完全错误的。

今天,透过多年的回避与掩盖,探究一种特色病毒对人性的残酷影响,感受很多人失去人格的悲催后果和惨痛代价。但是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更大更悲惨的人祸灾难,还在继续掩盖之中?谁能知道,继续掩盖过去的历史事实和残酷真相,会给今天及今后的中国带来了多大的危害?谁能知道,那些丧失的人格,那些出卖的灵魂,那些迷失的人性与理智,是否还能救赎?

当年对胡风的政治迫害,实际上也是后来文革举国政治迫害的一次演练测试。

透过[胡风]看历史,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治时代的道路上,注定走向文革之中的。

(二)文革是怎样开始的

文革就像一场大水,不识水性的人,最先被淹没,水性一般的人,也只是多了徒劳挣扎。一些放水的人,最后也被水呛死,一些推波助澜的人,也一样被水浪卷走。

文革这场大水是怎样开始的,绕不开两个人。

一位是吴晗,历史学家。搞历史的人,首先在历史中迷失了。1946年吴晗写文章,痛斥独裁与专制是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国际,自绝于人类的反民主的反动政治。吴晗骂完政府,并没有遇到什么风险,回北平到清华大学继续任教。1960年吴晗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之后吴晗和邓拓与廖沫沙用[吴南星]这个笔名,在《前线》杂志发表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匡正时弊。 1965年11月,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攻击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1966年5月10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自此,拉开了文革的序幕!

1957年发起的[反右]运动中,吴晗积极响应,导致许多民盟领导人被打成右派。任北京市副市长时,吴晗滥用权力,破坏北京城的古建筑,甚至盲目挖掘十三陵。 五七反右时吴晗整别人,文革之中吴晗被整到家破人亡,于1969年被迫害致死。——其师胡适叹吴晗可惜,说吴晗走错路了。不知历史如何定义胡适所说的[错路]呢?这究竟是什么路呢?连历史学家都走不好。

另一位,是曾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 1958年8月24日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讲话说:——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次的决议都是法,开一个会也是一个法。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个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这时,身为人大委员长的刘少奇插嘴说:[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来实际上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议就是法!]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对大跃进以及十五年赶超英国等提出不同意见,最后被升级成[向党进攻],毛泽东决定打倒彭德怀。斗争彭德怀大会,刘少奇是主持者,不久前刚当上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说了一句很刻薄的话:[毛主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毛主席要是能反,我早就反了,要反也轮不到你来反!]——不知这句话是否成为毛泽东后来必须打倒刘少奇的一个诱因。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通过深入农村调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对大跃进给国民经济,给广大农村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提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论断,否定了毛泽东关于大跃进是九分成绩,一分错误的评价。刘少奇沉痛地说:[应该把我们这些年来犯下的错误,对老百姓欠下的债务,血泪的教训,刻成碑文,立在全中国每一个县委的大门口,立在每一个地委的大门口,立在每一个省委的大门口,直至立在中南海大门口,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牢记我们的错误和罪责,保证世世代代绝不重犯!]

—— 然而在对彭德怀的问题上 ,刘少奇却指出了彭德怀的两大罪状:[一,长期以来彭德怀同志搞小集团,搞彭高联盟。二,他们的活动,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 刘少奇给彭德怀的定性是:[他背着中央进行派别活动,他搞阴谋。因此,所有的人都可以平反,唯彭德怀同志不能平反!]——军阀作风的彭德怀整过别人,最终注定整不过文革,1974年命丧北京。

1966年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即五一六通知)。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而后连续发表社论,把《五一六通知》内容捅向全国,从此,举国耗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发动。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毛泽东在这张大字报里没有指名点姓,但锋芒所向主要针对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这张大字报标志着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争斗的公开化。8月7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印发了毛泽东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刘少奇本人很快就成了被斗争的靶子,他终于也尝到了人治的滋味,于1969年被折磨致死。——文革这场大水,也由此一步步冲向了举国泛滥。

——文革这场大水,吞噬无数生命。大水冲了龙王庙,最后一家人都不认一家人了,中国人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投入进了一场规模庞大的自相残杀。

——而在某人心底,也许只是为了打倒一个人而已。

(三)文革之中

自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的十年文革之中,从国家主席到平民百姓,从在校学生到退休老人,都有被揭发,被诬陷,被批斗,被打倒,被打残,被打死的机会。文革之中有上百种五花八门,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罪名,总有一款适合你。一句话,一个表情,都可能会成为一种罪行。

文革之中,南疆一单位组织人们向毛主席表忠心,职工李亚长说:[我誓死保卫毛主席,毛主席活,我活,毛主席死,我死,誓死保卫毛主席的铁打江山。]因为这句话,他被定成为[反革命罪]。

文革之中,湖南道县,将12名地富分子及子女,用绳索捆起来,捆成一团,中间放上炸药包,点燃导火索,让这12个人坐[土飞机]。随着一声巨响,大块大块的血肉落雨一样飞来,有几个被炸断了手脚,炸掉了屁股的,还没有死,痛得在地上乱滚,这时民兵们一涌而上,用锄头、马刀将他们彻底消灭。

文革之中,师生同事之间,亲朋故友之间,夫妻父母子女兄弟之间,相互检举胡乱揭发,公开诬陷残暴迫害,置人于死地之举,在此十年之间,变得习以为常。

文革之中,有些随声附和的人,也只是保了一时的太平,一样躲不过各种突如其来的人祸。有些助纣为虐的人,也只是暂时得势,最后也难免落入自己挖过的陷阱。

文革之中,谁敢站起来保持独立的人格,谁敢站出来维护生存的尊严,绝对只有死路一条。人性道德的底线,在文革之中被彻底摧毁。

曾任人大委员长和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当之无愧是文革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之中,最具说服力的人物。

文革前,刘少奇曾经主持批判过彭德怀。文革一开始,刘少奇又主持批判朱德。

文革之中,极力主张[不要法治要人治]的刘少奇,在尝尽了人治的滋味之后惨死,而因刘少奇问题受株连的案件就有2万多件,被判刑的达2万8千多人。

当然,一些积极参加批判彭德怀和朱德的人,在文革之中也遭到了同样的批判。

文革之中,学贯中西的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作家杨朔,女钢琴家顾圣婴与母亲和弟弟,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等等,众多文化名人,不堪忍受屈辱与折磨,为了维护尊严选择自杀,愤而离世。

文革之中,从美国回来的老舍也选择了自杀。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和其他28名作家及京剧演员被红卫兵押到北京文庙,跪在焚烧京戏服装和道具的火堆前被毒打了几个小时。1966年8月24日夜,曾经一马当先,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批判[丁、陈反党集团],批判章伯钊,罗隆基,徐燕荪,吴祖光,赵少侯,刘绍棠,邓友梅,从维熙等右派的老舍,写了《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写过《看穿了胡风的心》《都来参加战斗吧》《扫除为人民唾弃的垃圾》的老舍,在北京西城太平湖投水自杀。

文革之中,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也跳楼自杀。罗广斌曾经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那时他坚持了一年多并活了下来,而文革之中,他只坚持了六天。

文革之中,陈布雷之女陈琏也选择了自杀。(陈布雷,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蒋介石的文告和演讲大多出自其手。其文: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曾被广为传诵。其女陈琏,中共党员,1947年被捕,1948年经陈布雷保释。1948年11月,陈布雷自杀)。陈琏怨叹父亲走的是幽明异路,时隔19年之后,1967年11月,陈琏跳楼自杀。

文革之中,和平解放北平的第一功臣——傅冬菊(傅作义之女),也被作为阶级异己分子揪了出来,遭到残酷批斗。 文革后,傅冬菊晚景凄凉。 傅作义的弟弟傅作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水利工程学博士),被傅作义召回中国大陆,在文革之前的反右运动中,傅作恭与3000多名右派分子一起,被押解到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教农场,在那里有2500多名右派分子被活活饿死,其中就有傅作义的弟弟傅作恭。 1974年傅作义病死北京,不知其临终之前曾有何感想。

文革之中,最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是陈伯达,1970年九大后第一个被扫进秦城监狱的也是陈伯达。

文革之中,起草第一张大字报的是康生,1978年被第一个开除党籍的也是康生。

文革之中,第一个从局长级提升为政治局委员的是江青,1980第一个被押上审判台的也是江青。

文革之中,拼命整死[接班人刘少奇]的是林彪,1971年[接班人林彪]又不明不白地死了。

文革之中,曾经热血沸腾,斗私批修的红卫兵小将们,1968年后被上山下乡运动淹没,文革中上山下乡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其中有很多女知青惨遭凌辱。

但是,也有很多幸免于文革的人物,像郭沫若这样的文化人,在文革之中就安然无事。

1967年 6月5日,在亚非作家常设局举办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周年讨论会上,郭沫若致了题为《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的闭幕词之后,感觉到意犹未尽,即席朗诵了一首诗:[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也献给各位同志和同学: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1976年5月,郭沫若写了《水调歌头》批邓。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捕,郭沫若马上又写了《水调歌头》骂四人帮。学术上的东西,郭沫若都写进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人格上的东西都写进了文革。 如今像他那般做学问的越来越少了,而像他那般做人的却更多了。

还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在文革之中也安然无事。

大跃进之中,他三次论证亩产万斤,为粮食卫星提供科学依据。文革之中,他为确保卫星能唱《东方红》而砍掉了实验项目。改革之后,他论证人体科学,用党性保证人体特异功能的骗术都是真的。有人说他用党性而不是用人格为特异功能担保,还是留了一手的。其实,一位科学家,连续三次鼓吹亩产万斤之后,还有什么人格。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有的人今天依然健在。身体虽然安好,良心始终不知,奴性还能自动升级,人格注定早已不在。

文革的尾声,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1976年毛主席治丧期间,通知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山西万荣有一家正好赶上儿子结婚,那时办喜事都提前采买肉菜,豆芽,豆腐,粉条等等,即便一家一家通知亲朋改期,买好的菜蔬也没法等,那时没有冰柜冰箱也无法冷藏冷冻,文革年间吃喝困难,这家人只好硬着头皮办喜事。婚礼两天后,公安局来人,逮捕了这家父子。文革之中逮捕人犯都要游街示众,胸前挂一个大牌子,写上罪名,公安局讨论这两个犯人的罪名时,有说叫[随便娱乐犯],有说叫[破坏悲痛犯],都觉得不合适,最后大家决定,政委文化水平最高,政委拿主意吧!政委果然不负众望,牌子制作完成,这对父子牌子上的罪名非常醒目——[幸灾乐祸犯]

文革就是这样疯狂的,从国家主席到平民百姓,文化大革命把大家共同组成了一个互相残杀的圈子。

最后上面的人说,下面的人干的事情不能都由我们上面负责,下面的人说,要我们下面的人负主要责任不合理。

一上一下,如此一配合,文革的灾难和罪责就这样无耻地放过去了。

——谁能知道,这对将来的中国会带来怎样的后患。

(四)文革对中国的影响

今年是2016年,距离1966年——整整50年。

50年前,中国内地一场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绝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发了疯。

十年文革之中,有多少人自杀?有多少人被杀?至今无法确认。《建国以来历史政治运动事实》给出的文革数据是:420余万人被关押审查,172万8000余人死亡,13万5000人被以反革命罪处决,武斗死亡23万7000人,703万人伤残,7万1200余家庭被毁。

1978年12月13日,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说:[文革期间,全国整了1亿人,死了2000万人。]

1980年邓小平对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永远也统计不了,因为死的原因各种各样,中国又是那样广大,总之,人死了很多!]

文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困惑和耻辱,同一个宣称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将永远难以对称。

文革前后
如今那个疯狂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个年代的病症已经好了。

在赤裸裸展露人性中最丑恶自私的极端疯狂之后,文革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影响,50年以来一直在延续之中。

我认为:文革开启了中国的全民互害模式,文革之后,互害模式进入到社会各行各业。文革开始后的50年里,中国从全民[政治互害模式]变异升级到全民[经济互害模式]。

1949年以后,随着各种人造运动的不断发明更新,随着各类阶级斗争的不断发展扩大,人们开始相互揭发,相互批斗,公开诬陷,大量编造各种无端罪名,人们主动如痴如醉,丧失人格于无形之中,扭曲人性到灵魂深处。最后终于升级成为疯狂的文革,也注定升级成为疯狂的文革。

历史上,皇权时代的中国也是人治社会,每隔一段时期就要改朝换代一次,每临改朝换代也都注定有一场残杀。

皇权人治时代,就是今天你杀我,明天我杀你,你方唱罢我登场,唯一的公平就是天下可以轮流抢,大家可以相互杀。

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从秦末杀进三国,一路杀过魏晋南北朝,出隋入唐。

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免去了一场自相残杀,之后换来举国被蒙古屠杀。

然后朱元璋再举兵杀蒙古人,然后李自成再举兵去杀朱元璋的大明。

后来满清又把中国杀了个遍,接着洪秀全又杀遍了半个中国。

俄国人也杀进来过,日本人也杀进来过,他们走了之后,中国人接着继续相互杀。

——这个杀来杀去的时间虽然很长[上下5000年],但整个过程和方式始终简单明了。

我把它称为[循环互害模式],历史上简称恶循环。

历史上的中国,单纯依靠互相杀来杀去,当然不可能找到公平公正的生存方式,但是也没有冲破人性道德的最后底线。

那时的政权还是打算传给皇家子孙后代的,权力与财富的占有者们,也以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期世袭为荣,那时还没有像今天如此这般,把财产和家属转移出这块土地。皇权时代对人性的破坏,还是控制在一定道德底线范围之内的,所以太平天国才能被剿灭,义和团也没能发展成ISIS。

1949年之后,中国历史这种简单明了的[循环互害模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迅速增加了很多必须相互残害的规则——统称为阶级斗争。

发展到1966年终于形成一个全新的互害模式——我把它称为[政治互害模式],历史上一直点到为止——简称为文革。

文革的出现,是中国几千年人治时代,开始失去道德底线和人性控制的标志。

十年文革,如此亿万人之间的互相诬陷迫害,如此任意胡编乱造的大量罪名,如此赤裸裸进行的残酷屠杀(官方统计以反革命罪被处决的就有十几万人),在人类历史之中也是首次出现。

文革的出现,是中国几千年人治时代,在经历了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之后,没能纠正历史发展方向,没能改进社会管理方式的必然人祸。

十年文革,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开启了中国大陆的全民互害模式 ,文革虽然在1976年宣告结束,而这种在文革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的互害模式却没有结束。

文革之后,这种[政治互害模式]开始变异,开始升级,开始进入到中国内地的各行各业,进入到房屋道路桥梁的建设之中,进入到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之中,进入到药品之中,进入到水源之中,进入到空气之中,进入到每个人的呼吸之中,达到了全面覆盖的程度。

——这种防不胜防的互害模式,我把它称为[经济互害模式]。

使用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有害物质的人说,这些食品有毒,我不吃,卖给别人吃。

使用甲醛,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人说,这些衣服可能致病致癌,我不穿,卖给别人穿。

偷工减料的开发商说,我建的这些房子有问题,我不住,卖给别人住。我修的那些桥也很危险,我不过那些桥,让别人走。

医生说,过度输液降低免疫力,损害肝肾,大量使用抗生素有风险,很多高价药品的疗效一般,很多身体检查其实根本不需要。

梦想多难兴邦的中国,在经过了文革那种放弃人格,丧失人性,不惜置他人于死地的全民[政治互害模式]之后,又开始升级进入到了全民[经济互害模式]里面。

五十年里,在这种只顾自己暂时利益,不管他人是死是活的互害模式之下生存,即使人们的物质和肉体侥幸保持完好,也都注定了精神与人格的缺失 。

人治社会一旦失去道德底线,注定更多的互害模式变异与升级。

——只要根源还在,危害就会继续。

中国从古代的[循环互害模式],到文革的[政治互害模式],到今天的[经济互害模式],这样一路继续升级发展,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将几千年来各种不同互害模式合为一体,同时用在某个时代的人身上。

今天,回顾这肉体与灵魂从疯狂到麻木的五十年,从文革的诬陷揭发,批斗杀害,丧失人性道德底线开始,到后来的举国拜金,唯利是图,丢失诚信。

从食品有毒,奶粉有毒,到每一口呼吸的空气都被污染。从集体围观跳楼自杀,到冷漠对待6000万留守儿童和大量弱势群体,等等皆必然全民互害之中。

——试问如今谁人不在其中?试问将来谁人能够幸免?

今天,回顾过去那场残害了几代人的文革,其实也是在祭奠今天残缺与迷失的自己。

任何一种病症,灾祸和危险,只要根源还在,危害就会继续存在,还会不断升级成各种灾难模式,还会继续带来更多的互相伤害。

文/蒋祖权 / 2016年2月18日

微信:15210407747

公众号:jiangzuquan2016

电话:15210407747(北京)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February 28, 2016

人民为什么支持了希特勒?

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德国人的反思是深刻的,但这反思却与民族性无关,而是因为有了公民政治意识。在战后一段时间,许多德国人对历史的看法其实充满谬误,尤其在涉及到纳粹的国内政策和犹太人问题上。历史是大人物创造的,但在大人物背后却站着千千万万小人物,他们是纳粹统治的民众基础,没有他们历史就没有体积。

正是由于这一点,二战刚结束,美国记者迈耶就重返德国,在十年居住期间,他跟踪采访了十位普通德国人,了解到为什么大多数普通德国人会拥护纳粹,其答案正如他为自己的书所取的书名: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一战后,德国背负了巨额战争赔款,新建的魏玛共和体制一直处于混乱之中,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更使德国雪上加霜:马克大幅贬值,失业率高达30%,而各派政治力量却整天互相攻讦、无计可施。希特勒上台前,这十位普通德国人都处于失业状态,生活无着。在他们的回忆中,1933年纳粹上台至1939年战争爆发前是德国历史上最好的时光。纳粹靠着使德国强大和富裕的承诺赢得选举,上台后即大搞基础建设,整顿社会秩序,迅速振兴了经济,恢复了公共服务。仅仅三年间,德国的高失业率即下降为零,成为当时的经济强国,并且实现了共同富裕,连工薪阶层也能和管理阶层一样去国外度假。

纳粹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的支持。在那段时间,这十位德国人的家庭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不再受穷挨饿。一位裁缝告诉记者,1918年的共和使他父亲变穷,是纳粹给了他父亲工作。他想要的就是安全保障、国家提供的工作,而且有保险和养老金;1935年他成为纳粹成员后,这些梦想全都实现了。一位木工则说,纳粹缩小了贫富差距,每个人都有了工作机会,而战后虽然有了自由,但自由却不能作为生活的替代品。

这表明,尽管纳粹上台后就开始镇压反对派,迫害犹太人,但只要让民众得到他们想要的物质生活,他们就会支持纳粹。在他们看来,如果希特勒不发动战争,他就仍将作为历史上振兴德国的伟人而载入史册。

那位木工就发现,纳粹制度"有许多好处":纳粹打破了阶级区分,使他与上层人之间有了同等地位,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在群众组织"劳工战线"中,他与一位教师也成了战友,大家完全平起平坐。那位裁缝曾给大学教授做衣服,他对此既自豪又忌恨,成为纳粹成员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对教授们指手划脚了,这使他感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希特勒非常懂大众心理,他争取他们支持的办法不是提高福利,而是增强他们的翻身解放意识。社会福利的增加毕竟是有限度的,而平等甚至在政治上比他人优越却能使普通人获得幸福感,哪怕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太好。

实际上,这些普通人都是很正派勤劳的人,他们在纳粹统治下没有受过迫害,也不认识任何高层人士,甚至不知道大屠杀。即使他们知道一点也不相信,认为是犹太人的谣言。由于缺乏公民权利意识,他们总觉得犹太人经商太有钱,感到很不公平,认为剥夺犹太人的财产是应该的。那位裁缝就告诉记者,正是犹太人偷走了自己祖先的所有东西。一位银行职员则认为,应当让犹太人的经济下降到与他们的人数成比例。他们渴望社会公平,但却缺乏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的能力,把宣传和事实分开来的能力,因而看不到纳粹的"公平"是在攻击人的基本价值和所含的权利。

导致纳粹上台的不是民主制度本身,而是当时的德国人的政治观点多是从个人处境出发,对他人的权利漠不关心。他们没有社会公民意识。

所以与许多普通德国人一样,纳粹宣传说通货膨胀是犹太人造成的,他们就相信了。报纸上整天告诉他们,"犹太人是世界资本家","犹太人统治着英国","犹太人控制着俄国"。那位裁缝曾与记者谈到毒气室,说:"如果发生了那种事,那它是不对的,但我相信它没发生过。"偏见使他只相信官方媒体的宣传,而不是相信事实。即使发生了屠杀事件,他也认为领袖是好的,坏事都是周围人干的,是地方上的纳粹滥用了党的原则,领袖只是受骗了。但他自己每天看到犹太人佩带耻辱的袖章,却视为理所当然。1938年11月10日,发生了犹太会堂纵火案,一群孩子从被砸的犹太人糖果店搬运糖果,警察和成人在旁边看着。此事他们也都知道,但并不觉得这是在犯罪,因为他们从没有听说过穆勒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也没有听说过汉密尔顿的名言:"先生,你们的'人民'是一只巨兽。"

为了巩固对民众的思想统治,纳粹强调的都是一些非智性的品格,诸如忠诚、纯洁、劳动、简朴和爱国主义等,并把喜欢思考的知识分子看成是不可靠的、有危害性的阶层,这给那些不愿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不思考的借口。对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多数普通人只有二选一的简单思路,一位收账员曾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希特勒的名言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这给大多数德国人的选择提供了一个解释: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完全可以放弃维护个人权利。在这位美国记者看来,这些普通德国人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缺少政治权力意识,不懂得自己拥有最高权力的公民的责任,总认为国家是崇高的,而个人无足轻重,因而对他人的苦难漠然置之,甚至参与迫害。

战后德国人开始了新生活,这十位普通人的生活又一度变得艰难,他们需要承担比从前更多的个人选择和责任,对此他们总是抱怨和不满,觉得纳粹曾经把一切都管理起来,统治得很好。这表明,他们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受骗,他们以为他们在纳粹统治下是自由的。事实上,他们渴望的从来不是自我实现的自由,而是想要摆脱"自由选择的可怕负担"(陀思妥耶夫斯基语)。这位美国记者由此得出结论,这是自由制度与不自由制度造成的价值观之别。从一个习惯于凡事自主的美国人的角度看,这些普通德国人缺少的其实是公民意识和勇气:"一种能够使人既不被统治也不统治别人而是能够自我统治的勇气。"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价值观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现代世界分裂的主要原因。对于从前的许多德国人来说,纳粹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邪恶,只有当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价值观,具备了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明白对他人权利的剥夺即意味着对自己权利的剥夺,才会真正认识到纳粹的实质与危害。

分享网易新闻「国家网信办:任志强微博被关闭」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国家网信办:任志强微博被关闭」,与你分享。

  2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发表谈话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

  姜军表示,据网民举报,任志强微博账号持续公开发布违法信息,影响恶劣。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国家网信办责令新浪、腾讯等有关网站依法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

  姜军指出,无论是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还是网民,都应增强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坚守公民合法权益底线、坚守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坚守道德风尚底线、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网络名人、"网络大V"更要正确运用自身影响力,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

  国家网信办将加大网上信息内容监督管理执法力度。各类网络传播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不为违法违规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严格执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制度,决不允许已被关闭账号的用户以"换马甲"等方式改头换面再次注册。

  姜军最后表示,欢迎广大网民继续监督、举报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址:www.12377.cn,举报电话:12377,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原标题: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就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发表谈话)



原地址:http://163.lu/cUIZI1


Sent from my iPad

Tuesday, February 23, 2016

《中国青年报》农村剩男调查 [feedly]



----
《中国青年报》农村剩男调查
// 墙外楼

这就对了,让这批只生男孩不生女孩的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找不到老婆或者全家举债讨老婆,眼睁睁看着别人的女儿因为奇货可居嫁有钱人改善生活,重男轻女的思想才有可能改变。

主笔刘世昕 本报记者何林璘杨海兰天鸣

编者按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在过去的20多年里,这个比例曾一度高于120,是世界上最悬殊的出生性别比例之一,这意味着,每出生100个女孩,会多出生20多个男孩。如今,那些在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年代诞生的孩子正在陆续进入婚龄。

20多年来,市场经济发育,城市化进程推进,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所有的这些因素交织影响着中国的性别失衡问题。作为一个曾高度城乡二元化的国家,其"婚姻挤压"更多地挤向了边远、贫困地区,数千万"剩男"的婚恋难题正引发更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事关发展,事关权益,在迈向全面小康的攻坚战中,不应被忽视。

2015年,中国青年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豫、冀、湘、鄂、皖、甘、桂等省区贫困农村,并会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专家,历时半年,对中国农村剩男问题进行了全景调查,现推出全媒体深度报道,预警社会,并以期引起更多关注和扶助。

腊月细碎的雪花化在了年味逐渐升腾的豫东韩朱岗村,邓孟兴家里格外热闹,大多是头发花白的父母领着腼腆的后生,话题只有一个:"他叔,俺儿子年纪不小了,你留意给寻个媳妇吧。"

56岁的邓孟兴嘴里应着,心里却直打鼓。他在镇上开了10年的婚介所早在2014年就关门了,附近十里八乡的男孩太多,女孩太少,介绍对象的活儿没法干。

可老邓10多年来当媒人的名声还在,家里有男孩的还是会趁着年轻人打工回来过春节的机会,在腊月和正月里频繁出入老邓家,拜托他帮着解决终身大事。

"还有6个小妮儿。"老邓对村里谁家有适婚的女孩了如指掌,但他心里明镜似的,这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的姑娘,很难看得上村里那40多个未婚男青年,"还有条件更好的小伙儿从外村找来呢"。

2010年之前,老邓一年还能撮合成十几对,但似乎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曾经密密麻麻记录着男女青年信息的小本上,只有男孩儿的信息在不断增加,女孩儿的信息越来越少。

老邓总结说,估摸着是20多年前出生的男孩远远多过女孩。其实,老邓朴素的认知早已经是人口学家研究的重点。

过去的10多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树茁和他的同事在不断对人口普查信息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对全国28个省(区、市)300多个行政村的性别失衡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

他们给出的结论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化、城市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复合影响,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已整体失衡。

近一二十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已厘清了一个事实: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一路走高,并持续高位徘徊。最高峰的时候,出生性别比高于120,远超107的正常值,一度成为全世界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国家之一。

李树茁等人根据几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以20世纪80代初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参照,对我国1980年到2010年间出生人口的性别情况进行分析,推算出这30年间,出生的男性为2.9亿,女性为2.54亿,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约3600万。

"如今,这一代人正不断进入适婚年龄,失衡后果逐渐显现。"李树茁的判断是,从2010年开始,中国将经历长达几十年的"男性婚姻挤压","1980年代后出生的男性中,将有10%至15%的人找不到或不能如期找到配偶。考虑到边远地区是婚姻挤压的最后一级,农村失婚青年的比例要高得多。"李树茁说,"这轮危机规模大、来势猛,持续时间长,必将构成困扰21世纪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被迫失婚"的大龄剩男密集出现

相亲成为春节主旋律的远不止河南的韩朱岗村。鄂中柴湾村的王飞龙夫妇提起3个儿子的婚事也是长吁短叹。

王飞龙自己有3兄弟,这3兄弟又分别有3个儿子,9个男孩都到了适婚年龄。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近四五年来春节前后的主题就一个,拜托能找到的一切社会关系,安排一场又一场的相亲。

每年还不到腊月,王家的几个妯娌就开始四处奔走,张罗相亲的事,但能安排相亲的女孩实在太少,大多数时候,男孩们只能在网吧里无聊地度过。尽管各种网络社交工具也曾让一些农村男青年有机会在虚拟的环境中实践爱情兵法,但毕竟那大多是镜花水月。

9个男孩的相亲波折几乎让这个家族每年春节都被愁云笼罩,大一点的那几个孩子已经奔着30岁去了,按农村的习俗,过了30岁还没娶上媳妇,打光棍几乎就已成定局。

女孩稀缺,媒婆生意难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龄剩男密集出现,不少剩男多的地方被戴上了"光棍村"的帽子。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近年来在国内多个村庄做田野调查,他观察到,一些农村的光棍率之前较为平稳,但从80年代之后开始急剧上升,"这个现象非常显著"。

他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计算出,一些村里的剩男比例在3%左右,如果做个简单的估算,全国农村在峰值期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剩男,平均到68万个行政村,每个村就将有近30个剩男。

李树茁团队对300多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显示,每村平均大龄未婚男性达9.03人。其中,近80%的大龄未婚男性身体健康,没有残疾,"他们的失婚不是身体原因造成,属于被迫失婚"。

每年春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都会要求研究人员写篇回乡记。在这些乡村笔记中,几乎所有学者都把经济拮据列为农村剩男失婚的最根本成因。博士生刘锐曾讲述过一个辛酸的过年故事。

2014年春节,刘锐的同乡、37岁的邓长清没有回家过年。邓的母亲曾生过几场大病,家里没能积攒下多少积蓄,因此小邓初中毕业后就南下打工,希望趁年轻挣点娶媳妇的钱。然而由于学历低,只能靠打零工生存,几年下来,仍然没能脱贫。父母也曾找人介绍,但媒人看到小邓的家境,都摇头不愿接单。

不知不觉人到30,小邓逐渐感受到单身的压力。最让他难受的是,因为单身,年终回家不仅遭到兄弟奚落,而且邻居也会指指点点,父母每谈及此事就长叹。有一年,全家吃完团年饭,母亲借着酒兴提及此事,说着说着竟落下泪来。小邓对家里的愧疚感日重,次年大年三十,他给家里打电话,决定不回来了。他说,现在找到一位带着两个小孩、即将离异的外省女人,希望年后人少时带着媳妇回家。放下电话,母亲大哭一场,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愁云笼罩了整个新年。

"现代婚姻鼓励个人能力,但个人能力由家庭文化决定,当经济上既处弱势,家庭教育又不足时,光棍就会被惯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刘锐写道,"回到村里,长辈说得最多的话是,农村人要面对现实。"

争夺新娘

王飞龙夫妇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初下手晚了,大儿子24岁了才开始替他张罗婚事,这时绝大多数的同龄姑娘早已成婚。

王飞龙说,自己家经济条件不好,儿子们也没太大本事,媒人都不待见。媒人给王飞龙甩下过一句话,现在家里条件好的男孩,十七八岁就开始相亲了,像你家这样条件一般的,现在才动手,难啊!

王飞龙自己就是24岁结的婚。"那时候农村到处都是倡导晚婚的标语,乡上也得等你到24岁才给办证。可没想到,如今儿子这个年纪谈婚事就已经晚了。"

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轮回,王飞龙的父亲那一辈也是在十八九岁就得娶妻生子,那时候早婚是为了尽快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在经历了二三十年间的晚婚光荣之后,到了王飞龙儿子这一辈,又被"男多女少"的困境裹挟着回到早婚的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夏柱智来自鄂东南的红村,他这几年回家过年时就发现,农村相亲订亲的时间大大提前,村里十七八岁的男孩们就已加入相亲大军了。用当地媒婆的话说,"现在女孩那么少,必须早早给占上"。

该中心另一位博士生魏程琳来自河南商丘,2014年回家过春节时,魏程琳意外地发现,18岁的堂弟阿坤已经订完婚,阿坤的父亲海叔正在实施下个计划,给16岁的小儿子张罗相亲。

海叔掰着指头给魏程琳比画,现在村里的女孩子少得很,处于相亲阶段的男孩子有10个,女孩却只有4个,你不抢,别人就下手了。"亲戚家的一个孩子都22岁了,还没找着对象,家里人为这事都快急死了"。

夏柱智介绍说,在他的家乡,春节前后,青年们陆续回村,许多人在这一个月内把婚姻的所有程序——见面、定亲和认亲、结婚全部走完。"办完没有证的婚礼,就各自外出打工,谈不上了解,年轻人是完成个任务,老人则是卸下副重担"。

西安交通大学的百村调查印证了早婚回潮现象。在其调研报告中写道:早婚回潮说明,在男女性别比失衡的大背景下,男性不得不采取早婚的策略来抢占稀缺的女性资源。

由于女性资源稀缺,争夺新娘的范围被扩大。"现在农村离婚妇女也很抢手。过去农村离婚女性大多被嫌弃,但现在也成了被争夺的对象。"

律师姬如松老家也在豫东农村,他告诉记者,村里去年离婚了12对,女的很快全都被抢走又结婚了,男方则只有3个再婚,其余很可能从此沦为光棍。"12个人里有个是我外甥,后悔得不行。"

姬律师的说法得到了媒人邓孟兴的证实。在他的小本上,二婚甚至三婚妇女都很枪手,"带着拖油瓶也没关系,因为彩礼要得少,越是离婚的,找过来说媒的越多。"老邓说:"我们这儿,离过婚的人再找,叫大媒,给媒人的礼钱都要多些。"

因为实在没有合适对象,一些贫穷农村的男青年的择偶标准一降再降,"只要拣到碗里的都是菜,相貌、年龄、交流沟通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姬如松告诉记者:"身体残疾、智力缺陷的女性也都有媒婆踏破门槛,只要是女的,怎么样的都能给说到婆家。"

在豫东一个村庄里,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一户人家就因为无力给二儿子支付昂贵的彩礼,只得给他娶了一位智力有缺陷的女孩。女孩基本不能自理生活,家里人怕她跑丢了,只能成年累月地把她关在屋里,吃饭时,再把她放出来。

她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几乎不与她一起生活。但对其父母而言,儿子成家结婚算是完成了一桩心事。"有老婆总比打光棍好吧",年迈的父亲苦笑着对记者说。

一个笑两个哭

鄂中柴湾村的王飞龙没想到,他们弟兄仨在给儿子张罗对象时,竟碰到一个同样的难题:当相亲的女方听说,男方家里都是3个男孩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要涨彩礼。

女方的解释是,你们家男孩多,负担重,结婚时不多要点彩礼,以后不可能再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了。

这样的解释让王飞龙哭笑不得。他年轻时候找媒婆介绍对象时,如果说谁家兄弟多,那绝对是加分项。

那时候,如果没分家,男孩多,壮劳力多,挣得也多,家境肯定更殷实。即便结婚分家了,那谁家的兄弟多,能帮衬的人多,在村里就有话语权。而如今,兄弟多的男孩居然在婚姻市场上要减分。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魏程琳在河南老家观察到的现象与柴湾村一致。同村的阿凌兄弟三个,阿凌是老大,相亲时,女方要12.8万元的彩礼,阿凌的父母也咬着牙同意了。可没几天,女方反悔了,理由是阿凌家兄弟太多,怕女儿嫁过去后过不上好日子。

魏程琳说,同村20岁的阿亮就更惨了,他家里4个兄弟,他是老大,根本没有媒人愿意上门。他奶奶说,人家女方家庭一听是兄弟4个,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魏程琳感概说,也就这十来年功夫,时风就大逆转了。

媒人邓孟兴把他手里的男孩分成了3类:一等男,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个子一米七五以上,有能力,城里有房;二等男,家里条件过得去,个子不能太矮,至少上过初中;三等男,经济条件差,身高低于一米六五。"但兄弟多常常一票否决",邓孟兴说,如果家里有三个以上兄弟,即便条件不错的二等男,甚至一等男,都会降到三等男。

三等男基本上就是困难户。邓孟兴说,这两三年来,他几乎不给三等男介绍对象,因为成功的几率太低,说不成媒的话就收不到费用,瞎耽误工夫。

夏柱智在回乡记里记述了一个案例。这户人家有4个儿子,至今全都打着光棍, "鄂北农村婚俗,彩礼加婚房,至少20来万",夏柱智写道:"要给4个儿子都娶上媳妇,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四兄弟中最大的已32岁,全家火急火燎,"全家最后的决定是,4个兄弟合作给一个儿子娶回一个媳妇",夏柱智说:"毕竟不能断了香火!"

中国农村子嗣观念历来很强大。在豫东的孟庄村,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与一位老计生干部的聊天中得知,当年为生男孩,村民想出了各种极端做法,"有把全家口粮都拿去交罚款的,有躲在外地几年不回来的,有离婚重娶的,传宗接代,惟此为大呀!"

"子嗣观念今天仍然根深蒂固,但是在当前剩男困境下,这种观念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魏程琳说,巨额的结婚成本,把多子多福的逻辑颠覆了,"调研发现,在一些子嗣观念相对较弱的农村,独生子女已成为普遍现象;在子嗣观念强的地区如华南、华北农村,拥有两孩以上的家庭所占比例也极低。"

这也许就是农民的现实逻辑:必须要一个儿子来延续香火,但也拒绝更多男丁来增添负担。研究人员的判断得到了那位老计生干部的验证:"前年村头老邓家生了个大胖小子,全家乐得合不上嘴,今年又添了孩子,抱出来一看是个儿子,当爹的哇地一声就哭了。"

饥不守道

"不干媒婆的人想象不到女孩稀缺到什么程度",媒人邓孟兴说,春节前后,一个未婚女青年的家门口能同时停着四五辆车,车里满满地坐着四五位后生,都排着队,等着和女孩见面。

姑娘每天的时段已经被不同的媒婆承包了,一早起来,就坐在家里等着不同的媒婆按着时间段带着他们手里的男孩上门来。遇到姑娘觉得条件不错、顺眼的男孩,她会多聊几句,留个QQ号,加个微信。看不上的,冷场几分钟后,男孩只能知趣地默默离开。

邓孟兴说,往往是他领着的这几个男孩还没聊完,另外的媒人就频繁地给他打电话催促,该人家的时间了。

一个女孩过年期间一天见十几男孩并不新鲜。邓孟兴印象中,有一个女孩一个春节就见了100多个男孩。

"那个姑娘条件不错,见了100多个男孩,总算百里挑一定下一个。可没想到,不多久,两人就吹了。来年的春节,大家听说这女孩又单着了,赶紧又来排队相亲,这一回,又见了90多人。"

"在农村婚姻市场上,女方已取得绝对优势,已经是完全的女尊男卑。"家乡在晋北的博士生李顺观察到,许多千百年改不动的风俗现在也改变了。

"在我的家乡,婆媳地位大逆转,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媳妇都得供着,婆婆得陪着小心,生怕哪点不如意,让媳妇跑了。" 李顺说:"婆婆疼的不是媳妇,疼的是钱呀。"

入赘为耻的观念也自然消解。"严峻现实让男人放下了面子,大家对倒插门也见怪不怪,甚至衍生出市场,山西吕梁就有专门介绍男性入赘到临近地区的媒婆,每人收费5000元。"

在皖南一个村庄,记者听说了王大超的故事。王大超家境贫穷,日子过得磕磕绊绊,眼看按常规结婚无望,31岁那年,他几乎花光所有的积蓄,从广西买了一个媳妇回来。没想到的是,才过了一周,新媳妇就跑了。王大超欲哭无泪,以为此生只能打光棍了。

又过了两年,33岁的王大超遇到一个寡妇,对方要求他倒插门。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入赘。这一举动震动四邻,因为这个寡妇其实是他的表婶,也就是寡妇的前夫是王大超的表叔。"让人感慨的是,这一圈几近乱伦的关系,没有遭到村民责难,相反获得了大家的同情和祝福。"

"适龄女性的严重缺乏,让农村剩男饥不择食,饥不守道。"婚姻生态失衡对传统伦理的冲击,让在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们感到震惊。

在一些特别贫困地区,大龄未婚男性甚至会采取"转房"的方式来结束单身。"转房"最为常见的是同辈之间的收继。在贵州山区,陈姓人家有兄弟4人,三哥在一次矿难中死亡,此时四弟已31岁尚未成亲。为了不让三嫂改嫁带走赔偿,也为了省去无力支付的彩礼,父母作主,让老四娶了自己的三嫂。

"'转房'有违儒家传统道德,历代的村规民约也一再禁止,但在男性婚姻挤压的最低端,这种形式又死灰复燃。"

中国近来的人口普查数据及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婚姻挤压在中国绝非个案,几乎所有省份的农村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女性缺失。更让人忧虑的是,"目前危机还只是初现,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的男性迈入婚龄,中国男性婚姻挤压的程度还会加重。"已研究此问题十多年的李树茁警告说:"更严重的危机还没真正到来。"

(宣金学、向楠参与了部分采访。应被采访者要求,部分人名、地名使用了化名)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6

晨枫:美国能重建中产阶级吗? [feedly]

----
晨枫:美国能重建中产阶级吗?
// 墙外楼

美国的困惑

美国眼下最大的新闻当然是总统大选。现在还没有到两党对决的时候,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还在党内预选,但已经风起云涌了。党内预选起伏跌宕本来不足为奇,但今年最大的看点在于两党的极端化。共和党方面,Donald Trump的大嘴不断制造新闻,但在Iowa胜出的Ted Cruz实际上更加极端,近几年美国政府因为国债违约危机停摆正是他急先锋促成的。几年前搞出很大动静的茶党这一次真的玩大了。尽管在新罕布什尔预选中败北,Ted Cruz成为共和党竞选人的可能性依然现实存在。即使他败下阵来,Donald Trump也够极端了。前总统卡特在采访中说,他宁愿Donald Trump当选,也不愿意看到Ted Cruz当选,相比下来,Donald Trump竟然算不那么极端的,这在短短几年钱都是不可想象的。在民主党方面,本来似乎铁定胜出的主流派希拉里竟然遭到Bernie Sanders的强力竞争,在Iowa差点翻船,但在New Hampshire大幅度落后于Bernie Sanders,只有到了南方州之后才可能翻盘,因为Bernie Sanders似乎在黑人和拉丁族裔中的声望不高。希拉里在主流派里已经算极端的了,但Bernie Sanders公然宣称自己是民主党社会主义分子,主张免费大学教育、Single Payer Health Care等北欧社会主义做法,连比美国社会主义得多的加拿大都没有做到这些,新上台的自由党总理特鲁多对这些社会主义主张更是提都不提。Bernie Sanders如果能处理好种族选票,强调他的政策不分种族,全民得益,弱势的黑人和拉丁族裔支持社会主义的Bernie Sanders不是没有可能的。

即使代表共和党主流派的Mark Rubio和代表民主党主流派的Hillary Clinton最后出马对决,这依然是近20年来政见分离最大的总统竞选,两人都从传统主流派的中右、中左向强右、强左转移,只是还没有到Ted Cruz和Bernie Sanders的极右、极左。美国政治的极端化在小布什时代开始,但现在看来,小布什的新保守主义几乎是小绵羊一样的温和软弱了。奥巴马时代的中左在即将在无所事事中结束,接下来呢?不管是民主党当选,还是共和党当选,美国政治的极端化会继续。这次极左上台,下次换极右上台,或者反过来。稳健的中左、中右不见了,主流政见和政府政策的急剧摇摆常态化。美国怎么了?

美国的问题出在经济。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这个强大的架子越来越虚。美国经济总量依然世界第一,但美国经济金融化了,空心化了。

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3年对美国经济贡献最大的是金融业,占19.6%;其次是政府(包括军费、社保、维稳等),占13.0%;制造业第三,占12.4%;商业性服务(估计包括律师、会计、咨询……)占11.9%,教育和医卫占8.3%,零售业占11.6%,信息产业占4.8%,文化(包括好莱坞)、建筑、交通运输占比都较小,还有其他8.2%,其中包括农业。

上图是2013年的数据,2013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2.6%,全年增长1.9%。制造业占比虽然比金融和政府小,但贡献了第四季度的1.23%的GDP增长,全年增长中也占0.4%的贡献,这是美国GDP增长的大头。制造业还贡献稳定、高质量、高收入的岗位,通常不受季节性影响。但这是在石油价格暴跌之前,美国正经受页岩油气拉动的制造业、资源业的快速增长。尽管奥巴马在竞选时期和当选之初信誓旦旦要推动美国的再工业化,后来不了了之了。新能源受到中国的强力挤压,尤其是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增长点没有兑现。美国汽车是少有的亮点,但有说法现在的高销售在不小程度上是受到2008年以后受到压抑的需求的爆发性反弹的影响,如果现在的股市动荡持续化,议论纷纷的萧条果然再次来临,美国汽车工业就不可能独善其身,强势增长不能长久。另外,GM从中国向美国销售SUV也对美国制造不是一个好消息,尽管这对GM是好消息。受到石油价格打压和页岩油气行业萧条的影响,2015年的制造业数据应该难看不少。

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房地产、租赁)占最大一块,对GDP增长的贡献第二大,全年达到0.35%。在2008年之前,金融已经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了。经济危机后,美国上下一片呼声,要加强监管,防止2008年再次出现。但这些年下来,美国似乎回到老路上,在欢快地继续跑着,直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再次出现。

政府开支对GDP的拉动甚至超过制造业,这实在不是好事。制造业是生产性的,但政府开支是净消耗性的,所谓军费、社保开支拉动消费,从生产性角度来说,那都是砸进去100刀拉动出30刀的赔本买卖。当然,政府开支的帐不能这么算,可政府开支还是要约束才好。美国政府开支(联邦和地方)像脱缰野马,两党都想降低赤字,但路线南辕北辙。民主党要增税增支,共和党要减税减支。这当然是非常简单化的说法,具体远远要复杂,但两党顶牛,屡屡造成预算危机,政府停摆,Ted Cruz就是其中的推手,奥巴马为此吃了不少苦头。问题是奥巴马(还有前任历届总统)对缩小预算缺口说的多、做的少,也确实不是个办法。美国各级政府靠借债度日,无度举债成为巨大的定时炸弹。如何控制国债,正是两党政策巨大分歧的焦点之一,但谁也没有不导致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的解决办法。

美国债务占GDP比例的走势:家庭(蓝色)债务一路走高,2008年之后有所降低;商务(棕色)债务稳步走高;州县市政府(绿色)债务相对稳定;联邦(紫色)债务在克林顿时代显著下降,但在2008年后急速上升;金融界互相拆借(黄色)增长最快,这是2008年金融核弹爆炸的罪魁祸首,2008年后开始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QE,转化为联邦的债务

美国债务占GDP比例的另一个表示法,棕色是州县市地方债务,绿色为联邦债务,黄色为家庭债务,红色为金融界债务,蓝色为非金融界商业债务

小布什时代是联邦债务急剧恶化的时代,减税(黄色)减少了联邦稅入,间接转化为联邦开支,但富人减税并不成比例增加消费,大吃大喝只能消费那么多,百万富翁变成两百万富翁了,消费并不加倍;反恐战争(红色)非但没有拉动经济,还造成了巨大负担;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QE(包括TARP和两房,蓝色)成了压到骆驼背上的磨盘;Recovery Measures是奥巴马时代的QE、医保等开支。如果没有这些额外开支,美国的债负(灰色)本来是可以降低的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对未来联邦支出分布的估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利息支出(蓝色),如果美联储最终提高利率,利息支出的比例将急速上升

又到了预算季节。联邦政府在克林顿时代预算基本消除赤字了,小布什时代赤字先升后降,但就在快要平衡预算的时候,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预算赤字暴增。2011年的预算控制法案规定政府缩减开支,逐步平衡预算,此后赤字下降,但政府开支实际上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严重影响政府(尤其是军方)运作了,所以奥巴马这两年不断试图偷塞私货,增加预算,不惜增加赤字,受到共和党的坚决反对。2016年的PB17(2017年总统预算提案,预算总是比实际年度超前一年)再次试图增加预算,估计会被共和党国会给毙了,但奥巴马已经不在乎了,他的头痛完了,是别人头痛的时候了

PB17里各部门的预算分配,没大意外,国债利息支出继续得益于超低利率,退伍老兵的福利开支惊人地高(约1800亿,差不多顶军费的1/3),但联邦赞助的科研经费只有区区300亿美元,其中包括40亿美元用于无人驾驶汽车

美国太需要强势经济增长了,尤其是需要全民得益的经济增长。去年12月的时候,好像强势增长回来了,尽管依然是富人得益,耶伦终于决定加息,但直接间接地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动荡,祸及美国,现在改口要暂缓加息了,甚至提起以前不可思议的负利息问题。

美联储利率从1954年至今的走向

美联储利率在2008年12月以后一直在0-025%之间浮动,实际上相当于零利率。这不仅达到历史最低,而且徘徊于低位的持续时间也最长。过去两年来,美联储什么时候提息成为世界经济界的月经话题。12月16日加息后情况不妙,看来又要重新成为月经话题了。利息这么低是为了刺激流动性,刺激消费。但过低利率不仅剥夺了美联储调节经济的杠杆, 该结束了(但新一轮QE的猜测始终不断),零利率什么时候结束就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事情。这几年美国GDP基本稳定在2.2%的增长率,谈不上火爆,但也从2008年萧条至今经济总量增加了9%。另一方面,失业率稳定在5.1%,与欧洲相比,这是很不错的数字了。但通胀只有0.3%,去掉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的影响,也只有1.2%,远低于美联储的理想2%。过低通胀意味着消费不振,主要原因恰恰在于就业增长与人口中主体的平均收入增长脱节。换句话说,人口中主体面临相对贫困化的问题。消费群体扩大了,但平均消费能力反而有所下降,总消费并没有随就业的增加而增加。

美国收入各阶层2006-2014年家庭收入对比,只有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的收入增加了,其他各阶层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这是扣除通胀因素的可比收入

一般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恢复。但收入各阶层得益于经济恢复的程度明显不同,越是高收入的家庭,越是得益于经济恢复;中等收入家庭还没有恢复到2006年(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受到经济危机影响,2006年是经济危机前最完整的一年)水平,更低收入家庭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落差"反而没有那么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家庭中位收入,2013年相比2007年,中位收入从54462美元降低到53657美元,这些都是扣除通胀影响后的"可比美元"。这是2008-2009年连续两年下降后连续三年没有显著变化了,再一次指出中等收入家庭收入在经济危机期间受到绝对贫困化的打击后、依然遭受相对贫困化困扰的现实。

12月16日的加息结果不好。美元按照预期强势升值,世界投资流向美国。在一般情况下,这是好事,但流入美国的投资大部分进入金融领域,而不是实体经济领域。美元增值增加了美元的购买力,但进一步压低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进一步加重石油和相关行业的困难。较低的石油价格降低美国家庭的燃油支出,但有说法美国家庭并没有因此增加消费开支,而是把节约下来的钱用来还债了。这对于个人理财是完全正确的做法,但对拉动经济没有作用。在过去,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吸引世界投资流向美国,然后美国购买力大增,拉动世界经济,进入正循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美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下降,这个火车头已经拉不动世界经济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美国一枝独秀不起来了。全球化后,美国大公司的盈利中心很多转向海外,海外经济滑落,必然影响美国总公司业绩,抑制了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在这轮油价暴跌之前,西方(主要是美国)向页岩油气行业投入了至少1000亿美元的巨资,这笔投资打水漂了,必然也拖累美国经济。传统的美元避险作用也受到人民币的狙击,尽管人民币近期连贬,但很难说这到底是中国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还是兼而有之。人民币对美元是贬值了,但对欧元、英镑、日元保持大体稳定,对加元还升值了。人民币实际上是在推卸美元升值带来的被动升值。据说有美国研究机构表明,人民币的国际硬通货作用提高,但还不能替代美元。这肯定没错,谁都不认为人民币在短期内可以替代美元,但对美元的长期影响才是使美国忧心的。美国对于美元是如何取代英镑、马克、法郎成为世界货币的历史不会不记得,其中世界工厂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而不是纽约股票交易所。伊朗和俄罗斯已经在着手石油交易去美元化,虽然现在还是转向欧元,但对美元的金融霸权的影响是一样的。欧元还只是近期影响,人民币才是美元的远忧。

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恢复得很吃力,最要命的是各阶层从经济恢复中得益严重不均匀,最需要受益于经济恢复的穷人原地踏步,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也不显著,经济恢复的好处大部分落到富人那里去了。中产阶级萎缩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美国经济发展大势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大方向:中产阶级将继续萎缩。中产阶级是稳健的中间道路政治路线的社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是稳定的中间道路政治的保障,萎缩的中产阶级则导致政治的极端化。这不一定是单调的极左化或者极右化,而是可以在两极之间来回震荡。对于选民来说,传统的中左、中右道路要是还继续管用,那就不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中产阶级萎缩的问题。既然不管用了,那就只有试试更极端的政治路线,所以Bernie Sanders的极左和Ted Cruz的极右应运而生。据说代表中间路线的独立竞选人Michael Bloomberg有意竞选,他或许会受到温和的中产阶级的欢迎,但中产阶级萎缩本来就是导致选举极端化的原因,这才有民主党和共和党内的温和派候选人的纷纷出局,Michael Bloomberg为什么就不一样呢?而且,中产阶级萎缩了,Michael Bloomberg的选民基础在哪里呢?

共和党右翼路线主张个人发展,发家致富,不惜以贫富差距为代价,甚至鼓励贫富差距的存在作为奋斗的动力。但贫富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形成阶级固化,权力过度集中在富人手里,金钱操纵选举导致金元政治,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民主党左翼路线(尤其是桑德斯的极端版)主张用社会和福利政策填平差距,用重税劫富济贫。但社会的主体只有靠自己养自己,福利永远只适合供养社会上的少数群体,中产阶级萎缩了,谁来养社会呢?因此这条路走下去也要出问题。美国的关键在于重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重建了,需要养起来的穷人少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小,养得起;致富的阶梯小了,上升通道缩短了,不仅致富容易实现,致富也不导致过分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美国政治摆脱极端化的关键在于重建中产阶级,但逆转美国中产阶级萎缩是另一个话题了。

中产之梦

美国人自认为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国家。在老欧洲,中产阶级曾经指所有在贵族与从属于贵族的农民之间的"自由人"。在美国,现在一般认为中产阶级分为upper middle class和lower middle class。前者更接近中国人对中产阶级的定义,通常由专业和管理阶层组成,收入和教育程度都较高,还可以包括小店主、小公司拥有人;后者包括半专业阶层、低级管理阶层(如麦当劳店长)、熟练技工等。据说在欧洲,美国定义的lower middle class有时被算入working class。这里讨论美国的事情,用美国定义。

美国与美国梦是分不开的,美国梦的主体实际上是中产阶级之梦,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己这一辈子里打造出稳定、富足、充实的中产积极生活。但中产阶级是一个很微妙的说法。在美国,实际上收入相当高的中上层在心理定位上依然是中产阶级,不认为自己是有钱的上等阶级。Steve Jobs成为巨富后也依然是套头衫、牛仔裤晃来晃去,扎克伯格到处就是一件hoodie,Bill Gates、Warren Buffet也处处注意避免给人为富不仁的印象。事实上,对于很多上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来说,他们既没有上等阶级的心理优越感,也没有上等阶级的财务安全感。另一方面,实际上收入不到中产阶级的中下层也在心理上自我定位为中产阶级,而不认为自己是穷人。既没有穷人的卑微感,也不至于有穷人的财物窘迫感。最低层的平民都在电视访谈或者政要面前自信十足,侃侃而谈,尽管有时候并不真正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美国人对于中产阶级的一般认识为:有能力为退休储蓄,有自己的房子,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教育,有能力度假和买新汽车(当然有一定的价位和间隔限制),有能力买自己喜欢但并不一定生活里必需的东西。美国人以个人成功为荣,这也是中产阶级思维的一种表现。Old Money(遗产、家族财产)是值得羡慕的,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遭到鄙视的。美国是一个人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国度。在美国,穿着Versace盛装、戴着Van Cleef & Arpels珠表、挎着Hermes包招摇过市迎来的不是尊敬,而是侧目。中产阶级代表稳定、公正、保守、进步得到平衡的传统价值。中产阶级没有明确定义,但中产阶级毕竟是有一般接受的尺度的。扎克伯格肯定不是中产阶级,布鲁克林蹲街头的流浪者也肯定不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经济独立带来政治独立,能理性、独立地思考和选择,这是美国民主理念的基础。但"公认"的中产阶级正在萎缩,这成为动摇美国社会根基的大问题。

一半美国人自认为中产阶级,包括中上和中下的话,广义中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达87%之巨,但美国真是中产阶级社会吗?

根据美国Pew Research(美国最权威的民调机构之一)最近报告,美国中产阶级在历史上首次不占多数,底层和富人总数已经超过了中产阶级,美国有从橄榄形的中产阶级国家向埃菲尔铁塔形的贫富悬殊国家过渡的趋势。在报告中,以三口之家为例,中产阶级为家庭年收入定义在中位收入67%之200%之间,41869美元至125609美元之间的阶层。这是很宽泛的阶层,下端已经显著低于中国人一般认可的中产阶级标准了,而顶端离中国人概念中的有钱人也有距离,所以是很保守的估计。即使这样,中产阶级的萎缩依然明显。

1971年和2015年美国穷人(蓝色)、中产(红色)和富人(黑色)的人口分布

各阶层家庭中位收入,穷人几乎原地踏步,中产的收入增长也不显著,收入增长显著的只有富人。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富人和中产都有打击,富人受到的打击更大,但富人的财富恢复也最快

低收入群体(蓝色)占人口的比例几乎没变,富人(黑色)比例稳步增长,但中产(红色)比例稳步下降

在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的民调中,也凸显"美国梦已死"这个主题。这并不是哈佛大学独家发现。在Bloomberg的调查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

只有28%的年轻人(18-35岁)没有债务问题

只有28%的年轻人把收入的10%以上储蓄起来

好在美国人没有啃老习惯,家长通常也不容许子女啃老,只有14%的年轻人谈得上真正啃老

80%的年轻人对未来还是有信心的

75%的年轻人还是认为在接近(而不是远离)人生目标

但近半对未来生活能超过父辈感到悲观

对照Pew Research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受调查的年轻人至少有32%属于中产阶级

美国面临中产阶级萎缩问题,贫富分化加剧,人口中的主体的收入呆滞不前,只有富人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得益者。历史上,这是后发达国家的共同症状,老欧洲早就见识过了。这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种形式。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提出的。大意是:中等收入国家常常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技术和创新活力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陷入经济增长的呆滞,而难以转入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当然是高收入国家,传统的中等收入陷阱按照定义不适用,但中产阶级和底层阶级收入增长呆滞,也是一种陷阱,貌似很高的GDP甚至人均GDP并不能惠及他们。

理想中产阶级社会的财富分布:中产阶级占多数,穷人和富人都是少数

美国社会财富实际分布:除了年收入一万美元的赤贫家庭外,是典型的金字塔,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埃菲尔铁塔,当然这里埃菲尔铁塔横躺下来了。这是2010年数据,根据上述2006-2014年收入增幅分布,2014年的实际分布应该是"收腰"更加迅速的尖细埃菲尔铁塔形

从财富分布来看,现在的美国社会并不是"橄榄形"的中产阶级社会,而是埃菲尔铁塔形的传统社会。但美国并不是一直这样的。从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的基尼指数的大趋势是下降,收入不均程度降低;60年代到70年代大体稳定在低位;80年代开始稳步上升,象征着收入不均的加剧,这个趋势到现在没有逆转

美国社会财富增长的趋势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示,红线为99%的家庭收入(按2008年美元计算,在2008年家庭年收入34.1万以下)增长趋势,在30-70年代里稳定增长,80年代以后减速改平;蓝线为1%的富裕家庭增长趋势,在90年代以后爆炸性增长

基尼指数越低,收入不均程度越低,中产阶级化程度越高。30年代到50年代中间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罗斯福新政用公共开支拉动经济,在30年代末已经开始见效,二战的战时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二战到50年代是美国制造业发展最迅速的年代,产业工人数量大,收入高,这是中产阶级的主体。但90年代以后,美国去工业化逐渐明显,制造业经济向金融经济倾斜,制造业内部也从劳动力密集产业向技术密集产业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以后的基尼指数迅速上升,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所在。

美国中产阶级萎缩是一个回避不过去的问题,这与美国国运相关。美国中产阶级萎缩能逆转吗?这才是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关键。两党主流派谁都没有提出一个可行而且可持续的方案,于是选民在无奈和绝望中,把眼光转向极端派。但美国能重建中产阶级吗?

国家要收入高还要均贫富,那就只有中产阶级壮大。这也是政治上稳中求升的社会基础,否则富人主导的国内政治专注守成,穷人主导的国内政治专注变革,都要导致动荡。要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里实现中产阶级壮大,必须有相应的产业基础。能确保中产阶级的壮大的产业基础有三个基本条件:
1、能产生高附加价值
2、能保障大量就业
3、能独占市场

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很明显,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就谈不上中产阶级。能保障大量就业也是必要的,只有少数人能得益,依然不能做到壮大的中产阶级。能独占市场很容易被忽略,但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特别重要,弄不好产业或者盈利中心就转移了。

这三个要求要分别做到很容易。瑞士手表的单价可以高达几十万美元,阿姆斯特丹的钻石价格也是非常了得,老山参、冬虫夏草也是一样。单纯保障大量就业就更容易了,劳动密集的行业大大的有。只要求独占市场也不难,中国的臭豆腐市场没人来抢,苏格兰血肠、澳大利亚vegemite也是一样。要同时做到两个也不是很难。顶级瑞士手表的市场很少有别人能撼动,德国Glashute是罕有的例外;波音和空客的客机不光附加价值高,也基本上瓜分了世界大型客机市场,在几十年里不大像有被打出去的样子。不过即使波音、空客也不能支持大量就业,或者说相关产业的就业规模不足以改变整个大国的就业状态,瑞士顶级手表、阿姆斯特丹钻石只能成为小国里的地方经济支柱。

在历史上,同时达到三个条件的情况不多。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流水线首次把美国代入发达国家行列,福特流水线充分体现了这三个基本条件:
1、汽车还是相对高科技的产业,是高附加产值产品。
2、流水线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对工人技能的要求,非熟练工人能在很短时间里上手,大生产又需要大量人手,很快实现大量就业。
3、欧洲汽车的制造和运输成本高,难以与美国竞争,美国的地理位置保证了天然垄断。

在2014年石油价格崩盘之前,Alberta油砂也同时达到了这三个基本条件:
1、石油价格高企,过去5年里基本上都在100多美元的高位。
2、油砂工业需要大量简单劳动力,SAGD的操作要求低于化工厂,打井和一般油田服务中的劳力更是高中毕业就足够应付了。油砂行业招工高峰的时候,Alberta连麦当劳都招不到人。
3、除了技术风险很高的海上石油(北海、纽芬兰)或者地缘政治风险很高的中东石油或者俄罗斯石油,西方世界还就只有Alberta油砂油了,形成天然垄断。

当然,福特汽车是很特殊的例子,Alberta油砂也是独特的例子,更多的情况还是大量散例,从德国Miele洗衣机到日本象印电饭煲,从法国香水到加拿大冰酒,不过这些散例的就业人数不多,需要很多这样的散例累加才能达到足够多的就业人数,保证足够大的中产阶级。这也是当前发达国家的一般状况。

福特汽车和Alberta的共同点则在于机会窗口不长。福特汽车还长一点,Alberta油砂油连波峰波谷都算进去,也就二十多年。糟糕的是,窗口长度受外力影响,几乎不可抗拒。福特汽车的外力影响先来自日本汽车,然后是韩国汽车。在运输成本和产品质量两方面优势都丧失之后,福特汽车在90年代曾经非常困难,现在也只能说比那时好多了,还是远没有恢复到全盛时代。Alberta石油的窗口则是受到世界石油价格的打击,2008年经济危机时石油价格从140多美元一桶的超级高位暴跌到40-50美元,还好延续时间不长,以后逐步恢复,直到2010年后稳定在110美元左右的高位。但2014年夏开始石油价格下跌的时间和幅度大大超过任何人的预料,Alberta石油遭到沉重打击。美国页岩油气也一样,不过美国页岩油气的分布较广,不像Alberta那么集中,投资结构也不一样。

这说明了同时而且可持续地满足三个条件之不易。世界石油价格这样不可控制的因素除外,独占市场条件被打破,经常是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的突破口。技术门槛随时间降低,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先行国家坐守优势的企图。英国造船、美国汽车和PC、日本电视机,都是技术门槛降低后阵地失守的例子。新的资源的发现,则打破了靠山吃山国家坐守优势的企图,中东石油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在美国页岩油、加拿大油砂油和俄罗斯石油的夹攻下失守了,弄得现在限产都不能调控世界石油价格,只有死撑。波音和空客的客机,日本照相机,苹果家族,微软OS,Intel CPU,这些是现今不多的尚未攻破的阵地,但这些阵地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尽管这时间窗口可能超过三五年、十来年。要提一句的是,传统制造业是制造实物产品的,现代制造业可以扩大到软件这样的虚拟产品,但在要独享市场所需要的屏障方面还是一样的。

要独享市场,一般靠某种屏障:
1、品牌声誉
2、独有技术
3、创意
4、独有自然资源
5、独有地理优势
6、独有人力资源

有些市场是可以独享的,而且附加价值奇高,如瑞士手表(Piaget、Blancpain、Brequet、Jacque Droz、Patek Phillipe、Vacheron Constantin)等、Mont Blanc笔、Armani或者Savoy Row西装等。这些市场的独享靠的是品牌声誉或者名气,并不一定靠实际品质,因此必然小众。靠品牌和声誉运作的行业不受一般经济规律制约,是另类经济动物。不过一旦大众化了,就需要比拼实际品质,名气就不再是可靠的保护市场的屏障了。服装是很好的例子,中档名牌质量好,价格合理,名至实归。但无名品牌质量逼近而价格依然较低,是新来者打入市场的典型手段,打乱原有市场秩序,打破独占。靠品牌独占市场不是美国做的到的,小众的云端之上的品牌被老欧洲占据了,美国占据的都不是高不可攀的,这个屏障不可靠,而且根本谈不上大量就业。

独有技术是另一个屏障,波音、空客的客机,日本照相机,微软OS,Intel CPU,这些都靠的是技术屏障。如前所述,技术屏障是与时俱消的,只能保护一段时间。科技不是巫术,独有是有时效的。随着竞争对手科技的体系化和发展可持续化,现有技术门槛的降低还会加速,甚至反转。英国要用中国造的起重机制造新航母,就是一个例子。除了军工、航空等少量行业,美国的独有技术所构成的屏障还存在,但被突破的门槛越来越低,剩下的也大多是不能保证大量就业的。

创意也是一个屏障,苹果家族,亚马逊,eBay,这些靠的就是创意屏障。创意的妙处在于理念重组,而不一定是新的技术突破。创意屏障的难点则在于难以抵挡一拥而上的竞争者。理想的创意应该具有较高附加价值但只有很低的实现门槛,但这样的创意也最难把竞争者拒之门外。美国极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当然有正当理由,但也有保护创意屏障的意图。知识产权对准入门槛较低的技术屏障的保护作用是一样的,所以美国对别人仿制美国汽车特别在乎,但对仿制大推力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不大在乎,因为别人仿制不了。美国的创意经济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但这也是最不容易保持领先的。

独有自然资源是比较可靠的屏障,中东石油、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都曾经享受这样的屏障,但随着资源勘探和替代资源的出现,独有自然资源的屏障越高,崩溃越快,稳定性是一个高度不可预测的事情。美国有丰富的资源,但独有资源并不太多。

独有地理优势和独有自然资源相似。新加坡的独有地理优势,使得新加坡天然适合作为转运港,其他地方就难以竞争。英国是海岛国家,在大航海时代有天然的航运和造船优势,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随着经济转型,独有地理优势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中国历史上的徽州、扬州就是例子。但美国的独有地理位置依然有一定的优势。美国的炼油和基本化工不比其他先进国家领先多少,但燃油和基本化工产品从海外运到美国的成本就太高了,所以墨西哥湾那些锈迹斑斑的炼油厂、化工厂还能滋润地活着。不过加拿大和墨西哥炼油厂要是大大发展起来,成品油输往美国,美国墨西哥湾区就要走底特律后路了。美国汽车就没有那么好运,如果打破贸易保护,底特律怕是荒芜得更快。

相对来说,在这些市场屏障中,独有人力资源比较独特,这是唯一人力可为的。人力资源来自于教育、人才体系(包括专业人才和技工)、work ethic(勤奋求实?)等。因为这与人有关,因此动态性也较大。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的情况更加复杂。一方面,移民通常是"源人口"中最有进取心的部分,浑浑噩噩的人不会移民;另一方面,以吃福利为目的的移民也在增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整体而言,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而言,美国的人力资源质量滑落了。美国本土中小学教育质量在世界上与美国的综合国力水平严重不符,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中外国人(包括新移民子女)充斥。这好比一艘漏水的水缸,外国人好比不断注入的水,如果这水流枯竭了,水缸就有干涸的危险。很多人把这归结于黑人、拉丁裔比例增加的原因,但正如《Coming Apart》一书中指出的,即使在白人中,这也是大问题。美国的大学在整体上号称依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看看大学教授里外国人的比例,不难理解这个优秀也是不可靠的。美国的人才资源现状好像庞氏骗局一样,如果不从根子上改变,有倒塌的危险,这才是美国屏障中最为脆弱的。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作用比较特别,有别于这些屏障,但也确实是美国经济的独有优势,可以算作某种屏障。货币发行量通常是和国家经济规模相连的。世界经济总体规模大大超过美国的单一国家经济规模,但美元是事实上的世界货币,美元必须超发,超发量由世界经济发展来吸收,这正是美国可以大手大脚搞QE,而其他国家就不能这么"大胆"的道理。事实上,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外贸必须入超,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美元流向世界市场,保证世界经济足够的流动性。如果美国贸易平衡了,而美元依然作为世界货币,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就要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问题。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是历史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逆转的。一旦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消退,大量美元回流美国,影响是灾难性的,不仅不再有屏障作用,本身就是洪水,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美国要重建中产阶级,只有从经济中最大的几块入手。回顾一下:

2013年对美国经济贡献最大的是金融业,占19.6%;其次是政府(包括军费、社保、维稳等),占13.0%;制造业第三,占12.4%;商业性服务(估计包括律师、会计、咨询……)占11.9%,教育和医卫占8.3%,零售业占11.6%,其他的份额都较小。政府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好,靠政府壮大中产阶级肯定是行不通的。零售可以吸收很多劳动力,但是典型的低收入行业。过去还能靠家庭小店形成中产阶级,这不仅是靠自己剥削自己来"发财"的,而且在大型连锁店的挤压下也生存困难。总之,靠发展零售来增加中产阶级也是不行的。教育和卫生里,教育实际上可以算作政府工作,大头是公共开支支持的。这既非越大越好,也非越小越好,太大了养不起,太小了下一代教育受到损害,实际上和政府工作一样,是靠生产型的中产阶级养起来的,而不是可自我维持的产生中产阶级的地方。医卫也是一样,是寄生型的行业,能产生出多少中产阶级(医生可是upper middle class,但护士还算中产,诊所里打工的medical assistant就顶多是lower middle class了)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或者说中产阶级总体有多壮大,而不是反过来。商业性服务的情况比较复杂,律师、财会等也是寄生型行业,但技术咨询、设计等就有生产性的意思了。如果把技术服务剥离出来,那技术服务、制造业、金融业就是生产型行业的主体,这也是中产阶级的主要来源。

金融行业实际上很杂,华尔街是金融行业,街头银行办事处也是金融行业,两者的收入差距天差地远,银行前台出纳的收入水平比最低工资高不多多少,小经理也只相当于商店店长水平。金融行业还包括房地产、租赁,美国房地产经纪人中肥得流油的当然有,Donald Trump就是干这个的,但大部分房地产经纪人的收入水平并不高,很多还只能干兼职的,因为光靠房地产赚钱太少。租赁的情况也很复杂,有房主自己管理的,但很大一部分是专业管理公司管理的,他们从租金中提成,通常10-15%,去掉各种费用和开支,员工的收入水平也只相当于working class。换句话说,金融产业对GDP的贡献可能较大,对就业人数的贡献也较大,但除了少数巨富外,对形成中产阶级贡献没有那么大。不算对形成中产阶级的贡献,金融也本身的发展也不无远忧。100年前伦敦证交所和英格兰银行的相对地位可是比现在高多了,但随着英国产业空心化和经济中心转移,伦敦的重要性也下降了,尽管依然还是重要中心。

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主体应该说大多收入水平较高,属于"理想中产阶级",但需要教育程度很高、从业经验很多,而且主体来自制造业(包括软件制造业),人数也由制造业的输血能力决定。制造业要是萎缩了,技术服务行业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也要萎缩。

制造业的情况比较复杂,但牛仔裤这样的低端制造业在美国已经所剩无几了,汽车、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的工人收入水平相当高。美国汽车工会很强大,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汽车工会工人的小时工资为28-38美元/小时,加上很好的养老金、医疗、失业保险福利,很不错的。化工行业的工人收入相似,有10年以上经验的工人的典型收入在6-8万一年,另加加班津贴。重工业不仅直接雇佣人员,还拉动相关产业,自动化程度越高,对相关产业的依赖越大,最后的总雇佣人数实际上并不降低。加上上下游产业链,雇佣人数就更多了,而且大多是高收入、高稳定的高质量就业。这才是中产阶级的可靠来源。不过制造业如果自身竞争力不足的话,对保护屏障的要求也高。相对来说,金融、法律、财会有资质要求作为保护屏障,且不说美国人在这些方面本来就厉害,资质要求就使得外国很难在美国竞争,美国通过TPP打破其他TPP成员国的保护门槛,很狡猾,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美国在IT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还是很强,但人力资源成为限制因素,"被迫"大量采用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和印度人。这些是新生美国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美国本土主流族群中产阶级的拉动相对不那么显著。这涉及到美国高端人力资源"外国化"的问题,这在高技术和大学、研究机构里特别显著。引进人才是美国活力的本来特色,但要是依靠引进才能保持活力,这就成问题了。

美国的大学教育和科技研究公认为世界领先,但美国的基础教育是有问题的,包括延伸的大学本科教育。

美国的基本教育尽管很受国内一些人的追捧,但美国人自己并不看好,尤其是数学和科学教育

美国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简称STEM)长期落后于需要,中小学教育质量长期不相称地落后。大学本科教育中STEM部分也是外国人主导,研究生阶段更是如此。这不是说美国人不聪明,或者不用功,而是聪明和用功都放到别的地方去了。主流族群的美国孩子在体育上刻苦起来,中国孩子很少能比得上。这是自发的刻苦,不是家长盯在屁股后面的结果。美国孩子也聪明,他们的奇思妙想常常能使人击节赞叹。但美国孩子(包括家长)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很不起劲,家长也疏于督促。经常有本来资质聪颖的孩子稀里糊涂荒废青春的事情,有的后来醒悟过来,急起直追;有的一辈子就这么糊里糊涂过去了。不是说这一辈子过得有多惨,而是离能够达到的高度相距很远。这里就是中美家长一个非常大的差距:中国家长恨不得拔苗助长,只要有1%成为莫扎特的可能,必定要投入100%的精力;达到150%的水平是应该的,只达到50%的水平是不可原谅的,体育是唯一的例外,反正不是人人能成为姚明的。美国家长观苗成长,自然长到什么样就什么样,反正不是人人能成为莫扎特的,体育是唯一个例外,只要有1%的可能成为科比,那定要投入100%的精力;达到150%的成功是战胜自我,只达到50%则是白活了。"我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下一代能享福的。"希望下一代舒舒服服长大是人之常情,但人类不是舒舒服服走到今天的,靠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体育很重要,但智力才是人类成为自然界主导物种的根本。

在教育体制上,中国教育的一刀切一方面抹杀个性,另一方面确保基本质量;美国教育反过来,强调确保个性(尽管孩子在成长期间个性从外界来说是可塑的,从内在来说也是高度变化的),另一方面顺其自然。在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美国教育更好,在培养合格劳动力方面中国教育更好。美国教育鼓励想象力,鼓励个人发展,学生人人对自己有非常高的自信,有些在旁人看来简直自不量力。他们还信誓旦旦,比尔·盖茨、斯蒂夫·乔布斯和马克·扎克伯格不都是缀学的吗?读书有什么用?我要是灵机一动,发明了视窗、苹果电脑或者Facebook,不就发大财了吗?他们全然没有想到(或者不愿意去想)的是,这些聪明过人的家伙完成学业甚至成绩优异毫无压力,他们是才智溢出了,不屑继续在学校教育里浪费时间,连毕业都吃力"你们"呢?即使演艺界,也不是光凭一张脸蛋就行的。教育孩子有梦想是好的,但还要教育他们如何走通从现状到梦境的路,这是美国基础教育非常欠缺的。相反,中国教育不鼓励孩子梦想,但一刀切地指出"华山一条道",并清除地点明并连推带拽地把孩子们往这条路上赶。这两个极端都有问题,但美国方式肯定不是催生中产阶级之路。

美国教育的大范围内在问题可以从各地名校(不光是大学,包括中小学名校)不断用AA限制亚裔入学比例来说明。过去有亚裔学生高分低能的说法,但现在美国中小学里顶尖学生里不成比例的亚裔学生成为充分的反证,这些顶尖学生不光学习成绩好,在各种talent show里也力压群芳,在学生会、社会活动里积极领导,只有体育上依然不大拔尖。只有研究生院通常不搞AA,这也是主流族群本土学生不成比例地低的地方,尤其在STEM学科。

但美国人的自我感觉很好,坚信美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正所谓American Exceptionalism。这个exceptionalism很难确切翻译,既有"例外"的意思,也有"优秀"的意思。在美国人心目里,这两个意思兼而有之,同等重要。美国是例外的,美国不仅没有其他国家的通病,也是天生注定要领导世界的;美国也是优秀的,世界最强大,能不优秀吗?但事实是,美国人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幻的。

有一个研究表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普通人的真实收入增长停滞

美国人医疗开支高企,但人均寿命并无相应提高

民主应该是全民作主,但美国民主显然是有钱人作主。普通人(左图)对国会通过某一议案几乎没有影响,但有钱人(右图)的支持对通过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人常抱怨,对外援助好用太多公共开支,但实际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人均外援并不高,甚至可说是敬陪末座

中产阶级不仅是一种经济地位,也是一种自信,对自己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自信。但自信不是盲目,盲目的自信是要破灭的,破灭之后就是焦虑,就是盲目思变,这也是美国近来大选中极端化的一个动力。

美国朝野对于重建中产阶级一直是很焦虑的,也想过很多办法。奥巴马上台的时候,许诺要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像艾森豪威尔时代一样,重建美国的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美国的基础设施已经大面积失修,公路、桥梁、电网都急需更新,有线通信、电视也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光纤化。美国到现在还在吃艾森豪威尔时代基础建设的老本,另一方面,中国从朱镕基时代开始的大规模基建拉动的经济起飞也是推动。问题是,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还是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国更是如此,美国制造业已经式微。如果不与重建制造业相结合,大举兴建基础设施只是增加居民生活便利,并没有太大的拉动经济的长期效益。基础设施好比力量倍增器,没有了力量,光有倍增器是没用的。除了投资巨大之外,缺乏可靠的长期效益也是投资基建说的多、做的少的原因。

美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海量的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是毛,尤其是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有很大的依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油气活跃的年代,大量石油服务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打井,测量,井下化学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机械维修,特殊设备制造,大型设备运输、安装,这些都是高收入、高质量的就业,都是现代灰领中产的典范,既要有蓝领的动手,又要有白领的动脑。但这样的基石产业还是太少。

美国还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不仅GDP总量依然世界第一,人均GDP也高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排除了人口不多的小国之后。但美国还是缺钱,捉襟见肘,债台高筑,弄得现在只有自己剁手,用BCA控制政府开支。小布什的减税刺激经济的做法被证明缺乏长期效果。穷人本来就不交什么税,减税不是补贴,没有交的是得不到退赔的。富人交税多,退税也多,但个人消费是有限度的,钱多到再增加几个钱也并不改变消费习惯的时候,退税对刺激消费没有多少作用。只有中产阶级是减税的真正得益者,也是减税效果的真正反馈者。问题是美国中产阶级在持续萎缩,减税的效果随之萎缩。在理论上,尚存的中产阶级得到的减税可以拉动消费,增加经济活动。但在制造业萎缩的大前提下,增加的消费都流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里了。美国的商业和各种流通环节当然得益,但这些都是短期的,没有长效,没有自我再生和可持续性。

减税属于右翼政治的经济政策,左翼政治经济政策的最极端的例子是大把撒钱。有人设想过,如果联邦政府开动印钞机,每家每户"白送"1万刀,是否会拉动经济的正反馈?这比减税的作用更明显,因为得不到减税好处的低收入家庭不成比例地增加得益,他们是最需要花钱的,也是有钱就花的,到了他们手里的1万刀都会花出去。问题是,美国的居民债务很高,这1万刀有多少用去还债,多少用于消费,还真不好说。还债是个人理财的正当做法,还降低银行的坏债风险,但对于拉动经济没有好处。另一个问题还是缺乏制造业,增加的消费都"耗散"了,没有自我再生能力。

说到减税,美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4%,如果美国军费开支水平降低到瑞士的0.7%,那每年可以省下至少5000亿美元的政府开支。加上能源部(负责核武器)、NASA(宇航)和情报机关的开支,每年"多出来"6000亿美元的可用政府开支是很可能的,什么Obamacare、公立大学免学费都可以解决了。对于拉动经济还是没有太大的直接作用,但民生水平无疑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美国重建中产阶级的关键在于重建制造业,但这不一定是缝牛仔裤、做芭比娃娃的制造业。美国的IT制造业(包括软件)和高科技(包括军工)需要大量人才,美国军工公司多年来一直在鼓动政府放松外国STEM人才的限制,但美国政府出于保密考虑而不肯放松。如果美国本土主流族群学生用功一点,努力学习STEM,机会大大的有。即使传统制造业也有很大的前途,德国在推动的工业化4.0,这是添加了现代IT的带翼老虎,一点没有夕阳的意思。另一方面,美国要恢复中低端制造业的话,只有放低期望,降低工资和福利要求,全球化就是全球化,掩耳盗铃吃苦头的是自己。

至于AI、3D打印、机器人极大提高生产力、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这是梦想。驾驭AI、3D打印、机器人的STEM要求非常高。用户界面和软件的发展可以使得使用要求降低,但要是"连猴子都能做"的事,必然会由猴子来做,而轮不到"你",这是资本主义本性的必然。"我不需要懂得汽车原理,照样开车",没错,但懂得汽车原理的人造车、修车赚大钱,而"你"只能开出租干力气活。干力气活不丢人,问题是技术进步所挤占的首先就是力气活的岗位,如果谷歌汽车成功了,还会有多少开出租的生路?另一方面,驾驭AI、3D打印、机器人而一个人能干一万个人的活的话,"他"的收入不会是一万个人的,但会是5000人的,其他的归资本家了,依然没"你"什么事,这也是资本主义本性的必然。以金融界为例,银行大量使用自动终端,业务从简单的提钞扩大到大部分街头营业所的整个范围,这在技术上是做的到的。结果是什么呢?银行盈利进一步提高,前台出纳大批下岗,低级管理也一同下岗。靠少数人使得生产力极大提高而"养"起更多的人,这能拉高底层的生活水平,但结果是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这不是产生中产阶级的路子。

美国能重建中产阶级吗?能,但这要求美国人放下架子,勤奋学习,降低生活要求,与世界接轨。美国人能做到吗?不知道,现在看来,难。然后呢?今日英国就是未来的美国。美国的问题是美国独有的吗?不是,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发达之后的中国发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关日志

2015/12/03 -- 水木社区:美国也分三个世界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11/06 -- 美中产上层已空壳化 恐难再支撑消费经济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10/23 -- 一位浙江老板对比中美制造业成本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10/07 -- 中国在内多国央行抛售美国国债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8/30 -- 中国沙特抛美债 全球"量化紧缩"悄然启动?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8/24 -- 希腊危机:伪装成资本困局的票选民主困局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8/09 -- 说说美国的石油行业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8/02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5/22 -- 一位名校生的血泪控诉:"常春藤上学很差劲"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2/25 -- BBC:"美国制造"复兴梦能否成真?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6

魏春亮:我们终将逃离没有出路的农村 [feedly]



----
魏春亮:我们终将逃离没有出路的农村
// 墙外楼

前两天,我的微信公众号亮见发了《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一文,火爆程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料。这篇文章只写到了物质层面,而当时是计划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会涉及的,但无奈写到凌晨两点,身体实在熬不住,且发现物质层面已经可以成文,于是就把其他的方面留给了今天这篇文章。而在前面那篇文章中没有阐释清楚的地方,在本文我会继续补充完整。

并不贫困却依然不富裕的农村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我们村并不是特别贫困,但也并不富裕。由于资源有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可能路子几乎都堵死了。种地几乎赚不到钱,所以村里只要是不上学的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所以,现在我们村大部分人也都吃穿不愁,几乎家家家户户也都盖起了楼房。

144519VN9

楼房是盖起来了,但是和之前的瓦房相比,也就是多盖了一层而已。无论是外面还是内室,都是赤裸裸的水泥墙。平时不会去装修,只有要结婚时,才会吊个顶,或者涂一个白色的墙。在我们村里人看来,有几间宽敞明亮的楼房住,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是否美观,则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实用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144519h4B

村子里也有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都是几十年前盖的。住在这种房子里的,大多是老人,从结婚住到老,将来也会死在这个房子里,因为新楼房是他们的子女住的,死在那里不吉利。

1445205Rc

最近几年,村里的汽车越来越多,车牌号是黑A或者苏B的汽车随时可见。这些汽车大多属于中低档,奥迪奔驰和宝马这样的车,在我们村都是没有的。但农村没有停车场,车就直接停在家门口。

经济:自下而上去建设农村的原动力已经彻底断了

去年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我在春天和夏天回了几趟家。除了过年,其他时候,整个村子几乎都空了,只有村口的几个老人在百无聊赖地闲逛或打牌。村里将近400口人,一过完年,300多人都离开了村子。留下来的不是生病的老人,就是还在读书的小孩。留在村子里的老人不但要负责照顾小孩,还要负责种地。

144520zwS

这是我们村的麦地,每到冬天,就碧绿碧绿地很茂盛。是的,我们村的地既没有荒废,也没有人承包,还是像以前一样由自己种着。只是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农作物单调的只剩下麦子和大豆了。在我小时候,秋天种小麦,快到夏天时收割后,还能再种一季红薯和玉米。此外,棉花、芝麻等农作物也会零零散散地有人种植。然而,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太过于复杂,现在只剩下方便播种和收割的小麦和大豆了。

然而,这根本赚不到钱。一年一季麦子和一季大豆,一年最多也就挣个两万左右,而这还不包括化肥农药和人力成本。农村的地,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144520VN3

留在村里的老人,因为离集市远,并不能天天去赶集。而家里又几乎都没有冰箱保存蔬菜,就都在家门口种菜。

144520xrY

144520S5f

这些菜看起来很新鲜,吃起来确实也都好吃,可是这里面没有把酒话桑麻的浪漫,只有生活不便的无奈。

而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动力,无一例外都出门打工去了。因为教育落后,我们村几乎没有人能够考上县城的高中,他们在城市的工作也都是最低层的工作。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很多人都去哈尔滨收破烂。我爸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跟我说,别上学了,还不如去哈尔滨收破烂。在他看来,这可能是我们村子里的人最方便最快捷的挣钱方式了。

如今,我哥和我姐都在哈尔滨开废品收购站,但因为近年来行情不好,生意十分难做,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却也挣不到几个钱。但因为没有其他技能,也只能继续干下去。我姐给我打电话,会打着打着就忙生意去了,三餐都不能固定。

正因为如此,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去苏锡常、上海、浙江甚至福建去打工,在鞋厂做流水线工作,在超市卖牛奶。一天的工作时间可能会达到12小时,却依然没有五险一金。住在还不如农村老家的房子里,为生计卖力。有人开废品收购站成了百万富翁,但很多人一整年也剩不到两三万。

而那些出门打工的人,不到过年不会回家,因为一趟来回的路费可能就得让他们工作半个月才能挣回来。他们离开的日子里,整个村子都空空荡荡的。去年夏天回家时,村子里的野草到处蔓延,大部分人家的门都紧闭着。一到晚上,整个村子都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144521Xos

现在,我们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甚至有一批老人)过着一种在外挣钱,接济农村老家的生活方式。连村干部都没人愿意在家担当,农村的自治和管理几乎处于崩溃状态。我们村的村干部由我们村的一个医生当着,但他最近说,等把我们村的水泥路修好后,他也准备不干了。

现在,村子里的改变,除了因为出门打工挣钱,就是靠政府的政策了(比如我们村已经有了垃圾桶,比如修路)。农村自下而上去建设农村的原动力已经彻底断了。而政府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又能指望多少呢,我不知道。

而这些还年轻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人到了晚年又得回老家,到那时候迎接他们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呢?

教育:从农村考上大学已经不可能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的愈发落后。

我小时候,是在邻近的两个村子组成的小学上的学,有两个校区。每一个教室都是破败的瓦屋,冬天会漏风。桌子和凳子都是从自己家里搬过去的,黑板坑坑洼洼,闪着黑色的亮光,粉笔在上面一划,就发出‌‌"叽叽‌‌"的响声。窗户小的可怜,一到阴天就黑成一片。直到小学五年级毕业,教室里安装了一盏昏黄的电灯,我才知道教室里原来是可以有灯的。而我们的老师,也都是附近的村子里的农民,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有的甚至是小学毕业,靠自学和长时间的经验来教我们。每年收麦子的时候,我们学校就会放农忙假,有的老师甚至会在农忙时让学生帮自己收麦子。

如今,这两所学校都已经被合并到了镇第三小学,有了三层教学楼。黑板再也不是坑坑洼洼的了,学生也再也不用从自己家搬桌椅了。然而,有能力的青年教师不愿意来这里教书,现在学校的有些老师还是我小时候的老师。而在这里上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只有我的侄女一个人还在这里上学了。

重视教育的父母要么把孩子送往县城的学校,要么带着孩子去自己打工的城市。那里有更好的资源,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的小侄子就在哈尔滨上幼儿园,才6岁就能被王维的《鸟鸣涧》,会念英语单词,个位数五连加你把五个数字报完他随口就能答上来结果。这样的学习成果,在老家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144521JIV

然而,我们村里的大部分人并不重视教育。祖祖辈辈为农的他们,先是习惯了在土地上讨生活,后习惯了在城市里奔波。很少有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只要身体长成大个子,就应该出门打工挣钱了,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爸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经常跟我说别上了,跟他一起去哈尔滨收破烂。教育观念如此落后,以至于85后的我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个高中生。对的,第一个高中生!

就算是我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在村子里仍旧是个失败者。原因很简单,挣不了大钱。当我的同龄人都已经挣了好几年的钱,盖上楼‌‌"娶上媳妇‌‌"(村里人的观念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会把女儿考虑在内),我还在读书。就在前两天,一个邻居说起他在上海的儿子,有一门手艺,每个月拿七八千块钱的工资。他表达完对儿子工作的满意后,说:‌‌"噫嘻,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月不也就是三四千块钱吗?‌‌"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沉默不语,我不知道该拿什么话回他们。

大人不鼓励孩子读书,而且常年不在身边,年老的奶奶爷爷在孩子的学习上无法给出任何帮助,孩子们上学的劲头自然不足。小学毕业到附近的中学读书,但这所初中更是连续好多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可以考上县城的高中。今天早上才从村里人口中得知,这所初中甚至在前两年停办了,去年才恢复。想从农村底层,借助农村的教育资源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就在我们村里,还有很多要上学的孩子。

婚姻:几乎成了买卖

在我考上大学后,我们村虽然也有几个人陆续考上了大学,但是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初中都没能毕业。而接下来唯一的路就是结婚生子,出门打工。而这,是一件更为重大的事情。

我们村,甚至是我接触到的附近所有的村子,无论男女,只要初中毕业,父母就开始为孩子张罗婚事。因为农村的孩子社交圈相对封闭,相亲就成了他们寻找结婚对象的最重要手段。但由于都在外地工作,很多人回家过年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相亲。但这个亲却十分不好相。

144521KSV

我们这边年轻人的婚姻,与其说是婚姻,倒不如是一场买卖和交易。明码标价,简单粗暴。在女方向男方的要求中,二层小楼、一应家具装修根本不用讨论,是必须要达到的,没有就免谈。除此之外,彩礼更是越发吓人,五万块钱以下已经拿不出手了,动不动就是十几万。年前听初中同学说起,他们村有个男的相亲,女方向他家要28万。是的,这只是男方给女方的彩礼,其他白酒啤酒各12箱,猪肉糖果等等都不包括在内。我同学用一句话做了总结:这是卖闺女呢!而因为彩礼不够,临时变卦的事情屡见不鲜。我们村就有一个女孩,婚纱照就拍了,因为财力没到位,两个人就告吹了。

从房子到彩礼,现在我们这边的农村,要娶一个儿媳妇,没有二三十万,是没办法拿下来的。这对于大部分挣钱能力不强的农村人来说,无疑是最为重大的负担。很多人一辈子操心劳力,为儿子成个家,儿子和儿媳妇住在新房子里,老人却住在旧房子里。结个婚,富了孩子,苦了父母。很多父母在孩子结婚后,即使六十多岁,还是要出门打工还债。

144522Bbb

然而,在我们这边的农村,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却十分微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几乎为零。在很多父母看来,养孩子无非就是给他们吃穿,供他们上学,除此之外,孩子就不该要求更多。这样的后果就是,等孩子长大结婚后,和父母的关系往往不是很亲密。在我小时候,儿媳妇打骂公公婆婆的事情,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般司空见惯。而一直以来,结婚后,父母和子女开始分家,以后就是两家人了。金钱上的来往都只能叫借了。结婚后,别说子女给父母钱花,不再伸手向父母索取,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我们村有个爷爷辈的老人得了癌症,花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问三个儿子要救命钱。老人向老大说起之前借给他的一两万块钱,老大说你什么时候借给我的,不愿意出。老二和老三看老大不愿意出钱,自然也不愿意自己掏腰包。让人无限感慨。

过早的结婚,还造成了另外一个死循环,那就是子女教育的缺失。我们这边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也就十六七岁,很多甚至没毕业就辍学了。然后十八九岁就结婚,如果等到20多岁还没结婚,父母就要着急死了。20岁不到,而无论在物质和精神上,又都缺乏对下一代的准备。心态上还是个孩子,就成了别人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喂养和打骂上,于是我看到了太多的熊孩子。流着鼻涕,到处疯狂打闹,把家里的东西翻得乱七八糟,等到他们的是父母的一顿痛骂或痛打。

古老的生活方式

在我的印象中,在我们村,除了房屋和饮食上的改变,其他的生活方式二十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就像我上篇文章写的一样,农村的厕所还是老样子的脏和小,村里人还是会舍不得用电,什么东西都会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舍得换。我家就有一个我小时候用用铝锅锻造的勺子,20多年了还在用着。虽然新买一个也不贵,但那只旧的勺子还好好的,干嘛要扔呢?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厕所那个样子,不去修一个好一点的厕所呢,既然人家上海姑娘觉得用不锈钢餐盆盛菜不礼貌,为什么不换做碟子盛呢?可问题在于,他们根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在我小时候,我们村的厕所连个顶棚都没有,下雨上厕所,你得撑着伞才不至于被雨淋湿。而不锈钢菜盆盛菜多,不会流出汤汁,一大盆端上来,不是很体面吗?

是的,我们这边的村民,大部分还都过着老一辈的生活方式。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就等于颠覆了他们对社会的整体认知,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比如,我们虽然盖起了楼房,但装修什么的都还是农村式的。我曾对父母说起,做一下装修,弄得好看一些。但我父母强烈反对,觉得根本没必要。用我爸常唠叨的一句话就是:城里就是城里,农村就是农村,啥时候农村也赶不上城里。

144522Gvb

每次回家,我都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处境。我无法向这些不认识几个字的邻居解释,我学的历史和中文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也没办法让他们明白,我的工作——微信公众号编辑到底是个什么鬼。在他们的心目中,工作无非就是老师、医生和‌‌"当官的‌‌"寥寥几种。每次他们问我我为什么不去研究航天飞机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连同龄人,也会经常问我毕业后分配在哪里工作。世界一直在飞速前进,而我的父老乡亲们,似乎还沉浸在一个长长的旧梦里。

而另一个让我感到不安的事实是,当农村越来越没有出路的时候,我们这边的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我记得很清楚,几年前,我妈去镇子上看病,医生问她叫什么,她报了自己的名字。回头去报销时,却根本没法报销。因为她的身份证上写的是‌‌"魏曹氏‌‌"——村干部在人口普查时图省事报上去的名字。最后还是去大队申请了证明才报销的。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在一个根本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的农民心中,由城市建立的种种规则,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道屏障,将他们屏蔽在现代化的成果之外,即使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里他们的利益。而让不认识几个字的他们弄懂这些复杂的规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我爸生病报销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报销比例,不知道自己该报销多少钱,政府和保险公司给多少,他们就拿多少。修路政府出多少,村民出多少,他们也不清楚,反正听村干部的就是了。而对这些不明规则老实巴交的农民,镇子上政府的工作人员就会故意刁难,而这些工作人员,本身也都是农民。

面对现代化的各种规则,他们似乎生活在一层朦胧的雾气中,过着不太明白的生活。这是更大的不公平。当农村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规则越来越完备时,农民却越来越被抛弃在现代化的规则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那些站在镇政府政务服务大厅门口畏畏缩缩不知该如何张口的老人,是我们这个这个现代化过程中被抛弃的可怜人。

尾声:我们都是农村的叛徒

今天是初六,很多人都要离开老家,回到城市里工作去了。每年回到老家,就像是一次短暂的观光,我们都是故乡的访客。我努力了18年,就是为了逃离这个村庄。我比那些偶尔到农村的城里人还想逃离,我把故乡泥泞的道路和脏乱的厕所抛弃在脑后,一心奔向了城市。只是扎根在血液里的牵绊可能一辈子也逃不掉,每当有人对我说,你可以为你的村子做点什么,我都无话可回。我能做的微乎其微,即使是我考上了大学,也起不到任何激励后辈读书的作用。我是农村的叛徒,能做的也许只是把写写这样的文章,让人们认识真实的农村。然而,我心中又知道,其实这基本也没有什么用。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Tuesday, February 16, 2016

《中国经济周刊》“网红”市长黄奇帆 [feedly]

----
《中国经济周刊》"网红"市长黄奇帆
// 墙外楼

 在中国股市动荡的2015年,黄奇帆的名字爆红于社交媒体的民间舆论场。

 这大概因为他所主政的重庆市,在全国经济普遍放缓的大局势下,经济增长依然高歌猛进。据重庆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十二五"末,重庆市的GDP已经达到1.57万亿元,5年年均增长12.8%。

 作为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被认为是省级行政首长中最精通经济的管理者之一。以至于,在中国股市动荡的2015年,黄奇帆被股民们寄予了厚望,每隔一段时间,便有黄奇帆即将赴北京任职的各种小道消息流传于社交媒体。

 消息的源头无法考证,但在民间的舆论里,黄奇帆俨然成为了"网红",并获得了几乎一面倒的好评。

 "管理经济的能手"

 主政重庆之前,黄奇帆在上海涉足宏观经济管理20多年,曾是当年参与浦东开发的主要人物之一。2001年赴任重庆之后,黄奇帆历任重庆市副市长、市 长,在他任职长达14年时间里,他参与和见证了重庆从一个远离海岸的山城变成了中国内陆的开放高地,他本人在经济管理上的知识和才华也得以充分发挥。

 早于2012年9月,经济学家张五常曾撰文称赞黄奇帆管理重庆经济的表现:"三年前你敢打赌这个到处皆山、雾多盛产美人、离海岸遥远、曾经是恐龙喜 欢聚居的重庆,会把电子工业搞起来吗?三年前黄奇帆打这个赌,今天重庆的电子产品,以件数算,占地球的五分之一。市长说再过两年按件数产量会达地球的三分 之一。"

 现在来看,黄奇帆当初所预期的重庆电子梦,如今已实现了。重庆已经成为世界级的电子产业基地。

 张五常曾评价黄奇帆说:这个人思想细致紧密,组织力强,对数据的掌握有系统。黄奇帆的经济发展策略跟他认识的一些其他地区干部的构思相近,但胜出的地方有三点:其一,构思比较有系统和清晰;其二,他做出来的有大气;其三,最重要的是遇到难题能想出解决的妙方。

 "他确实是管理经济的能手,拥有微妙、高超的经济管理技巧。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践能力,兼而有之,相当厉害。"重庆市政府经济部门的一位官员接 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他的那些主管经济的同仁们对黄奇帆都非常佩服。"他擅长的领域包括金融资本和土地,推动改革也很有办法。"

 黄奇帆在重庆14年,他先后经历过6位市委书记。2010年开始任市长,先后与三位政治局委员搭档。黄奇帆的一位下属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评价他说,虽经历了多任市委书记,但他始终能够把握住分寸,特别是在危机的时候。"他是实干家,干活的人。"

 坚决不碰产能过剩行业

 在重庆政商领域,黄奇帆被认为是风险管控的高手。

 虽然重庆经济近年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但黄奇帆仍时时敲响防风险的警钟。他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风险等。其中,产能过剩的风险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风险。经济风险的源头是产能过剩。

 "全行业过剩30%、40%甚至50%,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泥沙俱下,大家通通赔本,形成行业性亏损……更严重的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还会连累金融业,造成银行坏账,增加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黄奇帆说。

 因此,过去的这些年,重庆坚决不碰产能过剩行业。

 在过去的那些年,当全国每年煤炭产量从20亿吨上涨至50亿吨时,重庆严格控制在4000万吨;当全国钢铁产量从1亿吨暴涨至10亿吨时,重庆仍然 是600万吨;重庆还避免了全国一哄而上的光伏电池、风力发电产业的风险;全国火爆但事端频发的P2P信贷,重庆也基本不碰……

 而在房地产领域,黄奇帆也一直注意谨防过剩,控制每年房地产的总投资不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

 分析人士认为,重庆的这些做法与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思路颇为相似。

 黄奇帆曾接受媒体采访说,他理解供应学派理论几个重要特点:政府要保持较低成本的投资环境,促进企业较好地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让各类大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形成同等国民待遇的市场,使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必要的时候,政府出资补助可增加就业的企业来稳定就业。

 在黄奇帆看来,政府是造环境,环境造好了,这个地方就发展了。

 重庆市政府一直努力营造"五低"环境。所谓"五低",就是低税费成本、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五低"环境。重庆市工业企业的利润也因此连续数年增长为全国第一。

 金融的着力点与房地产调控术

 因为擅长金融管理,黄奇帆还有"金融市长"之称。

 在重庆,黄奇帆努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通过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券等从资本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他认为,这是解决融资问题的关键。据他透露,2014年,重庆市政府帮助企业筹集到一千四五百亿的低利息、低成本的资金,都是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得来。

 但他并不看好火爆全国的P2P互联网金融,曾多次公开批评,而且早于2014年就暂停了P2P网贷公司的审批。

 在黄奇帆看来,中国P2P实际是个"貌合神离"平台。没有坏账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等金融机构应有的设置。就像开一个赌场,赌民之间在赌,赌场只是提供牌和桌子。P2P公司通过其网络平台,让想借钱的人与并不认识但愿意借钱的人沟通。"谁在监管?谁能监管?怎么监管?"

 他解释说:P2P是一个互联网金融,它做的是一个平台,"P"和"P"之间互相贷款,但是这个平台本身不进行任何贷款。"中国一下子出现1000多 家P2P公司,最近这几个月倒闭了30%,原因是什么?就是违反了金融的基本原理。"他认为,P2P把老百姓的钱汇集到平台上,这个平台变成集资的平台, 平台作为法人,又把钱借给大户。这种模式没有任何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乱创新。

 作为市长,黄奇帆一直紧盯房地产调控。

 在他的经验里,控制好三方面,房地产就会平稳发展。也就是,每年房地产的总投资不要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跟规划人口有关的社会结构的总量要平衡,还要控制房地产的按揭。

 他解释说: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黄奇帆认为:"调控地价十分重要,别以为地价高了赚钱,政府收入高了就是好事,它是个好事,但如果唯利是图,一根筋把地价推高,长远就使得房地产价 格过高,工商企业房产资源成本过高,最后使得这个地方工商经济萧条,无法良性运作,这地方的人气都转到了泡沫房产,而不务实业,最后毁坏了整个城市发展的 方向,后果就很严重。"

 他因此强调,楼面地价拍卖,不要超过当期房价的三分之一,是很重要的游戏规则。

 从"地票"制度到PPP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黄奇帆成为三中全会《决定》起草组成员之一。三中全会之后,黄奇帆还是三中全会中央宣讲团的成员之一。这被视为中央对重庆正在进行的改革探索予以肯定,重庆的不少经验也被纳入其中。

 据黄奇帆说,三中全会的文件里设定的各种改革有330多项。重庆政府这几年,总体上每年推进的改革也有100多项。

 仅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改革为例,全国各地都出了很多文件来推动这项改革,重庆也在2014年出台了《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但到了2015年初,全国真正实施PPP项目签约然后跟进实施的大约5000多亿,其中2600亿来自重庆。

 黄奇帆分析,重庆做得好的关键是重庆的改革方案抓住了PPP的要害,即投资收益。投资必须要有盈利才能吸引投资者前来。

 而在重庆的所有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当数"地票"制度。这是重庆自2008年起探索的一项土地改革制度。

 所谓"地票"是将农村用地指标转移到城市使用的交易品,具体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闲置 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获得地票者可在重庆市域内,申请将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 规划的农用地,征转为国有建设用地。

 重庆"地票"制度实行这些年来,15万多亩农村闲置的建设性用地复垦为耕地,把地票的交易价格扣除复垦的成本,15%归集体,剩下的 85%全部归农民,收入近300亿元进了农村,反哺了农民。另一方面,"地票"制度也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并确保耕地红线不被突破。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之后,重庆关于"地票"的改革更是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2015/12/14 -- 周其仁:确权+流转是配置农村资源的基石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4/02 -- 无视民意轻率改革:重庆医疗调价实施7天后喊停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4/01 --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通知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3/31 -- 天涯社区:惊!重庆市医改致使严重聚集抗议事件!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3/31 -- 社会主义好:重庆悄然医改试点,涨价幅度之大激起民愤,尿毒症病人不堪透析重负堵路只求安乐死!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3/23 -- 姜维平:黄奇帆"裸聊",掉了底裤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2/16 -- 《第一财经日报》重庆市长黄奇帆:别一根筋把地价抬高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2/09 -- 没有土地产权,农民永远是农奴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5/02/03 -- 黄奇帆要干的十件事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2013/12/18 -- 星岛日报:黄奇帆将任深改办公室主任 张国清接任重庆市长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