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1, 2013

「历史7日谈(第44期)」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历史7日谈(第44期)」,与你分享。

  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更像一场政治运动。这是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作出"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性决策。其重点就是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偏僻山区建设工业基地(尤其是军事工业基地),以期在战争爆发时尚能保存工业生产能力。这一决策,数千万人命运被改变:几百万干部、知识分子、士兵及上千万人次的建设者,背井离乡扎根山区,用十余年的艰辛建立起了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二十年后,战争阴霾逝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替代了过去空洞的政治口号。崇山峻岭中的"三线人"忽然发现,"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自豪成为一种巨大的失落——电影《青红》即是部分"三线人"的缩影。

  1965.8.20 三线建设拉开序幕

  1964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三线建设的会议上讲:"院校和科研单位也要搬家......搬到三线去",揭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

  这一年,毛泽东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作出了自己的判断。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军鱼雷舰发生激战,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在东南沿海,美一直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在西南,中印边境问题不断;在西北,中苏边境也发生问题;在东北,美国驻兵韩国和日本,对中国也是一种威胁。毛认为,中国处于一场世界大战的边缘,既要做越南的战略后方,随时准备支持越南的作战,也必须准备美国可能的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决定改变建设方针,首先集中建设大三线。

  所谓三线,是从地理上划分的,沿海地区是一线,中部地区是二线,西部纵深地带是三线。涉及13个省和自治区。1964年起至1980年,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建设者,响应国家提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口号,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露宿风餐,肩挑背扛,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著名者如: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钢铁集团,金川有色冶金基地,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刘家峡水电站等......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三线建设"有值得肯定的功绩,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陲地区的社会进步。建立了许多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企业计划实施的1965年,也被看做是中国国家转折的重要一年。但它同时也是一场运动,不同于知识青年下乡,也不同于文革串联,是一场"报效祖国"的运动。毛泽东当时的判断后来证明并不成立,但几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

  1969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贵州的王广芝曾回忆,到了山里,"一片荒山啊!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没有家属楼,住在厂房里,用草席隔成十来个空间,每家一间,王家8口住一间,晚上睡觉8个人躺在一张大床铺上。"但心中装着朴素的情感,所以从未叫过苦"。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战争的阴霾渐渐散去。为战争而准备的三线建设,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三线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消失了。进入90年代后,情况愈发糟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而大多数三线企业缺乏地利、资源和市场意识,效益急剧下滑,职工大批下岗。在这里消耗大半生的人们,对于外面的一切,感到无法适应。

  工人们都已年迈,厂房也变成机器的墓地。他们就好比一个时代的风,刮走了,再也没人想起。(资料来源: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

  2003.8.24 祸起三门峡:陕西渭河下游遇大洪灾

  2003年8月24日,陕西渭河下游5年一遇的小洪水,导致50年不遇的大洪灾。根据媒体报道,截止当年9月1日,陕西省38人死亡,34人失踪,共有492万多人受灾,20万人被迫撤离家园。陕西渭河流域地处三门峡大坝上游,这里几乎成了每年水害的重灾区。

  这次的洪灾,人们将目光再投向了黄河下游的中国第一大坝——三门峡大坝。作为当年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方案讨论的重要参与者和主管部门的前部长,张光斗和钱正英,也发言:祸起三门峡!三门峡水电站是个错误,理当废弃!50多年前,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曾极力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他指出,兴建三门峡大坝的结果将是"水灾搬家"——将下游水灾引到上游,想不到竟一语成谶。

  三门峡大坝缘何引起如此巨大争议。事实上,这一大型公共工程的论证、拍板、上马、失误、增改建,以及不断调整任务、运行方式的历史与决策逻辑,都伴随着争议和质疑,其范围波及之广,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

  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前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获得全面通过。苏联专家提出"用淹没换取库容"。否定了黄万里、张光斗提出的在三门峡以下八里胡同选坝址的提议。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黄万里与温善章,一个忧心泥沙淤积之祸,一个焦虑淹土移民之失。恰恰是这两点,后来正成为三门峡枢纽工程的伤口。

  反对无效,大坝还是在1957年匆匆上马。为了配合大坝兴建,陕西从1955年启动移民工程,30万人被迫迁至宁夏、渭北等偏远地区,饱受迁徙之苦。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为了下游八千万人民的利益,牺牲陕西100人的利益是值得的。据了解,在移民时,有关方面还喊出了"迁一家,保千家"的口号。黄万里也在这一年被打成"右派",很快就下放到密云去修水库,住地窖里。

  从1956年开始,全国调集了各地专家和施工单位,一下子就聚集了两万人的工程大军。苏联水利专家多次到三门峡考察,每次都惊叹中国工程进展神速。

  然而,建成蓄水仅一年,严重的泥沙淤积就已经威胁到上游西安的安全。周恩来在1964年召开会议,直言"三门峡改建不能再等"。黄万里就是在改建三门峡的历史背景峡被调到三门峡的。不过,他并没有被安排参加三门峡的改建,而是去打扫厕所。

  如果没有后来的两次改建,三门峡水利工程将以一个彻底的水害工程被废弃而告终。多年以后,三门峡规划的失误原因成为众多水利专家反思探讨的一个课题。苏联专家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当时缺乏经验与认知成为一个相当的共识。

  对2003年渭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的原因,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泥沙学专家曹如轩也将其归咎于三门峡大坝。曹如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造成渭河水灾第一位的原因就是三门峡大坝的运用不当。由于过于注重发电效益,致使蓄水水位过高、时间过长,从而使潼关高程一直抬高。但驻地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却否认此观点。他们认为,渭河水灾主要当地的人祸因素。曹如轩看来,他们之所以这么认为,大多数时候是站在了下游的立场。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三门峡大坝蓄水一年之后,由于调整运行方式而不再蓄水,指使原来的淹没区重新变成耕地。于是已经搬迁的移民又纷纷返回库区。在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下,终于得以重新落户。而在2003年的渭水水灾中,有数万灾民恰恰是当年返回库区的移民。

  渭河大灾之后,有媒体认为"三门峡大坝命悬一线"。但当就有专家认为,炸坝是不可能的,除了三门峡有一定的作用之外,还要考虑"面子"问题。(资料来源:南方周末、新华网、中国制造等)

  2008.8.20 华国锋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官方通讯社发布简短消息: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

  从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算起,华国锋在北京市西皇城根经委9号院度过了27年远离公众视野的生活。其间虽4次当选中央委员,但其象征意义已经远超过实质意义。隐退后的生活,华国锋很少出门,不便可能是原因之一。有一年,他戴着口罩去地坛看庙会,还是被人认出,民众们拥挤围观,华国锋的口罩被挤掉,他急忙坐车离去。但一年中有两天,他是一定要出去的。一是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另一天是毛泽东的忌日:9月9日。他会带着家属和工作人员去毛泽东纪念堂,瞻仰遗容。

  华的家人说,华国锋去世前还曾想去看那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但可惜那次住院,他就再也没能离开医院的421病房。根据华国锋夫人韩芝俊的转述,华国锋生前说过,"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当韩芝俊及华国锋子女向中央提出这个请求之后,很快就被批准了。

  2008年9月,华国锋的儿子苏彬、苏华以及他的秘书曹万贵来到山西交城卦山,为华国锋选择墓址。华的子女都不姓华,而姓苏。这是因为,华国锋原名苏铸,1938年参加革命时改名华国锋,取意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

  华国锋心系的家乡,在山西交城,位于太原西南方向,吕梁山东侧。上世纪70年代华国锋如日中天的时候,作为主席的家乡而声名大噪。不过,随着华国锋从权力核心去职,交城很快陷入与这位老人同样的沉默。山西交城,距现在最近一次引起大家关注的新闻,还是与华国锋有关。2011年,山西交城修建华国锋陵墓引起了网络的议论,面对网上的质疑,当地人不以为然。在交城当地人眼里,不管这些年社会对华国锋的评价怎么变,他的形象在全体交城人心里"始终没有一点污损"。

  1948.8.20 蒋经国在上海"打虎"失败

  1948年,上海市为了发动群众打击奸商,成立了"大上海市青年服务总队"。蒋经国在大会上讲话,称之为"打老虎"行动。

  为什么要在上海"打老虎"?随着内战的升级,国民党的军费支出急剧增加。据1947年某报纸披露,国民党财政部在上海有五家大印钞厂,夜以继日地印,一分钟就印出1600万元。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量已达1200万亿之巨。通货膨胀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法币既陷在解体的过程中,币制改革就成了南京国民党政府迫不及待的事情。

  南京政府在进行经济整顿时,宣布成立上海、天津、广州三个经济督导区,企图抓住南北三大名城,即所谓的三大经济中心带动全局。

  蒋经国对父亲让他到上海"打虎"的一片苦心很是理解: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都市,也是全国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管制的成败,关系全国经济管制的成败,也关系整个币制改革的成败。

  在上海,蒋经国公开宣称,自己这次来上海是"专打'老虎',不打'苍蝇',是打'祸国的败类"'。他每星期二、四下午在中央银行公开接见市民,回答市民的提问,更使他名声大振。尔后,蒋经国便开始了"打虎"的实际行动。

  这些"老虎"中,有上海滩青帮头目杜月笙的次子杜维屏和女婿荣鸿元,有商界名流万墨林、张超等。蒋经国对他们采取的手段是:先利用新闻曝光,随后命令予以逮捕。先后被逮捕的有"棉纱大王"、中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鸿元,"纸老虎"纸业公司理事长詹沛霖,"棉布巨头"吴记棉布号老板吴锡龄,"烟霸"永泰和香烟公司总经理黄川聪,"证券太保"237号经纪人杜维屏。

  蒋经国的这一"打虎"行动,在上海很是轰动。"蒋经国真的打'老虎'了!"一时成为人们奔走相告、街谈巷议的新闻。就在这时,儿子被蒋经国抓起来的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故意吩咐手下向蒋经国的调查组透露消息:扬子公司囤积居奇,非法藏金蓄银,请"打虎队"采取行动。

  实际上杜月笙是有意将蒋经国的"军",看他如何行动,然后再定夺儿子的处理办法。扬子公司的后台老板是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也就是民国第一夫人、蒋经国的继母——宋美龄的亲外甥,杜月笙就是要拭目以待蒋经国这位"打虎英雄"是否敢不徇私情,打这只真正的"老虎"。

  蒋经国接到报案后,便火速行动,抄了扬子公司大量非法囤积的物品,并将其公司予以查封。这时,宋美龄收到电报就赶忙一个人从南京飞到上海。蒋经国尝到了"骑虎难下"的滋味。最终,此事便不了了之,杜月笙之子的案子自然也办不下去了。"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口号从此变为"只拍苍蝇,不打老虎"。

  蒋经国理想的经济秩序,只维持了四十余天。打别人的老虎,还可知难而上;倘若打虎打到自己身上呢?对于古往今来的统治者而言,这都是个难题。

  1940.8.20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中共率领的八路军发动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大规模破袭作战。这是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之后参与较具规模的战役。在八路军抗战史中,也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但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自其爆发伊始,就存在着种种争议。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具体战绩,尤其是歼敌人数。

  彭德怀在自传中记载"此役共消灭日伪军三万余人,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资料却另有两种数据,一说毙伤日军12645人、伪军5153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407人;另一说却是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投诚47人,伪军反正1845人(合计46380人)。百团大战歼敌人数,要得出一个具体数据,并不现实。

  有观点认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彭德怀在向延安的中共中央通告后,并没有得到批准就擅自发动,违背了中共中央所主张最低限度的游击战打法。擅自打响百团大战。这一说法仍存在争议。也有观点认为此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战役打响后,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彭德怀自传载)。但肯定的是,彭德怀后来因发动百团大战受到批评。中共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史进程而先后出现过一定的出入。在1941年、1942日军大扫荡导致八路军极端困难后,彭德怀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被指责没有完全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即"山地游击战为主,可能条件下进行阵地战,避免决战"),打成了大规模的"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共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

  1959年庐山会议上,这也是彭德怀被批判德罪名之一。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定义为: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产物。1981年,中共为彭德怀完全平反后,对百团大战基本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1980.8.23 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

  1980年,毛泽东逝世后的第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年头。这年7月30日,天安门广场上,有人看见吊车的吊斗把带着工具的人送到人民大会堂前面的巨幅毛泽东画像前。工人开始用工具慢慢拆下毛泽东画像。

  这一由天安门广场率先的行为立即引起了国人及世界舆论的关注,种种公开的和私下的评论开始了。西方有的报刊说"毛泽东时代从此结束"。针对全世界的关注,中共中央在这年8月11日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少宣传个人"。认为过去毛泽东的画像、语录在公开场合挂得太多,有损毛泽东的形象。

  10天之后,也就是8月21日,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来到中国采访邓小平。她开门见山提出一个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十分干脆: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作为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天安门城楼上高悬的画像,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最生动的剪影。1945年8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巨幅领袖照登上了天安门城楼。1949年1月23日,傅作义公布和平解决北平问题文告的第二天,一支解放军部队已经通过天安门。国民党在城楼上留下的"发扬民权、实施宪政"8字标语还未来得及撤下,蒋介石画像早已消失。从这时到这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正中央悬挂出一颗红心,一左一右分别是朱德与毛泽东的画像。到这年10月1日,毛泽东开始成为城楼上唯一的角色。

  [说明]给这位网友的回复

  不得不说,非常感谢这位易友对栏目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历史七日谈即将做满一年,主编和小编也在考虑一些方式回馈网友支持。希望关注此栏目的易友继续支持并耐心等待。

  *版块说明:《历史七日谈》每周四刊出;网易新闻客户端为您撷取历史上的今周,几个人物和他们的一些人生细节,重温往事,重怀旧颜;本期为历史上的8月19日-8月25日。*



原地址:http://163.fm/THnCBdX


Sent from my iPad

No comment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