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7日谈:长春围城数十万人饿死」,与你分享。
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按指示对孤立的长春国民党守军发动了近5个月的围困,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人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从被围困的第2个月开始,吃完树皮、草的城内百姓大量饿死,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城外野战军与国军之间的中间地带也聚集着大批想逃离长春的平民,但"禁止出城"的政策再次致民众横尸遍野,那些试图躲过关卡通过深草丛逃掉的民众鲜能成功。1988年10月18日,在长春解放40周年之际,长春解放纪念碑落成。
1948.10.19 长春解放
"围城"5个月 数十万平民饿死
在长春市南湖公园内的西北角,矗立着一座高耸挺拔的解放纪念碑,以缅怀国共内战中为解放长春而献出生命的6508名共产党将士。
历史不忍细读。在解放长春的过程中,丧生的更有数以十万计的平民。
1948年5月23日,东北野战军(后来改名第四野战军)占领大房身机场,长春国民党守军与沈阳空中运输遂中断,自此至10月19日国军投降,共产党对国民党守军发动了近5个月的围困。
彼时,共产党在东北的形势已十分有利。1947年12月,林彪率领东北联军发动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全面歼击看似指日可待。
不过长春仍是难啃的骨头。长春位于东北腹地,松辽平原中央,是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具重要战略地位。日占期间,日本关东军在此修筑了许多永久防御工事,国民党报纸称长春防御工事"坚冠全国"。
守长春之国军是第一兵团,司令是抗日名将郑洞国,下设曾在印缅对日作战享誉国际的新七军和曾在台儿庄浴血抗日的第六十军,兵力10万人左右。围城的东北野战军则由肖劲光率领,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强打并无必胜把握。1948年5月中旬,林彪成立了围城指挥所。6月1日,林彪经毛泽东批准签发"东总"电,实行"久困长围"方针:堵塞一切大小通道,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
行动随即展开。肖劲光统一指挥8个步兵师及1个炮兵团担负围城任务。自6月25日起,以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为范围划为封锁区,每五十米就有一个卫士拿枪守着,铁丝网圈成的哨卡处只留下一个窄窄的出口,出口处设有重兵把守。铁丝网外面还挖了两米多深的壕沟,灌满水,壕沟外面还有密布的雷区,总体方针是禁止粮食、燃料、蔬菜等一切生活必需品运入长春,禁止难民出关卡。
城内百姓的噩运随之而来,当时没人料想围城会有5个月之久。从围城的第2个月开始,城里存粮已空,饥饿开始在长春的街头蔓延开来。物价飙升700倍,几个大饼能换回大姑娘。民众杀光猫狗老鼠之后,杀马来吃。马吃光了,树皮、草也被抢光。大街上全是横尸,收尸队边检边往车上扔边说要喂狗。人吃人、卖人肉等惨剧开始涌现。一位母亲实在不忍孩子受饿,掏一块大洋雇人将孩子掐死。
守军自然为城内无粮着急。最初,长春守军还禁止居民出城。7月下旬,蒋介石致电郑洞国,从8月1日起,疏散长春哨卡内人口,只准出卡,不准再进,减少粮食消耗。
但一方准出,一方禁出,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推上了第一线。被国军放出城的大批难民,卡在国军守城线和共军的围城线之间的腰带地段上,进退不得。
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野地里。南京《中央日报》在一篇《长春防守经过》中写道∶"据最低的估计,长春四周野地里,从6月末到10月初的4个月中,前后堆积男女老少尸骨不下15万具。"
据张正隆《国共东北大决战历史真相》引述一名围城共军的描述: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
想从围困线逃出去更是一种妄想。居亲历者"英子"回忆,当时其一家5口就被夹在两道防线之间,到处都是明晃晃的刺刀和无情的喝斥。饿晕了的一家试图爬卡子,发现草丛里一个接一个的死尸,臭气冲天。跟在英子爹娘身后的年轻妇女因怀里的孩子大哭被发现,密集的枪响随之而来,妇女慌了神一把捂住孩子的嘴按进河水里。枪声还在热热闹闹地响着,孩子却没有丁点声音了。她一家5口也只好退回去。
9月9日,林彪等人给毛泽东发了一个长春的现场报告:……饥饿情况愈来愈严重,饥民便乘夜或于白昼大批蜂拥而出,经我赶回后,群集于敌我警戒线之中间地带,由此饿毙者甚多,仅城东八里堡一带,死亡即约两千…………不让饥民出城,噎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的。饥民们对我会表不满,怨言特多。说,"八路见死不救。" [详细]
改变终于到来。9月11日,解放军东北军区给第一兵团发出《关于开放长春难民出城的处置》的指示,对长春难民一律放行。
长春围城期间究竟死了多少人已无法统计,各种史料统计数字从20万-65万不等。解放军中校张正隆在《雪白血红》中称死了27万(城内12万、城外15万);日本媒体的估计为20-30万人;1975年被释放的战犯段克文在《战犯回忆》一书中说,长春围城饿死了65万。龙应台在所著《大江大海1949》中认为,饿死人数确实有六十万左右。有学者评价,"长春围城战"是二十世纪最惨重的战争灾难之一。
抛却纷争,死去的人已然死去。"伟大胜利"走进历史教材,"和平解放"走进官方宣传,唯有数十万计的魂灵,在等待一个像样些的栖息地。(据《国共东北大决战历史真相》、《战犯回忆》、《温故》、共识网、凤凰卫视、人民网等)
1962.10.20 中印边境战争打响
中国获胜主动后撤 9万平米藏南地区让于印度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向侵入我国领土的印军发起自卫反击,揭开了历时仅一个月的中印边境战争的序幕。
战争的根源在于边界争端。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最大争议在东段,主要指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印度全部占领;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中国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
一切的起源在于麦克马洪线。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并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北洋政府签订。其走向起自不丹和中国西藏交界,沿喜马拉雅山麓分水岭和山脊线直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多次表示不予承认。
1960年周恩来访问印度,试图同印度签署边界条约。在他提出的三条和平倡议中,其中一点是如果印度接受中国在西段的现控制线,中国就准备接受麦克马洪线。
问题的焦点在于印度连这个也不接受。在占领东段藏南地区的现实下,印度就西段阿克赛钦地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企图两块就要,拒绝同中国签署边界条约。
1959年,拉萨发生动乱,达赖等西藏部分宗教领袖逃往印度,得到印度官方庇护。1962年4月起,印度在中印边境推行更大规模的"前进政策",步步向中国纵深进逼。
自称"想了10天10夜,没想通为何印度来搞我们"的毛泽东决定教训一下印度,于1962年10月决定实行自卫反击作战。10月6日,毛泽东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对歼灭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作了具体部署。
整个战争分为两段,且很快见胜负。10月20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奋起反击。在西段,迅速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43个侵略据点;在东段,赶走了侵入克节朗、达旺等地的印军。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
11月中旬,印军再次在中印边境地区向中国发起新的军事进攻。解放军从11月16日至21日先后击退了侵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里米金地区的印军,并挺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整个反击作战歼灭印军8700余人,其中生俘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解放军损失722人。这一仗致印度全国震惊,印度总理尼赫鲁慌忙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战争史上最为奇异的一幕出现了。11月21 日,待尼赫鲁摆开拼命的架势时,已取得胜利的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令人咂舌的决定——单方面主动停火和主动后撤:对于"麦克马洪线"继续保持不予承认,主动撤回当初的实际控制线后方20公里。
关于为何中国撤军拱手相让藏南,学界有诸多猜测。有学者从军事角度认为青藏高原地型不利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中国不敢再深入;有学者从国际政治角度称毛泽东此时战略中心在台湾,唯恐战争规模超冲突起因需要,引起美国介入和台湾在此时反攻。有学者从作战原因表示,取军事行动本身是为了吓阻印度以逼使尼赫鲁入谈判桌协谈领土争议并维护西段边境稳定,并非要入侵印度。不一而足。
周恩来对原因做出了唯一明确的回答。在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 中,其在回答第六问"我们打了不退行不行?"时表示,我们付了血的代价是为了争取人心,显示正义,而不是要用武力来实现我们的领土要求。
毛泽东对中印战争的看法则显得更具"快意恩仇"的意味。他称中印战争中国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不过印度似乎并未领情,在中国军队后撤后,印军再次向北推进,很快侵占到战前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并于1987年正式在此建立了"阿鲁纳恰尔邦"。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当年曾表示,如果少了藏南这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便不再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丢失这块国土,就变成当代的李鸿章。 [详细](据凤凰卫视、中华网、环球网、凤凰周刊、大众日报等)
2001.10.14 张学良逝世
晚年谈西安事变态度复杂
2001年10月14日,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逝世,按生前遗愿,在檀香山神殿之谷纪念陵园,他与去年过世的夫人赵一荻同处安葬。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在内等在内的党报官媒,均在张学良逝世的报道中冠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的称谓。
作为发动西安事变的传奇人物,有关张学良的报道汗牛充栋。笔者不再费口舌,仅从中挑选三点争议颇大的话题探讨。
一、9.18事变,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么?
可以肯定的说,是张学良自己下的命令,蒋介石第二天才得知。
1931年9月18日,约2万名日本关东军借口维护南满铁路的特权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接张学良命令未作抵抗。旋即,张学良带领东北军约40万人撤入关内。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全境。
张学良晚年多次(1990年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1991年5月在纽约曼哈顿中城贝公馆接受采访、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历史》等)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蒋介石。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当时蒋介石已死去十余年。
以1991年5月在纽约接受采访为例。当时有记者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1985年12月25日,张学良85岁时看大陆电影《西安事变》。陪他一同看电影的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事后还原:"对大伯来说,电影不能看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有青光眼,基本上是靠听的。看了他说,那个'张学良'好像和我不像啊。"
背了无数年黑锅的蒋介石实际上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9点至10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他于当晚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存我中华民族之人格。"。
二、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西安事变使被困陕北、身处绝境的中共获得休整和壮大的机会。
至于张学良为何发动事变,其本人一生都未给予正式解答。知名历史学者杨奎松曾根据大陆、台湾、俄罗斯、美国的原始答案写过厚厚的一本《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后杨奎松经与其它学者探讨修订,提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因是,张学良想西北称王,以抗日为由"倒蒋"。
张学良其实早有倒蒋之心。据哈佛燕京学社档案,国民党早期领导人胡汉民为报蒋介石软禁、致其失权之仇,在获释后到处奔走,秘密串连勾结各地军阀反蒋,张学良作为实力人物自然是拉拢对象。1934年初,胡汉民向李宗仁透露联络张学良的计划,张学良答应胡"为将来北方之主动"。
待张学良到了西北后,心思就更坚定了。张学良一直处心积虑保持实力。但东北军进驻西北负责围剿红军后,被红军歼灭了两个师,蒋介石随即取消了这两个师的番号,并拒绝张提出的抚恤阵亡师长的请求。张因此怀恨在心,认定蒋借红军之手消灭他的私人武装,准备与蒋介石武力摊牌,在西北称王,重温"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他获释后接受传媒采访、缅怀当年的辉煌时说的话)的昔日风光。为此其与中共秘密建立了联系,当然主要是为了获取苏联的援助。
中共自然希望实现"西北大联合"计划,以为自身发展求得一个宝贵空间。双方经过几次试探性接触后,张学良期间甚至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但最终因苏联记旧仇(老帅张作霖抄过苏联的大使馆,少帅张学良更为中东路同苏联开过战)予以拒绝。 [详细]
不过合作还是进行着。双方8月成立"抗日反蒋"为号召的"西北国防政府",推张学良任这个"政府"的"主席"兼"抗日联军总司令",由中共任副职;并于1936年9-10月间两军共同组成"西北抗日联军"。张学良得到"国际援助不成问题"的承诺。
此时苏联变卦了。通过两广事变认识到蒋介石实力的斯大林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扶植反蒋势力推翻中国政府的计划,指示中共与蒋介石重新示好,联合抗日。中共次日便决定将"抗日反蒋"的口号改为"联蒋抗日",但并未告知张扬。
之后就是蒋介石督战被扣押的历史了。张学良没想到的是,遭到苏联在内的国内外舆论一直批评。失去靠山的张杨被迫将"革命"改为"兵谏",亦即由原来的"反蒋独立"改为"逼蒋联共" ,并最终被迫同意放蒋。
三、张学良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吗?
总体来说,张学良幽禁期间虽然三次向蒋介石表达"后悔"之意,但事实上,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心态很复杂,并不能简单说其后悔或者不后悔。
说张学良"后悔"的主要有三个出处:
1956年11月,张学良出于蒋介石的要求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称"坐收其利者,反为共产党耳……致良酿成巨祸,百身莫赎,中国今日之浩劫,不悉祸延何日。……"这是张学良首次对表露出"后悔"发动"西安事变"。
1957年4月,张学良又写出了《杂忆随感漫录》做进一步反省。在这份回忆材料中他明确说:"在中国共产党问题上,中共包藏祸心,别有所图,声东击西,借题发挥,多数人被其炫惑——我亦包括在内。今日证实总裁高深远见,别具慧眼,超人之上。"
接下来的1958年,张学良再写《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在该文中,张学良声称自己过去"受了欺骗,受了愚弄,受了利用",已经"彻底觉醒",因而要"竭尽绵薄,现身说法,对共产主义者实行口诛笔伐"。
但多数学者认为张学良在回忆材料中表示出"悔意"可信度并不高。对于上述张学良回忆材料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过程中蒋介石和蒋经国对内容的干预甚至直接删改,杨天石教授的《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回忆录》和杨奎松教授的《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材料的比较与考察》两文曾做过详细的介绍,应该说,虽然这两份材料中对西安事变的事实介绍大体属实,但其中的"忏悔"部分,恐怕不是张学良的真实想法。他自己也在日记中说:"如此文字允许公布,我则今后为一反共战士矣。"显然有不情愿之意。
恢复自由以后,张学良的言论开始与其在软禁时期的言论大相径庭。
1990年,张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组采访时说:"我为了停止内战,全国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我没有错。也许方法欠妥。"
1995年,张学良九十五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西安事变之事。"
从不同的表态可以看出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复杂的。他曾对一位朋友:"这要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说是受共产党的欺骗,显然是骂自己糊涂;如果说我是一时冲动,显然是骂我自己无能;如果说是老先生(指蒋介石)该被扣留,显然表示我还没有承认错误,与我当时亲自护送老先生回南京的心愿不符。所以,我绝不能见记者,因为我怎么说都不行。"
恢复自由身的张学良始却终未回大陆。在晚年对唐德刚的口述中,他罕见地透露出一丝遗憾:"我最近我自己发现一个事儿,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时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据《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日记》、共识网、《西安事变新探》、凤凰卫视、)
2010.10.16 "我爸是李刚"撞人事件发生
舆论极度关注 案件草草结束
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辆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
该肇事者被拦下后不但没有关心伤者,且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局副局长。现场有多名学生闻到李启铭身上有浓烈的酒味,李启铭随后被警方带走。
10月19日,肇事者父亲李刚想用五六十万庭外和解,但受害者家属表示拒绝庭外和解,要求公正审判。
21日下午,李启铭的父亲李刚接受央视独家专访对儿子所为表示"很痛心、很内疚",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已。"但有部分网友指出其在作秀。
事故调查并不顺利。事故发生后警方调查事发现场未发现明显刹车痕,无法计算车速。11月1日晚,陈晓凤家人收到《鉴定结论通知书》,称肇事车碰撞前的行驶速度为45-59公里/小时。陈家代理律师张凯认为官方在回避车速问题,提起重新鉴定,但公安机关在可以提起重新鉴定的三天时间内已经将案卷移送检察院。
11月1日晚,张凯律师被其律师所主任谈话,要求其中止对此案的代理。
11月5日,陈家与李家签订"刑事谅解书",李家赔偿陈家46万元,协议中规定"双方不能再联系,不能接触记者"。陈家随后与代理律师张凯解除合同,张凯也被律师事务所解雇。与此同时,原本大量报导事件的媒体和报纸基本上都停止了有关消息的报道。
11月14日夜至15日凌晨,原陈晓凤家属代理律师张凯在北京市的主干道上遇袭。
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这引起了国内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有网站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同时恶搞新歌《我爸是李刚》也相继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张洪忠认为,"造句行动"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
该案当时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评论称,此事引发中国4亿网民的怒火,因为这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展示了官员子女的傲慢,"他们认为自己犯了任何错误,或者犯了罪,都可以随意走开。"
2011年1月30日上午9时,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启铭以交通肇事罪被判6年有期徒刑。法庭鉴于李启铭认罪态度较好,其亲属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酌情从轻处罚。(据维基百科、环球网、新京报、南都周刊)
2008.10.14 中俄黑瞎子岛举行界碑揭牌仪式
4300多公里边界线全部确定
2008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将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黑瞎子岛西侧一半的岛屿将归属中国。这意味着中俄长达四千三百多公里的边界线将全部确定。
中俄两国边界谈判经过了4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第一次谈判始于1964年2月持续了半年时间。第二次谈判始于1969年10月,后因珍宝岛事件而终止。
1989年邓小平提出"结束过去、面向未来"后,中苏关系全面回暖。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中俄国界东段协定》,确定了国界勘分的主要原则是,以通航界河主航道中心线、非通航界河水面中心线为依据。中国就此承认放弃江东六十四屯治权。
1994年9月3日,中俄罗签署《中俄国界西段协定》。2001年7月16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根据条约第六条,中国法律上承认唐努乌梁海为俄罗斯领土。
2004年10月14日,中俄签署《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该协定,中国恢复黑瞎子岛西半部分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分。
1948.10.17 电影《三毛流浪记》拍摄
"三毛"变身旧上海被压迫者
1948年10月17日,据中国漫画家张乐平"三毛流浪记"漫画改编,电影《三毛流浪记》拍摄。从此,其主角"三毛"通过小人书、电影等方式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三毛"是张乐平1935年抗战期间创作的漫画形象,最初主要目标是要过孩子们的眼传递抗日战争为中国带来的祸害。他想表达对上海年轻灾民的关心,特别是对街头孤儿。
随着各种抗日结束内战爆发,三毛的遭遇被共产党赋予"尖锐地嘲笑和讽刺了解放前旧社会的黑暗"的新涵义: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
文革期间,张乐平受到迫害,被迫搁笔。文革后期,他从《解放日报》社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1977年6月1日,阔别十年后,三毛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
1989年,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千里来沪寻找张乐平,认他为"爸爸",被传为文坛佳话。1991年1月,三毛在台湾自缢身亡。消息传来,他欲哭无泪,那个时候他已身患帕金森症,手一直抖,画出来的形象已面目全非。在一夜未眠之后的清晨,他爬起来走到画桌前,屏着呼吸,颤抖的手捏住毛笔,以极慢的速度在纸上写下:"痛哉平儿"(注:作家三毛本名陈平)。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张乐平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2岁。(据新民晚报、新华网、中漫网)
*版块说明:《历史七日谈》每周四刊出;网易新闻客户端为您撷取历史上的今周,几个人物和他们的一些人生细节,重温往事,重怀旧颜;本期为历史上的10月14日-10月20日。*
原地址:http://163.fm/2mGGiUR
Sent from my iPa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