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日本的Ic公司近年都血淋淋的,而美国的筋骨丝毫未损呢?
// 墙外楼
对美国的了解多一点,好像有郎咸平郎老师讲的一些道理——产业链高端,国家金融助力。
另外日本公司信奉终身雇佣,而欧美的信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两个超级大国,本来日本的IC也是数一数二来着,现在一个稳稳地高高在上,一个破产放弃的不断。怎么会这么大反差呢?
另外我所知道SONY据说因为实行了不合适的绩效管理,把创新能力给扼杀了。
补充些信息吧,我尤其对日本的IC公司比较陌生,最后我们看看什么是内在的因素,指不定大家看华为未来的时候还有些参考。 :)
你到美国去看看,亚裔留学生里面鲜有日本人。就知道他们的日益封闭了。
亚裔都是韩裔华裔(包括台湾和东南亚华裔)越南裔等。
根源是日本经济不行了,人口老龄化,其实就是扯淡
去美国太昂贵了,最近浏览IEEE论文,看到过印度的,土耳其的,韩国的也很多,早期日本挺多的,看的时候就在想——怎么一篇朝鲜的也没看到呢?
可能有这个道理,另外日本不是有失去的十年吗?现在半导体趴下是不是反而滞后了?而且半个世纪前侵华是不是让他现在失去了市场的一大块?
德国虽说没听说有半导体大公司,但好像有很多大公司在德国有分公司/研发中心,而且科研论文能力挺稳定的。德国是不是也挺封闭的呢?
百年的半导体公司我知道一个IBM,还有其它的么?
有道理。
美国国内经济不错,还一直很重视全球市场。
老美一贯有能力把全世界的青年才俊、科技狂人吸过去,这个也很厉害呀。
美国是开放社会。移民社会。世界的中心。日本是封闭的,自己玩自己的。
想想为什么台湾出产那么多半导体人才。根他们在美国大量的留学生是有关系的。
开放有开放的玩法,封闭有封闭的玩法,比如韩国的三星,对吗?
三星有没有和华为一样的负面传闻呢?
我发现日韩的半导体总是不自觉去垂直整合后直接生产多媒体消费品,而美国的,做消费品的比如苹果就苗条身材地专心抠搜多媒体消费品,做半导体的比如德州仪器、凌特他们就专心做元件。
从这个角度上,华为也还是体形不够苗条啊。我对展讯也不太看好。
美国办公司的理念还是很先进的。
苹果不是垂直整合还有谁是。
ti当年在基带何其火爆,是玩不下去了才退出,现在连dsp都玩不下去了。
什么专心做元件,是只会做元件。
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的区别
垂直整合当然有利可图,但是也有巨大的管理难题
华为自己也有"圣无线,渣海思"这种俗语,反映的就是垂直整合后部门利益分配难题
华尔街现在非常不待见垂直整合的公司,大概是HBS带领的潮流吧
1.韩国三星55%的股份在外资手上
2.以手机为例
日本手机就非常奇怪
在海外市场基本卖不动
在国内市场还能卖得不错
而三星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
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你看s5就有几十种机型
ti去年有高管说要专注模拟器件,理由是模拟器件一个产品线两三个工程师就能维护得下来。
这难道不是走当年国半的老路?
横向整合有啥优势?求问
垂直整合好比高通吞掉TSMC
横向整合好比高通吞掉博通
对于横向整合后,第一点很明显,议价能力显著提升,可以和员工议价,可以和客户议价,可以和TSMC议价。
规模大了边际成本低。
相比垂直整合管理难度风险非常小,你就想想,让高通CEO去管博通的工程师容易还是去管TSMC的厂妹容易?
你没听说过英飞凌?
绝对大公司,对他来自德国的背景比较模糊了,对不起。
这德国的英飞凌确实给人大公司的感觉,但感觉比较低调,宣传力度不大不小的。
原来三星55%股份在国外呀?谢谢! 日本是不是马云阿里巴巴的大股东啊?
三星,LG非常重视区域客户的未来喜好,日本半导体公司十年前如果学到这一手,估计还能精神些。但那时候SONY好像拥有苹果的地位,我创造你们想都想不到的好东西。再说那时LG的区域客户喜好研究院就是做些产品外包装的精心设计,估计日本也不屑。
其实乔布斯同时也在便携式上做同样的事情吧?稍有不同是白色家电靠调查,手机靠作用户想不到的"口味",而且他很特别,能彻底改造现有的东西,没什么思维定式。
国内手机厂也一直在细分客户上努力,关键这东西你做农民用的,就要薄利多销,利润低,你做IPhone,利润就高,就好像说特斯拉电动车做得是跑车(大概跑车不同于赛车),成立十年后就盈利了,上市了,如果是传统民用车型,就难以盈利。
就日本做项目用"式样书"那种狗屁方法
迟早完蛋
和小日本有些接触。说说我的看法。
1.产业链极其封闭。整个产业链从上到下全是日本的,外人很难打进去。类似于曹操在赤壁中的连船策略。当赚钱的时候,大家都爽,但是一旦走下坡路,整个产业链拖着一起完蛋。由于这种产业链的封闭,造成日本本地市场与国外市场很不同步。一个行业在外受挫,要是缩回本土,不会马上死,但会陷入更可怕的慢性自杀。典型就是手机行业。其实韩国企业这方面也非常严重,只是现在风光,一旦走下坡路,更是完蛋,因为韩国企业目前只是消费类产品对日本威胁很大,而工业产品方面还差的很远。
2.日本人认真过头之后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成为琐碎。经常是一堆人搞一个项目,互相之间又分工过细,沟通成本极高。方案反复修改扯皮成为常事。谋而不断,经常发生。
3.企业制度死板,阶级森严,无法吸引人才,也无法让人才流动。在扩张时期,员工在一家企业卖命,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职位提升;而停滞时期,高层几乎全是老人,年轻人再有想法,再有闯劲也上不去。由此也造成企业作风保守,反应迟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想当初创造出walkman的sony,现在创新极少。
4.日本八十年代推行的教育改革完败。一方面鼓吹教育自由化,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名牌大学和政府机关等依旧保持严苛的考试制度。除了美国这种能够大量吸引技术人才的国家,其他国家的竞争力与整体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单纯的精英教育是严重有害的。年轻一代对做工程师兴趣缺缺,搞音乐搞乐队非常起劲。
最后教育那一段,貌似党国正在走在类似的路上
看到的满天的教改方案都是这样搞
未来闹不好也就是日本这结局
应该比日本的还差,日寇这么玩之前拿了n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吧
日本自行封闭?想象出来的吧?
美国的筋骨丝毫未损?也是想象出来的吧?
相关日志
- 2014/07/16 -- 多维:安倍欲单方面访问朝鲜遭美国警告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6/05 -- 杨锐:别了,代理人的故技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4/25 -- RFI:TPP谈判僵持不下 日美联合声明难产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4/07 -- 日本的脱美志向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31 -- 伯克利电子系学生:中美顶尖大学工科教育到底差在哪?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31 -- 日本制造业,没当成苹果也没当成鸿海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7 -- 《纽约时报》日韩纷争在美国上演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25 -- 日本将向美国移交大批核材料储备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11 -- 乌克兰风波:美俄对立要了日本的命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3/03 -- 《纽约时报》美国最高法院一个延续至今的历史错误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hon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