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8, 2014

香港问题:笨蛋,是经济!

香港问题:笨蛋,是经济!(推荐)

2014-08-27 香港立法委员 占豪

占豪引言:


占豪很少推荐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战友给我看的,非常好,见识非凡,是香港一位不愿署名的立法委员所写。可以说,这篇文章把香港的问题写得深入骨髓,非常值得一看。


推荐这篇文章,主要是想给战友们启发,文章把地缘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经济,按香港的实力作了分析,非常直接借鉴。但是,这位立法委员也清楚,恐怕他写得再好,也改变不了香港的大势,香港衰落恐难避免。


导读:香港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以李家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操纵港府政策,严控香港的土地供应,迄今香港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到10%,这就一方面造成了房价地价比天还高,另一方面也拉抬了人工成本。畸高的营商成本,让大部分工农业企业关门大吉。至于零售、酒店等服务性行业,则大多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乃至香港有"李家的城"的称谓。类似"自由行"等中央给香港的经济蛋糕,好处基本被控制了零售、酒店等产业的财阀拿走,普通民众所获寥寥,却承受了人潮拥挤、物价抬升的弊端。占人口80%的中产和底层民众活得太苦,自然就把气撒在港府和中央政府身上。


克林顿1992年竞选总统时的口号:"笨蛋,是经济!",就凭这句竞选口号,克林顿打败了携伊拉克战争胜利之威的老布什。解决香港的问题,也得从经济入手,需要大智慧,需要大勇气。


下文为一位不愿署名的香港特区立法委员所写,标题为"嗟尔香港,气数尽矣!",文中观点不见得中允,仅供参考。


要说香港为什么会衰落,就要先说香港为什么会崛起。


总结成功经验这种事情,向来是一百个人有一百零一个解释。不过委员认为真正靠谱的就一个原因:香港是内地和西方经贸交流的中转站。这个条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达到最优,使得香港一跃成为国际级的大都市,只不过这样的好机会,之前之后都很难再找了。


首先,让时光倒推回1840年。从英国最初割占香港,到朝鲜战争爆发,中间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段时间里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错的经济发展,但远没有日后那么抢眼。这是因为,当时的香港并没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什么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年的中国对西方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外国人员、资金、货物,都可以畅行无阻的直接进入中国内地,那么自然没有必要绕行英国控制的香港,多费一重周折。香港在当时的地位更侧重于军港,而非商贸中心。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年轻的新中国同西方世界的经济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不过,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特别不便,因为中国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人可以为中国提供经济建设亟需的资金和技术。既然中国并不十分期待来自西方的经济资源,那么作为西方窗口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酱油的份了。


转机起于中苏分裂。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从苏联获取资金和技术的渠道越来越狭小。而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则一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而然的转向西方,寻求资源的替代来源。这种转向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着名的"四三方案",从西方引进全套工业生产设备,满足经济建设需求。这是自156个苏联援助项目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引进国外的工业技术和设备。以四三方案为代表,中国和西方经济体系开始重建联系。这种联系由小到大,最终演变成全国性的对外开放。


顺便说一句,当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负责人,就是后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老人家。


然而,尽管中国大陆已经定下了对西方开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开放面临重重问题。中国的办事规则和西方的贸易规则互不熟悉,缺少熟悉两边状况的中间人,还有中国在政策上、法律上对直接来自西方的人员、物资、资金也有种种限制。种种麻烦导致中国对西方经济资源的需求始终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而这正好构成了香港崛起的条件。香港人熟悉大陆,即使在中国和西方关系最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内地和香港间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人员、贸易往来。香港人也熟悉西方,毕竟是在英国统治下渡过了一个多世纪,他们对西方的法律、贸易规则等等都很熟悉。这个有利条件让香港迅速获得了中国内地同西方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时也还充当了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桥梁。从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缓和算起,直到两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陆与台湾间的人员物资往来,绝大多数都会选择从香港转道。


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让香港一举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随之建立起来的还有金融中心,这一点同样得益与中国市场:来自西方世界的资金要流入中国大陆,同样需要一个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于吉隆坡,也都想争夺亚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质上讲就是它们背后缺乏一个足够吸纳大量资金的市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较长短的对手是东京,其背后自然是整个日本市场。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尤其是香港回归以后,这种有利地位却开始日渐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将此归结为特区政府无能。这个理由不成立。我们后面还会提到,特区政府并不比港英政府更无能。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内地和西方世界、以及台湾地区的联系日渐紧密,直接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容易,那么为什么还要走香港绕道呢?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的地位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东西方直接交流的不畅。这是一个暂时现象而非永久问题,所以自然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只不过这个暂时现象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所以经常被这一代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于更早的历史,人总是健忘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香港只能在转口贸易中心这一棵树上吊死。只要寻找到新的金刚钻,当然不担心没有新的瓷器活儿。用公司的转型来打比方:同样是做摄影胶卷的公司,面临数码照相技术的绞杀,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就是一好一坏两个转型。富士依托化学制剂方面的基础,转型做化妆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业内的一个巨头了。而柯达选择向印刷出版业转向,偏偏这也是个被电子信息产业挤兑的夕阳产业,于是柯达转型走的举步为艰,最终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一网打尽。香港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达?

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要寻找可以做大的朝阳产业,而且要是本地有条件发展的产业。那么香港的朝阳产业该是怎样的产业?


首先说,所有低端产业都没戏。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诚发家了,堵死了下一个李嘉诚的路子。李老板是当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各国产业升级路上的第一台阶。但是发家以后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产,操纵香港的土地价格一路飞升。居高不下的地价对工农业发展是致命的,没有几个企业的利润率能够应付如此高涨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数小而精的高科技工业,大部分工农业企业都早早关门大吉了。当然,工农业萎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自然的产业升级规律:香港有钱了,平均工资高了,需要维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产业就自然完蛋了。简而言之,产业升级是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可走。这两个原因限定了香港未来的出路,只能在第三产业里找,并且只能是对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业。


第二个因素是,必须是不易搬家的行业。今天的大陆显而易见是个比香港更辽阔更活跃的市场,如果一个产业能够轻易搬家,那么直接举家迁往大陆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当年红极一时的影视娱乐业。今天的大明星们名义上是香港人,实际上一年大半时间在大陆拍戏、走穴。香港发展成什么样与他们何干?真正香港本地制作的"土产"电影如今早就没了九十年代在大陆市场一统江湖的气势,就是因为人脉资金都早已流向大陆,乐不思蜀了。


第三个因素是,目标产业必须能够吸纳相当可观的劳动力数量。毕竟,香港是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一项只能让少数人暴富的产业是当不了支柱产业的。少数超级富翁和大批贫民构成的社会连稳定都谈不上,何谈发展?没错,委员说的还是房地产业。李大富翁在房地产业里赚得盆满钵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还是鸟笼,连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居住条件都赶不上。这样的产业继续畸形繁荣,对香港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已经看出问题了。上述的几个考量因素之间是有矛盾的。比如,一个产业如果在香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那它就必然背负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导致竞争力下降。


还是前面那句话,两难的选择,不是要证明香港的产业转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说,产业转型,无论在哪里都是要经过痛苦的调整、牺牲,承担相当的风险,在不同的因素间走钢丝的。坐在家里就能日进斗金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未来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牺牲,才有回报的。当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条件,只要愿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还是很多的。比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可选择的目标产业。香港毕竟是一个比出境游要廉价方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几个条件的产业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于发展模式的转变还没有意识,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从很多角度来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态甚至可以称得上"不知死活"。


从前两年开始,我们越来越多的见到香港市民同内地游客之间发生冲突的新闻。随便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诸如以下的消息,如:《香港人将内地赴港游客称为"蝗虫"》、《香港导游辱骂内地游客》。


很有意思。旅游业是香港这几年少有的景气行业,可以说代表了香港产业转型的希望。可是屡屡爆出的负面新闻让人觉得,香港不过是一个和内地许多劣质旅游开发区类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对待本地的旅游行业信誉,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再就是最近的奶粉问题。新闻很多了,这里不再附送相关链接。内地人到香港大批量采购奶粉,许多商店货架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舆论的反响不是"商机难得,扩大进货",而是"内地人抢了我们的奶粉"。作为一个以转口贸易起家,以自由贸易为荣的商业城市,竟然闹到要动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户购物……这让人想起了鸦片战争前的清朝:获悉外国商人大批采购瓷器丝绸、市面上货源紧张的消息,清政府的反应不是扩大生产,而是禁止商品出口。当年的清朝没有受过资本主义洗礼,尚属情有可原。可今天的香港呢?


委员以为,上述事实足以说明,大多数香港人不知道香港发达的原因。他们表面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杰出代表,骨子里还是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小农心态。他们口里以贸易中心为荣,实际上却不知道(或者不关心)这贸易服务于哪个市场哪个客户。他们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托大陆市场的结果。所以,他们是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发展起来的。今天的他们又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停滞不前。那么委员当然可以预测,他们也将在迷茫中稀里糊涂的衰落下去。


当然,许多香港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们更喜欢将今天的停滞归罪于特区政府。声称香港之所以搞成今天的样子,就是因为特区政府比港英政府的水平差。


这是很荒唐的。特区政府事实上和港英政府毫无区别,都是"殖民地政府"。


回归前的港英政府是个确凿无疑的殖民地政府,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做决策是英国政府的事情,港英政府只考虑如何执行英国政府的决策。在香港回归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香港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承诺,香港现有政治制度五十年不变。这意味着,香港特区政府和港英政府一样,仍然只是一个殖民地政府。基于各方面因素考虑,中国政府从未大幅调整香港特区政府的架构和工作模式,赋予其决策的能力。


那么谁来替香港做决策呢?是中国政府么?我们只要回想另一句承诺就明白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国政府除了在少数基本问题上保持发言权,以此体现主权之外,在大多数具体的政策问题上并不愿插手香港内部事务。


所以这就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问题,它是一个殖民地政府,上面却没有了宗主国。它无条件保留了英国人留下的施政纲领,没有能力根据经济形势变动予以调整,就像一辆卸掉了方向盘的汽车。所以自然是磕磕碰碰,越走越艰难。


要理解香港特区政府的这一缺陷,我们可以考察一下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的反应,对比98年香港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的反应。08年华尔街搞出危机的时候,美国政府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之前一直高调宣传的"政府不干预市场"的口号。为了避免通货紧缩风险和全面的经济崩溃,美国政府立刻插手干预市场。反正干预市场也罢,不干预市场也罢,都是政策选择而已。对于美国政府,这不过是一张纸上写什么字的事儿。现在改几个字也没什么,毫无心理压力。可是香港政府在98年的救市决策就艰难的多了。当时主管金融政策的正是后来的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他自己事后回忆说,他觉得政府干预市场违背了香港政府以往不干预市场经济的施政理念,他感到背弃了自己的理想,以致于在宣布救市决策的前一天晚上在家抱头痛哭。曾荫权的心态就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官员的心态。他从未掌握决策权,只能把上级政府,也就是以往的英国政府布置的政策当圣旨来遵循、来信奉。如果英国政府命令改变这个政策,他什么话也不会说。可要他自己违背这个政策,那就跟要他的命一样。


从这个角度上讲,索罗斯当年攻击香港的手段是很失策的。他太急躁了,给香港特区政府施加了太大、太直接的压力,以致于这个茫然的殖民地政府都认识到需要做点什么来自我保护。如果他能够用温水煮青蛙的手段来炮制香港,香港特区政府或许真未必有这个自卫的意识呢。


这方面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港币的汇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根据英国人的决策,港币汇率盯紧美元汇率。香港回归后这个政策依然连续。实际上,不止一位香港金融官员退休后反思,认为应该适当调整汇率,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可就是没有一个金融官员能在任上做这个决策,所以今天的港币汇率依然盯紧美元,仅在小范围内允许轻微浮动。


当然,要说特区政府的政策完全没有变动,这也不确切。实际上,香港就像一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轮子转向什么方向,完全取决于轮子压过什么样的坑。这个坑,就是香港的民意。只不过,民意如同小孩子的脸,一日三变。没有一个稳定的决策方向,盲从民意的结果就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比如十多年前的庄丰源案:这是内地产妇赴港生子,然后援引基本法规定,要求给孩子授予香港特区居民身份的滥觞。当时的全国人大就给香港法院建议,提醒他们此例不可开,否则后患无穷。可是这个建议被公之于众后引发香港舆论强烈反弹,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试图操纵香港法律。香港最高法院顺应民意,裁定产妇要求合法。十多年后,香港大小医院几乎被大陆产妇挤爆,香港民众苦不堪言,香港法院只好修改司法解释,不再允许赴港产妇的新生儿获得特区居民身份。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最近的奶粉案例,香港政府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三月初,香港民意强烈反对内地游客强购奶粉,香港政府于是下令无限期禁止游客携带大量奶粉出关。违规者将被课以高额罚款,并没收所带奶粉。禁令一出,香港大小商店奶粉立刻滞销。一个月之后,香港政府改口说禁令颁布一年后要重新检讨。然后到了五月初,再次改口说半年之后重新考虑禁令问题。而据赴港游客反映,香港海关现在对携带奶粉的查禁已经形同虚设。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香港一些舆论喜欢批判说香港今日的经济不景气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不遵循民意。从以上的诸多案例我们实际上已经看到,第一,香港繁荣与否与香港民意无关,港英政府时期何曾在乎过香港民意?香港繁荣和中国大陆的发展状况倒可以说息息相关。第二,香港特区政府不是不遵民意,而是盲从民意,如同蒙着眼睛的毛驴,绕着"民意"这个磨盘打转。第三,正是因为特区政府盲从民意,才导致重要的决策方向被建制派把持,墨守成规、无力改革,无谓的琐事上却被泛民派绑架,朝令夕改、庸人自扰。香港居民则被这两派政客演戏逗的哭哭笑笑,不知所措。


那么,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是否可以扭转这个趋势、带动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呢?委员对此也不乐观。香港舆论对于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怀有极大的抵触,对内地普通游客横挑鼻子竖挑眼,归根结底是优越感在作怪。典型案例就是"地铁上能不能吃东西"的问题。内地游客在香港地铁上吃东西,引发同车香港人不满,最后演变成内地游客和香港人的对骂,然后又变成了"游客素质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的大讨论。可几乎就在那同时,有人见到西方游客在香港地铁上吃喝,同车香港人却是一片沉默。所以,什么素质问题、公德问题、乃至法律规定问题,都是表面问题。实质是香港人面对内地人时的优越感问题:"我们是富裕先进开化的上等人,你们是贫穷愚昧闭塞的下等人。我们怎么能对你们委曲求全?当然应该是你们曲意迎合我们才是。"香港人只要还有这个心态,中国政府任何试图介入香港内部事务的行动都只会招来更强烈的反弹。健康的、可持续的改革,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政治博弈基础之上。现在博弈的一方完全没有理性决策的能力,改革从何谈起?要想改变这个心态,香港的经济状况至少要跌落到明显低于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以下才可能。非如此,不足以打破香港人心中的优越感。


这就是委员说香港的未来一片渺茫的原因。改革的前途是有的,但香港人自己没有能力走这条路,也不接受中国政府带路。这是个死结。


嗟尔香港,气数尽矣!

分享网易图集「湖南乡镇女教师自晒居住环境」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图集:「湖南乡镇女教师自晒居住环境」,与你分享。



原地址:http://163.fm/FU28mTe


Sent from my iPhone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14

水木社区:也来说说印度,有点靠谱的那个印度

水木社区:也来说说印度,有点靠谱的那个印度
3 墙外楼 by 墙外仙  /  3h  //  keep unread  //  hide  //  preview

黑印度的帖子太多了,全方位黑,外焦里嫩黑。我自己也是调侃嫌弃唱衰阿三很多年,直到真的有机会不只是以游客的身份去了印度,生活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并且有机会和印度的精英阶层共事,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交流。回头反思一下,或许有些东西是之前忽略了的。

以下散乱的罗列几点个人认为印度较为独特的地方,供各位版友参考。

1,木讷无作为且安于现状的平民百姓。人类各个民族当中,能够忍受恶劣环境,安于贫穷,懒惰,得过且过,还能繁衍生息的,印度人民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在天朝,一生碌碌无为是一种失败,而在印度不然,甘心做一点很小很小的事,甚至完全不做事,是绝大多数人(包含了文盲,贫困线以下的人群)的生活常态。这些人不会揭竿闹革命,不会进城务工,甚至不会学习读书写字。他们外表善良,内心麻木,是木讷的大多数。或许这是印度精英阶级对贱民的歧视,但是从我自身的观察来看,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事实。可以说印度老百姓想要的,和天朝百姓是很不相同的。他们可以不勤劳,不求上进,甚至宗教信仰也只是个被动接受的过程。但是他们温顺,逆来顺受,承担起了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蹲粪坑重任。

2,高种姓的精英阶级。感谢万恶的种姓制度,印度精英们不用从小学奥数,珠算,也能申请到大学,甚至留美留欧。他们夸夸其谈,好大喜功,他们享受着仆人的服务并早就习以为常。他们需要做的事情比中国精英们简单许多,因为他们掌握着庞大社会中的少数资源。在这样一个腐败横行,效率低下的社会里面,比天朝夸张得多的处事经也在印度精英阶层当中流行。他们比天朝精英们更早的接触西方,也更多的被理解和接受。他们进可移民过西方式的生活,退可留在印度享受拥挤但是安逸的日子。对于老百姓的不堪生活,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少改变的义务和动力。

3,被无视的工业化。印度人对于工业化的无知和鄙夷让我吃惊。你随便找一个会讲能听懂英语的印度人,他很可能告诉你,工业化是个过时的东西,信息化,服务业,才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既然我们能够便宜的买到中国人产的工业品,为什么不直接进军更高附加值,更少劳动的服务业?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论点是很符合印度人民懒惰得过且过的基本面的。接接电话能赚钱,谁会去流水线上拧螺丝?

4,几乎不存在的屌丝逆袭。如果贫穷和富贵都是天生的,那么也就不会有人盼望着屌丝逆袭。印度虽然也有贫民窟里百万富翁的神话,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屌丝来说,父为屌丝,子亦为屌丝。读书改变命运的天朝高考制度,在印度这样一个文盲遍地,教育资源稀缺的国度里,不是一个人人都能奢求的翻身手段。

5,何来靠谱。这里说靠谱,自然不是从我们天朝的标准去衡量。这么一个矛盾糅杂,乱象丛生的国度,存活了几千年,没有被饿死,病死,内耗耗死,外敌灭绝,甚至偶尔还能出个个把大师,不能不值得赞叹。此处试探讨如下:

A1,一个发达的印度,不等于一个强大的印度。印度和天朝不同,和西方没有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异,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问题。所以,总量做大的同时,不会有被颠覆和肢解的忧虑。我自变肥,列强来宰便宰,反正宰割够了你就走便是,我继续径自活着。所以,印度的扩充军备,一个是应对小巴,另外一个是给老百姓打鸡血。至于真正有没有完整的军工体系,似乎并非他们追求的目标。

A2,印度国富不等于民富。对于精英阶层来说,自身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不是密切相关的。老百姓如果木讷的接受了贫困的生活,并且能够保持这种生活,是很容易被利用的。作为廉价人工和产品倾销市场,甚至剪羊毛的对象,印度百姓都是无出其右的。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选几个特区口岸,出几千万人工,是不成问题的。

A3,印度需不需要走中国模式。印度走不成中国模式。但是,印度有着中国没有的问题的同时,也有着中国不具备的因素,比如西方认同感,百姓的逆来顺受,种姓阶层分化等等。工业化未必是印度崛起的出路,所以以中国模式来衡量并且唱衰印度是需要商榷的。

A4,统治者。在印度,统治者到底怎么才能受到百姓的拥戴。印度人如此贫穷,却如此自大,让我诧异。不过,逐渐发现,贫穷是个已经被习惯了的常态。一如北韩,但是没有主体思想。印度人不会去想着解放谁,或者通化谁。他们只要知道孟买和新德里的高楼是世界领先的,我们印度的火星探测器比中国人日本人早入轨,就已经足够理由爱戴穆迪了。至于今晚继续吃咖喱土豆,似乎根本从来就不是个问题。

A5,印度教。这方面本人认识肤浅。在普通百姓口中,印度教让人安于现状,活一世,修一世,安度一世。生命不断轮流转世,这一世只要安心本分,就是为下一世积攒的功德。或许这一点,加上印度人民无法抑制的好大喜功,妄自尊大的性格,一同造就了yy之神的国度吧。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unday, September 21, 2014

NO ZUO NO DIE:关于国行Xbox One紧急叫停的一点内幕 [feedly]



----
NO ZUO NO DIE:关于国行Xbox One紧急叫停的一点内幕
// 墙外楼

这是贴吧所谓内部人士的爆料:

1,百家合作为自贸区1号企业,关系到自贸区和大领导的面子,所以一路绿灯,本来没有锁区
2,百视通向微软保证国行一定能大卖,微软就开始想实行13年首发时的那一套锁区方案,但是预售的效果应该不是很理想
3,19日强哥到自贸区座谈,百视通老总就把卖不好的原因推给了文化部的审核分级,强哥不满意了
4,20日百视通微软文化部紧急开会,文化部不会背这个黑锅,于是先停售整顿
5,文化部马上会出台分级政策,以表明自己尽到了职责不关自己事

总结一下就是:本来微软作为自贸区001号企业,关系到自贸区的形象和改革的决心,所以政府方面审查尺度很宽(这个可以去看微软副总裁Yusuf在Chinajoy上接受的采访,他自己都说政府的审查尺度出乎意料的宽松,大部分游戏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然后百事通利用国内的关系为微软打开销售渠道,放了那个包销500w台的卫星。然后微软觉得自己在这个人傻钱多的市场捷足先登,就把当年在E3被喷出翔的那套方案来拿到天朝来骗小白,结果遭到抵制。19号李总来考察自贸区百事通老总张大钟去跟李总告状说政府审批太严(这个昨天李总在自贸区会见企业代表的新闻里有,百事通老总张大钟第一个发言),试图把黑锅推给文化部,结果文化部不想接这个锅……微软就自己作死玩脱了……

贴吧这仁兄之前没人理,结果昨天白天斩钉截铁的说国行被草了,结果晚上X1国行真的宣布延期后一下子就火了,以前的内幕贴都挖出来了………………

中国梦,梦之难…… 更大的可能是XB1继续半死不活,微软愿意烧钱就继续不愿意就滚粗……当那么多人的面真心提意见,不知道百家争鸣的典故,NO ZUO NO DIE,有事也要开后门都不懂……典型的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当面不给大领导面子,还告状,时候有的好果子吃……

一路绿灯,结果首发只有四个游戏?
最后一句最搞笑,微软的目的不就是放宽审核,要是文化部分级了,那微软不是告状成功了?

想想明晚x one在东方明珠的首秀,有点悲壮啊
活动现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游戏机却被叫停,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先例吧,主机阉割先不说,这次游戏机进中国无论如何还是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之前的各种预热,CJ上的路演,超市卖场的大幅海报,作为游戏迷看了无法不激动。
结果发售前三天不让卖了——原因我认为必须也一定是"有关部门",不管你会不会买行货支持,对于这样的结果真的没有任何愤怒或者无奈的情绪吗?

没有了,习惯了吧,ip6不也一样。
没本事移民,租住在土狗地盘,还能要求什么。

微软和苹果都中招了,看来天朝对汤姆大叔相当不满啊

行货别卖了 天朝那尿性从来没变过 上面不好好改变 出行货有何意义
强哥不打算改 那直接把行货禁掉算了
文化部马上会出台分级政策,以表明自己尽到了职责不关自己事
这句话前后矛盾么 不关你毛事 你干嘛出分级政策。。。
狗咬狗 微软 百事通 文化局 没一个好东西 皮球慢慢踢 玩个半年最好直接禁掉行货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管理者懒政,微软只想更多的把中国玩家当贱民挖坑……到头来船要沉了才开始慌张……这都什么事情啊我艹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楼主说的我觉得应该是有一部分的,筹备这么长时间发售,突然不发售,我觉得不会有一家公司做出这样损害公司形象的事,只有政策或被天朝部门卡住;至于锁区政策,其实做企业肯定想利益最大化,主机出来了,花费大量资源引进的游戏都没有人买,怎么能生存!

其实从微软一开始公布价格后,各大电商就各种送优惠卷之类的活动我就觉得微软真是想钱想疯了,肯定是微软指示电商那么做的,想在国内卖高价。还不如把这些优惠去掉把主机价格降下来实在。
还有锁区,市面上那么多蓝光,DVD不锁,就偏偏他的游戏机锁,我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前者影响力比游戏机大多了,都没见锁区,一个刚入华没什么影响力的游戏机反而锁。
还有那个二手政策,政府再恶也不可能会干预你卖二手,所以至此之后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微软所为,毕竟国外X1首发的时候微软就想这么干,在国内没有PS4和他对干,微软就肆无忌惮了。
最后微软终于玩脱了,自食恶果。
不过还是要感谢微软把国行游戏机带进来大陆的。

从反二手来看,锁区这件事微软始作俑者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不能排除百事通从中捣乱的可能性,始终天朝的汉奸传统由来已久。问题在于锁区、反二手这些东西要做不是靠说的,技术上实施带来的就是成本的提高,普通的电子产品进到天朝都是阉割货,如今X1倒是成了增生货,无力吐槽了…..

你们还真以为微软上面有压力??
错,微软是一直保持的傻逼的心
从筹措入华开始到现在~上面没有一个部门要求微软锁区,其实就没这个概念,倒是上面还相当支持,绿灯开的像绿帽子一样,毕竟是自贸区和游戏机解禁后的第一个入华的游戏机,某大大是想做点东西出来的,还下过死命令今年一定要出游戏分级制度,不拖拖拉拉应该秋季就能出台~微软跟百事通根本不是在含糊其辞遮遮掩掩,XBOX1上市前一开始微软就是准备锁区+24小时验证的,被喷成翔盆了才改过来~现在入华也本来没有锁不锁,怎么锁这个打算的,但是被百视通这个傻逼来来回回给微软保证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哪些销售渠道保证多少,将来会有啥采购啥的,反正就是一些歪门邪道来给微软吃个定心丸,枕边风吹来吹去,微软傻逼作死的心又被撩动起来~~还非要弄出锁区消息来探探市场反应,想在天朝试着搞他本来准备搞的那一套,反正有人背黑锅,如果市场反应不行还能做个【我历经千辛万苦才给你们带进来哦】的劳模模样,顺便时不时搞点争议话题来保持热度,现在锁不锁还没定下来,你们这些现在就预定国行的,基本就是在为锁区拉票,东方明珠那边一直想快点引进PS4,但是索尼一直在打哈哈拖着,一定要等着XB1先上,就是为了看微软和百视通是什么政策,结果怎么样.

回炉重造?改变规则?别想了,其实只是上层建筑… 写于140921
各种奇葩的事件几乎都瞎了大家的氪金狗眼~
很多人说推迟发售是好事
他们认为之前让消费者不满的问题都会在这3个月都回炉重造~
变成一款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新产品^
更有人说,这三个月可以推出分级制度~

我说,以上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这个真心不是这么回事~

推迟发售后的产品,根本不会改良任何反用户的规定和限制,
2015年上市的国行X1其实就是目前的状况!
根本不会进行任何修改,也根本不存在什么用户抱怨倒逼改良,根本没有~

为什么要推迟发售,具体原因谁知道,在这个人治社会反正上级说了就执行好了。
但深层次的几个消息可以供大家参考。
1、沪的高层问题处理的方式将是 山西+南京
2、壶大十年当政,只在沪停留过8分钟,曾经专门修高速绕过沪……细丝甚恐
3、自贸区是陈凉宇的亲儿子,这次自贸区的各种尴尬大家可以参考身边生活的传闻。
4、微软很无奈,百事通也无奈,因为在沪的企业25年来必须站队,而当年的站队就决定了如今的站错队~
5、王五台山在沪消失9天有余,马上就有大事,自贸区只是目前经济排查的一个方面,推迟发售只是为了正本归元,检查组进行工作,正好影响了一些产品……
6、互联网电视问题,只是站着政治正确摇旗呐喊,看人下菜的主。

只能说是沪地的一场小小的风波正好被自贸区碰上,而自贸区001正好是X1,
根本没有什么针对,根本没有什么倒逼,什么都没有,就是下雨天衣服晚干几天而已……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September 19, 2014

假如我活了两千岁,我的祖国她是谁? [feedly]



----
假如我活了两千岁,我的祖国她是谁?
// 墙外楼

昨天一所高中举办祖国演讲,这是一位少女的演讲稿,其清醒认识超过我们大部分成人,中国下一代真有希望!中国有希望!下面是演讲全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高一(6)班的王珂儿,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假如我活了两千岁,我的祖国她是谁?"
我没有他们慷慨的语调,也没有他们激扬的热情,对于祖国二字我有的是我深邃的思考,我觉得我们社会不缺有知识的头脑,缺的是有头脑的人。
我在想: 假如我活了两千岁,我的祖国她是谁?在汉朝,我的是祖国是大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在唐朝,我的祖国是大唐,万邦来朝的大唐;在宋朝,我的祖国是大宋,那个科技领先,经济繁荣的大宋。在元朝,蒙古铁蹄把我们践踏为四等公民,我的祖国是大元吗?我应该爱她吗?在清朝,满人从关外杀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扬州大屠杀让南京大屠杀都黯然失色,我的祖国是大清吗?我该如何去爱她?时间长了,渐渐地我们认了,谁霸占了你的母亲,你就认他做父亲,我们范贱吗?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初日本占领了我们中国,同学们,今天我们会欢呼"天皇万岁嘛"?如果我活了两千岁,谁是我的祖国,真的让我很迷茫。
我的心中有个祖国,那是一个公平、公正、没有憋屈的地方;我的心中有个祖国,一个让你赢,赢得坦坦荡荡,输,输得心服口服的地方;我的心中有个祖国,她随时都可以展开翅膀给你保护的地方;我的心中有个祖国,无论你过的多艰难,都让你心中充满希望的地方。
德国出产马克思,俄国出产斯大林,美国出产华盛顿,英国出产丘吉尔,俱往矣,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等少年手里必会有一个升级版的祖国,她让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深深地爱上她,她让美国羡慕我们的民主,让德国羡慕我们的技术,让日本羡慕我们的财富,让新加坡羡慕我们的清廉。看他日,我的祖国,必是一个朗朗的乾坤,一个让你千秋万载也忘不掉的祖国!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Wednesday, September 17, 2014

分享网易新闻「副校长率百人与校长岳父斗殴」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副校长率百人与校长岳父斗殴」,与你分享。

  "毕业生遭哄抢"、"黑客摇篮"、"军方背景"……这些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和多年风格不变的"中国山东找蓝翔"广告语,让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蓝翔技校)有了较高知名度,也让校长荣兰祥披上一层奇幻色彩。

  9月5日,河南省商丘市的天伦花园门口爆发了一场数十人参与的斗殴。一名七旬老人在这场打斗中双手受伤,他正是全国人大代表、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荣兰祥的岳父孔令荣。据了解,打架的一方是蓝翔技校副校长王某某,他带领着上百名蓝翔技校的职工、学生及社会人员从山东济南赶到商丘,在天伦花园与荣兰祥妻子孔素英的家人发生冲突。

  打架的起因源于荣兰祥与孔素英在去年年底开打的离婚官司,天伦花园是争议财产之一。由于担心荣兰祥转移财产,孔素英72岁的父亲孔令荣在天伦花园的值班室守了一个多月。在这次冲突中,孔令荣双手被打伤,被子、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被扔在门外,孔家也丧失了对天伦花园的控制。

  9月17日,蓝翔技校副校长曹金栋告诉前来采访的南都记者,荣兰祥已经出差数日,出差地点及归期均不了解。记者拨打荣兰祥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至于是不是王姓副校长因为打架被抓了,曹金栋称"不清楚。"

  斗殴:蓝翔副校长与师生齐上阵

  9月5日下午,商丘市神火大道168号天伦花园门前,空地上凌乱地摆着一台已经摔坏的电风扇,还有床、洗脸盆、锅碗等,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木板和铁皮。

  据孔令荣回忆,9月5日,荣兰祥方面的人和他接触了数次。第一次是上午11点左右,有八九个人找到孔令荣,说天伦花园是荣兰祥的房子,让孔令荣和另外两名看门的老人马上走。孔令荣执意不走,并说:"这是我闺女的房子,夫妻两人还在打离婚官司。"

  孔令荣表示,当天下午1点多,蓝翔技校副校长王某某和荣兰祥的三哥荣兰强带着四五十人闯入值班室,将孔令荣的被子、床铺、椅子等等生活用品全部搬了出去。警察赶来维持秩序后,他们暂时离开了。

  孔令荣称,到了下午两点多,王某某带着老师、学生及社会人员拿着棍和铁锨、戴着白手套再次来到天伦花园,恐吓并威胁孔令荣立即离开小区。争执之间,孔令荣的八九个亲属赶到,双方从争论发展到动手,一些看热闹的本地市民得知有人从济南到商丘来打架,也参与进来。整个天伦花园瞬间一片混乱,骂声、铁锨声、惨叫声混成一片。十多名民警赶到现场也没能阻止打斗,后又增派警力及防暴警察,才把事件平息下来。

  事发时孔素英并未在商丘。记者看到了4份商丘市公安局白云分局拘留通知书,显示孔素英的两个妹妹和两个堂弟因为涉嫌聚众斗殴罪被刑拘。9月15日,南都记者到商丘市公安局白云分局询问情况,经一名姓邓的警官证实,蓝翔技校方有4人因同一罪名被刑拘,其中包括蓝翔技校副校长王某某,老师田某、负责行政工作的白某。事发当天,警方带走了多名参与打架的蓝翔技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第二天下午全部释放,原因是聚众斗殴只抓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妻子:天伦花园是争议财产之一

  9月13日,南都记者来到天伦花园门口,发现大门紧闭。据工商登记资料显示,2004年,荣兰祥斥资2000万元成立了山东蓝翔房地产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荣兰祥,占80%股份,孔素英的股份为20%。3年后,天伦花园建设完毕,共有300多户住宅。

  2013年12月,孔素英向济南市天桥区法院提出了离婚申请,除蓝翔技校之外,天伦花园也是争诉的财产之一。今年9月2日,荣兰祥就天伦花园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

  "他脾气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打骂我。"孔素英说。

  2009年年底,孔素英从济南离家出走,住回了商丘的娘家。

  孔素英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多个孩子佐证。她们证实,荣兰祥长期打骂孔素英,孔素英住回娘家之后,有别的女子公然与父亲住在一起,几个孩子都为此与父亲发生过争执。

  他们的两名孩子向南都记者表示,荣兰祥与她们的关系十分疏离。"他是搞教育的,却从来没有管过我们的教育。总是无端端地骂我们笨、蠢。"聊起父亲,孩子的表情复杂。

  孔素英在提起离婚诉讼的同时也要求法院分割两人财产。据称,荣兰祥曾经尝试多元经营,除蓝翔技校之外,还开办了山东蓝翔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00万元,由荣兰祥三哥代持)、山东蓝翔房地产开发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山东蓝翔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山东蓝翔广告有限公司、荣氏玉尊珠宝公司等。青岛、北京、济南还有多处房产。"这些产业一共值多少钱,我也不清楚,只能等着法院核查。"孔素英说。

  迄今,蓝翔的5个校区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天伦花园共有300多套住宅,以市价每平方米5000元计算,这个小区的售价也将是上亿元。此外,山东蓝翔职业培训学院还向济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900万元。

  据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周玉忠律师分析,孔素英要分割夫妻财产,必须分析她和荣兰祥在企业、学校中所占的股份,即使都在荣兰祥个人名下,也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今年,济南市天桥区法院曾经组织过双方进行一调解,但没能成功。案件开庭时间尚未确定。

  发家史:夫妻自任老师白手起家

  从某种程度上说,荣兰祥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以前是河南虞城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农民,上世纪80年代初离开老家,前往郑州学习油漆和沙发制作技术。

  1986年荣兰祥经人介绍与孔素英相识结婚。孔素英说,虽然荣兰祥家里是地主成分,家庭贫穷,但她看中他聪明灵活,能吃苦,会做事。"结婚时他身无分文,连我们结婚的新衣服都是我亲手做的。"孔素英称。

  孔素英表示,荣兰祥确有一种生意人的嗅觉。由于自己会油漆,媳妇学过缝纫,荣兰祥就想到济南去开培训班。1986年两人向孔素英的父亲借了500元钱来到济南。他们找遍了全市的学校,最终在济南57中找到培训学校的场地。

  与公开资料显示的1984年不同,孔素英告诉南都记者,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蓝翔技校的前身)成立的时间是1986年。两人租了57中的数间教室,专业只有两个:油漆、沙发制作和缝纫。油漆和沙发制作是荣兰祥教,缝纫课老师就是孔素英。头一年因为招不到学生,两人还承包了学校的食堂,一边做饭,一边招生。

  生源渐渐多起来后,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开到了济南宝华街,多加了一个专业———摩托车培训班,一个当时很时髦的专业。

  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培训有大量生源基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后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开始产生了进城务工的意识,加之城镇化的建设,学生越来越多。孔素英说她也越来越辛苦,既要给学生上课,还要养育孩子。她多次挺着怀孕8个月的肚子上课,上完课还自编教材,再拿到印刷厂去印。但彼时再辛苦,看到逐渐成长的学校,她也会感到欣慰。

  1989年左右,是蓝翔技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彼时,恰逢部队搞"三产"热潮,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被部队收购,荣兰祥由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学校的实际管理者,法定代表人是部队的一名官员。

  蓝翔在部队的加持下逐步做大、做强。部队派了人在学校管理,学校也给部队培养了不少转业、退役士兵。部队有一些旧营房也成了蓝翔技校的教室。

  1997年中央军委下发相关文件后,蓝翔技校逐步与部队解除了合作关系。随着学校的发展,1998年孔素英不再担任一线老师的工作,改为负责学校接待、帮荣兰祥审查蓝翔技校和其他产业的账目。

  在此前一份媒体报道里,蓝翔不仅被描述成"中国黑客的摇篮",也被称为有"军方背景"。有关蓝翔的一项宣传口号"全国唯一向部队输送技术士官的民办职业学校"也成为外界猜想该校有部队背景的依据之一。对此,孔素英表示,蓝翔绝不是什么黑客摇篮,与部队的关系也就是多年前的合作。之所以能与部队合作,确实是因为撞上了部队搞第三产业大潮。

  孔素英表示,与部队脱钩之后,荣兰祥开始大规模地扩张学校版图:从简陋小院,到占地近千亩、30余幢楼共40余万平方米校舍;从10来名学员,到年培训能力3万人的规模。至2009年底,荣兰祥基本完成了学校的扩张,也从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农民,成为坐拥亿万资产的全国人大代表。



原地址:http://163.fm/8j7ZCkC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14

2014年互联网薪水分析(全)

写这个报告,是因我们的候选人14年1~6月份拒offer的比例特别高。原因大家都知道的,主要是钱给的不!够!多!

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分析和努力,写个感受,大家交流下。


我们OfferCome,13年全年候选人拒offer的比例不到15%,14年1~5月骤升为50+%(统计口径:含口头offer后拒、offer后未入职等)。


2013年,我们敢说,我们OfferCome懂行业,懂客户、懂客户的竞品,给客户推荐的,是符合行情、客户也能offer的人。2014年,我们彻底被打击了,完全看不懂薪水行情。


我们意识到,我们出了问题。因此5、6月份,我们回访了众多候选人,跟很多客户做了沟通,重新厘定薪酬基准,7月份将据offer比例降回了15%,下面做些分析,供参考。


一、7月的一些Offer数字


没有我同学,我朋友,我亲戚,都是经过我们OfferCome手里7月发的offer。


只统计60W以内的,60W以上的方差大,无参考价值。为了隐私,薪水都有±1、2W的浮动,股票浮动更大一点。估计某些客户的亲能隐约看到自己发的offer。


1、说明


1)ABC三档

A档:BAT;

B档:其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及美团、小米;

C档:传统行业转互联网、IT软件公司或者ABC轮融资的互联网公司。


2)绩效的含义

10%、30%是指他在上家公司的绩效,在同龄人中的大致排名。


3)薪资偏高


我们挖的多是骨干,薪资都比普通人偏高,可做同龄人上限的参考依据,不能作为均值。



二、2014年互联网人员薪水评估


1、预设条件


工作三年,一线开发岗,一直在AB档工作,不含某些技术较搓的B档公司。C档公司因为方差大,不做评估。

不含前端、运维开发、测试开发(此三类岗位,按下述薪水*0.8~0.9即可)。


三年以上的,方差大,不做评估。


2、开发岗3年经验跳槽后预估


绩效前5~20%,能快速解决常见问题,熟悉主流方案,能带1、2个新人干活,我们都能给他谈到40W,部分能力很强或愿意高强度加班的,我们可以谈到50W(含股票);


毕业三年,绩效前40%,一般可以给他谈到35W,能否到40W看运气和客户紧缺度;


绩效前5%,方差太大,不做讨论;


——注意,上述是跳槽后的预估,不是现在薪水。现在薪水大家受限于应届生起薪,涨幅等,一般不跳槽,3年到20K*15、16就不错了。


3、PM


能做好执行,能准确地改进功能,能看出竞品的优缺点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抄好,能跟开发过需求不吵架的,这样的PM, 30W是合理的;


能做产品方向的判断,能带1、2菜鸟做出这产品,并被竞品抄袭,能忽悠好研发加班还不抱怨的,这样的人,40W起,能高到多少,看眼缘和急需程度了。


最囧的是,优秀的PM大多把创业、改变世界作为梦想,因此做的好的多去创业了,优秀的研发大多以解决技术难题、处理更复杂的技术环境作为梦想,因此大多留在大公司了。


优质PM,不是缺,是罕见。我司一个实习生,本科毕业B档公司产品经理一年,A档公司35W挖走,当然,他在A档公司里也属于前10%。


4、其他职业


测试、前端、运维等研发岗都说了,*0.8~0.9就可以了。

别的岗位,别的岗位,我们除了UED都不熟,数据少,就不分析了。


三、薪水普涨的原因分析:需求增加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波动范围取决于供需失衡情况。


1、创业团队太多,且有钱


2014年,我们1/3被截胡的候选人都去了创业团队。

PS:作为对策,我们迅速BD了一些创业团队客户。如果大家有投资额上KW刀的团队,欢迎推荐。我们有为这种类型的企业调整招聘方向、策略、方法,快速招到人的成功案例。


1)创业团队大热的背景:团队多,团队有钱

2014年7月份,互联网融资额1KW美元以上的,公开的,约20家,平均每个工作日一家,约是去年同期的4、5倍。最近每月都有一笔近亿美元的融资。这不包含未公开的、IPO、收购等途径融资的。


原因我们就不写了,跟本文主题无关。


2)对人力招聘市场的冲击

2010~13年,创业团队对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原因:1、穷;2、团队少。现在的情况是:


A、薪水合理

当年创新工场招人多是降薪,Android开发,一般给8K、10K,能给20K的是大拿。


而现在,很多创业团队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招人,比如说BAT过来的,一般可以涨个10~30%,然后+期权。


对于候选人呢?没有太多风险。某创业团队CTO这样讲,"他们为什么不来我这?薪水涨了,还有股票。公司烧两年没问题,就算公司最后失败了,他们跳槽找下一家好了。他在我这技术又不会落后"。


B、团队太多、招聘总量太大

每个月20家拿了1kw美元以上的投资,如果整个市场维持这个速度(风投13年在美国软件业投了110亿刀,14年Q2投了61亿刀)一年就是240家团队。


每家一年只新增2、30个开发,就是5、6k人/年,且大半的创业团队都在北京。实际我们接触的创业团队,招聘计划都超过了2、30人/年。


还有个问题:大部分团队的钱,烧一两年没问题,这意味着,两年内,创业团队都不会大量释放出库存员工,只会屯人。


2、重复建设


这半年新兴的重复建设带来了很多需求:

BAT移动端的血拼


百度现在上线的有60款移动端产品?or 50款?这背后从市场卷走了多少个Android、IOS 开发?市场一共才多少优质Android、IOS供给。。。。

阿里的all in是大家都知道的。


腾讯最近一年北京的无线团队在不断地整合,我们就不说了。感谢腾讯依靠自己的培养梯队,把很多java、C培养成了众多Android、IOS人才,而不是光靠挖。


这个回头有空可以单独分析下,是个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非常典型地展示了,一个新行业的人力资源变迁过程:一堆新秀从0开始培养、学习,努力开拓,巨头观察后,开始挖人、收购,最终共同推高行业薪水。也可以展现出腾讯、百度、阿里几家的人力、战略、管理团队的功底。

BAT 这4年的移动端血拼,奠定了现在Android、IOS的薪水基线。


搜索和浏览器

阿里做搜索和浏览器:倒逼360的搜索、无线浏览器;牵制百度不放弃浏览器。腾讯搜狗就不说了,一直在招。


LBS

不说了,太多。


旅游业

携程、去哪儿合并谈崩(阿弥托福,猎头业大幸),同程网上市,背后还有一票的ABC轮公司。可惜T家没买艺龙,否则市场好看多了。


其他电商业

没有以前那么激烈,但减缓速度一般,死掉的都是小的,大的那些依然活着。要是能再死两家就能释放一些库存员工了。


3其他

BAT新开产品线、日常扩容,今年去年上市公司的招聘等就不说了,一直在招,从未停止。


四、薪水普涨的原因分析:新增供给太少


北京市场的库存市场不足,也没有这么多新增供给。


1、北京现存市场


北京现存市场的人员波动,不足以应对一年几千人的新增需求。


百度是北京最大的砖厂,也是最大的供应方、需求方。百度有多少纯开发(不算测试运维等)?也就4、5千人,百度有多少M1\M2?也就2、300人。在没有大调整的情况下,也就20%左右的离职率,每年也就能供给市场1k人。这已经是整个北京市场最大的研发供给池。


很多公司的研发团队,也就数百人,一年对市场的贡献也就几十人。


2、北京的新增供给


北京的互联网市场新增供给以应届生为主,其他行业转移量少,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少。


北邮,作为北京最大的码农培训基地,每年毕业去做码农的也就1k多一点,北京其他高校加起来,能有3、4K码农就不错了。很多计算机、通信毕业生,毕业流向了运营商、银行、通信、航天等单位。


中国的传统IT业、通信业,还在持续增长中,没有办法向互联网行业大批量地转移码农。放眼全球看,全世界缺乏像中国这样,人均工资较低,数量巨大的码农供应国家,也就是说,未来只有美国从中国掠夺优质码农的份,而中国却无法找到新的供给国家,最多只能向中西部转移。


五、薪水普涨的原因分析:BAT的变化


BAT的薪水调整对于整个市场有颠覆性的影响,因为他们需求最大,供给最多。


1、阿里股价的波动


随着阿里估值的攀升,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很多候选人都因为股票选择了阿里。


例如阿里P6(现在已经不给股票了),百度两年硕士一般都能谈到P6,18K*16+2k股/4年。前两年算十几刀一股,现在算50刀一股,考虑IPO前的股票45%的税,税后合计29W,税前40W,对于市场冲击很大。

现在的情况是,阿里在不停地招人招人,对于P7以上,依然给股票。。。。


大家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阿里重心在杭州。


2、百度普涨


最近百度普涨了,具体的规则不清楚,说说我们寻访的统计(只是小样本统计,有熟悉百度情况的,欢迎指正:)


以前百度的开发岗,3、4年经验,绩效中上的,也就17、18K,个别到20K。现在这类童鞋,一般都到20K左右。


因此,现在如果我们想挖此类员工,一般得开到23、25K。


3、腾讯


腾讯管理得法,进出控制的都比较好,薪资涨幅等也控制的不错。因此对于市场的影响一直不温不火。


记忆中除了搜搜、腾讯微博爆招过人,别的都很少大范围地暴增需求。也很少因为裁员、大的架构调整,释放出大量的供给。


这几年腾讯放弃搜搜、腾讯微博,调整内部的无线团队、广点通等,都控制地很好,尽量通过内部转岗、在职奖等策略控制住了人才的流失。


六、薪水普涨的原因分析:通货膨胀


放眼整个大环境看,这个涨幅不算高。我司楼下陕西面馆的臊子面,4年间,从6元一碗涨到了12元。麻辣烫,两年时间从6毛涨到了8毛。我毕业那会,05年,百度、腾讯的应届生每月工资在北三环买一平,现在每月在北六环买0.5平。


2012年,北京市人均工资涨幅11.8%,2013年,北京市人均工资增幅10.9%。


因此,就算一个人能力没变,两年的时间,薪资从40W涨到50W,也只有25%的涨幅,合理,跟北京市人均涨幅一致。


话说,好多公司的应届生起薪,好几年没涨了。。。


七、建议


1、多给一点钱


多给一点钱

引用某BAT校招经理的犀利视角:"看看公司的利润率,觉得薪资调整的空间还很大"


多给很多钱:

码农荒可能还得有几年。我们有个客户的做法是,给超出市场2、30%的价格,比如这人市值20K,市场大部分给18~22K,他给26K,这样别人挖他,起码得开个30、35K,不现实。这样可以保证员工两年的稳定性。

不过这个方案,只适用于骨干,或者规模不大的公司急需发展的公司。


2、降低要求


不是我们太无能,奈何共军有高达。


市场上就这么些人,要么开更多的钱,要么,你就从了吧。15%拒offer是正常,50%拒offer的时候,是公司的offer没有竞争力了。


总有些公司开外挂的,尤其是很多创业团队,一直在跟生死赛跑,有钱了就涨工资挖好人,才能上更好的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才能下一轮融资,否则招不到人公司就挂了。。。


3、开分基地,挖新矿


杭州、广东还是有不少成熟码农供给的,成都、西安还是有很多新鲜血液的。


4、祈祷


祈祷未来倒掉一两家技术不错的大公司,京东研发抓紧搬去亦庄,否则市场难有大的新增供给出现,供需平衡难以破解。(产品不错的公司不可能倒掉,我们就不祈祷了)


5、改行,别做招聘


改做BP等,招聘HR和猎头都是个苦活累活,能否招到人,取决于内外很多因素,但是我们招到人未必能得到认可,招不到人必须得不到认可。。。


做猎头这些年,看到的招聘同仁,多转BP了,宿命阿。


来自公众微信:猎头公司OfferCome

文/魏小康Xiaokang


——————————————————

●本文编号381,以后想阅读这篇文章直接输入381即可。

●本文分类"求职",搜索分类名可以获得相关文章。

●输入m可以获取到全部文章目录

●输入r可以获取到热门文章推荐

●输入f可以获取到全部分类名称

—————————————————

小猿个人微信:itcodemonkey 欢迎调戏


推荐一个微信公众号:IT电商网,长按下面的微信号可以进行复制

itdianshang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