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11

先知杨小凯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经济学家 杨小凯(资料图)

 

    先知杨小凯

    ——1968年,杨小凯写下大字报《中国向何处去》,获刑10

一直到2002年,我才知道这个世界有一个叫杨小凯的经济学家。那是春天的一个周末,我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看见了他,瘦弱,有些苍白,为我们慢慢讲述着“后发劣势”的课题。大约一个多月之后,林毅夫针对小凯的演讲,专门写了一篇“后发优势”的文章。由此,这个话题正式放大为当年最著名的经济学事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很多人分析中国当代经济的两种范式。

  

小凯的后发劣势表述,将经济学家沃森的“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对后来者的诅咒”,置放在中国百年经济史里,让人眼睛明亮。事实可能正如小凯所言,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这种没有制度提升的模仿,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导致失败。林毅夫的阐释显然有意背对杨小凯而去,他不认为一个后发国家只有完成英美的宪政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不认为当下英美的宪政体制就是最好的制度,如此,后发很有可能是一种优势所在。[1]

感谢两位经济学家的辩论,很多人开始了解杨小凯。人们惊讶的发现,这个瘦弱的中国学者,竟然是世界经济学界的翘楚。1998年,杨小凯出版他的《经济学原理》,这是自马歇尔、萨谬尔森以来最重要的第三代经济学教科书,该书的匿名审稿人这样评论:“这一研究激动人心,令人屏息以视。杨是世上少有的几个可以思考这类问题的人之一,他更是世界少有的能解决这类问题的人之一。这一工作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他正在迅速建立起他作为主要理论经济学家之一的国际名声。”事实正是如此,在人类经济学史上,杨小凯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建立了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崭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创立了超边际经济分析方法,从而能够对经济组织演变、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理论解释。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布坎南毫不含糊地说杨小凯可能是目前最好的经济学家之一,并连续两年提名小凯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

周其仁对小凯的评价可能更接近本质,“我认识杨小凯超过了20年,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现在举世赞同的中国增长还有一种保留和怀疑。这种保留和怀疑不是一种情绪化的猜疑,更不是因为他的境况不好,而是来自他对社会、对经济长期发展面临问题的思考,也来自他对学术核心部分的理解。”[2]

我愿意把周其仁的这种见解当成理解小凯的一把钥匙,由此我们能够真正走进他独立思考的一生中去。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始终坚守的保留和怀疑,构成了杨小凯主要的精神气度。耶稣曾经说过:“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3]。杨小凯的人生遭际再一次见证了耶稣的真理。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祖籍湖南湘潭,1948106日生于东北吉林,长于湖南长沙。他的父亲杨第甫原为湖南省委高级干部, 1966年,他升读高中一年级,文革爆发。小凯父母亲因同情刘少奇和彭德怀的政治观点,双双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曦光一夜之间变成了“黑五类”和“狗崽子”。可能正是如此人生遭际,让年轻的杨小凯开始思考。1968年,20岁的杨小凯写出了一篇大字报,名为《中国向何处去?》,主张中国实行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体。在一片盲从和癫狂之中,这样的观点非常扎眼,以至于身在北京的康生几次提到《中国向何处去?》一文,说那是反革命的战马悲呜。江青更是大发雷霆,直接告诉湖南官员:“让他见鬼去吧!”几天以后,杨小凯就被“钦点”抓进监狱,关进长沙市公安局左家塘看守所。一年多之后,从拘留转为正式逮捕。不久,以反革命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押送到岳阳洞庭湖边的建新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初刑满释放。

遭受大难的,还有小凯的家人。由于康生在讲话中,认为以杨曦光的年龄,不可能写出“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指示要抓“反革命黑手”。他的父母首当其冲,母亲陈素多次被批斗,手被用墨汁涂黑象征“黑手”,强迫下跪示众,杨母受尽屈辱,悬梁自尽。杨父被关入“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两个妹妹从此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4]

10年牢狱生活当然是杨小凯九死一生的时光。小凯的好友陈益南指出,在被捕入狱到被投入劳改农场那长达十年的岁月中,杨曦光度过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光阴。将形容人间苦难的一切词语,都用在他那段日子中,也不会过份。[1]许多比他知识渊博的人,许多比他阅历成熟的人,也有许多像他一样坚强的人,都没能走出那段漆黑而恐怖的时期,而倒在不应结束的人生途中。但是杨小凯没有死在黑暗里,十年监狱,杨小凯做了五、六十本读书笔记,还写了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后来,他还将狱中见闻写成回忆录《牛鬼蛇神录──文革囚禁中的精灵》,用他的本名杨曦光出版[2]。他为那些枉死的冤魂和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永恒的纪念和血泪见证。胡平高度评价:“《牛鬼蛇神录》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写的有关文革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也是中国人写的有关中国古拉格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小凯在莫纳什大学最后指导的一位博士生曲祉宁,得知老师青年时期的坎坷经历,再三感叹:“老师那种精神力量,让人联想起小说里的基督山伯爵。”

大约在2000年前后,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竭力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经济学的领导推荐,邀请杨小凯回国讲学,但领导不置可否。茅于轼感叹,“学术活动受到学术以外因素的干扰,这正是中国学术落后的一个原因”。[3]

一个如此聪明的生命在自己的家乡遭受迫害,让我们唏嘘,但这样的局面却是一个时代的常态,由此,杨小凯先知一样的人生在炼狱中得以完成。总体看来,除了卓越的经济学贡献之外,小凯的生命价值沿着3个向度展开,呈现出他那短短56年不同凡响的人生。

其一当然是他艰难的求学经历,以及在这样的经历之中一直坚守的独立思考与怀疑精神。上帝对小凯的美意总是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出现。他20岁身陷囹圄,可是他真正的经济学生涯却从监狱里开始。小凯在监狱里找到了一位英文老师学英文,找了一位电机工程师学电机,找了一位机械工程师学机械制图。他还向被关押的一位陈姓老师借了一本厚厚的《资本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将三卷《资本论》通读完毕。正是对《资本论》的阅读与思考,杨小凯开始进入经济学领域。后来他回忆到:

“等我看完《资本论》第一、二卷后,我却发现劳动价值论忽略了决定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使用价值。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马克思称为使用价值的概念在当代经济学中叫做效用。但我相当喜欢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分工论的发挥。看完《资本论》,我不知为什么心中期望未来的我成为一个经济学家。”[4]

监狱里的小凯给自己设定了三个经济学任务,一个是把使用价值在价值论中的重要性搞清,第二个是把分工问题糅合到价值理论去,第三个是把价值理论数学化。他在劳改队沿着这样的思路甚至写下了一本厚厚的经济学笔记。许多年之后,小凯才发觉,这些思想早就在现代经济学中变成了非常有体系化的理论了,只是他在监狱里无从得知。不过,小凯在监狱的数学训练,试图用数学来重新思考价值理论,甚至想把当时能够看到的一些马克思的和古典经济学的关于分工的思想数学化,让他日后的经济学家梦想成为可能。这是段奇妙的求学经历,小凯自己如此总结:

“由于当时自己也不相信官方的政治经济学,也没有西方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训练,所以比较自由,在那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新思想。在劳改队,我自己推导出“戈森第二定律”(每一块钱的边际效用相等)、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我以为这些都是自己的伟大发现,但当我能看到更多书时,才发现这些思想早就被西方经济学家发展成数学模型。不过,可庆幸的是,这些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1]

小凯的这段话意味深长。如果没有10年牢狱生活,他有没有可能系统地研读经济学,的确是个问号。我想说的是,上帝通过让杨小凯坐牢的形式,使他在一个反智主义的时代里独自走上了艰深的经济学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真正将经济学当成了自己毕生的追求。

应该说,从1978年开始,小凯的经济学生涯才有所转机。4月,他刑满释放,回到了长沙,可是没有单位敢接收他,小凯就在父亲的家里待了一年,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了一年的数学课。1979年,小凯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硕士生,但因为“反革命”历史,被拒绝参加考试。1980年,他再次报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的帮助下,终于获得参加数量经济学考试的机会,并被录取为实习研究员。

由此,杨小凯的学术之路真正开始。1982年,他被武汉大学聘为讲师,教授数理经济学和经济控制论课程,并撰写了《经济控制理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两本著作。小凯在这几本书里建构了一些计量经济模型,在国内尚属首创,这引起了当时在武汉大学访问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的注意,在邹教授的帮助下,小凯在1983年被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出国的时候,由于他还没有被平反,出国政审通不过,邹志庄教授亲自给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写信,赵进行了批示,这封信被转到了武汉大学当时的校长刘道玉那里,请他办理。向来开明且爱惜人才的刘道玉校长批准了杨小凯的出国手续。

其二是他一生对国家命运挥之不去的关怀。虽然小凯早期的大字报带有浓厚的青春躁动气息,但却实实在在凸显了杨小凯与生俱来的家国使命意识。许多年之后的一个春夏之交,已经定居在澳大利亚的小凯,天天昼夜难眠,为中国改革的前途忧虑。他的夫人小娟说,那段时间,小凯总是梦见中国在打仗,早上心里十分难过,忍不住把电视打开,小凯抱着电视机痛哭流涕。这是小娟认识小凯以来,第一次看到他流泪。[1]

《南方周末》记者赵凌认为,杨小凯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学者,在他的言说中透露着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渗透着他对中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并提出了众多观点,如开放户籍制度、破除行业垄断、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等等。[2]

赵凌的如此表述揭示了一个重大事实。小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经济持续增长与宪政制度的关系里。小凯的一位学生曾说,小凯先生在临终前,一直在阅读宪政方面的文献。可以说,这几年来,小凯几乎把全副精力用于宪政科学的研究,他几乎快成为一位宪政科学家了。

国内宪政学者秋风认为,“后发劣势”概念,是杨小凯宪政科学探讨的起点,由此,小凯逻辑地将自由宪政制度嵌入经济学的现代化研究框架中,并使其重要性压倒了经济增长本身,从而转换了关于发展的知识讨论主题: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向关注宪政制度的发育。 [3]

百年中国经济史是小凯研究宪政的主要观察对象。清朝的洋务运动、以至于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可能都是这样的例子:在某些阶段,由于能够获得廉价的西方技术或市场,因而,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高速增长。但恰恰是这种短期内的成功,会使人们看不到宪政改革的必要性。相反,会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从而产生一种“坏资本主义”。 [4]

这种坏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官商勾结,权贵群体垄断政治,从而导致严重的贪污腐化。小凯曾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证明,坏资本主义有除政治之外所有商品的自由市场,但政府垄断的部门没有自由进入,虽然政府垄断部门的服务可公开自由定价,或间接自由定价(贪污受贿)。政治垄断使政府垄断的部门的服务质次价高产生的收入分配无效率的不平等,政府垄断的部门或与政府勾结的商人获得大量垄断利润而其它部门受剥削而收入低因而限制市场容量的扩展,并有害于经济发展。垄断政治的利润的常见形式就是贪污腐化。因此,经济增长本身没有带来社会稳定,反而激化了社会冲突。

相对于这几年沾沾自喜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来说,小凯的宪政研究无疑是一个冷静的劝告。越来越明显的社会冲突表明,在缺乏宪政框架的情况下所实现的不公平的财富增长,可能会让社会付出巨大代价。[5]

第三则是杨小凯的基督教信仰。

对于一个崇尚理性的经济学家而言,接受上帝的拣选,似乎是一件不可为之的事情。在信仰历程的自剖中,小凯曾经坦诚,他对基督教有心探究,起因于看出基督新教在经济史上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一些经济史学家指出,意识形态与宗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道德准则,而这些便成为法律制度的依据,经济表现则为其成果。政治和法律对经济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其根基却并非来自科学,乃是来自信仰。而历史可以为证,凡是以基督新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在经济上皆成为世界的翘楚。[6]

  细究之下,杨小凯分析出几个基督教让宪政成功的因素,诸如:尊重自由抉择、爱仇敌、不划分等级、服事最低贱的人等。按照这些原则生活,使人得以彼此尊重、信赖,而这正是能够建立大型企业的基础。事实上,最佳商业行为的准则亦源自十诫。更重要的是,这些精神能带来和平的政治秩序,因为能建立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满足“模糊面纱”的要求,即正反双方都认为游戏规则是公平的。新教伦理所导致为对方着想的精神,能克服施行宪政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失败者愿意认输,甘愿为了社会而牺牲个人的利益。这些要素促使一个社会能走向不断扩张之秩序和公正。

然而,从经济与社会贡献的角度发现基督教的伟大,仍然是一种理性的骄傲,骄傲的理性,距离内心的顺服和上帝的拣选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199911月,杨小凯的大女儿小溪长了脑瘤。手术前后,信徒们为她祷告,神对这样的祷告给予了奇妙回应,小溪竟然渐渐康复了。上帝的美意在杨小凯的理性世界里产生了震撼。20018月,杨小凯身体感到不适,去医院检查,确诊为晚期肺癌,既无法开刀,做化疗也只有短暂的功效。杨小凯在病房中醒过来,发现自己不能讲话,通过喉管才能呼吸。他知道此时谁都救不了他。他开始认真向上帝忏悔,也向妻子请求宽恕。几个月后,他的病情奇迹式地好转。次年二月,他们夫妻一同受洗。[7]

这一年的年底,杨小凯为上帝的美意作了一个最系统性的见证:

“我的第三阶段,就是从哈耶克的社会科学的理性追踪到“信”,“信”是基督教成功的秘诀。基督教的教义乃是说明,人与造物主怎样才能恢复关系,而相信神在十字架上所预备的救恩,乃是关键所在”。[8]

被神拣选之后,杨小凯的生命明显有了改变。他的妻子见证:“小凯信主以后,对信仰益加虔诚,凡事先谦虚自省,尽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替别人想。遇到重大的困难,总会认真地祈祷,求主宽恕并赐予智慧和力量。他对学生的态度越来越像父亲对儿子一样。”[9]

20041月,杨小凯开始低烧不退,病情恶化。后来他的女儿回忆到:“在爸爸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他期望着天堂的一切。爸爸很高兴地想到他会和上帝在一起,而且有一天也会和我们在天堂里重逢。”小凯的好友,莫纳什大学教授Ian Harper教授说:“小凯辞世前几天,我坐在他的床边,亲眼见证他内心的平静与日俱增,不再有对死亡的恐惧。[10]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11]杨小凯就是这样有福的人。这位聪明的读书人,仿佛神为我们预备的先知,经历了太多的困苦,太多的磨练和太多的试探,走出了封闭的世界,建立了世界性的眼光。他用56年的人生,看清了人间最大的罪恶,也看清了人生最美好的风景。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升,终于在耶稣身上发现了终极真理。他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既有对现实和历史的深度开掘,又有对上帝虔诚的敬畏与仰望。这样奇妙的生命,将光照活着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小凯,伟大的经济学人,卓越的宪政主义理论家,矢志不渝的爱国者,耶和华最虔敬的孩子。他深深地爱神,深深地爱人如己。在爱里,小凯没有惧怕,在爱里,他已永恒。

  

[1] 杨小凯、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载于北大在线主编:《2002年北大最佳讲座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

[2] 周其仁在杨小凯追悼会上的发言;

[3] 《路加福音》424节;

[4] 杨小凯《我的一生》,载《中国向何处去?──追思杨小凯》,明镜出版社200410月,第39页。

[5] 陈益南文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解读跨越坎坷终显大器的杨小凯》,载《中国向何处去?──追思杨小凯》,明镜出版社200410月,第61页。

[6] 《牛鬼蛇神录》,原名为《被囚禁的精灵》,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7]曾慧燕:《杨小凯其人其事其学》,2004119,博讯

[8] 4

[9] 4

[10] 吴小娟《小凯和我在一起》,载《中国向何处去?──追思杨小凯》,明镜出版社200410月,第323页。

[11] 赵凌:《逝者杨小凯》,《南方周末》经济版,2004715

[12] 秋风:《作为一位宪政主义者的杨小凯》,《白领2005<万科>周刊精选)》,花城出版社,20055月,185页。

[13] 参见杨小凯著作《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该文认为,正是自由分工和自由宪政的缺失,导致百年中国经济一直在原地徘徊。

[14] 12

[15] 杨小凯:《我的见证》,《牛鬼蛇神录》附录,见6

[16] 10

[17] 杨小凯:《我认识基督教的三个过程》,北望经济学园。

[18] 10

[19] 刘良淑:《欣见曙光的经济学家》,2006824,基督日报网站。

[20] 《马太福音》第五章“论福”。

Friday, October 28, 2011

十八分之一(链接已腌版)

 
 

Sent to you by Zhiyuan via Google Reader:

 
 


今天的《七分之一》果然讲了小悦悦。顺便说一句,其实我很不喜欢媒体给她用这个名字,因为这跟去年十一期间那位名人同音…

节目结束前,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自己当时路过会怎么做?

这个的确才是重点,性浪微博那些批判18名路人的道德人士或者也可以扪心自问一下。

推友Raul说的好:

道 德只适合自律,不能要求别人。监护人失职,司机违法,孩子被碾,路人路过,被骂最多的居然是路人!中国人出了事不是先谈责任或究责,而是谈道德或颂德。 凡有事出现,需要道德的时候,那些道德家都不在现场,而是冷漠路人一个一个的出现。等事情结束了,冷漠路人一个都不见,道德家却跟雨后春笋似的。

他还引用了胡适说的: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 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这预见果然被验证了,当下的中国便是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卡扎菲一死,他就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而某会说要搞文化,于是舔屁沟的金鸡百花奖就落到莫名其妙的主旋律片头上。

而胡适所说的规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法律。作为基础的法律得不到保障,谈道德就只是一件互相攻击工具和自我开脱的工具。不要谈什么道德底线,社会的底线就是法律,而它在当下的中国是失效的。

新浪的何兵说:

一个多月前,接收央视采访。问:南京彭宇案法律上复杂吗?答:法科大二学生的常识。问:你对此案有何评论?答:这是一座里程碑,埋葬正义的里程碑,简称"墓碑性判决"。昨天,央视记者再问:小悦悦案有何评价?答:墓碑在闪闪发光!

这 就是问题所在。一个法律失效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崩坏社会。而且对中国来说,这种崩坏并不是现在才让你们猛然发现,说得好像你们都是生活在道德高标天堂里的天 使,只是一个小悦悦让你们忽然看到人间的溃烂似的。两千年的中国专制社会就没有过不崩坏的时候,现在只是更加崩坏而已——特别是经历过文革以后。而这种崩 坏普遍程度在这一事件里体现得非常明显:18比1……

关于道德和法律的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年,已经厌倦了,你们爱占据道德至高点,你们占去好了,我们只想要道德的最低点:法律。

我甚至不指望这种《鼓励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但至少法律要保障施救者有不被讹诈的安全。

节 目里对于当时的情况作了调查,我相信那18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由——也许是真的没看到,或是没看清(因为虽然视频看上去很亮,但当时是傍晚,加上是暴雨天 气,光线其实很暗),即使是看到并且看清是个人的情况下,也可能因为怕惹事而没有靠近去看,所以没有发现可能是认识的人(认识的人总不至于还会被讹吧)。 而最终走上前去救人的陈贤妹大妈也许只是因为淳朴,不知道还有南京徐老太这种人。

回到开始那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说,回答是:

我也会像那18名路人一样绕开。虽然会因此感到非常羞愧,但是在当下的中国,这样的事情无论遇到多少次,我都会绕开。除非是我认识的人。

当然我也真心相信还是会有陈贤妹大妈这样的好人,不过我想给你们这些好人一个忠告:尽可能离开中国吧,越远越好——如果你觉得不能离开中文环境,那么至少要去现在这个政府治下的范围以外,比如香港台湾。

最后我想提一下的是,中国最有道德的人之一是一个被囚禁在某《》的盲人,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小悦悦必然要死了。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Wednesday, October 26, 2011

魔鬼降临?美国南部出现罕见血红色极光

 
 

Sent to you by Zhiyuan via Google Reader:

 
 

via 地理时间 by comgeo on 10/26/11

如同魔鬼降临,本周,美国南部乔治亚州惊现血红色的极光

美国南部出现罕见血红色极光

本周一,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云撞上地球,掀起了强烈的地磁暴,横跨美国全境,即便是美国南部也出现了北极光。据Spaceweather.com报道,美国50个州中一半以上都出现了这种奇异的天象,包括乔治亚州、阿拉巴马州和阿肯色州。极光一般只在高纬度地区出现,当磁暴强烈时,中纬度也可能见到,例如本站在2010年8月4日的报道,但此次竟然在北纬30°的乔治亚州出现,且是血红色,与惯常相比,这种极光似乎给人一丝恐怖的气息。(...)
继续阅读全文>> 魔鬼降临?美国南部出现罕见血红色极光


© comgeo for 地理时间, 2011. | 原文链接 | No comment | @地理时间 | 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Post tags: ,

这些您可能也喜欢哦!

美国为何多龙卷风

组图:美国北达科他州红河洪水

纪录片《食品公司》:揭露美国食品工业的惊人黑幕

绝美:美国国家公园大收录(上)

绝美:美国国家公园大收录(下)
无觅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UK in 3D: Pictures from England

 
 

Sent to you by Zhiyuan via Google Reader:

 
 

via The Big Picture on 10/24/11

Do not adjust your monitor. You're looking at 3D photographs by Jason Hawkes of sites around the UK. You'll need some 3D glasses, and fortunately, they're easy to make yourself. Jason shares some tips for shooting from a helicopter, as well as making images in 3D: "I normally fly in a Eurocopter AS355 which is a five seater machine. I sit in the back wearing a harness and we usually take off the doors before flight. I shoot on Nikon D3X and D3S using lenses from 14mm up to 300mm. (3D) Rigs on helicopters are a nightmare, especially as I might u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helicopters in a week. In the end I found with a little trial and error its just as easy to shoot with a single camera as long as you get the timings spot on. Once you have the images you just use some standard Anaglyph software to integrate the shots and you end up with these stereoscopic images. When viewed with chromatically opposite lenses you perceive the images as having three dimensions." -- Lane Turner (18 photos total)

The Angel of the North sculpture, designed by Antony Gormley , in Gateshead, England. (Jason Hawkes)


Add to Facebook Add to Twitter Add to digg Add to StumbleUpon Add to Reddit Add to del.icio.us Email this Article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Monday, October 24, 2011

50名优秀C++网站和网页清单

C/C++是最主要的编程语言。这里列出了50名优秀网站和网页清单,这些网站提供c/c++源代码。这份清单提供了源代码的链接以及它们的小说明。我已尽力包括最佳的C/C++源代码的网站。这不是一个完整的清单,您有建议可以联系我,我将欢迎您的建议,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清单。 

1、http://snippets.dzone.com/tag/c/ --数以千计的有用的C语言源代码片段 

2、http://www.hotscripts.com/category/c-cpp/scripts-programs/ Hotscripts --提供数以百计的C和C++脚本和程序。所有程序都分为不同的类别。 

3、http://www.planetsourcecode.com/vb/default.asp?lngWId=3 --超过万行C和C++免费的源代码 

4、http://freshmeat.net/browse/164/ --超过9000个C编写的项目。 

5、http://www.daniweb.com/code/c.html --DANIWEB提供的实用代码段 。 

6、http://www.programmersheaven.com/tags/C/ --programmersheaven.com上的C编程资源。 

7、http://www.ddj.com/code/ddj.html --Dr. Dobb’s Journal的源代码。 

8、http://www.cprogramming.com/cgi-bin/source/source.cgi --C和C + +编程资源。 

9、http://www.codecogs.com/ --CodeCogs是一项协作的开放源码库,C/C++的数值方面的组件。 

10、http://www.google.com/codesearch?q=programming++lang:c&cs_r=lang:c --谷歌代码的C源代码。 

11、http://www.codepedia.com/1/C --CodePedia是一个开放的关于系统编程和其他与电脑有关的议题。 

12、http://www.cis.temple.edu/~ingargio/cis71/code/ --为学生提供的一个简单的C语言程序的列表。 

13、http://www.codeproject.com/?cat=2 --codeproject提供的C/C++资源代码项目。 

14、http://www.thefreecountry.com/sourcecode/cpp.shtml --以下是一些C和C++库的DLL,VCLs,源代码,元件,模块,应用程序框架,类库,源代码片段等,你可以在您的项目中使用而不需要支付费用和版税。 

15、http://people.sc.fsu.edu/~burkardt/cpp_src/cpp_src.html --这是一个全面的关于C++的345个源代码清单。 

16、http://www.cplusplus.com/src/ --C++写的通用控制台程序和Windows程序代码清单。 

17、http://users.cs.fiu.edu/~weiss/dsaa_c++/code/ --C++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第二版)的源代码。 

18、http://c.snippets.org/ --C源代码片段。 

19、http://www.bbdsoft.com/downloads.html --C++源代码。 

20、http://www.moshier.net/ 天文学和数值软件源代码 

21、http://cplus.about.com/od/cgames/C_Games_with_Source_Code.htm --游戏有关的C++源代码。 

22、http://cliodhna.cop.uop.edu/~hetrick/c-sources.html --免费的C/C++数值计算源代码。 

23、http://www.mathtools.net/C_C__/Utilities/index.html --C/C++工具。 

24、http://www.programmerworld.net/resources/c_library.htm --免费C++源代码和其它有用的工具。 

25、http://www.cmcrossroads.com/bradapp/links/cplusplus-links.html --布拉德阿普尔顿的C++链接-资源,项目,图书馆,教学和编码。 

26、http://www.robertnz.net/cpp_site.html --这是一个收集了数C/C++网站链接列表的网页。 

27、http://www.josuttis.com/libbook/examples.html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并下载所有的本书的C++标准库例子 。 

28、 --C/C++用户杂志 

29、 --Windows开发者网络 

30、http://www.einet.net/directory/65892/Developers.htm --C程序 

31、http://www.daniweb.com/code/cplusplus.html --实用代码段。 

32、http://snippets.dzone.com/tag/c --C++源代码 

33、http://www.programmersheaven.com/tags/C --C++编程资源,programmersheaven.com 

34、http://www.google.com/codesearch?hl=en&lr=&q=programming --谷歌代码搜索-C++编程语言 

35、http://www.codepedia.com/1/Cpp --CodePedia是一个开放的关于系统编程和其他与电脑有关的议题的网站。 

36、http://www.codebeach.com/index.asp?TabID=1&CategoryID=3 --C++源代码,Codebeach提供 

37、http://freshmeat.net/browse/165/ --5000项目写的C++编程语言 

38、http://cplus.about.com/od/codelibrary/Code_Library_for_C_C_and_C.htm --代码库C、C + +和C#。 

39、http://www.c.happycodings.com/ --Visual Basic、PHP、ASP技术、C、C++大全。 

40、http://www.blueparrots.com/ --Borland C游戏,图像和声音源代码范例。 

41、http://www.java2s.com/Code/Cpp/CatalogCpp.htm --C++源代码。 

42、http://www.yeohhs.com/modules/mydownloads/ --C与C++电子书和源代码示例。 

43、http://www.brpreiss.com/books/opus4/programs/index.html C++的数学方程和公式源代码。 

44、http://users.cs.fiu.edu/ C++。 

45、http://www.josuttis.com/libbook/examples.html --C++标准库-教程和参考资料。 

46、http://emr.cs.uiuc.edu/~reingold/calendars.shtml Edward M. Reingold's Calendar Book, Papers, and Code。 

47、http://cpp.snippets.org/ --c++源代码档案。 

48、http://ubiety.uwaterloo.ca/~tveldhui/papers/techniques/ --用C和C++的解决科学问题。 

49、http://c.ittoolbox.com/topics/core-c/ --C/C++的IT工具框。 

50、http://www.le.ac.uk/cc/tutorials/c/ccccdbas.html --本文件中包含有大量的C示例程序。

Sunday, October 23, 2011

30 Hours in Benghazi

 
 

Sent to you by Zhiyuan via Google Reader:

 
 

via Ivanzhong Photography by Ivan on 10/20/11

    The selected pictures from the film works, shoot in Benghazi in 30 hours.

    今天,卡扎菲死了,我觉得,我必须把利比亚最难忘的经历写出来。

    班加西的30小时。

    在坦桑尼亚耗了一个星期后,我们终于前往利比亚。

    9月26日,我们从埃及开罗出发,汽车飞驰在地中海海边,将近8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埃及与利比亚接壤的边境城市Saloum,没空多欣赏地中海小城市美丽的风光,我们时间很紧张,匆匆出埃及,进利比亚。

    利比亚的入境已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你说是记者,很快便可取得入境许可。NTC(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士兵带着各种武器,有的甚至还身穿防弹衣,不远处的皮卡后面,重机枪斜着指向天空,这一切告诉我们,利比亚依然处于战争状态。赶路要紧,我也没时间去摸士兵身上的FNC,在边境迅速找了辆车,又飞驰了将近8小时,才来到班加西,此时,已经是晚上半夜。

    来利比亚前,我便明确表示我要去苏尔特前线。身为一个摄影记者,不上前线,来这里干啥?27号我们在班加西呆了一个白天,找到了NTC的一些士兵,他们答应我,把我带上前线,并且约好我第二天一早准备好在酒店大堂等候。

    可是第二天,他们没有出现。这个情况,其实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几个士兵其实做不了主。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性,继续想办法,准备把心一横,老子29号独自包车去!晚上酒店前台的服务员告诉我,酒店里住有路透社的记者。我拿到他们的房间号,逐个敲门拜访:他们比我们有经验多了。可是一问下来,我发现我很可能去不了前线。

    前去苏尔特的来回路费,要将近800美元,而且只是去到苏尔特100公里外的Ras Lamuf。加上当地的开销,高昂的费用,无法支撑到苏尔特被攻陷。我和吴俊松两个摄影记者,他守候在苏尔特西面的米苏拉塔,我在东面的班加西。只有苏尔特被攻陷,才是最佳的拍摄时机,我们还能进去会师。否则贸然进去,收获不会太大。苦苦挣扎一个晚上后,我决定留在班加西。这个决定在当时,是痛苦的,我一个晚上,几乎都没有睡着。

    班加西的局势已经非常平静。

    前线的苏尔特和班尼沃利德的激战,只有新闻每天像雪一般滚动在电视屏幕上。班加西这个革命的发源地,距离苏尔特数百公里,人们已经渐渐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傍晚的自由广场,地中海的海边,坐满了悠闲的市民,玩耍的孩子,笑声在空气中弥漫。

    而现在,我只能铁了心留在班加西,拍一些好照片。这个城市,在战争的后期几乎被人遗忘,怎么才能出彩,我感到压力很大。

    第一次走访医院的时候,我得知原来医院的ICU每天都还在接受从前线送回来的伤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医院特定的病区,这里全是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征得ICU负责人的同意下,30号的晚上我得以独自与ICU的医护组呆一个晚上。当晚是Cora她们组的long night,一个12小时的班。我的目的是,记录ICU的工作至于,从头开始跟一场战士的葬礼,而葬礼的步骤,往往是由尸体从前线运回后方医院的太平间开始。

    30号的白天,我依然在班加西到处跑,试图拍一些东西,但我清楚,最重要的时段,是晚上那12小时,那12小时决定我这次来利比亚的成败。我有点兴奋,越是这种有压力的事情,我越有状态。我早早回到酒店,先洗澡,吃了点东西,认真收拾器材。我决定只带胶片机器,我不用急着发稿,可以慢慢拍。用数码的问题是,一拍完照片人就不自觉地看回放,这时候往往会漏掉好的东西。而且,胶片的质感,比数码实在是强太多了。

    8点不到,我就来到了ICU。开始不太顺利,主治医生来了后,觉得我会妨碍他们的工作,于是让人把我请出去。我很失望,今晚的拍摄,可能就泡汤了,但我没有走,我决定守候在ICU外面等,等到他让我进去为止。终于在我的恳求下,他答应了我当晚的拍摄。我悬着的心总算下来了一半。

    从晚上8点到早上8点,是一个紧张的不眠夜。ICU的护士不断地接受,抢救,护理病人,病人各种各样,来自战场,车祸,事故等等。拍摄到将近12点的时候,窗外突然传来一阵AK的枪声,那是当天来自班加西的死去的战士,他们的遗体被运送回医院的太平间,战友在门外开枪致意。

    我身穿医院护理的服装,一听见枪声,我便向太平间走去。在ICU志愿者的帮助下,我向家属解释,我是记者,我来采访,并且问他们,能否方便让我进行拍摄。

    家属们都是男性,他们看见我,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终于,我能够近距离地出现在穆斯林死者和的他们家属身边,看,听,并记录。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太平间里面的几乎每个细节。

    12点的时候,救护车已经送进来至少6具尸体。装着尸体的袋子,排成一列,静静地躺在太平间里。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和亲友们无力的哀号。我听不明白他们说什么,只清楚有一部分说话,是歌颂真主的。亲友们拉开袋子的拉链,抚摸这些男人的脸庞,和他们悄悄说话,最后,亲吻他们的面容,黯然离去。

    我获准在这里为部分死者拍摄照片。

    我小心翼翼地在太平间,拿着机器观察,工作人员不断向亲属解释我是记者,我也用仅有的阿拉伯语,来表明我的身份。他们很多人,都同意我的拍摄,并对我点头示意。我对现场里面的几乎所有人,都打了招呼,我生怕我有任何不合时宜的举动,会再伤害到这些已经失去亲人的人们。我在现场慢慢地移动,尽量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亲友为我拉开了装尸体的袋子,让我拍摄他们的脸。死去的战士们,脸容大都很平静,有的甚至面带笑容。整个太平间,充满悲伤。我小心地构图,选择曝光,拍摄,然后再次向亲友示意。很多时候,我只给自己一次机会,因为我不想让机器巨大的声音影响他们。拍摄的时候,我突然留意到,我拍摄的一位战士,他的身体还流着血,鲜血渐渐在地上漫开一大片,即将溅上我的靴子。虽然心里顿了一下,但我依然很冷静,拍完一张,继续找别的角度,仿佛那摊鲜血完全没有影响到我。

    而其实,现在我的脑海里,只要回想那个晚上,首先出现的画面,便是那滴血慢慢散开的鲜血,和已经永远没有生命的眼睛。

    当晚人太多,我只能记下其中一些名字:Mohamed Hassan,Khalifa Ashoor,Ahmed Rizaq,Hussein Ali,Kalid Hamed Gargati,Ala Mohamed Alzawy,Naser Esa Sahad,Mohamed Salhen,Mohamed Musa⋯⋯几乎整个晚上,我都穿梭在ICU和太平间,只有凌晨5点钟的时候,实在受不了了,坐在ICU眯了20分钟。

    第二天早晨8点,ICU的医护组已经开始换班休息,而我却依然守候在太平间外,和家属一起,等候这些战士的葬礼。我到医院门外买了一瓶水,喝光,回到医院继续等待。本来我想回酒店休息一阵,想了想,还是放弃了。早上的太阳很好,晒了一轮,人终于开始精神一点。

    亲友们渐渐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开车,有的皮卡后,能够显眼地看到为死者准备的棺材。亲友们开始认尸。医生为尸体净身,化妆,包裹后喷上清新剂。太平间外,站满焦急等候的家属。给烈士净身的过程我目睹了,但不准拍,太私密太敏感。我很明白,也很理解,能让我一个外人在场,他们已经十分大度了。出席的家属基本是男人,在等待的时候,很多人十分激动,甚至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很多人领到亲人的尸体后,并没有立刻离开,很多人默默地守着遗体,甚至还有亲属打开包裹的白布,和死者说话。这些烈士,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都被送到自由广场进行中午的祷告。10月1日是周五,祷告十分长,人们在周五基本不用工作,自由广场上聚集了大批祷告的班加西人。烈士的灵柩,披上了利比亚的新国旗。

    在人们祷告的时候,我站在高台上拍摄,突然想起:原来今天是国庆节。不知道,我的家人今天怎么过?他们一定不知道,我今天是这样过:在国内欢度国庆的时候,我记录着另一个国家的战争和死亡。

    祷告结束后,亲友们前呼后拥地举起烈士的灵柩,放上各自的皮卡车,大队随后开往墓地。我好不容易爬上了其中一架,跟随烈士和亲友一起开往Hawary,那里埋葬的多数是战死的班加西士兵。一路上,亲友们的呼喊伴随各种轻武器的枪声不断在耳边响起。

    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抵达墓地,墓地的门口已经堵起了车,很多人索性下车从门口步行至墓地的另一边,那里是安葬烈士的地方。由于每天几乎都有战士在此下葬,很多坟头还来不及修饰。葬礼很乱,人很多,墓地很窄,很多人没有在意,便不小心踩到了旁边的坟墓上。Mohamed Musa,被埋葬在墓地的第306号。他的哥哥,哭着跪在地上为弟弟埋上最后一点土,完全没有留意身上的白色套装,已经满是灰尘。

    葬礼结束后,我疲惫地回到酒店,洗澡,吃饭,在餐厅,我就已经睡着了。我已经连续三十小时没有休息了,回到房间那一觉,我睡得特别沉。

    这就是我在班加西最难忘的30小时。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份经历,因为我可能再无机会拍摄这种照片。回来后我会问自己,你不是想做一个战地摄影师吗?你已经在做了,你已经在30岁前做了,是不是很满足了?我发觉,原来不是。

    我记录的,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是生命的陨落。父母失去儿子,儿女失去父亲,朋友失去朋友。难道这些,要成为我的功成名就?其实我多么愿意过平静的生活,我不希望再有这种事情发生。每个人,认真地过好每一天,没有战争,享受自然的生老病死,不好吗?和上次一样,回到家,我觉得自己无比幸福。但是,只要有这种事情发生,我便愿意去记录,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我虽然觉得,拍摄冲突的题材,很刺激,但是,我真心希望不会再有下次。之所以去记录,就是为了传播正确的信息:NO WAR!

    就像那些死士的家属们,愿意接受我一样,我想,他们也是希望我传播这个信息吧?

    卡扎菲死了,战争也许很快就结束。希望下次去利比亚,为的是蔚蓝的地中海,和一望无垠的沙漠,还有那些善良的人们。

    真主保佑利比亚。

    2011年10月21日凌晨,于广州。


收藏到:Del.icio.us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