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30, 2013

「温家宝:饥荒留下难以磨灭印象」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温家宝:饥荒留下难以磨灭印象」,与你分享。

   《温家宝谈教育》今日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本书内容涵盖了温家宝同志自1995年9月至2013年3月的代表性教育论述,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包括讲话、报告、信函、谈话等66篇,收录新闻媒体报道文章17组、教育活动图片50余幅。新华网受权独家网络首发2011年10月25日温家宝同志在天津市南开中学看望师生时的讲话全文,讲话中温家宝回顾了自己的身世,讲述了童年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并结合自己在南开中学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告诉同学们:年轻人要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努力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同学们,老师们:

  屈指算来,我阔别南开中学已51年了,正式回母校看望师生,这还是第一次。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谈谈心。我于1942年农历八月出生在天津北郊宜兴埠一个书香门第。我爷爷在村子里办学校,曾祖父是农民。再往前,我家都是农民。我们家是从什么地方来到天津的,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据说是从山西来投奔这里的温氏家族的。因为家里穷、没有地位,温氏家谱始终没有把我们家列入其中。

  爷爷办的乡村小学,是冲破地主豪绅的阻力,第一个招收女生的学校。我记得,他常年为两件事奔波:一件是招聘教师,一件是为学校筹款。就是这样一所小学,很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解放后当了教授。外婆家也在本村,外公去世很早,外婆靠开一个小药店谋生,家里还种着几亩地。每年秋天收玉米时,我坐在板车上的玉米堆里从地里回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出生的年月正是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大"扫荡"和实行"三光政策"〔1〕的时期。妈妈对我讲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日本侵略者将全村人集合在村西南的空地上,四周架起机关枪,用刺刀杀死无辜的平民。当时,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为"坚壁清野"〔2〕,放火烧了宜兴埠。我的家连同爷爷办的学校、外婆家和她的小药店,全部化为灰烬。我们家逃难到天津城里,住在救济院。外婆在逃难中生了病,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她是最疼爱我的人。孩提时代,她抱着我,我常常揪她的头发,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天津解放的那一晚,是一个不眠之夜。解放军包围了驻扎在救济院里的国民党军队,当晚进行了激战,手榴弹扔进了院子里,家里人都害怕得躲在床铺下,我却一点儿也没有害怕。第二天,天津解放了。

  我的童年是在战争和苦难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深知,这不是我们一个家庭的苦难,也不是我出生的那个年代的苦难,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我逐渐认识到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极了,唯有科学、求实、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如将不尽,与古为新"〔3〕,"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和官僚买办〔5〕的统治,人民才能得到解放;只有不断革新,中国才能进步。

  !

  在我上小学、中学期间,家境十分贫寒。父母和我们三兄妹一直租住在一间不到9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每月的房租相当于一袋面粉钱,那时父亲月工资最低时只有37元。我患过一次白喉〔6〕,父亲把仅有的一块手表卖掉,买药给我打针。此后,他多年没有戴过手表。因为经常目睹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我从小就富有同情心,这尤其表现为对普通百姓特别是穷人的同情,对不公道事情的憎恶。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在我的心中萌生:人人生而平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平等相处。

  我的中学是在南开上的。从12岁到18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南开六年的学习生活,对我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南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的建立、成长和发展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她都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就是南开的道路。南开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我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就从校长、老师那里了解到敬爱的周总理早年在南开的革命活动和学习生活,知道马骏〔7〕等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为母校曾经培育这么多的革命家和各类杰出人才而感到自豪。

  我在这所学校里学习,首先懂得的就是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志向,从小就应该立志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南开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8〕。这八个字就是南开的灵魂,它提倡的是为公、进步、创新和改革。

  我上中学时就愿意独立思考,渴望发现问题,探索真知,追求真理。我记得,那时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我还广泛阅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书籍。南开永葆青春,这就是南开精神。在求学期间,我和同学们总是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除了学习以外,我还喜欢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我不仅爱读书,还是体育爱好者。南开永远年轻,她的学生也都充满活力。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崇尚南开的风格,发扬南开的精神。

  上高中和大学以后,我家里人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爷爷在1960年因脑溢血去世,是我把他背进医院的。现在他教过书的学校还留着他的档案,里面装了一篇篇的"检查",小楷字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父亲也在1960年因被审查所谓的"历史问题",不能教书,被送到郊外一个农场养猪,后来到图书馆工作。我考上大学向他告别,就是在离城很远的养猪场。父亲告假回家帮我收拾行李。他是个老实人,一辈子勤勤恳恳。今年他过世了,可谓"生的安分,走的安详"。尽管家里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我仍然追求进步。

  !

  我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总是把书本里学到的东西同现实加以比较,立志为改造社会而献身。因为父亲喜欢自然地理,我从小就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北京地质学院〔9〕,我在地质系就读5年。大学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回忆在北京地质学院近8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那段时期同样是难忘的。参加工作以后,我有14年时间是在海拔4000到5000米的极其艰苦的祁连山区和北山沙漠戈壁地区工作。这期间,我一边工作一边接触基层群众,更深深懂得了民生的疾苦和稼穑的艰难。我来自人民,我也有苦难的童年,我同情每一个穷人,愿为他们的幸福献出自己的一切。

  到中央工作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用整整10年时间,深入农村、厂矿、科研院所调研。在农村,我白天坐在农民家的炕头上了解情况,晚上开座谈会。我住过乡里,住过粮库,经常在一个县一待就是一个星期。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同科学家交朋友、谈心。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而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我之所以经常讲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的政治学和穷人的教育学,就是想让人们懂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穷人占多数。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在中国,不懂得穷人,不懂得农民和城市贫困阶层,也就不会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更不可能树立穷人的教育观。公平的核心是在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上人人平等,而不是基于财富或其他特权的平等。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们,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国之命,在人心"〔10〕,说的就是人心向背决定社会的发展和政权的存亡。政府是穷人最后的希望,民众的贫穷是政府最痛心的事。只有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懂,才算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必须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干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甚至以权谋私和贪污腐败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合理,有的地方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民主法治和干部廉洁这几件大事。这都是人心所向,无论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担任总理已近9年了。这段时期,我们国家遇到许多灾害和困难。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11〕,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中断过。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4年之久,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民没有畏惧,没有退缩,总是满怀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十分清楚,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艰苦奋斗。这一历史任务必将落在你们青年人肩上。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南开。中国需要像南开这样的学校,需要教育,更需要有理想、有本领、勇于献身的青年,这是中国命脉之所在。张伯苓先生自创办南开之日起,就善于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自主办学,重视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倡个性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推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2〕,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57年前,当我坐在这座礼堂里第一次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杨坚白〔13〕校长和杨志行〔14〕校长穿着一样的米色中山装,并肩站在讲台上,用他们特有的气质给大家讲话,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一幕我至今难以忘怀。南开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和科技、文化俊才,是因为她有自己的灵魂。人是要有灵魂的,学校也要有灵魂。让我们牢记"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共同努力把南开办得更好,使"巍巍我南开精神"〔15〕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南开培养了我,南开是我心里的一块圣地。我是爱南开的,过去如此,现在依旧,而且愈发强烈。南开精神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每一个南开人前进的道路。我愿同师生们一起奋斗,做一个无愧于南开的南开人!

  !

  注释

  〔1〕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事机关曾命令其军队,在对中国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及物资,其不能带走的,亦一律烧毁"。这种杀光、烧光、抢光的暴行,被称为"三光政策"。其目的是消灭抗战军民的生存条件,使抗日武装失去民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

  〔2〕语出《三国志·魏书·荀 传》。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原指坚守营垒或据点,并将周围地区的粮食、牲口等重要物资转移或收藏起来,使入侵之敌不能掠夺和利用。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共产党使用这一战术,妄图使共产党即使解放了部分地区,也无法获得物资,从而无以立足。

  〔3〕见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4〕见《诗经·大雅·文王》。

  〔5〕买办,亦称"康白度"(葡萄牙语comprador的音译)。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自清末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买办阶层与官僚、资本家结合在一起,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内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成为帝国主义剥削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帮手。

  〔6〕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多见于秋冬季节。该病特征是咽、喉或鼻部有灰白色假膜,伴有发热、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心肌炎等并发症。

  〔7〕马骏(1895—1928),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吉林宁安(今属黑龙江)人。"五四"运动时任天津学联副会长兼执行部长,和周恩来发起组织觉悟社。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去东北开展革命活动。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后被奉系军阀杀害。

  〔8〕1934年,在南开学校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张伯苓先生讲,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对此他详细阐述道:"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9〕北京地质学院,即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该校1952年创建于北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成立。1975年迁至武汉,改名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和武汉两地办学。

  〔10〕语出南宋杨万里《壬辰轮对第一札子》。原文为:"臣闻国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民心。"

  〔11〕指2010年8月8日在我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的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8月7日23时左右,舟曲县发生强降雨。8月8日1时左右,局部强降雨导致泥石流迅猛暴发。不久,泥石流冲进舟曲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县城由北向南5000米长、500米宽的区域被夷为平地,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2〕见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13〕杨坚白(1909—1996),中国教育家。天津人。南开中学历史上第二位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南开中学第一任校长。曾任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天津师范学院副院长、民进中央常委等。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4〕杨志行(1920—2012),中国教育家。河北丰润人。南开中学原校长、终身名誉校长。自1955年起,三度担任南开中学校长,共26年。曾任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国家教委视导员等。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办事处认定为中国普通教育专家。

  〔15〕见1918年正式创制的南开校歌。歌词为:"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 ,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原标题:《温家宝谈教育》出版 看望天津南开中学师生讲话全文首次公开)



原地址:http://163.fm/YyjYskK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October 27, 2013

「斯图里奇称德罗巴乃精神导师」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斯图里奇称德罗巴乃精神导师」,与你分享。

  网易体育10月28日报道:

  英超9轮战罢,利物浦锋霸斯图里奇攻入8球,目前在射手榜中力压吉鲁、鲁尼等人排在首位。由于之前在曼城、切尔西的生涯并没有太多高光、持续的表现,斯图里奇本赛季的蜕变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此前面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采访时,利物浦前锋敞开心扉,他透露今夏在迈阿密与德罗巴的见面使他在获益良多,"我在夏天与德罗巴见了面,他告诉我球员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理环境并且亲身传授我如何达到精神上最佳的状态,这与技术、战术以及身体没有太多关系。如果你相信你自己,它会帮助你",斯图里奇如是说到。

  值得一提的是,德罗巴"精神导师"的形象在此前还有过一次高调的亮相。在本赛季的欧洲超级杯比赛中,卢卡库代表蓝军出战但罚丢了点球,导致球队与冠军擦肩而过。事后,德罗巴第一时间在个人Instagram页面上传了一张与卢卡库的合照,并在下面写下一段对这位年轻的小将表示鼓励与安慰的话。

  "只有那些从不主罚点球的人才不会罚失点球,而你却足够强大去主罚点球。"德罗巴这样安慰着卢卡库,"你正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就像当初的我一样,欧冠赛场上在莫斯科决赛之夜的红牌和与巴萨一战中的红牌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相信这一次经历对你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财富。"

  与斯图里奇情况类似,得到德罗巴"真传"的卢卡库在本赛季迎来大爆发,在租借去往埃弗顿后,比利时人将耶拉维奇、科内等人挤在替补席,并且在过往的5次代表太妃糖出场中轰入5球,效率之高着实吓人。

  有意思的是,本赛季在加拉塔萨雷主教练悬而未决之时,在队中一呼百应的德罗巴甚至一度被视为主教练的热门人选。当然事情最终发展的结局是曼奇尼入主土超豪门,不过从种种迹象说明了一点:德罗巴对于队友以及前任队友的帮助和支持是真心的不折不扣。

  此外,斯图里奇还在上述的采访中点名感谢了队中的老大哥杰拉德,后者良好的沟通帮助他许多,红军前锋说到:"杰拉德在心态调和上对我提供了很大帮助,他让我保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去达到目标,然后所有的一切就这样发生了。"



原地址:http://163.fm/Bai0Uk2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October 25, 2013

押沙龙:不能让政治吞噬生活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有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五岳剑派等正派和魔教势不两立,但衡山派高手刘正风却和魔教长老曲洋交上了朋友。为了避祸,刘正风要金盆洗手,谁料嵩山派杀上门去,不许他洗手。参加典礼的有好多正派高手,他们开始挺同情刘正风,可等嵩山派宣布刘正风结交魔教长老后,形势立刻起了变化。几个掌门都划清界限,站到刘正风对立面。岳不群还讲了一番大道理规劝刘正风:"古人大义灭亲,亲尚可灭,何况这种算不得朋友的大魔头、大奸贼?"然后大家就坐视刘正风被阖门屠戮。


  我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最近网上发生一件事情,虽说是茶杯里的风波,不过仔细看来倒像是刘正风事件的亲民精简版。陈有西在网上颇有名气,曾担任李庄案和夏俊峰案的辩护律师。要是按现在网上的阵营划分,他属于"公知"中的名流。他前些天就惹上了麻烦,起因是司马南在微博上贴出了一张他和陈有西的合影照。


  许多著名自由主义者对陈有西大加讥讽,更多的粉丝则表示失望,宣布取消对陈有西的关注。陈有西有点虚弱地为自己辩护,说两人并非朋友,只是在酒桌上碰了一面,觉得他"谈吐得体随和,不像网上面目可憎",所以偶然拍了个合影,岂有他哉。他还劝自由主义者阵营不要"内讧"。但很多粉丝根本不吃这一套,有的说"就算司马南给我下跪,我也不会和他合影!在大是大非上,必须有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人家章立凡就曾拒绝和司马南握手合影,而陈有西却做出这种事来!"


  陈有西"和大魔头、大奸贼交接",成了一个灰溜溜的叛徒。当然也有许多人支持陈有西,但质问他的浪潮还是一阵高过一阵,陈有西不得不宣布暂时休博。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南的支持者没有跳出来指责司马南结交五岳剑派匪类,应该向我们日月神教有个交代。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比较克制,而是有现实中的原因。一个是因为陈有西在他们眼里,也就是个"著名公知",最多是魔头之一,尚不算自由派"大魔头"。


  陈有西还不是司马南的朋友,只是合了张影,只说了句司马南看着尚属"得体随和",就被这么多人口诛笔伐。如果他真和刘正风一样,结交了对方阵营的"大魔头",又当如何?当然我举刘正风和曲洋的例子,肯定有很多自由主义者不赞同:曲洋人品还是好的,但是司马南人品是什么样?两者焉能相提并论?话是这么说,但在《笑傲江湖》里的五岳剑派看来,何尝不是"曲洋这等大魔头,口蜜腹剑,哪有人品可言?"


  如果一个声称信奉自由主义的人,要求我和某个"大魔头"划清界限,否则自己就要和我划清界限,那我就会认为:这些人和他们所反对的事物,其实在精神上分享着某种共同的东西。


  生活是复杂的,政治只是其中的一维,它应该为生活而战,却不应该吞噬生活。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讲过一个故事:1968年,苏联人的坦克开进捷克了,母亲还在关心果园里的梨子没人管了,儿子批评她,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梨?时隔多年后儿子发现,曾经的政治争斗消逝了,但母亲的梨子却长存于大地。"实际上妈妈是对的:坦克是易朽的,梨子是永恒的。"昆德拉并不是说大家应该忘掉入侵,提起铁锹直奔果园。他只是在重述一个简单的道理:政治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这个梨子。无论争斗如何激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梨子本身。


  政治观点完全不同的人,可以谈谈《小时代》拍的是真烂还是假烂;《小时代》谈不来的人,可以谈谈天后离婚该怪李亚鹏还是该怪王菲;天后离婚谈不来的人,可以谈谈豆腐脑是该放盐还是该放糖。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纽带,使他们产生合影的冲动。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生活。当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生活脱水成政治本身,把人群按政治态度分裂成几个阵营。阵营之间就像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只能听到对方那里传来让人厌恶的鸡鸣狗吠,却老死不相往来。


  政治话题可能本身就容易引发憎恨。以前就有人发现过,色情论坛的网站往往一片祥和之声:"谢谢楼主"、"楼主好人一生平安",而一到政治社会论坛,就像进了大兴野生动物园,到处是咆哮撕咬。但是无论如何,政治的本质就是各种力量的博弈妥协,社会的本质就是各种人群的彼此共存,如果我们连一张合影都容忍不了,未来又如何在争论之后去妥协,在愤怒之后去共存?

「网传上海维权人士沈勇被打死」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网传上海维权人士沈勇被打死」,与你分享。

  人民网上海10月25日电 今天晚上,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网站"浦东发布"对外发布消息,称"对北蔡镇一居民死亡一事,浦东新区正在组织调查。"

  "浦东发布"发布的全文如下:

  今年6月以来,浦东北艾路1765弄一业主多次报警、投诉,反映其住宅被他人侵占。10月24日上午7∶30许,上海浦华物业公司再次上门对住在该房屋内的沈勇和其母亲进行劝离。沈勇自行离开住所,上车后不久昏迷。经现场急救并送仁济医院东院,于上午10许宣告死亡。浦东新区高度重视,已经组织公安、卫生、物业管理部门以及所在镇成立调查组,正在进行进一步调查。

  (原标题:居民沈勇死亡一事浦东正在组织调查)



原地址:http://163.fm/8IIsf4X


Sent from my iPhone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3

高耀洁:我的耄耋时光 - BBC中文网 - 两岸

高耀洁:我的耄耋时光

更新时间 2013年10月23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5:06

BBC英国广播公司10月推出“巾帼百名谈天下”(100 Women – Half the World Speaks)特别系列,通过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从妇女的视角讲述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了解当今妇女的生活、她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机遇。

“中国防艾滋病第一人”高耀洁医生自从揭露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农民因卖血和当地的“血浆经济”导致艾滋病蔓延惨剧以来,多次受到河南当地政府阻挠。高耀洁于2009年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目前居住在纽约曼哈顿上城。本文是高耀洁本人讲述她决定离开中国的原因和过程。如今87岁高龄的她在美国将她知道的中国艾滋故事撰写成书。

“中国防艾滋病第一人”高耀洁医生

“中国防艾滋病第一人”高耀洁医生

自2007年从美国领奖回来以后,我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整理这十几年来我在艾滋病调查中所获的资料。我对外界情况的了解也少了。不过,来找我的记者与艾滋病人有增无减。2008年1月就有58个艾滋病人来找我求助。

2009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接到法国驻华大使馆打来的电话,对我说法国要给我发一年一度的“杰出妇女奖”。我没怎么听清楚,答说:“4月中旬,我要到上海参加《南方周末》的颁奖典礼,到时我们可以当面详细谈。”对方回答说好。不巧,《南方周末》主办的这个“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的时间被推迟,我就没有去成上海。

一、离家出走

到了5月6日上午9时许,我突然觉得气氛不对。我的电话又出故障,打不出去也打不进来,电脑也出了问题。我去小区门外超市买午饭时,发现小区内突然多了不少陌生人。他们目光异常,使我回想到2007年2月赴美领奖前被地方政府部分官员软禁前的情形。我中午饭也没来得及吃,假牙也没来得及带,两手空空,只取出电脑的硬盘(里面有三本书稿),心想我不能放弃!我把硬盘放在内衣兜里,匆匆从小区后门离开了家。我这次外出,完全是为了保住这些记录着艾滋病人生命和遭遇的资料,不能让这些资料白白地消逝。2007年3月我赴美国领取“生命之音”奖时,尽管很多议员出面留我居住美国安度晚年,我坚持要回国,一是为了这些材料,二也是为了我救助的艾滋孤儿们。岂料近两年会出现这样的生活呢?

我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非万不得己,不会只身出走在外,这次盲目外出,不知所从,只是为了把这些资料(艾滋病疫情的三本书)留给后人。苍苍大地,茫茫人海,何处是我栖身之地?。

我80多岁了,行走困难,离开家之后先到北京,又到成都,最后朋友把我安排到广州郊区,住在一个农家小楼上,天天修改书稿。此处离大学城很近,有不少志愿者和大学生来帮助我,他们每天都来两到三人协助我,为书稿打字,这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那时,我多次思考,多次流泪。我只是为弱势群体说话,救助他们,一切活动都是自费,先后花去人民币一百多万元,我没有向政府要过钱,也没收任何人捐的钱,即便情面难却时收下钱之后,改日再把钱还他。

我为艾滋病受害者呐喊,是一个医生的职责,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要对我进行各种打压、造谣、诋毁并限制我人身自由?为什么对我的工作进行多次阻扰?甚至在农村疫区悬赏500元举报我,阻止我进入艾滋村?我往贫困地区邮寄书籍、衣物,多次大量丢失,我的电话经常打不通,我出门经常有人跟着。

我想来想去,不知哭了多少次!我权衡了利与弊,我想,本人若无声无息地死去,我手里的资料便石沉大海,而且外界一无所知。最后我决定出走。我托香港的朋友帮我联络,请他向我2007年在国外认识的朋友打了个电话,说我已经离开了家,无处可归,需要出国。7月中旬取得联系,7月下旬开始办外出手续。国外的朋友转托在美国的华人组织,请他们派人来接我。

离开国内时有大学生送行,临上飞机前,其中一位大学生送我到机场入口处,他交给我一个字条,他说:“奶奶,你到飞机上再看……”。我上了飞机打开一看,字条上写的是他的个人感悟和凭良心做人的信念。8月7日晚上十点离开了广州白云机场,途中三次转机,8日抵达目的地,我的心中一块巨石落了地。接纳我的是山东同乡,住在他们家里,他们全家都对我的生活照顾得不错,特别他家的三个孩子给我增加了快乐,其他诸位同人们帮我工作与生活, 如郭医生等,在那住了七个多月,我非常感谢他们。

这是我近几年出版的书,因同一种书有修订增版或外文译本,故称三本 (高骏摄)

这是我近几年出版的书,因同一种书有修订增版或外文译本,故称三本 (高骏摄)

二、寄居纽约

我离开家后,在国内外辗转多处,最后到纽约。2010年3月,我被哥伦比亚大学聘为访问学者,由外地搬往纽约,因为身体原因,有中国留学生陪我居住,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们经常来看望我,特别是懂中文的�亚研所所长来的最多,我每次生病住院,他都赴医院探视我,为我将要出版的“艾滋病相册”写序, 令人深深的感谢!更促使我有信心尽力的、作好我要做的防艾工作,把书稿修改的完好、出版,让世人知�中国艾滋病血传播的真相。

在此期间,我两次因血栓住进医院,2011年我在纽约的长老会医院做了心脏病手术。美国这里的急诊,及时认真。2012年8月我出医院。出院后的29天里,医生和护士9次来我家“家访”。最后一次,一个医生来家访,看到了我房中“高耀洁星”的奖牌,他用手机查了下我的经历,就开始坐在我家一直跟我说话,我也听不懂,只是看他很高兴,意思说,能够为我服务,他非常高兴。我们两个人比手画脚地沟通着,我觉得可滑稽,他能够将这些艾滋病人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我也很高兴。

在纽约期间,幸遇慈善机构和善心人,帮助我支付高昂的医药费,并把我的生活安排的很好,解除了我的后顾忧虑。世界上还有很多朋友和陌生人关心我的生活,特�是纽约留学生们,在我工作中帮助很大,因为我不会打字,多位留学生帮我攥写回复邮件等工作。

哥大的留学生们也为我举办讲座,请我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自身体康复以来,我总共做过3场讲座。中国艾滋病疫情的历史,令人感叹唏嘘。有公共卫生界权威专家将此艾滋病事件定位为“世界公共卫生史上罕见的重大灾难性事件”。各地艾滋疫情被隐不报或少报,真相被封闭了。十年、二十年时间不知道病名、死了多少人更是不得而知。迄今艾滋疫情真相仍是不敢完全揭开,国内外很多人只知道河南有艾滋病,其实不然,全国有很多艾滋病传染者身份没有揭开,还有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他们隐藏在茫茫人海之中,已成为鲜为人知的艾滋病病毒传染源。当今感染死亡已在千万人以上。(1995年周口王淑平医生统计过因卖血感染艾滋病者在500万人以上,还不包括输血者在内,见2010年第一期《开放杂志》。)十几年过去了,输血感染的艾滋病者大量出现分散各地,他大于卖血者10倍,我说的这些数字并不夸张。

后记:
我于2009年5月6日单身逃出我的家。若不是被软禁、无法继续工作,一个80多岁的老人非不得己,绝不会单身出走言语不通、生活不习贯的海外,每想起、谈起此情此境,泪水夺框而出……

自古人生谁无死?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手头这些关于中国艾滋疫情的真实资料被湮没。去年上半年三本书全出版了,还修订增版了。《高洁的灵魂》出了英文版,并获得香港笫四界优秀图书奖。

写此文时我心情非常难过,不过最大安慰是我出来时在硬盘中带出的三本书稿,全出版了,还有照片集是最后的一本书,目前,我正准备校对稿。本人己86岁,身体因病不支,多时躺在床上工作……留在人间的时间不多,应当让大家知道我这个人平生的遭遇,以作纪念。

(责编:李莉)

Tuesday, October 22, 2013

美国人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感到震惊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美国人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感到震惊

@假装在纽约:赫芬顿邮报今天刊登了一组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图片,让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我翻译了部分美国网友在文后的留言。

1

2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hone

Monday, October 21, 2013

「政府发函求轻判强拆杀人者」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政府发函求轻判强拆杀人者」,与你分享。

  2010年10月30日,太原市晋源区古寨村发生违法强拆事件,一村民被强拆者棒击致死。事发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武瑞军等17人获刑,被告人不服上诉。

  此案历时近3年,今年9月,太原市中院依山西省高院裁定重审此案。死者家属、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孟建伟在庭审时发现了两份由事发当地政府发给两级法院、请求"慎重量刑"的函。昨日,记者拿到了这两份公函复印件。

  公函称疑犯家属上访求轻判

  这两份函件印有"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政府"字样,标题均为"关于对太原市晋源区古寨'10·30'事件一案中被告人武瑞军判决重审慎重量刑的函",一份是发给山西省高院,落款为2013年3月7日,另一份发给太原市中院,发函日期为同年7月16日。两份函件意思相同,除陈述案件外,还提到武瑞军在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其家属一直不服判决,多次到区及有关部门上访,并提出减轻量刑的诉求。

  在最后一段,这两份盖有政府公章的函件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特恳请法院对武瑞军重审量刑时,依法对当事人家属的诉求予以考量。"

  "晋源区政府发公函公然向省高院、市中院求情,要求轻判武瑞军等人,这是赤裸裸的干扰司法。"昨日,太原强拆案死者孟福贵之子孟建伟说。

  家属庭审时意外发现"求情函"

  孟建伟说,父亲死后,2011年1月,太原市中院一审判决武瑞军等17人获刑,被告不服上诉。2012年5月,山西省高院重审此案,当时未有结论。

  直到今年4月,省高院才发回让太原中院重审,重审开庭本来定在今年7月30日,未料推迟到了9月16日,他正是在9月16日的庭审上意外发现了这两份"求情函"。

  "我不能说法院受到了政府发函的影响,但两份公函出现后,案件推进确实有所变化,比如重审和推迟审理,这不能不让受害者怀疑。"孟建伟称。

  区政府承认发函否认求情

  昨日,记者就两份函件的真实性一事联系太原市中院,负责外宣的一名工作人员称,不清楚此事,也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证实,他提供给记者以供核实情况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这函确实是我们发的。"昨日,晋源区政府办李姓主任承认,区政府的确盖章并向省高院和太原市中院发过这两份函,但他否认目的是为了求情,"为什么发函?我急着开会,先不给你说了。"随后挂断电话。

  回放

  强拆者翻墙入室打死居住者

  死者孟福贵涉及的拆迁工程涵盖在太原市晋源区滨河西路南延工程中,该区古寨村近百户村民需搬迁。

  2009年5月,拆迁工作开始,因先期补偿款每平米单价不足1600元,引发村民抵触。随后又因央视曝光古寨村原本安置村民回迁的用地被建成别墅区按商品房销售,拆迁暂时搁置。2010年,补偿款升至每平米2600元上下,但因村委会在补偿款发放一事上出现打白条,拆迁再次受阻。

  案发前,一村民的房屋半夜被推倒。孟福贵担心被强拆,遂居住在被划定拆除的房屋中。2010年10月30日凌晨2时许,十余名男子翻墙后破窗而入,用木棒结束了孟福贵的生命,他的后脑被木棒留下了数处鸡蛋大小的骨坑。后此案被孟建伟发布于网络,引起全国媒体关注。

  太原市政法委和晋源区公安局当时确认,拆迁公司委托没有拆迁资格的柒星保安公司老总武瑞军组织强拆,参加行凶的有几十人。警方随后刑拘多名打死人的疑犯。孟家说,他们最关心的"谁是指使或雇用柒星保安公司强拆行凶的幕后主谋"至此都没有答案。

  声音

  "这是行政干预司法"

  北京嘉安律师事务所苏怀东律师认为,这是以行政干预司法的行为,政府如认为法院审判不公,可提供证据供法院裁决,"政府向法院提出当事人不服判决经常上访,因而恳请法院慎重量刑,这完全没有考虑这起强拆事件的受害方的利益,这已经是一种不公正的态度。"



原地址:http://163.fm/bwUaXaY


Sent from my iPhone

「新华社驳央视"星巴克暴利论"」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新华社驳央视"星巴克暴利论"」,与你分享。

  近日有媒体通过对比一杯454毫升的星巴克拿铁咖啡在北京和纽约伦敦等门店的售价指责星巴克在中国定价过高,赚取暴利,理由是一杯咖啡的物料成本大约4元人民币,而北京西单的门店则可以卖到30元。

  按一些消费者的看法,"星巴克在中国定价太高了",但这种高定价真的是故意中外有别,把消费者当傻子吗?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企业的产品定价策略都是着眼于利润最大化的,星巴克的高价必然是经过合理的评估,他们预期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就是他们对产品的定价。

  从大多数国人的收入来看,星巴克是比较贵,不似每天都能喝一杯的豆浆或者可乐。但是如果观察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步伐,用逐年提速来讲毫不夸张,其掌门人舒尔茨更是表示到2015年星巴克将在中国开出1500家门店。

  如今很多的三四线城市都出现了星巴克,从这个角度讲,星巴克很像当年刚进入中国的肯德基、麦当劳,见证的不仅是消费升级,还有人们对咖啡文化的逐渐接受。如同当年的家长们喜欢带孩子到麦当劳餐厅就餐,看重的是家庭式就餐的欢乐氛围,如今的星巴克正在让人们接受自己独特的文化。

  星巴克的咖啡定价是高,但是问问那些经常光顾星巴克的人,难道这些星巴克的目标客户在意的仅仅是价格吗?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今星巴克为什么人越来越多,位子越来越难找。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就是星巴克通过自己的咖啡文化从消费者那里赢来的。

  媒体将北京纽约伦敦的星巴克销售价格相比,本来意义也不大,美国人对咖啡的消费量远远超过中国人,星巴克在两国的销售定位也不一样,中国人喜欢喝茶,要在中国兜售咖啡这样一个后来者和舶来品,就要提供一种饮品之外的东西。如果没有星巴克,那些想边喝咖啡边看书的人,就着咖啡谈生意的人,或者在咖啡厅蹭无线网络的人,应该不是街边的茶座和冷饮店能招待得了的。这都说明星巴克贩卖的不仅仅是咖啡。

  回到成本问题上,虽然现磨咖啡的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比较低,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星巴克这种企业其他方面的成本,比如仓储、物流、广告、地租等。事实上,几个月前星巴克在内地的第一家门店国贸店关店,正是因为高昂的租金压力。所以,与其指责星巴克的定价高,不如反思一下为何我们没有一家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中式茶座连锁店呢?

  (原标题:星巴克定价高仅仅事关物料成本?)



原地址:http://163.fm/6LV69pL


Sent from my iPad

星巴克这个反击太完美了,央视你还是多关注下无良的国企吧,别黑那些没钱交保护费的了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星巴克这个反击太完美了,央视你还是多关注下无良的国企吧,别黑那些没钱交保护费的了

BXEPnN3CUAA8mXv.jpg:large

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央视,我一大早就去了星巴克,我问星巴克服务员:拿铁多钱?服务员:27元.我质问:为啥伦敦卖24.25元?芝加哥19.98元?服 务员说:中国房价比国外贵,汽油比国外贵,上网比国外贵,税价比国外贵,为啥拿铁不能贵?我哑口无言,后面一群人催我:买不买?买不起滚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星巴克的反击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星巴克的反击



Sent from my iPad

广州去年公费医疗花14亿 同期城镇居民医保支出2亿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广州去年公费医疗花14亿 同期城镇居民医保支出2亿

■新快报记者 占文平 郑锐

在医保面临收支缺口情况下,去年广州财政对社保基金补助额达到20亿元;与此同时,广州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开销达14.35亿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医保总开销为2.34亿元。这是记者昨日从广州市人社局2012年度部门决算报告中发现的信息。

去年社保基金财政补助达20亿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保基金可能出现缺口的情况越发引起民众关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曾引用专家数据表示,根据测算,2029年广州社保收支将出现拐点,到2039年社保金将全部用完。

此前的2009年广州市城镇居民医保曾出现收支缺口,以至于去年曾一度传出消息累计缺口达7亿元。市人社局随后辟谣称,截至2010年,广州居民医保年度基金累计缺口达1.32亿元;至2012年度,医保基金缺口大概是2亿元。随后,市政府出台政策,通过财政兜底和提高居民缴费标准等方式来实现收支平衡。

那么目前财政对社保基金补贴到底有多少呢?市人社局2012年度部门决算显示,去年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总计为20亿元。其中,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5000万元;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补助1.3亿元;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补助16.45亿元;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补助9226万元;对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补助8282万元。

而该局2011年部门决算显示,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金额为21.16亿元,其中对工伤保险基金补助为78.67万元,大部分是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涉及资金为20.16亿元。也即扣除新农合养老基金补助,对城镇居民医保等补助金额在提高。

市卫生局公费医疗人均2.87万元

一方面居民医保出现缺口,需要提高缴费标准和政府财政补助,另一方面,公费医疗支出金额却居高不下。市人社局2012年度部门决算显示,去年市直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开销金额为14.35亿元。其中行政单位公费医疗开销为4.3亿元,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开销为10.05亿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医保开销为2.34亿元。

为更直观显示公费医疗开支情况,新快报记者以41个市政府组成部门的行政单位为范围,统计其行政经费中公费医疗开销情况。结果显示,已公布"行政单位医疗"支出的36个部门中,排名前三位的部门分别为市工商局(1654万元)、市府办公厅(369万元)、市司法局(366.43万元);人均公费医疗开销(仅反映来源于财政拨款的支出)排名前三的部门,依次为市卫生局(2.87万元/人)、市民政局(2.78万元/人)、市司法局(2.33万元/人)。上述36个部门的行政单位人均公费医疗(仅反映来源于财政拨款的支出)开销约为7800元/人。

41个市政府组成部门(仅限行政单位)2012 年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支出

(单位:万元)
624c6377gw1e9svhi2csij20c70jptd5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Sunday, October 20, 2013

90后“贱民”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90后"贱民"

南京22岁母亲乐燕出门找寻毒品,把两个亲生孩子活活饿死在家里。回顾其如遭诅咒般的人生,乐燕被父母遗弃、黑户、半文盲,流浪街头,最终沦落风尘并染上毒品。成为母亲后,又将不幸的童年复制到两个饿死的孩子身上。

专栏作家顾则徐将乐燕形容为现代"贱民",他们无法获得最起码的权利与尊重,且极易成为悲剧诞生的沃土。

本文原载于《南方周末》,题为《复制"贱民":南京饿死女童母亲的人生轨迹》
作者张瑞

为了找毒品,南京22岁母亲乐燕离家饿死了自己的孩子——3岁的李梦雪和1岁的李彤。2013年6月21日,当警察破门发现姐妹俩被风干的尸体并找到乐燕时,她正在一家快餐店吃汉堡。

乐燕保持了异乎寻常的平静,直到后来审案人员将现场照片塞到她手上,她才爆发式地嚎哭起来。

乐燕的丈夫,两个死去孩子的父亲李文斌则相信孩子与其心连心,死前都带给他讯息。2013年5月29日,同样因为吸毒而在南京市龙潭监狱服刑的李文斌被缝纫针扎进了左手食指,削去了指尖横侧的一片肉。鲜血直流,疼痛万分。

"当时做的,就是一两岁小孩穿的牛仔裤。孩子肯定就是那天走的。"回忆时,这位在"道儿上"混过的小伙子眼睛眨巴,语气镇定。然而9月3日,李文斌出狱后在殡仪馆冷藏柜里看见两个孩子的遗体时,却再也控制不住了,朝天大吼——"太狠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乐燕被外界塑造为一个无知、堕落和狠心的母亲形象。9月18日,她站上了被告席,首次面对愤怒的大众。在最后陈述中,乐燕半陈述半提问地说:"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爱的人,怎么给别人爱?"

黑户 至今,在乐燕出生的沿河村小区,人们对幼年乐燕的印象仍大多集中在那两道"稚气但仇恨的眼光"上。一些邻居还形容,她后来对待两个孩子的方式完全复制自她的童年,"像坐牢一样"。

"那时乐燕大概有七八岁,有一次我和我女儿上楼,看见她一个人坐在防盗门后面的地上。"邻居贾琪(化名)说,"我好心去跟她说话,她突然把防盗门摇得哗啦响,还用牙咬铁杆。"

乐燕的母亲来自南京城郊的农村,在打工的中途认识了她的父亲,一个沉默的技校学生,彼时,乐燕的爷爷乐生(化名)在国营的南京汽车厂工作,计划经济时代工人阶级天生的优越感让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农村的儿媳,亲手击碎了这场地位悬殊的爱情。

1991年12月,乐燕出生,没过多久,她在饭店当服务员的母亲,因为在公交车上偷窃,被判两年劳教,解教后远走他乡,而她的父亲,则因盗窃罪,永远失去接自己父亲的班成为工人的机会,一样出走他地。

从此,乐燕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的爷爷会带着她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奶奶每天在楼底的过道跳绳,让孙女在一边看。夏天时,上下楼的邻居有时看到他们家开着门,两个老人和一个女孩,围坐在客厅打扑克。

但老人终究无法取代父母。况且,当他们出门时,他们就把乐燕关在家里。这让她变得暴躁而阴郁,比如从窗台往外乱扔东西,一个人在屋子里大喊大叫。而父母未婚生育,乐燕是黑户。在中国,黑户数量已达1300多万,几乎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

对一个孩子来说,黑户的直接影响就是教育。乐燕一直无法上学。直至2001年,她10岁,才在社区的安排下走进附近的小学。

可学习并不顺利。贾老师是乐燕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她记得这个无心向学的大个学生,每堂课开始,贾老师都要站在讲台上点名,"乐燕呢,乐燕哪去了?"其他学生告诉她,乐燕在操场上。

贾老师很想帮她,可没法接近她,"她总是用很仇恨的眼光看我们"。

乐燕的爷爷当时有一辆三轮车。每天早晨,他骑车送她上学,下午放学再接回去。可三年级时,放学后,老师们经常看见她的爷爷骑着空车,满大街焦急地寻找。

2004年,乐燕从学校辍学回家。她13岁了。某一天,她离开了家,再也没有回来。

江湖 乐燕离家出走的这一年,她未来的"丈夫"李文斌也获得了自由——被放出了监狱。

李也是一个问题少年,出身农村。2003年,李的人生被一部手机改变。他的老表和几位朋友拉他到南京玩,还把偷来的1600元给了他。这让李文斌蹲了一年监狱,那年他18岁。

在李家原来住的地方,如今耸立着一座赭色的家具厂。整个村都消失不见。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公路碾过村庄。公路两边,田地被平整,村居被拆掉,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这一切起始于2005年,政府规划了"园区带镇"的发展战略,在城市扩张与经济增速的浪潮里,科创园比一个小村,更体现时代精神。

李家是第一批被拆掉的,城市修到了家门口,刑满释放的李文斌决定去城市闯荡。

第一次是应聘保安,人家看见他手上的文身就把他挡了回来。李文斌左手小臂上有一只雄鹰,这是监狱送给他的礼物。

"在牢里,看见他们都有文身,我就让他们帮我文一个。"牢房里啥也没有,一个狱友找来某洗衣粉的包装,将透明纸铺在洗衣粉的袋子上,用笔将老鹰描下来,然后覆在手臂上,用针沾着墨水,一点点扎进皮肉。

后来,李文斌听说当货车司机赚钱,又去考驾照。但文化水平低,交规只考了30分,补考两次都失败。

大路不通走小路。李文斌开始和兄弟们混社会。七八个膀大腰圆的年轻人,讨过欠账,看过赌场,当过打手。

但在李文斌的说法里,江湖似乎并不危险,一次,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说老板和人起了冲突,让他们赶紧过去。当他们赶到时,那两个人还在原地理论。"根本打不起来。"李文斌觉得没意思,掉头就回来了。

对这段时光,李文斌最愿意说的是"好玩"。兄弟们一起下馆子,K歌,吃夜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醉了一个眼神不对就要打架。

他开始频繁从家里要钱,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他要花掉6000块。家里的钱在父亲那,2002年受了工伤的父亲瘫痪在床,他便站在床头向父亲要钱。

2006到2007年,李文斌说那是他一辈子最舒服的日子,成天就是吃了睡,睡了玩。在他最快乐的那段时光,他碰到了日后的妻子——坐台小姐乐燕。

"她唱歌不好听,五音不全。"李文斌说。

"就算在坐台的小姐里, 她也是失败者" 离家出走后,乐燕在酒吧做过推销员,也在理发店打过杂,餐馆洗过盘子,足疗店当做学徒。她常常身无分文,有上顿没下顿,找不到地方住就在车站睡觉。还曾被人绑架到中山陵,幸好逃了出来。一次跟人吵架,背上还曾挨了一刀,留下伤疤。

后来,认识她的人再见到乐燕时,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孤独而冷漠的少女,而成了欢场上,一个汲汲于欢乐,向男人们大献殷勤的女人。

这是她的生存方式。

坐台小姐,无论是陪喝酒还是陪唱歌,"玩得开"都是最重要的素质。

"玩"的内容可以是明码标价,在南京酒吧街上的一家KTV,坐台小姐的出场费分为200、300、500和600四档。200只陪喝酒唱歌,300档可以让顾客适当的上下其手,500档的坐台小姐将身穿三点式,600档的将罩上完全透明的衣服,薄如蝉翼。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自来熟,还得懂得揣摩顾客的心意。如果小姐本身不漂亮,那就更难了。

乐燕就属于后者。她以坐台为生,却似乎算不得一个好的坐台小姐。

陈林(化名)就是这么觉得的。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加州就业发展局失业救济系统灾难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Solidot // visit site
加州就业发展局失业救济系统灾难
加州就业发展局花费了1.578亿美元升级了30年历史的失业救济金处理系统。救济系统原计划的升级预算是3500万,但你知道政府的项目很少会在预算内完成。但即便花费了如此多的钱,这个系统仍然没能正常工作。在正常情况下,救济系统每天要向大约80万失业者发放3300万美元的救济金。新系统于9月初正式上线,就业发展局官员兴高采烈的庆祝他们完成了出色的工作。紧跟着灾难发生了:首先,就业发展局称有5%(大约2万)的失业者受到了升级技术问题带来的影响;然后,受影响人数增加到了5万;接着受影响人数增加到了18.5万,最后是30万。加州劳工部部长Marty Morgenstern承认,拖延发放救济金"无法接受"。
    





Sent from my iPad

「网曝凤姐美国生活照:身材爆肥」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网曝凤姐美国生活照:身材爆肥」,与你分享。

   近日,有网友曝光了两张网络红人罗玉凤在美国的生活照。从照片中看出,凤姐身材明显发福。虽然已经久居美国,身型也有些走样,但凤姐爱阅读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即使乘坐地铁,也还津津有味地拿着一本《故事会》阅读。



原地址:http://163.fm/PGahl3m


Sent from my iPad

央视余姚水灾调查被撤稿 新闻管制带来二次伤害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央视余姚水灾调查被撤稿 新闻管制带来二次伤害

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49年以来最严重的水灾,当地政府通报,全市83万人受灾,未接到伤亡报告,但70%以上城区受淹多日,许多市民食物和供水缺乏。

虽然迄今水灾损失金额尚未有权威数据,但这场发生在经济发达,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位列第十一位的余姚的水灾,却让这座城市的脆弱暴露无遗,当地官方反应缓慢,救灾的无序,对言论的严厉控制,引发了民众的许多不满。

10月11日晚,宁波电视台记者在余姚市中心报道,称洪水已退,余姚已恢复正常生活。当地民众认为这家官方媒体粉饰灾情,强烈要求他们去受灾严重的街区报道,民众围堵记者采访车,一度与当地特警发生冲突。

10月15日上午,上千名余姚市民在市政府广场集结,抗议当地政府治灾不力,并要求余姚市委书记毛宏芳、市长奚明下台负责。

民众凿掉了市政府大楼外墙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中的"人民"两字。许多民众与维稳特警发生冲突,现场图片显示,有包括年轻女性在内多名当地民众被殴头破血流。

对民众的不满,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当晚在其腾讯微博上承认,政府工作有疏漏或不周,但表示疏漏在受淹停电情况下"在所难免"。

在这一背景下,央视的这一调查报道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到了当晚9点多,央视财经频道并未播出预告的这部调查新闻片,而是以娱乐节目替代,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法制日报》驻浙江记者陈东升在微博上评论说,"央视自己发微博预告,质问余姚为何不堪一击。结果,时间到了改播葡萄酒,害得我白等了一场。余姚治水一般,勉强60分,新闻攻关厉害,这么短时间内拿下央视,可打100分。有机会一定得介绍经验啊!"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个人微博上说,"稿子发表前,别到处嚷嚷。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都只能受内伤。"

曾在央视任职的《博客天下》主编石扉客也在微博上说,在央视新闻做监督节目时,连正常的节目预告都不敢做,就怕走漏风声被公关,他在《南都周刊》主持采写《起底王立军》一稿时,"交完版团队成员即全体关手机,连经营和发行部门都不知道半点消息,杂志上摊迅速脱销后才手忙脚乱组织加印补货。"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央视财经抢发预告,或是因为已知当地政府公关,或已经要被公关掉,所以提前预告,想把生米煮成熟饭,为了保证节目播出不得已的做法。只是没想到上级完全不理会舆论。

昨晚,一位央视内部员工对本台透露,的确是受到了浙江方面的政治压力,不得不临时撤下报道。除了电视报道无法播出外,《经济半小时》栏目管理层还被迫向合作网络媒体发出协商邮件,要求此前已经发给网站的"余姚水灾"调查稿已被"临时撤下",请对方不要转发网络稿件,如果已经发布,请"火速撤下"。

今天,本台记者从内部人士处获得了这份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公关撤下的电视调查片的文字稿件。

根据该报道,余姚是一个临海城市,多年来一直深受台风的侵扰,照理说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应急措施和预案机制,但是央视记者发现,这次台风过后,内涝严重的街道多为老街,排水设施都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造的,远远无法迅速排放积压而来的大量洪水。

余姚的舜水北路立交桥是余姚西环外侧的一个要道,从余姚市区去往上海和南京的话,必须要经过这里。菲特台风离开之后的第五天,桥下的积水,最少还在3米左右,舜水北路周边街道的水位依然有50厘米。

市民们告诉记者,他们遭遇的是姚江水倒灌和水库放水泄洪的双面夹击。他们质疑为何具有预排预泄能力的余姚水库,在明明知道台风来临之前没有提前放水,导致无法正常蓄洪。

四明湖水库、双溪口水库、梁辉水库、陆埠水库。是余姚的四大水库,台风来之前一直没有开闸泄洪,最终导致洪水自由式从溢洪道流出水淹全城。市民们反映,10月8日早上他们有的才收到政府发来的提醒短信,但那时早就淹了,预警成了马后炮。

余姚市至宁波的雨水经由姚江,至三江口与南面的奉化江汇合,再经甬江流入东海。所以,一旦下游的甬江河段泄洪不畅,必然会对余姚造成极大的压力。

此次姚江倒灌,很大一个原因是甬江,河道经常被偷排泥浆。今年4月,央视《新闻直播间》就曾曝光了宁波市企业普遍存在的偷排泥浆的现象,"强排能力不足"。

余姚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前茅,经济实力毋庸置疑。而就是这样一个富足的地方,在天灾面前的表现还是"不堪一击"。

对此,宁波市水利局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劳均灿解释说,余姚的防洪等级是50年一遇,而此次降雨量是接近百年一遇的。

他解释,由于水库有发电等"兴利"的考虑,在台风来临时,官方预判雨量为80到150毫米,局部200毫米,认为余姚四大水库有能力拦蓄洪水,因此并未安排水库泄洪。但是没想到的是,"菲特"台风在七八两日开始发力,在不到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300多毫米。

这些水库不仅没有起到拦截洪水的作用,反而它们原先储存的水和洪水一起都灌进了余姚城区。这时,政府才想到通知居民注意防洪,由于没有提前预案,各种通讯设施因为洪水浸泡多处停电,通信系统严重故障,余姚政府发现他们已经无法顺畅地把预警短信发给全市市民,就这样,许多市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洪水袭击,损失惨重。

劳均灿认为,随着城市化扩张速度加快,地下建设远远没有地上快,很多管线建设没有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河道、河湖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维护也一直没能跟上。此外,人口的聚集,城市规模的扩张来得很快,对水利的投入,与交通、通信等其它的基础设施相比,显得比较滞后。

此前因为打击谣言运动,已经有研究发现,余姚水灾的微博转发和关注相对少了很多,而由于新闻管制,深度的新闻调查无法播出,余姚水灾的这些经验教训,无法进入公共讨论,或将继续带来二次伤害。

当众多网友准备一睹浮出水面的余姚真相时,央视却突然潜水了,临时改成其他节目。网友诧异:说好的9点20分怎么没了?不过经此一变,熟谙舆情动向的网友们也顿然开悟:余姚大水真相基本大白天下了!播不播都没关系了。是的,你懂的!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Thursday, October 17, 2013

先于百姓逃跑!中国“裸官”报告推出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先于百姓逃跑!中国"裸官"报告推出

最新出街的《财经》杂志封面刊出重磅文章"中国裸官报告",揭示了裸官外逃细节并称金融业负责人已成为贪官外逃的重灾区。评论人士认为普遍的裸官现象传递出官员并不认同执政党描绘的蓝图。

(德国之声中文网)10月14日,最新一期的中国媒体《财经》杂志刊出了封面文章"中国裸官报告",详细揭示"中国裸官"的发展、外逃路径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章还指近年除国有企业负责人、中资驻外机构负责人和政府官员携款外逃,金融行业内负责人或主管人员外逃,成为贪官外逃重灾区。
该报告同时披露,公安部2006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公布时间,中国已陆续缉捕到外逃的经济犯罪嫌疑人320人左右,直接涉案金额近700亿元。而另一组数据更为惊人,据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研资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逃党政干部、公安、司法干部和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驻外中资机构外逃、失踪人员数目高达1.6万至1.8万人,携带款项达8000亿元" 。
近年常有超常举动的《财经》杂志,在该报告中大胆披露的数据让公众长期议论的"裸官"现象再升温。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多家中国官媒转载了该消息也实属罕见。今年5月末,香港媒体"凤凰卫视"在新闻早班车节目中曾援引"可靠消息",指中共反腐还将推出新举措,如正部级以上官员,如果有子女在海外留学,完成学业一年内必须回国,如果逾期不归,官员职位将会被调整;至2014年此规定将扩大到副部级官员;至2015年扩大到正厅级官员,以此来杜绝被公众诟病的"裸官"现象。该消息被转发后曾遭大面积删除,"凤凰网"也就此刊出报道失实的声明。
2010年中国媒体《成都商报》曾报道,最早提出中国"裸官"问题的中央党校教授林喆称中国有118万裸官,相当于每个省有4万裸官。她建议开除这些官员的公职。

裸官对执政党描绘的蓝图并不认同?

中国名博蔡慎坤就此发表最新博文,认为中国裸官普遍性和危害性,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可怕又危险的信号:这些了解中国国情的官员,对中国未来并没有信心,对执政党描绘的蓝图也并不认同。最好的解释是"官员们或许最清楚中国的现状和未来,他们先于老百姓之前选择了逃亡。"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楯向德国之声表示,中国"裸官"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既已出现,北京市前市长陈希同因贪腐获刑后,北京官场暴露出很多官员将子女或家人送至海外,在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法治蓝皮书》中曾指出:"46.7%公务员认为他们的子女可以拥有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其中县处级以上的官员超过50%。"
李楯认为中国目前的官员透过"裸官"现象也显示出他们毫无理想,且对现行体制毫无信心:"他们嘴里说一套,却把家人全部转出去。"

"中共当局不可能大面积清查裸官"

《财经》的"裸官"报告文章推出并相继被多家官媒转载后,有评论人士结合近期新华网的中央巡视组进入清查阶段新闻,认为王歧山有可能进入"打裸官"的阶段。近日新华网消息表示"历时3个多月,十八大后的第一轮中央巡视正式收官,并进入了最后的整改、'清算'阶段。"
对此李楯并不认同,他表示全面清查"裸官"就会触及中共当局的根本制度:"一定程度的清查是可能的,但想相当大面积的解决这个问题一点可能性都没有,他们也不会这样去做,这样做等于拆自己的台,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乐观了,这是一个根本的制度性问题。"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Wednesday, October 16, 2013

「7日谈:长春围城数十万人饿死」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7日谈:长春围城数十万人饿死」,与你分享。

  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按指示对孤立的长春国民党守军发动了近5个月的围困,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人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从被围困的第2个月开始,吃完树皮、草的城内百姓大量饿死,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城外野战军与国军之间的中间地带也聚集着大批想逃离长春的平民,但"禁止出城"的政策再次致民众横尸遍野,那些试图躲过关卡通过深草丛逃掉的民众鲜能成功。1988年10月18日,在长春解放40周年之际,长春解放纪念碑落成。

  1948.10.19 长春解放

  "围城"5个月 数十万平民饿死

  在长春市南湖公园内的西北角,矗立着一座高耸挺拔的解放纪念碑,以缅怀国共内战中为解放长春而献出生命的6508名共产党将士。

  历史不忍细读。在解放长春的过程中,丧生的更有数以十万计的平民。

  1948年5月23日,东北野战军(后来改名第四野战军)占领大房身机场,长春国民党守军与沈阳空中运输遂中断,自此至10月19日国军投降,共产党对国民党守军发动了近5个月的围困。

  彼时,共产党在东北的形势已十分有利。1947年12月,林彪率领东北联军发动为期90天的冬季攻势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5.6万人,收复城市18座,将国民党军压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互相不能联系的孤立地内,东北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全东的97%,解放区人口占东北的86%,全面歼击看似指日可待。

  不过长春仍是难啃的骨头。长春位于东北腹地,松辽平原中央,是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具重要战略地位。日占期间,日本关东军在此修筑了许多永久防御工事,国民党报纸称长春防御工事"坚冠全国"。

  守长春之国军是第一兵团,司令是抗日名将郑洞国,下设曾在印缅对日作战享誉国际的新七军和曾在台儿庄浴血抗日的第六十军,兵力10万人左右。围城的东北野战军则由肖劲光率领,兵力也是10万人左右,强打并无必胜把握。1948年5月中旬,林彪成立了围城指挥所。6月1日,林彪经毛泽东批准签发"东总"电,实行"久困长围"方针:堵塞一切大小通道,严禁粮食、燃料进敌区,严禁城内百姓出城,要使长春成为死城。

  行动随即展开。肖劲光统一指挥8个步兵师及1个炮兵团担负围城任务。自6月25日起,以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为范围划为封锁区,每五十米就有一个卫士拿枪守着,铁丝网圈成的哨卡处只留下一个窄窄的出口,出口处设有重兵把守。铁丝网外面还挖了两米多深的壕沟,灌满水,壕沟外面还有密布的雷区,总体方针是禁止粮食、燃料、蔬菜等一切生活必需品运入长春,禁止难民出关卡。

  城内百姓的噩运随之而来,当时没人料想围城会有5个月之久。从围城的第2个月开始,城里存粮已空,饥饿开始在长春的街头蔓延开来。物价飙升700倍,几个大饼能换回大姑娘。民众杀光猫狗老鼠之后,杀马来吃。马吃光了,树皮、草也被抢光。大街上全是横尸,收尸队边检边往车上扔边说要喂狗。人吃人、卖人肉等惨剧开始涌现。一位母亲实在不忍孩子受饿,掏一块大洋雇人将孩子掐死。

  守军自然为城内无粮着急。最初,长春守军还禁止居民出城。7月下旬,蒋介石致电郑洞国,从8月1日起,疏散长春哨卡内人口,只准出卡,不准再进,减少粮食消耗。

  但一方准出,一方禁出,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推上了第一线。被国军放出城的大批难民,卡在国军守城线和共军的围城线之间的腰带地段上,进退不得。

  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野地里。南京《中央日报》在一篇《长春防守经过》中写道∶"据最低的估计,长春四周野地里,从6月末到10月初的4个月中,前后堆积男女老少尸骨不下15万具。"

  据张正隆《国共东北大决战历史真相》引述一名围城共军的描述: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

  想从围困线逃出去更是一种妄想。居亲历者"英子"回忆,当时其一家5口就被夹在两道防线之间,到处都是明晃晃的刺刀和无情的喝斥。饿晕了的一家试图爬卡子,发现草丛里一个接一个的死尸,臭气冲天。跟在英子爹娘身后的年轻妇女因怀里的孩子大哭被发现,密集的枪响随之而来,妇女慌了神一把捂住孩子的嘴按进河水里。枪声还在热热闹闹地响着,孩子却没有丁点声音了。她一家5口也只好退回去。

  9月9日,林彪等人给毛泽东发了一个长春的现场报告:……饥饿情况愈来愈严重,饥民便乘夜或于白昼大批蜂拥而出,经我赶回后,群集于敌我警戒线之中间地带,由此饿毙者甚多,仅城东八里堡一带,死亡即约两千…………不让饥民出城,噎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的。饥民们对我会表不满,怨言特多。说,"八路见死不救。" [详细]

  改变终于到来。9月11日,解放军东北军区给第一兵团发出《关于开放长春难民出城的处置》的指示,对长春难民一律放行。

  长春围城期间究竟死了多少人已无法统计,各种史料统计数字从20万-65万不等。解放军中校张正隆在《雪白血红》中称死了27万(城内12万、城外15万);日本媒体的估计为20-30万人;1975年被释放的战犯段克文在《战犯回忆》一书中说,长春围城饿死了65万。龙应台在所著《大江大海1949》中认为,饿死人数确实有六十万左右。有学者评价,"长春围城战"是二十世纪最惨重的战争灾难之一。

  抛却纷争,死去的人已然死去。"伟大胜利"走进历史教材,"和平解放"走进官方宣传,唯有数十万计的魂灵,在等待一个像样些的栖息地。(据《国共东北大决战历史真相》、《战犯回忆》、《温故》、共识网、凤凰卫视、人民网等)

  1962.10.20 中印边境战争打响

  中国获胜主动后撤 9万平米藏南地区让于印度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向侵入我国领土的印军发起自卫反击,揭开了历时仅一个月的中印边境战争的序幕。

  战争的根源在于边界争端。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最大争议在东段,主要指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印度全部占领;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中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中国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

  一切的起源在于麦克马洪线。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并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北洋政府签订。其走向起自不丹和中国西藏交界,沿喜马拉雅山麓分水岭和山脊线直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多次表示不予承认。

  1960年周恩来访问印度,试图同印度签署边界条约。在他提出的三条和平倡议中,其中一点是如果印度接受中国在西段的现控制线,中国就准备接受麦克马洪线。

  问题的焦点在于印度连这个也不接受。在占领东段藏南地区的现实下,印度就西段阿克赛钦地区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企图两块就要,拒绝同中国签署边界条约。

  1959年,拉萨发生动乱,达赖等西藏部分宗教领袖逃往印度,得到印度官方庇护。1962年4月起,印度在中印边境推行更大规模的"前进政策",步步向中国纵深进逼。

  自称"想了10天10夜,没想通为何印度来搞我们"的毛泽东决定教训一下印度,于1962年10月决定实行自卫反击作战。10月6日,毛泽东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对歼灭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作了具体部署。

  整个战争分为两段,且很快见胜负。10月20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奋起反击。在西段,迅速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43个侵略据点;在东段,赶走了侵入克节朗、达旺等地的印军。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绝。

  11月中旬,印军再次在中印边境地区向中国发起新的军事进攻。解放军从11月16日至21日先后击退了侵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里米金地区的印军,并挺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整个反击作战歼灭印军8700余人,其中生俘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解放军损失722人。这一仗致印度全国震惊,印度总理尼赫鲁慌忙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战争史上最为奇异的一幕出现了。11月21 日,待尼赫鲁摆开拼命的架势时,已取得胜利的中国政府做出了一个令人咂舌的决定——单方面主动停火和主动后撤:对于"麦克马洪线"继续保持不予承认,主动撤回当初的实际控制线后方20公里。

  关于为何中国撤军拱手相让藏南,学界有诸多猜测。有学者从军事角度认为青藏高原地型不利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中国不敢再深入;有学者从国际政治角度称毛泽东此时战略中心在台湾,唯恐战争规模超冲突起因需要,引起美国介入和台湾在此时反攻。有学者从作战原因表示,取军事行动本身是为了吓阻印度以逼使尼赫鲁入谈判桌协谈领土争议并维护西段边境稳定,并非要入侵印度。不一而足。

  周恩来对原因做出了唯一明确的回答。在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 《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 中,其在回答第六问"我们打了不退行不行?"时表示,我们付了血的代价是为了争取人心,显示正义,而不是要用武力来实现我们的领土要求。

  毛泽东对中印战争的看法则显得更具"快意恩仇"的意味。他称中印战争中国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不过印度似乎并未领情,在中国军队后撤后,印军再次向北推进,很快侵占到战前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并于1987年正式在此建立了"阿鲁纳恰尔邦"。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当年曾表示,如果少了藏南这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便不再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丢失这块国土,就变成当代的李鸿章。 [详细](据凤凰卫视、中华网、环球网、凤凰周刊、大众日报等)

  2001.10.14 张学良逝世

  晚年谈西安事变态度复杂

  2001年10月14日,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逝世,按生前遗愿,在檀香山神殿之谷纪念陵园,他与去年过世的夫人赵一荻同处安葬。当时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在内等在内的党报官媒,均在张学良逝世的报道中冠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的称谓。

  作为发动西安事变的传奇人物,有关张学良的报道汗牛充栋。笔者不再费口舌,仅从中挑选三点争议颇大的话题探讨。

  一、9.18事变,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么?

  可以肯定的说,是张学良自己下的命令,蒋介石第二天才得知。

  1931年9月18日,约2万名日本关东军借口维护南满铁路的特权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东北军接张学良命令未作抵抗。旋即,张学良带领东北军约40万人撤入关内。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全境。

  张学良晚年多次(1990年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1991年5月在纽约曼哈顿中城贝公馆接受采访、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历史》等)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蒋介石。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当时蒋介石已死去十余年。

  以1991年5月在纽约接受采访为例。当时有记者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1985年12月25日,张学良85岁时看大陆电影《西安事变》。陪他一同看电影的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事后还原:"对大伯来说,电影不能看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有青光眼,基本上是靠听的。看了他说,那个'张学良'好像和我不像啊。"

  背了无数年黑锅的蒋介石实际上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9点至10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他于当晚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与其不战而亡,不如战而亡,以存我中华民族之人格。"。

  二、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西安事变使被困陕北、身处绝境的中共获得休整和壮大的机会。

  至于张学良为何发动事变,其本人一生都未给予正式解答。知名历史学者杨奎松曾根据大陆、台湾、俄罗斯、美国的原始答案写过厚厚的一本《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后杨奎松经与其它学者探讨修订,提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因是,张学良想西北称王,以抗日为由"倒蒋"。

  张学良其实早有倒蒋之心。据哈佛燕京学社档案,国民党早期领导人胡汉民为报蒋介石软禁、致其失权之仇,在获释后到处奔走,秘密串连勾结各地军阀反蒋,张学良作为实力人物自然是拉拢对象。1934年初,胡汉民向李宗仁透露联络张学良的计划,张学良答应胡"为将来北方之主动"。

  待张学良到了西北后,心思就更坚定了。张学良一直处心积虑保持实力。但东北军进驻西北负责围剿红军后,被红军歼灭了两个师,蒋介石随即取消了这两个师的番号,并拒绝张提出的抚恤阵亡师长的请求。张因此怀恨在心,认定蒋借红军之手消灭他的私人武装,准备与蒋介石武力摊牌,在西北称王,重温"三分天下有其二"(这是他获释后接受传媒采访、缅怀当年的辉煌时说的话)的昔日风光。为此其与中共秘密建立了联系,当然主要是为了获取苏联的援助。

  中共自然希望实现"西北大联合"计划,以为自身发展求得一个宝贵空间。双方经过几次试探性接触后,张学良期间甚至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但最终因苏联记旧仇(老帅张作霖抄过苏联的大使馆,少帅张学良更为中东路同苏联开过战)予以拒绝。 [详细]

  不过合作还是进行着。双方8月成立"抗日反蒋"为号召的"西北国防政府",推张学良任这个"政府"的"主席"兼"抗日联军总司令",由中共任副职;并于1936年9-10月间两军共同组成"西北抗日联军"。张学良得到"国际援助不成问题"的承诺。

  此时苏联变卦了。通过两广事变认识到蒋介石实力的斯大林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扶植反蒋势力推翻中国政府的计划,指示中共与蒋介石重新示好,联合抗日。中共次日便决定将"抗日反蒋"的口号改为"联蒋抗日",但并未告知张扬。

  之后就是蒋介石督战被扣押的历史了。张学良没想到的是,遭到苏联在内的国内外舆论一直批评。失去靠山的张杨被迫将"革命"改为"兵谏",亦即由原来的"反蒋独立"改为"逼蒋联共" ,并最终被迫同意放蒋。

  三、张学良后悔发动西安事变吗?

  总体来说,张学良幽禁期间虽然三次向蒋介石表达"后悔"之意,但事实上,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心态很复杂,并不能简单说其后悔或者不后悔。

  说张学良"后悔"的主要有三个出处:

  1956年11月,张学良出于蒋介石的要求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称"坐收其利者,反为共产党耳……致良酿成巨祸,百身莫赎,中国今日之浩劫,不悉祸延何日。……"这是张学良首次对表露出"后悔"发动"西安事变"。

  1957年4月,张学良又写出了《杂忆随感漫录》做进一步反省。在这份回忆材料中他明确说:"在中国共产党问题上,中共包藏祸心,别有所图,声东击西,借题发挥,多数人被其炫惑——我亦包括在内。今日证实总裁高深远见,别具慧眼,超人之上。"

  接下来的1958年,张学良再写《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在该文中,张学良声称自己过去"受了欺骗,受了愚弄,受了利用",已经"彻底觉醒",因而要"竭尽绵薄,现身说法,对共产主义者实行口诛笔伐"。

  但多数学者认为张学良在回忆材料中表示出"悔意"可信度并不高。对于上述张学良回忆材料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过程中蒋介石和蒋经国对内容的干预甚至直接删改,杨天石教授的《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回忆录》和杨奎松教授的《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材料的比较与考察》两文曾做过详细的介绍,应该说,虽然这两份材料中对西安事变的事实介绍大体属实,但其中的"忏悔"部分,恐怕不是张学良的真实想法。他自己也在日记中说:"如此文字允许公布,我则今后为一反共战士矣。"显然有不情愿之意。

  恢复自由以后,张学良的言论开始与其在软禁时期的言论大相径庭。

  1990年,张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组采访时说:"我为了停止内战,全国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我没有错。也许方法欠妥。"

  1995年,张学良九十五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西安事变之事。"

  从不同的表态可以看出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复杂的。他曾对一位朋友:"这要我如何回答呢?如果我说是受共产党的欺骗,显然是骂自己糊涂;如果说我是一时冲动,显然是骂我自己无能;如果说是老先生(指蒋介石)该被扣留,显然表示我还没有承认错误,与我当时亲自护送老先生回南京的心愿不符。所以,我绝不能见记者,因为我怎么说都不行。"

  恢复自由身的张学良始却终未回大陆。在晚年对唐德刚的口述中,他罕见地透露出一丝遗憾:"我最近我自己发现一个事儿,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时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据《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日记》、共识网、《西安事变新探》、凤凰卫视、)

  2010.10.16 "我爸是李刚"撞人事件发生

  舆论极度关注 案件草草结束

  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辆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

  该肇事者被拦下后不但没有关心伤者,且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局副局长。现场有多名学生闻到李启铭身上有浓烈的酒味,李启铭随后被警方带走。

  10月19日,肇事者父亲李刚想用五六十万庭外和解,但受害者家属表示拒绝庭外和解,要求公正审判。

  21日下午,李启铭的父亲李刚接受央视独家专访对儿子所为表示"很痛心、很内疚",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已。"但有部分网友指出其在作秀。

  事故调查并不顺利。事故发生后警方调查事发现场未发现明显刹车痕,无法计算车速。11月1日晚,陈晓凤家人收到《鉴定结论通知书》,称肇事车碰撞前的行驶速度为45-59公里/小时。陈家代理律师张凯认为官方在回避车速问题,提起重新鉴定,但公安机关在可以提起重新鉴定的三天时间内已经将案卷移送检察院。

  11月1日晚,张凯律师被其律师所主任谈话,要求其中止对此案的代理。

  11月5日,陈家与李家签订"刑事谅解书",李家赔偿陈家46万元,协议中规定"双方不能再联系,不能接触记者"。陈家随后与代理律师张凯解除合同,张凯也被律师事务所解雇。与此同时,原本大量报导事件的媒体和报纸基本上都停止了有关消息的报道。

  11月14日夜至15日凌晨,原陈晓凤家属代理律师张凯在北京市的主干道上遇袭。

  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这引起了国内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有网站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同时恶搞新歌《我爸是李刚》也相继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张洪忠认为,"造句行动"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

  该案当时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评论称,此事引发中国4亿网民的怒火,因为这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展示了官员子女的傲慢,"他们认为自己犯了任何错误,或者犯了罪,都可以随意走开。"

  2011年1月30日上午9时,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启铭以交通肇事罪被判6年有期徒刑。法庭鉴于李启铭认罪态度较好,其亲属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酌情从轻处罚。(据维基百科、环球网、新京报、南都周刊)

  2008.10.14 中俄黑瞎子岛举行界碑揭牌仪式

  4300多公里边界线全部确定

  2008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将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黑瞎子岛西侧一半的岛屿将归属中国。这意味着中俄长达四千三百多公里的边界线将全部确定。

  中俄两国边界谈判经过了4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第一次谈判始于1964年2月持续了半年时间。第二次谈判始于1969年10月,后因珍宝岛事件而终止。

  1989年邓小平提出"结束过去、面向未来"后,中苏关系全面回暖。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戈尔巴乔夫签署《中俄国界东段协定》,确定了国界勘分的主要原则是,以通航界河主航道中心线、非通航界河水面中心线为依据。中国就此承认放弃江东六十四屯治权。

  1994年9月3日,中俄罗签署《中俄国界西段协定》。2001年7月16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根据条约第六条,中国法律上承认唐努乌梁海为俄罗斯领土。

  2004年10月14日,中俄签署《中俄关于两国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该协定,中国恢复黑瞎子岛西半部分的主权,获地174平方公里。俄罗斯保留大乌苏里岛(黑瞎子岛)东半部分。

  1948.10.17 电影《三毛流浪记》拍摄

  "三毛"变身旧上海被压迫者

  1948年10月17日,据中国漫画家张乐平"三毛流浪记"漫画改编,电影《三毛流浪记》拍摄。从此,其主角"三毛"通过小人书、电影等方式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三毛"是张乐平1935年抗战期间创作的漫画形象,最初主要目标是要过孩子们的眼传递抗日战争为中国带来的祸害。他想表达对上海年轻灾民的关心,特别是对街头孤儿。

  随着各种抗日结束内战爆发,三毛的遭遇被共产党赋予"尖锐地嘲笑和讽刺了解放前旧社会的黑暗"的新涵义: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衣食无着。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

  文革期间,张乐平受到迫害,被迫搁笔。文革后期,他从《解放日报》社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1977年6月1日,阔别十年后,三毛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

  1989年,以"三毛"为笔名的台湾著名女作家陈平千里来沪寻找张乐平,认他为"爸爸",被传为文坛佳话。1991年1月,三毛在台湾自缢身亡。消息传来,他欲哭无泪,那个时候他已身患帕金森症,手一直抖,画出来的形象已面目全非。在一夜未眠之后的清晨,他爬起来走到画桌前,屏着呼吸,颤抖的手捏住毛笔,以极慢的速度在纸上写下:"痛哉平儿"(注:作家三毛本名陈平)。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张乐平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2岁。(据新民晚报、新华网、中漫网)

  *版块说明:《历史七日谈》每周四刊出;网易新闻客户端为您撷取历史上的今周,几个人物和他们的一些人生细节,重温往事,重怀旧颜;本期为历史上的10月14日-10月20日。*



原地址:http://163.fm/2mGGiUR


Sent from my iPad

「美国政府"关门"危机宣告解除」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美国政府"关门"危机宣告解除」,与你分享。

  据外媒报道,美国众议院当地时间周三晚间,对美国参议院提交旨在解决美国目前债务违约危机和政府停摆问题的议案进行投票。最新消息显示投票已经结束,众院通过了这一方案,以结束政府关门局面,提高美国债务上限。

  这份由美国参议院提交的议案中,将同时解决政府"关门"与美债违约"大限"两大问题,决定为联邦机构提供运营资金至2014年1月15日,提高债务上限的时限将持续至2月7日。

  此前的参议院投票中,两党议员以81票赞成、1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该议案,议案没有包含试图"推迟"或"废除"奥巴马医改法案核心内容的条款,这意味着医改法案在两党本轮博弈中得以"幸存"。议案还指示参众两院组成由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帕里•穆雷与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保罗•瑞安领衔的跨党派预算委员会,就政府长期预算问题展开谈判,最迟在今年12月达成协议。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参议院投票通过该议案后曾发表简短声明,呼吁白宫必须重新赢回美国人民的信任。另据报道,此议案一旦在美众议院通过,则经总统奥巴马签署即可生效。

  (原标题:美众院投票通过方案 重启政府以及提高债务上限)



原地址:http://163.fm/GM7dZvO


Sent from my iPad

分享网易图集「北京群租房现状 床铺紧靠站人难」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图集:「北京群租房现状 床铺紧靠站人难」,与你分享。



原地址:http://163.fm/N13Hinv


Sent from my iPad

Saturday, October 12, 2013

BBC:李小琳否认收受巨额好处费引网民议论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BBC:李小琳否认收受巨额好处费引网民议论

李小琳发表声明,回应苏黎士保险好处费传闻。

前中国总理李鹏之女李小琳发表声明,否认在苏黎世保险入股新华人寿的过程中因牵线搭桥而收受1690万美元好处费。

李小琳现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英国每日电讯报此前报道,李小琳曾作为中间人帮助达成苏黎世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巨额秘密交易。而苏黎世保险则提供了1690万美元的好处费。

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新浪官方微博"静水深流_中电国际"在星期五晚发表微博说,受公司董事长李小琳委托发表声明。声明称"李小琳未与任何保险公司有个人来往,也不认识什么保险公司的人"。
声明否认

声明说:"网上关于其涉及什么保险交易的谣言,纯属恶意卑劣的中伤"。

这个声明还说,"其本人保留追究造谣者、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李小琳在1995年把苏黎世保险公司高管介绍给了3位中国商人。这3人在中国最大的私人保险公司新华人寿拥有控股权。

随后,1690万美元存入了巴哈马群岛一离岸的瑞士信贷户口上,作为回报。3人同意向苏黎世保险出售接近四分之一的股权。

来自苏黎世保险公司的款项之后被用来贿赂中共高层官员。苏黎世保险后来从新华人寿保险中获得巨额利润。

据中电国际官方微博介绍,中电国际于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和电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海外投融资和资本运营。

中电国际的微博引起了众多网民评论,目前该微博上已有1200多条评论,2200多条转发。不少网友称,这件事令人想起了因腐败丑闻而下台的前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

认证名为北京市锋锐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刘晓原律师"评论说,"总让人想起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为刘铁男的辟谣。"
网友评论

"作家-天佑"说,"我支持你们辟谣,我相信你们那位有道德有能力的美女董事长不会干缺德事"。但他亦表示,事件令他想起了罗昌平举报刘铁男时国家能源局的辟谣。

网友"楚之歌者"说,"没有'个人'来往!那是咋来往?"网友"可可通讯社"则说,"转发。本来知道不多,这下都知道了。"

另一位网友"杨国英"则表示,所谓"静水"就是静水发电的意思。表面风平浪静,水面如镜,水底波涛汹涌,凶相环生。

"拉轰SS"表示:李家罩不住只是时间问题,电力这块肥肉多少人盯着啊…

网友"有-陶"说,"这么多微博没删,有点意思"。网友"晴晴姑姐"说,"这个官微头像血淋淋的,很应啊。同学们都站起来吧"。

网友"132卡拉"则表示,"支持李小琳起诉对方造谣罪,以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还真相一个公平"。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晨枫:关于犹太人的聪明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晨枫:关于犹太人的聪明

于时语写了一篇,很有意思。

个人对犹太人的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一直很感兴趣。说起来,还有刘亚洲大作家的一份功劳。他的几篇报告文学把我的胃口吊起来了。当然,现在回过头去看看,他的很多东西是错误的。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犹太人就族群而言,确实比很多族群更加聪明、勤奋,更加致力于保卫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单独挑几个人出来,所有民族恐怕都有足以匹敌犹太人的强人。但用族群平均来说,很少有族群能和犹太人相比。说这话可能要遭砖,但这是事实。但这个事实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现代犹太人是经过两千年历史筛选的,而其他族群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筛选过程。或者用上马、中马、下马来做比方,犹太人只剩下上马了,而其他族群还是上马、中马、下马齐全的"原生态"。另一方面,北美华人中,尤其是受过高度教育的职业阶层,这些也是高度筛选出来的,和犹太人正好有一拼。

犹太人的教义是在第二圣殿时代形成的。在被尼布甲尼撒赶出以色列、流亡巴比伦期间,犹太人形成救世主弥赛亚的概念,上帝派摩西把犹太人带出埃及,就一定会再派救世主,把巴比伦的犹太人带回以色列。波斯王塞流士打败巴比伦,容许犹太人回归故里。但只有一部分坚决要回归以色列的犹太人回去了,其他人留在巴比伦,以后逐渐消失在主流族群中。这也是犹太教义完整化、系统化的时代,从原始宗教进化为一神教。在罗马时代,犹太人爆发大起义,失败后被赶出圣地,流落到世界各地。当然,罗马时代的世界各地就是罗马帝国疆界所及的范围,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北非到中东,更远的远方是蛮荒之地,犹太人也不去的。

没有了祖国的犹太人为了保持民族特质,必须要做到两件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文化传统,二是在思想上传承宗教。犹太教与犹太文化的关系远比基督教与欧洲文化的关系紧密。与中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不同,犹太人对血统也比较重视,不轻易通婚。犹太血统、犹太教义和犹太文化是犹太性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欧洲民族和文化本来就千差万别,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是"外来"的,寄生的,不可能做到犹太性那样的三位一体。

犹太人对犹太性的坚持来自于对犹太教中"上帝子民"的信仰。既然自己是高于"别人"的族群,当然不能轻易冲淡血统。为了在文字和书籍还是奢侈的时候传承宗教,犹太人在巴比伦时代就特别重视口头背诵经书,这是犹太人特别重视教育的历史缘由。另外,犹太教义分为《托拉》和《塔尔穆德》两部分。《托拉》相当于圣经旧约,这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经书,是不变的。但《托拉》和所有宗教经书一样,总是有含混和语焉不详的地方,留有很多解释的空间。这就是《塔尔穆德》的作用了。《塔尔穆德》是犹太教拉比经年累月积累的对《托拉》的解释,从巴比伦时代就开始了。当然不是谁的什么解释都收入《塔尔穆德》,而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公认这样的解释后,才收入《塔尔穆德》。换句话说,《塔尔穆德》的内容是经过相当的辩论和论证。这是犹太人思辨传统和尊重规则传统的缘由。对于"正统"犹太人来说,奇技淫巧或者财富都是浮云,塔尔穆德研究才是正道。当然,偏离正统的犹太人也很多。

在犹太人被驱离以色列的早期,除了背井离乡,犹太人的遭遇并不特别悲惨。那个时代还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原始宗教的排他性也不厉害。但是罗马帝国在残酷镇压基督教几百年之后,终于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改奉基督教为国教。这是欧洲有系统的反犹主义的开始。

耶稣提倡的其实是犹太教的拿撒勒派,并非独立与犹太教的单独宗教,耶稣传教的人也都是犹太人,地方也大体在现在的以色列,尤其是死海到加利利海地区。但保罗把基督教义重新解释,强调基督教不仅面向犹太人,而且面向所有人,并身体力行,积极传教。这是基督教在欧洲(其实是罗马帝国治下的疆域)和北非的开始。

不知道是出于证明"谁最革命",还是用新兴基督教统一人民思想,罗马帝王开始系统反犹,上行下效的结果是犹太人遭到全面压迫。罗马帝国覆灭,中世纪维系欧洲的唯一纽带是教会,犹太人的苦难加重。文艺复兴后,政教分离,但民族意识觉醒,犹太人"非我族类"的特质再次成为靶子。不仅在政治上受压迫,在文化上受歧视,犹太人也被禁止从事当时认为高尚的行业,主要是农业、牧业。犹太人不许拥有土地和牲畜,这基本上就把犹太人逐出了主流社会的常规上升通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志不坚定的犹太人早就悄悄与当地人同化了。剩下的首先是对犹太性高度认同的人,其次是在生活技能上超凡卓绝的人。生活技能不杰出的犹太人最终也经常不能坚持其犹太性,被同化了。另一方面,犹太人擅长思辨和钻研的传统使得他们成为能工巧匠和律师、医生、商人,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在中世纪直到工业革命之前,都属于边缘职业。犹太人从事金融也是由于基督徒不能房贷赚取利息的基督教义而认为产生的边缘职业,在中世纪欧洲人看来,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和城市的清洁工同属卑贱、下流但必不可少。

犹太人聚居的地方几经迁徙。早期犹太人大多聚集在意大利和伊比利亚半岛。罗马覆亡之后,意大利的犹太人被驱赶到蛮荒的日耳曼尼亚,也就是今日中欧。伊比利亚的犹太人则在入侵的北非穆斯林(摩尔人)的庇荫下有了一个黄金时代。中欧逐渐发达起来之后,犹太人被继续向东驱赶,到达东欧,主要在波兰、乌克兰甚至更往东的俄罗斯腹地。不知道是东欧人、沙俄人的"纯朴"还是什么原因,或者单纯是廉价、熟练劳动力的缘故,东欧、沙俄犹太人从事农业的很多,但还是长工多、地主少。19实际东欧、俄罗斯也爆发大规模反犹暴行,大批犹太人逃离,然后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大动荡,这是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第一波。二战中纳粹暴行直接触发了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第二波,以色列建立了。

另一方面,欧洲反犹传统也变相逼迫犹太人退缩到自己的小圈子。犹太人成为有钱无良的贱民,与外族人通婚的渠道在相当程度上被堵死了,变相保证了犹太血统的延续。一个反例就是中国犹太人。他们是怎么来的有各种说法,但不争的事实是,开封犹太人存在至少1000年了,但现在基本上踪影全无,基本上都同化了。犹太人无良当然是反犹主义偏见,但犹太人的有钱确实有目共睹。很多欧洲城市都有犹太区,这些区经常被国王或者市政当局限制得很死,地方窄小,墓地尤其拥挤。但如果把犹太区的房子和周围相比,不难看出他们的富庶。犹太人感觉不公,当地人感觉不义,这样的双向偏见迫使犹太人只有加倍努力,取得超常成就,才能保证自身和族群的生存。简单地说,犹太人的聪明不是天生的,是在严酷的环境下努力得来的,这是生存的必须,就像水上长大的人必须擅长游泳一样。

犹太人历史上从来不以骁勇善战著称,但在生存危机的重压之下,新生的以色列展现了令世界乍舌的战斗力。小小的以色列在阿拉伯的海洋中生存了下来。换句话说,犹太人的武士精神和战斗力也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但在另一方面,以色列之外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美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这里,犹太人祖辈被迫捡起来的职业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高尚和高收入职业。犹太人从事好莱坞和百老汇最初也不是因为这来钱快,影响大,而是因为这是高尚人所不齿的戏子职业。但金钱和媒体加在一起,美国犹太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不成比例。好莱坞描述犹太人苦难的电影千千万,但描述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压迫的题材就不用费心找了:没有。对于从电影、电视了解世界的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个没有也就意味着不存在。

与此同时,美国犹太人把持了社会上层,生活优裕,不再有祖辈那样的艰难,也同步失去了追求杰出的动力。不管犹太人在学业上的成就滑坡是否有Ron Unz所说的那样程度,犹太人的聪明会越来越退步,这是犹太人生活越来越优裕同步的。没有人天生就勤奋。应该这么说,没有人天生会因为这是一件应该做的是就勤奋,但对于喜欢做的事(比如玩耍、泡M),这就不觉得累,因此也谈不上勤奋。天才勤奋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勤奋,而是因为这恰好是他们最喜欢的事情,不让他们做简直就是体罚。对于犹太人也一样。还有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战后第一代日本人的勤奋是传奇式的,现在的日本人就没有了那样的勤奋;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美国人(还有加拿大人)的勤奋和吃苦也是惊人的,现在的样子大家都看到了;德国人勤奋吗?和希腊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相比,当然还是勤奋的,但只要看看大街小巷白天黑夜喝啤酒、啃猪蹄的人,就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了。如果不是有周围一大堆比德国人更不勤奋的人,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压垮德国是一个时间问题。

那对于中国人呢?也是一样。我最烦有人说"中国人天生数学好"。哪有的事?都是啃吃啃吃勤奋出来的。中国人读书也一样。我们这一代,不管是在国内,还是移居国外,都是从艰难中走出来的,不勤奋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但勤奋的目的不是为了永远勤奋,而是为了安逸。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同样"有罪"。如果我们这一代"成功"了,下一代继续"成功",几代人之后也会贪图安逸吗?这是肯定的。

—–

美国犹太人的智力退化?

虽然亲以色列势力群起反对,奥巴马依然提名有"反犹"之名的越战老兵哈格尔出任国防部长。这不仅证实奥巴马有意报复去年总统选举时以色列政*府公开力挺罗姆尼,也再次凸显美国犹太人势力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题目。

以色列以数百万犹太人口,能够在中东屡屡击败和长期抗衡三亿多阿拉伯人的敌视围攻,美国的全力支持是个关键因素。这不能不归功于美国犹太人的巨大影响力,以致有美国国会乃是以色列占领区的说法(哈格尔的"反犹"言论之一,便是胆敢在国会宣布他是代表内布拉斯加州的参议员,而不是以色列的参议员)。

一般人的解释,总是归结于美国犹太人掌握的巨大金钱财富。但是欧洲犹太人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财富,却丝毫未能阻止欧洲的反犹主义,以及纳*粹德国的种 族 灭 绝。犹太人在新大陆成功的真正关键,在于他们征服了美国"上层建筑"。

以三权分立的重镇美国最高法院为例,犹太人在九名大法官里就占了三分之一。再看把握美国经济命脉的联储局,1970年至今五名主席中四名是犹太人,按在任年数计算更超过95%。比较一下犹太人只占美国人口2.2%。

这些犹太裔大法官和联储局主席的个人经历,充分表明征服美国上层建筑的必经之路,是哈佛、耶鲁等常春藤名校代表的美国精英教育。而犹太人传奇的超常智力,是他们得以征服常春藤校园的本钱。查看一下美国各项诺贝尔奖的得主,可以看到同样超高比例的犹太人士。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奖,几乎成为犹太学者的禁脔。常春藤校园里的犹太教授、院长乃至校长,更比比皆是,展示美国犹太人的巨大智力优势。

亚洲移民后代挑战犹太人智力优势

然而近十多年来,亚洲移民后代开始挑战犹太人的智力优势。如同上一世纪前半犹太新移民挑战基督教白人一样,亚裔的智力挑战首先展示在中学教育界。新近一期《美国保守主义者》月刊登载发行人恩兹(Ron Unz,犹太人)关于常春藤大学招生政策排斥亚裔的长篇论文,得到《纽约时报》的引用。恩兹的分析引用了大量数据,证实犹太学生在与亚裔学生的竞争中明显落后。以下是若干例证。

美国每年通过竞赛选拔六名中学生组队参加国际数学奥赛。1970年代,美国数学奥赛队中犹太学生占44%,亚裔学生为零。到2000年代,这一比例逆转为3%比53%。2010年以来,美国数学奥赛队中尚未出现犹太学生,而亚裔占了72%的绝大多数。

美国每年的中学生物理奥赛优胜者,1980年代犹太与亚裔学生的比例分别是28%和23%。2000年代的比例是9%和46%。2010年以来,优胜者中81%是亚裔,犹太人只占5%。

由西屋公司发起、现归英特尔公司主持的中学生科学奖,历来获奖者中有七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所以有小诺贝尔奖之称,是全美最精英的高中科学竞赛。从1950到1970年代,大奖获得者中犹太学生一直在20%以上。2010年以来,亚裔占了大奖的64%,犹太人只占了7%。

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亚裔比例是4.8%,大约是犹太人的两倍略多,而上述中学学业尖子的亚裔与犹太人的比例,远远超过两倍。

最有说服力的是美国高中11年级PSAT(预备学术评估测试)统考,每个州得分属于最高半个百分点的考生获得全国荣誉奖学金入围提名(NMS semifinalist)。有25个州公布这些入围名单,据此统计,近年来入围者中亚裔占28%,而犹太学生只有6%。

对比三四十年前犹太学生的压倒性优势,恩兹形容近年来的趋势是"犹太学业成就的崩溃"。很难说犹太人的"先天智力"开始弱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上世纪早期到达美国的大批犹太新移民,他们第三、四代后裔的"工作伦理"和学习动力开始退化。

正如《纽约时报》新近的有关讨论指出,虽然亚裔中学生的学业成就明显高出了犹太人,在美国"上层建筑"的上升通道──常春藤校园里,犹太学生的比例还是高出亚裔许多。这一不公平的情况,显然与犹太人目前在美国上层尤其舆论传媒界的优势有关。

但是只要美国精英教育坚持"凭才取人"(meritocracy)的原则,犹太人的学业成就退化迟早会牵累到他们在美国上层的影响力,并威胁到以色列的未来。而亚裔在美国上层社会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最后如《纽约时报》一年前特别报道:主导美国上层建筑是律师和经济学家,而不是科学家(国会400多名众议员中只有一名物理学家和一名化学家,其他大多律师出身)。亚裔需要急起直追犹太人在这两方面的优势。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金融时报》中共面临改革最后机遇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金融时报》中共面临改革最后机遇

在中国国际关系学院与京西古老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之间,坐落着一处隐秘的场所,这是中国唯一一处可以公开辩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垮台问题、而不用担心遭到报复的地方。但这处树木茂密的场所并不是某些由美国资助的自由派智库的所在地,也不是地下异见组织的老巢,而是中共中央党校校园。中央党校是为中国威权领导人培养精英人才的学校,官方宣传机构将其称为"党员党性锻炼的熔炉"。

中央党校创办于1933年,目的是向干部灌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后来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本人、近期被任命为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以及其前任胡锦涛,都曾担任过该校校长。为适应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该校近年来大幅调整了课程。学员们仍然钻研《资本论》(Das Kapital)和"邓小平理论",但同时也在课堂上学习经济学、法学、宗教、军事和西方政治思想。除了观看反腐纪录片和参加革命歌曲大合唱以外,这些中高级党员干部还学习歌剧欣赏和外交礼仪。

对一所旨在增强意识形态纯洁性的学校来说,更重大的改变是它扮演起了较为新颖的角色:知识分子可以在这里自由辩论,辩论的内容几乎没有限制。党校的一位教授表示:"我们刚与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党员举行了一次研讨会。他们问我们,在我们看来,党能执政多久,当党垮台时我们有什么应对计划。老实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在问这个问题,但这恐怕很难回答。"由于这位教授未获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的授权,因此他要求记者不要透露他的姓名。

自1989年"天安门事件"和苏联解体以来,人们就一直在问毛泽东领导的1949年革命的接班人能执政多长时间。此前曾有过不少关于中共即将垮台的可怕预测,但中共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茁壮成长,尤其是自十年前首次允许资本家入党以来。如今对这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最为贴切的描述或许是,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会,入党是商人拓展人脉和斩获利润丰厚之合同的最佳途径。

历史上一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要算苏联共产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PRI),前者连续执政69年或者说74年(取决于你以何种标准计算),后者连续执政71年、直至2000年才垮台。用不了五年时间,中共就将对这两者的纪录构成挑战。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威权体制往往走向民主,庞大中产阶级的出现将加快这一进程,而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后出现的放缓将加大这种转型的可能性。严重且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加上高度的腐败,可增加变革的动力。

如今在中国,上述因素全都存在。但包括中央党校诸多人士在内的一些政治理论家却辩称,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很特殊,目前仍在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威权体制垮台浪潮绝不会冲到中国的海岸。而包括有影响力的中国知识分子、杰出的西方汉学家、甚至开明的中共高级官员在内的一些人士则相信:现在是共产主义时代的最后时日,如果不马上推行严肃认真的政治改革,中共就将被赶下台。

"千秋万代"

陈述是中共中央党校教党史、"党建"和毛泽东思想的教授,他的观点反映了党内高层的正统思想。尽管知识分子可以在党校内激烈而自由地交流思想,但外国人未经特别许可仍不得踏入该校校园半步,这一规定令人想起该校的存在还是国家机密的时代。陈述大方地同意了英国《金融时报》在与颐和园一街之隔的一家茶馆采访他的请求,但当被问及对中共的未来怎么看时,他显得有些不耐烦。

陈述表示:"你的中国危机论的框架都是西方的。"他的语气明显让人感到,"西方"是一个贬义的字眼。"毛泽东领导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怕压力,越压越团结,越有凝聚力,越能创造奇迹。"

中央党校教授林喆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研究中共如何解决党内的腐败问题。在同一家茶馆里,她乐观地预言道:中共将在2049年时庆祝执政100周年,而且就像中国老话说的那样,中共准备"千秋万代"执政下去。但林喆和陈述也都警告称,体制内各级组织的腐败成风威胁到了中共的合法性。林喆表示:"当然,(这个问题是)很危险的。所以江泽民当时提到的是关系到亡党亡国的问题。不反腐败,会关系到亡党亡国的。"

威权的弹性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1992年出版的著作《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中辩称,西方的自由民主代表着人类政府的终极形式,是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佐证了他的论点。美国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数据显示,1900年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竞争性的普选制多党政治,仅有约12%的人生活在可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民主制的政体下;到21世纪初,在全球192个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中,有120个属于选举制民主国家,全球有60%的人生活在经民选上台的领导人的管理之下。

目前任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高级研究员的福山表示,他相信中国将走上其他大多数国家走过的道路,很可能是通过渐进的自由化来最终实现民主。他说,如果这没能成为现实,那么爆发"阿拉伯之春"中出现的那种民众起义也是可能的。

福山表示:"中国的政治模式因中产阶级的日益崛起已变得不可持续——中产阶级也是世界各地民主化的驱动力量。中国新一代人与离开土地、推动第一波工业化浪潮的上一代人完全不同。中国新一代人的受教育程度要高得多、富裕程度也高得多,他们有着新的需求,比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以及其他无法通过快速经济增长满足的需求。"

虽然按照不同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规模的估计数字并不统一,但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20年前中国几乎不存在什么中产阶级,现在他们却在以指数形式发展壮大。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表示,它所称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17350美元至37500美元之间的群体),去年占到中国城市家庭的14%,但该比例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升到54%。

人们常以中国为例来反驳福山的理论。批评者辩称,中共的持续改造过程更多的是响应其国民的需要和需求、而非响应传统威权体制的需要和需求。直到数年前,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以及一位研究中国政治体制的知名专家还坚决支持这种观点。但现在沈大伟已经改变了想法,他认为中共正处于衰落之中,就像中国历朝历代濒临灭亡时一样。

这方面的迹象包括:空洞的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并不信仰这种意识形态,只是程式化地佯作遵从),腐败日益猖獗,未能向公众提供足够的社会福利,以及公众普遍的不安全感和挫败感。其他迹象还有:日益加剧的社会和民族动荡,精英派系主义,税赋过重且税收收入大多落入官员的腰包,严重且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均,以及缺乏可靠的法治。

沈大伟表示,表明对中共体制缺乏信心的一个有力指标是,拥有海外资产和房产、离岸银行账户、以及子女在西方大学读书的富裕中国精英人士的数量。

他说:"这些人准备在当前政治体制穷途末路之时立马走人,但他们目前仍将留在中国,为的是在那一刻到来之前尽可能地多攫取点钱。他们脚踩两只船的行为充分说明,中国当前一党专政下的稳定有多么脆弱。"

水晶棺里的木乃伊

在北京故宫南入口处的天安门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幅巨大的毛泽东画像。画像中的毛泽东凝视着天安门广场对面雄伟的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里安放着经防腐处理的毛泽东遗体,遗体上覆盖着一面中共党旗。每周二至周日的上午,中国游客都在广场上排着长龙般的队伍,等待瞻仰这位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舵手。

十年前,瞻仰者在这位中国已故的"红色皇帝"面前双膝跪地、大声哭泣直至哭晕的场面还很常见。但在最近的某个工作日里,瞻仰者表现出的情绪似乎主要是漠然或轻微的失望。一名带着中国地方口音的中年男子说道:"我就为这排了一小时队?我敢肯定那只是一个蜡像;真浪费时间。"

过去十年人们对待毛泽东态度的这种微妙改变,代表着中国社会更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虽难以量化,但已变得日益明显。西方备受推崇的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表示:"中共意识形态的基础真的非常空洞。如今人们入党是为了拓展人脉和寻求发达,而不是为了什么社会主义理想。"

中国人之所以变得越来越玩世不恭、越来越不相信权威,最重要的动因或许是大众互联网通信的兴起。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是世界上限制力度最大的审查制度之一,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无数其他网站与服务均遭到屏蔽,因为中共担心政治反对派可能利用这些网站组织起来。但由政府控制的本土替代网站、尤其是类Twitter的"微博"(Weibo)网站的急剧发展,仍让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种之前绝不可能的方式规避中共对舆论的控制。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以及民众对自身无法参与政治导致的大量问题日益感到不满,中共非常担心失去对思想、观念和信息的控制。

"七不讲"

苏联问题专家沈志华是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教授,他的父母是与毛泽东一起参加过革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上世纪80年代初,沈志华因被诬告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间谍而入狱两年。2009年9月,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召集了一小批中共信任的学者讨论苏联解体问题,沈志华就是这些学者之一。江泽民要求他们找出苏联解体的具体原因,他向这些学者表示:"戈尔巴乔夫(Gorbachev)背叛了革命。"

沈志华称,江泽民的这一看法得到包括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中国领导人的认同,被他们认可为正统观点。去年底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军委主席后不久,习近平在对党员的一次讲话中表示,苏联帝国之所以垮台,是因为"竟无一人是男儿,没什么人出来抗争"。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表示:"我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一个事实是,中共领导人一直生活在苏联的阴影之下——他们对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异常敏感,绝不愿意走上那条道路。"

随着中国逐渐扮演起世界"第二超级大国"的角色,习近平展示出的阳刚气概符合他在国际舞台上采取的更加强硬的立场。但当中国新领导层在国外舒展肌肉时(这一点在中国与东、南、西部邻国暗流涌动的领土争端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它在国内反而表现得愈发焦虑和迟疑。

林培瑞表示:"中国拥有比过去强大得多的军事、外交和经济实力,它能够以一种以往不可能的方式告诫英美等国走开。但尽管对外很强势,他们在国内却似乎要脆弱得多,似乎远比以往要担心自己到底能在这口热锅上坐多久。"

自上任以来,习近平主持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异见分子、自由言论、民族分裂分子和公民社会的严厉打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某些人所期盼的那种暗地里的政治改革者。今年4月中共印发给干部、后经海外中文媒体泄露出的一份秘密备忘录即"九号文件"表明,中共新领导层对其眼中的执政威胁是多么的担心。该文件称:"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异见分子还不断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搞渗透活动。为了维护党的领导,有以下错误思潮和主张及活动值得注意。"

从这份文件来看,中共正在发动一场针对七大威胁的"激烈"斗争——目前被中国学术界称为"七不讲"。第一条不许讲的就是"普世价值",此外还不许讲公民权利、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和党的历史错误等。

沈志华表示:"许多人对(习近平的)言行极为失望。但也有一些人为他辩护说,一旦他巩固了权力、稳定了政治局面,他就会推行改革。"按照这种逻辑,习近平的威权主义倾向更多是一种战术、而非一种战略,是为了团结中共的忠实信徒、致力于未来艰难的改革议程。

一名"太子党"改革派人士称:"更为悲观、坦率地说更为现实的解读是,习近平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因此他只是照搬毛泽东的思想,努力把权力紧紧掌握在手里。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中国就没有任何希望,社会上的怒火终将爆发、演变成一场民众起义。"这名"太子党"很了解习近平,但因担心政治影响而要求记者不要透露他的姓名。

不会出现更多奇迹了?

在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种非凡的增长让数亿人脱贫,并令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市场列宁主义"推翻了随着民众富裕程度提高社会将走向民主的理论。但北京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政治学副教授刘瑜和澳门大学(University of Macau)的陈丁丁去年在《华盛顿季刊》(The Washington Quarterly)上撰文指出,"那些主张中国例外论的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即现在就判断中国是证明还是推翻了现代化理论还为时太早"。

刘瑜和陈丁丁认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9200美元,还未达到具有相似文化历史背景的国家在民主转型初期时的水平。两人提供的数据显示,1988年,正在民主化的韩国和台湾,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分别为12221美元和14584美元(按2010年美元汇率计算);1989年,开始政治转型的苏联和匈牙利,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分别为16976美元和11257美元(按2010年美元汇率计算)。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将使该国在两三年内迎来自身的政治转型。按照这种逻辑,中共自摒弃毛泽东思想以来的合法性主要源泉(即它提供快速增长和提升生活水平的能力),最终将导致它丧失绝对的政治掌控。

不过,现在有明确迹象表明,中国强调密集投资、出口导向和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失去动力,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可能高于中国政府的预期。中国GDP名义同比增速从2011年第四季度的17%,放缓至今年第二季度的8%左右,去年全年的增速是13年来的最低水平。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将进一步放缓。

按大多数标准来衡量,中共统治下的中国目前都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社会之一,大多数财富集中在一小撮有政治关系的精英手中。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一旦当前的经济放缓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或者引发大规模失业,中国政府马上将面临某种形式的民众起义。现年84岁的经济学家、被视为现代中国宏观经济学教父的茅于轼(见右图)表示:"在过去两个世纪里,过去30年是唯一一段没有战争、饥荒或大规模迫害的时期,是一段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的时期。中共政权的合法性主要源于经济改革的成功,但一个重大的问题是,现在民众的期望很高。"

这位年迈的经济学家在毛泽东时代屡次遭到整肃。他有20年的时间间歇性地在农村做苦工,并遭受过殴打和羞辱。在政治上得到平反之后,他在1993年创办了独立经济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Unirule Institute of Economics)。他现在仍在党内和政府内的改革派当中拥有巨大影响力。

茅于轼预计,由于堆积如山的坏账以及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中国将在未来一至三年内面临一场"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不过他认为,这反而可推动中国走向民主。他说:"我认为金融危机其实对中国有利,因为它将迫使政府实施经济和政治改革。这是最好的情形,而最坏的情形可能是一场暴力起义,随后是长期的动荡和经济衰退,就像我们在埃及看到的那样。"

最近中国和西方政治分析人士都不断提到埃及这个反面例子。与埃及前独裁者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一样,中共在把社会上任何有组织的力量扼杀在萌芽状态方面一直都非常成功。

林培瑞表示:"中国的现行体制有朝一日肯定会垮台,可能是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之后。当它垮台时,所有人肯定都会说,这是必将发生的。我真正担心的问题是,垮台后会发生什么。中共已经清除掉了所有不听话或世界观与它相左的集团,届时将没有任何力量出来填补它的位置。"

奥运诅咒

除了墨西哥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威权政权在举办完现代奥运会后在台上坚持了十年以上——想想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的萨拉热窝奥运会以及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吧——这当然只是历史的巧合。如果中共从现在起再执政五年(中共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为它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派对"),那么它不仅会击破这一奥运诅咒,它的执政时间也会超过苏共,同时还帮助推翻了民主化理论。

但就连中共最坚定的捍卫者也承认,如果不满足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参与政治的要求,中国领导人就不可能无限期执政下去。与GDP增速相比,中国中产阶级更关心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清廉的政府和安全的食品。

在经历了30年的非凡经济扩张之后,中国的发展模式开始失去动力,如果中国经济急剧放缓,中共就将失去其最具说服力的合法性来源。如果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采取主动,推行有意义的政治改革,那么中国大陆或许会像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台湾与韩国一样,朝着更加多元和民主的体制和平转型。

在中共中央党校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一些教授已经在研究如何实现这一壮举。但迄今为止,习近平除了收紧中共对权力的控制、惩治那些质疑永久性一党专政的人以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采取行动的意愿。

许多党内和党外人士担心,如果还用老一套的压制工具来压制民众日益加剧的不满,新领导层总有一天会如梦方醒地发现,民众全都走上了街头。沈志华说:"习近平及本届领导班子为中国实施(向更自由政治体制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最后的机会,这一转型来自党内和体制内。如果不实施这些改革,社会肯定会爆发动乱。"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我40年前的一位知青亡友 [feedly]


 
 
Shared via feedly // published on 墙外楼 // visit site
我40年前的一位知青亡友

徐贲

我这一辈中的许多人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对知青往事的回忆。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性格、知识、价值观的形成期,这个时期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心理学家称这种记忆为"记忆隆起"(reminiscence bump)。记忆研究发现,人对十几、二十岁时发生的事件有最为持久的记忆;一般人对经受的困苦、磨难、创伤,尤其是精神创伤,有着特别顽强的记忆。这类记忆与"教训"有相当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这样的记忆可以使人们容易、快捷地回想起造成危险和创伤的事件。在人的下意识里,这样的记忆"顽强地记住对生命有危险的事件,包括事件在哪里发生、是什么原因、谁为此负有责任,能增加我们避免在未来再发生这种事情的机会"。
对于个人来说,知青记忆虽然珍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变得模糊、黯淡、零碎而不连贯。许多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知青往事、回忆,包括作家所写的知青故事,其实都是借助了某种叙述的形式,把零碎、片段的记忆碎片拼合起来。出于完整叙述的需要,空白的部分必须用"推导"来加以填充。这样的推导虽然具有某种合理性,但在回忆人那里毕竟缺乏确实感,也会有许多不实之处,因此需要由他人的回忆来印证或核实。知青和同学们的各种聚会、饭局、同学会等等对后知青特别有吸引力,他们也特别需要这种碰头相聚的机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唠嗑往事的时候,个人或共同的记忆能得到某种确认、保持和更新。通过与他人联系来保持记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于大多数已经进入老年的知青来说更是如此。

一 "后知青"零碎的个人记忆

"后知青"们对知青时期的个人记忆虽然重要,但不足以形成可以与他人,尤其是与后代人共同拥有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一种群体的,而非个人的长期记忆。心理学家耐舍尔(Ulric Neisser)曾将长期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回想个人经历的"事件记忆"。当回想的事件对记忆者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时,它会成为"自传记忆",也可能成为他的"人生叙述"的一部分。
另一种是"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语义记忆是一种社会记忆,它为发生的具体事件提供了一个可理解的语境。语义记忆需要借助叙述的形式,"文革"文学、知青文学、回忆录、历史记叙等因此成为重要的记忆载体。语义记忆还需要有公共的"记忆场所"(memory sites), 如纪念馆、博物馆、文物、纪念日或人物、公共论坛和刊物。知青记忆的主要内容,知青生活、经历、感受构成了知青意愿的主要语义,但是,知青的"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一部分,所有,"文革"也必然成为知青记忆的语义内容。
在我头脑里常常浮现的知青往事中,有几位在"文革"中已不幸去世的知青熟人朋友,其中有一位我印象最深,因为他和我一样,在下乡的时候对学习外语有爱好。他的名字叫滕小平。因为他父亲是一个右派分子,为了躲避世人歧视的目光,他后来改从母亲的姓,名字也改了,换了"杜德"这个名字,但与他相熟的朋友还是叫他滕小平。
我和滕小平既非同学(我是市三中68届高中,他是市二中67届高中),插队也不在一个地方,虽然我们都在昆山插队,但离得相当远,他在昆山县北面的城北公社,我在昆山最东面的陆家公社。他与我往来完全是因为有共同爱好。在我以前的印象里,他是1972年去世的,后来我发现这一记忆并不确实,因为这个年份是我从别的事情"推导"出来的。我记得那是美国尼克松访华后的事,因为他跟我说起过尼克松访华时的英语演说,好像不久后就听到了他的去世的噩耗,是一位朋友告诉我的,说是他在农村修桥,走过桥的时候,栽进水里。他不会水,口里、肺里呛满了河泥,就这样死了。后经查证,他是1973年8月4日去世的。
在插队的时候,我一共到他队里去看过他两次,每次都是借我村子里一户农民的自行车去的。这户农民父子俩都是木匠,是手艺人,所以日子过得比其他农民富裕一些,是村里极少有自行车的人家之一。第一次我去看他后的印象是,他非常用功。农村烧饭用的灶头里烧的是稻草、麦秸,人必须在炉膛前不住地打草把,一个一个塞进去,一面用火钳挑起火来。他做饭的时候,在灶膛前添火,手里还拿着一本书。他告诉我,他父母带着他的弟妹全家下放苏北,家里一年养肥一头猪,买了100元钱,全给他了,他用钱到上海外文书店买了一本韦伯斯特大辞典,花了50元,剩下的买了一部英文打字机,这在当时学英语的知青中可以算是顶级"发烧友"干的事了。
我第二次去看他,骑自行车都已经走了一半路,但就是走不了了。那天是雨后不久,农村的小路非常泥泞,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被泥裹住,动不了了。我一次又一次提着自行车,把车轮在路边的小河里甩动,想用水冲掉裹住轮子的烂泥。但上路不一会儿,又被裹得严严实实。我最后只好作罢,打道回府,谁知道不久就听到了他的死讯。在我的感觉里,这好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每次想起,都令我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我不能释怀于对他的记忆,虽然没有多少是可以回忆的,但总觉得他是我知青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已经步入老年,每每想起他,都觉得想要多了解他一些。我向他两位相熟的朋友打听他生平的事情,我把他们告知我的事情记录在这里,聊以告慰我这位不幸朋友的亡灵。

二 肖晓达的回忆
(苏州第二中学68届高中学生,在吴江县金家坝公社幸福大队插队)

滕小平是六七届高中生,他身材瘦小,圆脸上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走路挺胸,见人微笑。我和滕小平都就读于市二中,他比我高一级。他本来应该上苏高中的,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不用说具体什么问题,只说"历史问题"就够了—— 给刷了下来。在校园里从点头之交很快成了熟人。开始我对于他见任何人都低头哈腰的样子很讷闷,这使我连想到世故,圆滑甚至奸诈等小人之举,直到有一天去他家见到他父亲对我施以同样的低头哈腰之礼我便明白了一切。滕小平属于那种有思想,珍惜时光的青年。断不至为走卒,奴仆,甘遭庸夫驱驭者。他表面上低声下气,内心却刚强自信。
他于68年秋插队到昆山城北公社以前我几乎每天找他,或者他来找我。69年五月我也插队到了吴江。那年的11月份我心血来潮,决定去昆山看他。于是带了我的小提琴就上路。从周庄坐船到昆山,黄昏时分到达,上岸即从同是我们学校的知青那里打听到去滕小平插队的村庄。一路秋收景色宜人,到他那里正值撑灯, 当时农村没有电灯。他刚从田间收工回到他的小房间,见我突然到访,大喜,遂烧饭, 晚上吃什么菜已经忘了,只记得半夜上厕所见他在煤油灯下看书。可是我至今记得第二天一早他给我烧了稀饭然后在一个小奶粉瓶盖里放了七粒花生米作为小菜。 他有一瓶花生,可是为什么只给我七粒?问了他才知道他每天早晨自己只吃五粒花生米。由于我的到访,那天早晨他喝了白粥,把他的那一份,再加两粒给了我。
滕小平在他的生产队里得到很高的评价,因为他跟农民们干同样的活,从来没有拉过半天。后来他们选他做了小队会计。 他一直按照自己定下的规矩过着一种极为简朴的生活,到了年头分红拿到些钱就去买书。后来我自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进了监狱。他遭遇不测的时候我还没有刑满。从我母亲那里得知他的死讯,心里难过了好一阵子。

三 王迎建的回忆
(苏州第一中学1968届初中学生,在昆山县城北公社同心大队第四生产队插队)

杜德,原名滕小平,因崇拜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而改名杜德。高中毕业(比我略大几岁),于1968年底,由苏州市第二中学插队到昆山县城北人民公社同心大队第七生产队务农。1973年8月炎夏的一天,在七队后面的风雷桥(民间口传"杜德桥")造桥工地做工,午饭前,他独自一人晚走了几步,由河北过便桥时不慎落水,溺亡。今寻故地,桥已不复存焉!
同心大队位于昆山县玉山镇锡苏太公路通城河桥北,沿着同心河西岸,紧挨河边,南北排列着四、五、七队三个自然村,七队在五队后面。当时,我插队在最南边的四队。在大队所有知青中,七队有三名知青显得特别与众不同,乡亲们称之为"杜德是整天翻砖头(厚厚的外文词典),两兄弟每天截树根(拉小提琴之喻)",颇具幽默,且形象生动。
当时,由于家境不同,大多数插队知青都必须尽力做回自己的口粮,一是为生存,二是为"影响",或曰"印象"。因此,对于要想学点东西的知青,繁重的体力劳动后,家务只得求简,继之以煤油盏下的夜读,就是我们每天的日课。在带玻璃罩的洋油灯尚属奢华的年代,我还曾为杜德用玻璃药瓶制作过一个煤油盏。
我们的交往并不能说多,起初,每月一次由大队贫协(贫农协会)召集的知青会就成了真正的"知青会"。可惜后来连这样的活动也不告而废。
当时的我,虽然没能上过多少学,涉世也不深,但由于从小受家庭影响,养成了"总得学点啥"的朦胧意识。因此,在与杜德的交往中,很是崇敬他的学识。他曾给我讲解过"兰姆酒",跟我谈起过学外语的心得,都让我记忆犹新。记得1973年初的一次偶遇,我俩靠着大队部同心大桥西堍的桥栏端头,面对着马镇衍兄所作"农业学大寨"巨幅宣传画,交谈有时。当听说我在自学日语,他曾说过"日语不及英语用途广",大有"学万人敌与学一人敌"之意。但仍然及时给予了鼓励,说:"应该多看原文。"还背诵了一段《五十音图》,问我发音准否。其实,杜德不仅自学英语,于法语、世界语(Esperanto)等也多有涉及。如果不是1973年夏天溺水身亡,"文革"后的首场高考(排除"家庭成份"的人为因素),定是受拔擢的英才无疑。此次偶遇,竟成永别,倏忽四十载,及此犹痛甚!

四 生者对死者的"不忘"

孟子说: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如今,到了这个年纪的前知青们,除了吃饭穿衣,还有许多不能忘怀的往事,对往事的"不忘"更成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慰籍。今天,常能听到有人用"广阔天地,终生难忘"来泛泛而谈"文革"中千百万年轻人的知青生涯,对此,有知青感慨道,知青为国家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终身难忘',聊以自慰;'终身不被忘',足矣!" 诚然如此,对许多当过知青的人们来说,"不忘"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不被忘"。
"终身难忘"这个说法过于太空洞,并没有实质的内容。不同知青的"终身难忘"内容千差万别,云泥殊路。有的知青因为根红苗正、有家庭背景,早早入党提干、招工进厂或进大学当上"工农兵"大学生,开始了日后大好前程的始于足下之路;有的始终抱着"回城梦"——那个时候的"中国梦"——,拼死拼活, 苦熬死等;还有的则因为是"黑七类",背着"成分不好"的黑锅,自知回城无望,心里绝了希望,但好死不如赖活,只能咬紧牙关,准备在农村了此一生。还有更惨的,那就是像滕小平那样,死在了农村。他们连日后感受"终生难忘"的机会都不曾有过,他们的生平,甚至姓名,现在都已经差不多被人们完全遗忘。
别人可以忘记他们,但是,我们这些在"广阔天地"里有过"终生难忘"经验的知青不可以这样。我们先是见证了自己知青同伴的死去,后来又眼看他们被世人遗弃和遗忘。对我们那些死去的知青伙伴,我们难道没有记住他们的道德责任吗?意大利犹太人作家普里莫•莱维在《死去的和活着的》(又译为《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中说,经历共同苦难的伙伴,活着的有义务记住死了的,他说自己是上帝从炉灶的炉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没有烧尽的柴薪,幸存下来不过是一个侥幸。中国的知青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人生机会、才能和才华被"文革"毁掉的一代,如果我们用与莱维同样的心情看待知青中少数人的侥幸"成功",那么,在庆贺他们"后知青"成就的时侯,我们也会以一种别样的心情,用"不忘"来记忆我们那些不幸早逝的知青同伴。

相关日志




Sent from my iPad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