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 2015

东川豆:智利之路、阿根廷之路与国家的兴衰 [feedly]



----
东川豆:智利之路、阿根廷之路与国家的兴衰
// 墙外楼

1024px-Colca-condor-c03
智利国鸟安第斯神鹰

后发国家要么加入英美主导的国际体系,将本国宪制与美国宪制挂钩,要么搞革命外交,拒斥"西方那一套"。前者如智利,后者如阿根廷,前者如以色列,后者如阿拉伯诸国,前者如韩国,后者如朝鲜。

0
Jul.16th, 2014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上,阿根廷不敌德国获得亚军,又上演了一出"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我为什么要说又?因为阿根廷近一百年来一直在哭泣。

阿根廷作为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受到了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的广泛关注。因为它是白人国家里唯一未遭共产主义荼毒的欠发达国家,也是二十世纪经济排位下跌最严重的国家。一战前,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达到世界前5,超过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1930年之后,阿根廷发生过7次政变,政治动荡,经济下滑,财政崩溃,恶性通胀这几个恶魔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持续到现在,最近阿根廷刚刚发生国债违约,其总统不但毫无歉意,还怒斥债权人贪婪。如今的阿根廷人均GDP已经跌到第75位。并且有一直下跌的趋势。不但如此,阿根廷的财政健康状况,国际竞争力,经济活力都处于一种糟糕的病人状态。整个国家前景堪忧,预计还要继续哭下去。

我老一直强调种族禀赋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阿根廷是一个98%的人口都是白人的国家,比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要白。而且识字率达到100%,42.3%会讲英语,人民受教育程度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你们可能想不到,阿根廷出过5个诺贝尔奖得主,其中三个是自然科学奖,两个和平奖,这个成就没有优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达不到的。此外阿根廷的自然禀赋那也是极好的!更加奇葩的是,阿根廷的交通运输事业也十分发达,早在19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阿根廷就开始修建铁路系统,在其巅峰年代,阿根廷拥有铁路里程47000公里,是全世界铁路网最密集的国家之一,而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本来就是优良的港口。对外贸易曾是阿根廷的立国之本。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交通对于阿根廷也不是短板。

我列举以上数据,是因为20世纪的所谓"发展经济学家"经常把国家的失败归因于自然禀赋过低或者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从而给政府揽权制造借口和机会,认为政府兴建学校和修路可以解决国家发展缓慢的问题。而阿根廷在自然禀赋方面是天然高富帅,教育和交通也是模范国家,人口素质也并不逊色,以至于有经济学家戏谑:世界上有三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阿根廷。

0
阿根廷与智利地形

01
世界肉库潘帕斯草原

02
阿根廷识字率历来全球排名靠前,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仅仅与阿根廷一山之隔的智利,各方面的禀赋都远不如阿根廷,首先智利人口只有30%是白人,5%印第安人,65%混血人。狭长的国家在农业方面也没有阿根廷粮仓肉库的气概,矿产也只有铜和磷酸盐可以开发,基本没什么能源,各方面的发展起步都比阿根廷晚,在阿根廷最鼎盛的时期,智利只不过是"安第斯山那头的穷邻居"。但如今智利却成了南美最闪耀的新星,所有的经济指标都超过阿根廷,更为重要的是,智利政治稳定,民主制度恢复以来就一直非常有秩序,各方公平竞争、愿赌服输,政府廉洁高效居于南美之冠,超越法国奥地利,法治和产权制度完善,司法非常独立,经济自由度连续多年杀入前十,是OECD唯一南美成员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都签有自由贸易协定,也被各种机构看好是南美投资兴业的最佳去处。预计智利会在2020年左右正式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在南美拔得头筹。也是欧洲以外,二战以后,出现的第五个发达国家(之前四个是韩国,台湾,新加坡,以色列)。

智利和阿根廷发展的差距只能被归因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别。在这两个国家的对比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屌丝逆袭、高富帅堕落的故事。这更说明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决定性因素远胜原始禀赋。

很多从网青年通过学习Shuoism,知道智利奇迹的幕后推手,皮大将军(即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回复关键词"皮诺切特",可收到一篇相关豆文)。但仅仅一山之隔的阿根廷反复政变却没有出现皮大将军这种力挽狂澜的人物,反倒出现一个加尔铁里,为了赢得民意维持政权去跟大英干仗,结果被大英揍趴之后被迫通电下野,国家又一次陷入动荡。

成功是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叠加,而失败,只要众多要素中有一条失败就会出现。现代化在欧美以外极少发生,二战之后只出现四个现代化国家,绝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在贫困和动荡中挣扎也就不足为奇了。

树大者根必深,我们知道英美的现代化根植于盎格鲁萨克逊的自由传统,日本的自发现代化也离不开明治维新之前与西欧和英格兰类似的复杂精细的封建社会结构。我们可以把现代化粗略地分为自发现代化和后发现代化两种。普通法和封建自由是自发现代化的推进剂。我们要想了解美国的本质,就必须从发生学的角度回顾她的历史。同样作为前殖民地,北美移植了英国的普通法系统,十三个殖民地并非同时建立,而是有先来后到,互不隶属,长期实践自我管理,各自制定类似于宪法的法条。大英帝国本身并没有绝对君主,所以也不能像西班牙那样把整块大陆的统治权置于王权绝对统治之下,早在17世纪,清教徒怀着躲避迫害的目的开辟了新英格兰,清教徒极其重视乡村自治和社区建设,每辟一村庄或城镇必在中心建造教堂和学校,这种习惯作为传统被写进1780年代的土地丈量和所有法案中,1785年以及1787年的法案着重强调了宗教和公共教育对于民主制度的重要性,而南部弗吉尼亚的传统则强调一旦土地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划拨给村镇,则村镇有权自由处置,并鼓励个人占有无主土地。美国的土地法兼顾了南北的特色,保障了产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基层民主和自治。而1804年的土地法把购买土地的最小量由640英亩降低到320英亩,鼓励了个人和家庭购买土地,而不是种植园主和投机者。1862年的土地法案为了吸引移民,更加强调了机会均等。任何年满21岁的一家之主,只要在160英亩土地上建起一栋房子,耕作5年,再交18美金的手续费就能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在美国完备而又相对平等的土地制度下,大量的西北欧(英国,德意志,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农民移民美国,这些农民主要信仰新教,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农耕技术。这就是著名的西进运动。泛日耳曼武装开拓团在土地法的引诱下,在宪法第二修正案的保护下,将自由和自治的种子由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扩散到太平洋沿岸。美国从东部沿岸一隅逐渐地向西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新移民很好地保持了体制的连续性,美国的生长就如同培养皿中的一块菌落或者溶液中的一块晶体,清教徒和立法者遗留的美德纯粹而剔透。经济地位的平等带来政治地位的平等,从而很好地避免了民主的阶级斗争弊端,美国自打立国就是Property Owning Democracy。美国变成了全是土豪的世界。人人有土地,人人可持枪,社区乡镇自办学校自立教堂,城镇自我管理,塑造了美国的基层政治生态,更塑造了美国人的自我认知和意识形态,也就是我老提到过的Collective Consciousness,也就是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人翁意识。打土豪分田地这种观念几乎不存在,因为大家都是土豪。新大陆的丰饶与盎格鲁萨克逊的习惯法创造了美国这个生而自由成长也自由的国家。山巅之城就是美国人普遍存在这种主人翁意识经过宗教渲染的表述。这个国家必将接受天命而成为秩序的创造者。

相比之下,由西班牙人殖民的南美洲则陷入了玻利瓦尔诅咒。南美的解放者们崇拜美国建国群贤,实际上南美的独立运动本身就是受到美国独立激励和启发。他们无比渴望在另一个亚美利加另一个哥伦比亚复制北边的理想国。但彼时西班牙绝对君主的"神圣统治"已笼罩南美近300年。土地和矿产已经被皇亲国戚富商巨贾瓜分殆尽。新移民在旧大陆是无产者,在新大陆仍旧是无产者。无恒产者无恒心。美国民主的微观机制在南美得不到落实。阿根廷的土地拥有者拥有大片的土地,以至于他们自己是不可能去耕作的,必须雇佣农业工人,而且这些人并不热爱土地,如果可能,他们一定会搬到布宜诺斯艾丽斯去,他们的儿子会跨洋去伊顿接受教育,而不是什么乡村教会学校。阿根廷是一个缺少土豪的世界。阿根廷的精英们并没有忽略制度的建设,恰恰相反,他们时刻以美国为榜样,精心设计了宪法和选举制度,民主始终是他们脑海中神圣的理想。但优良制度其实是无法设计的。

When time is good, everything is good. 只有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03
在18世纪和19世纪,阿根廷迎来了世界第二大入境移民潮,660万人的移民规模仅次于美国的2千7百万人。图为1914年阿根廷人口普查显示的阿根廷各省欧洲出身者所占比例。

虽然世界杯输给了德国,但阿根廷仍然是南美足球的一支传统劲旅。而阿根廷足球正是由足球发源地英国移民传入。没错,英国移民。提到英阿关系,多数人都会被福克兰群岛战争一叶障目,仅仅联想到两国交恶史。但实际上,用桂枝的话讲,就是英阿友谊源远流长。阿根廷独立战争就是大英帝国帮着打的,大英帝国不但最早承认阿根廷独立,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还在欧洲迫使西班牙承认阿根廷独立。当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扩展大英帝国海外贸易,打破西班牙绝对君主对于阿根廷贸易的垄断。19世纪初,就有英国商人长居阿根廷,阿根廷独立之后,两国签署贸易协定,阿根廷遂融入大英帝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当时的大英帝国,如日中天。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英国资本进入阿根廷。1851年,第一节世博会在伦敦水晶宫召开,这昭示着一个时代在全球范围内拉开序幕。1855年,阿根廷修建了第一条铁路,此后的铁路大发展大部分都由英资主导。潘帕斯草原沉睡千年的丰腴被铁与火的大动脉唤醒,粮仓肉库渐成型。随着远洋航运和冷冻技术的发展,阿根廷的牛肉得以供应全欧洲的餐桌。与此同时,欧洲的移民也不断涌入阿根廷。所有的生产要素通过投资,移民和贸易得到了最优化配置。人力,资本和资源的碰撞如同氢气遇到氧气,由此产生的爆炸性增长将阿根廷推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如果回到1910年,如果你是一个西西里的青年,在巴勒莫的港口,你必定会因为如何抉择去纽约还是去布宜诺斯艾丽斯而犯难,最后可能要靠掷硬币来决定。而英国人,把哈罗德百货公司开到了布宜诺斯艾丽斯,伦敦之外,只此一家。可见当年南美小巴黎富庶繁华。整个19世纪都有英国移民陆续来到阿根廷,他们中有大地主,靠牲畜和小麦发财,也有铁路工程师,有银行家也有传教士,甚至有些家庭由于长子继承制就直接把二儿子送到阿根廷去闯天涯。英阿关系紧密到什么程度呢?当时阿根廷被称作The informal Empire 编外(大英)帝国。英国海外投资有10%流向阿根廷,阿根廷外资则有39%来自英国。可惜,英国人只带来了足球和哈罗德百货公司,带来了铁路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带来普通法和州权。英国人只带来了现代化的表象并没有带来现代化的内核,青春期的营养难以克服先天基因的不足。

04
1870-1890-1910潘帕斯铁路分布

05
古典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地铁A线车站入口,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南美最早开发地铁的城市

潮水终会褪去。

1914年,在遥远的萨拉热窝一声枪响之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结束了。大英帝国和她主导的全球体系寿终正寝。虽然四年后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但她能维持的也仅仅是姿态。

大西洋彼岸,盛筵还在继续,但宪制危机已经不可避免。阿根廷是主权国家,但英国及其利益在其宪制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在它独立战争时期就已经确立了。阿根廷的任何政治家,在施政过程中都不能不考虑大英帝国的利益,正如他不能不考虑民意。大英帝国的垮塌意味着维护现有秩序的主要力量消失。如果阿根廷出现动乱,英国已经无力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名跨海平魔。

美利坚人民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识与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想像和基督教的救世情结充分结合,完成了共同体的成人礼。这种骄傲和虔信使美国人始终具有保守的倾向,始终坚信自我道路的正确和传统的神圣。美利坚的宪制可以脱离大英而自持,可以脱离世界体系而自持,事实上,它将是未来世界体系的创造者。

而阿根廷就没有这么幸运,绝对君主的遗留过早地给未来的共同体埋下了隐患。阿根廷并无联邦分治的传统,也并非像美国一样生而自由长也自由。缺少土豪的人民也缺乏政治德性。没有大英的掣肘就意味着南美解放者的理想—民主制度将会成为冲破一切的脱缰野马变成民萃。帝国的垮塌从编外帝国开始。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大量阿根廷农业工人失业,流入布宜诺斯艾丽斯,此外20年代由意大利移民到阿根廷的人也带来了法西斯主义。

1930年,阿根廷发生军事政变,最后一位亲英国的总统被迫下台,当政变军人开进布宜诺斯艾丽斯的时候,市民甚至表示欢迎。阿根廷建国先贤精心设计的宪法变为废纸。至今为止,美国的政争核心始终是争夺对宪法的解释权,这本身就是一个健康共同体的标志,是法统的胜利。

06
1930 Argentine coup d'état

布宜诺斯艾丽斯市民欢迎政变军人,就是没有政治德性的表现,也是共同体构建彻底失败的表现。法统不存,赤裸暴力成了至高权威,这重新塑造了所有人的长远预期模式,葬送了整个国家的前程。

法统不存的民主变成了寻租弄权的政治僭主讨好选票肉鸡的分配机制。而间或的军人独裁则更加分裂了国家共识。使回归正常宪制愈发不可能。

1940年代,阿根廷政府将大量英国公司国有化,主要都是英资的铁路也被国有化,提高贸易壁垒,实行进口替代政策(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求实现工业化),把阿根廷隔绝于国际贸易体系之外。阿根廷经济一落千丈,从此进入前文所述的死循环。这些政策实际上都是对The Informal Empire的政治反动,是对宪制的重新构建,大英帝国在这里将不会有任何存在,大英帝国的一切遗产必须被彻底清算。阿根廷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有产者,这是阿根廷跟美国的根本区别,无产者的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就是受害者心态,而过早实行的民主制度也放大了这种心态的威力。受害者心态会导致价值观扭曲与错误归因。大英帝国本来是阿根廷的创立股东之一,是黄金时期宪制的支柱和经济推手,贝隆之后英国却被阿根廷政府抹黑成侵略者和阿根廷一切问题的元凶,无论是民选民粹政府还是军人独裁政府,都拿英国当替罪羊,而英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也必须成为批判对象。宁要阿根廷的草,不要不列颠的苗!自由宪制最终演变成革命宪制。

07
胡安·贝隆与爱娃·贝隆

阿根廷的革命外交终于在1982年达到了一个高潮。

但是我老的偶像撒切尔夫人说:I can't bear Britain in decline, I just can't. (我老不能忍受衰落中的大英,揍是不能忍呀!)

The Empire struck back, and won.

至此,除非国际体系有重大变故,不然阿根廷将永无翻身之日。阿根廷将一直哭泣。

08
马岛战争中,撒切尔夫人和他的丈夫亲临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皇家空军飞机场

09
皮诺切特将军与撒切尔夫人

让我们反观一山之隔的智利。

智利的最初发展轨迹跟阿根廷区别不大,智利人也没有政治德性,而且在1970年代以前各方面都不如阿根廷。智利的成功也归功于宪制。

早在智利独立战争期间,当时还很年轻的美国就派了观察员去打探形势,估计智利的独立前景。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

1879年,智利、玻利维亚和秘鲁之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为的是争夺具有争议的硝酸盐矿藏。当时美国试图从中调停,促进早日达成和解。但智利认为美国图谋不轨,遂曰:滚犊子!美国说:那好吧。因为当时智利卖硝酸盐发了,搁英国买了好多军舰,当时智利海军巨牛逼,不太好惹。

1891年,智利内战,英国支持国会军,美国支持总统军,国会军胜。智利成为英国势力范围。但同年,美国与智利(国会控制)发生纠纷,因为两名美国水兵在智利港口被智利反美暴民刺死,十几人受伤。美国威胁要开揍,智利服软,赔偿价值75000美元的黄金。这标志着美国对智利影响力日益加大。

1914年以后,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美国终于取代英国成为智利实际上的宗主国。1920年代,美国成为智利最大的投资来源,美国公司全面掌握了铜这种战略物资的开采权,其产出占智利GDP7%-20%之间。

二战之后,智利跟阿根廷一样也要搞革命外交,而且背后有苏联克格勃支持。智利成为美苏冷战的角力场。美国认为铜非常重要,所以绝不能让智利落入苏联阵营,CIA连续挫败左派的政治攻势。1948年智利通过民主保护法,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臭名昭著的苏联间谍阿连德1958年就开始参加大选,但CIA对其进行连续挫败,扶植亲美政权上台,搞自由市场那一套。1964年阿连德当选声望很高,美国花了2000万美元,又往智利派去了100个间谍,再次将其夺权企图挫败。

苏联也没少使劲,在克格勃资金和人员的帮助下,阿连德于1970年当选总统,虽然他只获得了37%的选票。阿连德当选后,美国通过国务院向阿连德政权施压,包括以取消经济援助相威胁。同时CIA也一直在暗中寻找军事政变的可能人选。

阿连德执政期间大搞共产主义,没收美国公司将它们国有化。最终在三年内导致智利经济崩溃恶性通胀。这时候皮将军出来推翻了阿连德政权。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

10
智利(蓝色)南美(橙色)人均GDP的平均值(1945-2010)

11
南美金融中心圣地亚哥

12
2010年10月13日智利33名矿工在622米深的地下被困69天后成功全部获救,图为最后一名矿工出井后与智利总统和民众齐唱智利国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智利与阿根廷分道扬镳的关键点。由于大英帝国的倒台,阿根廷自由主义宪制被民粹彻底反动。而传统上,美国又没有图谋过阿根廷,使阿根廷的一部分制衡权利出现了真空,最终全部毁于一旦。而智利,作为美国长期惦记和全面插手的保护国,其自由主义宪制被美国承接。智利的宪制是美国宪制的外延,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一部分。美国决不允许任何外人插手智利,也不允许智利内部出现反美情绪。1891年智利要反美,美国就威胁要揍它。冷战期间,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了智利这一盟国,运用了包括间谍活动,广告宣传,资助反对党,策划发动政变,培养经济学家等等手段,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上到国务院,CIA等政府部门,下到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等民间组织都参与了保卫智利宪制的活动。直到今天,智利都是美国在南美最坚定的盟友,智利人民亲美比例最高。冷战的格局使得美国成为了自由世界和资本主义的代表,智利的宪制实际上是美国利益占了很大一部分权重,所以智利无论如何都会作为一个自由国家而存在。而亲美的经济路线又会发展经济从而促进政治的稳定,使反动力量失去基本盘。这是一个正反馈。

正如前文所述,现代化分为自发现代化和后发现代化。自发现代化者,如英格兰美利坚,他们的宪制是完全独立的,是共同体内部达成的共识,是平衡的共治。英格兰宪制的源头是国内诸阶级,诸特权和诸自由。这些古老的传统到新大陆后,发展成个人权利,乡镇自治,州权和联邦权利。各个层级分工清楚而明确,上方的僭越会遭到下方各级的联合抵制。这种能够维护自发稳定的系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正预期。纵观美英经济史,你会发现美英(实际)经济成长平摊下来并不很快,每年零点几的样子,但是持续的时间长,社会永不乱。

而后发国家,在政治上达不到英美这种精妙的平衡,难以长期维持社会的稳定,也就是难以行宪,法统不存,经常坦克上街,变成一地鸡毛,无法自发实现现代化。后发国家要么加入英美主导的国际体系,将本国宪制与美国宪制挂钩,要么搞革命外交,拒斥"西方那一套"。前者如智利,后者如阿根廷;前者如以色列,后者如阿拉伯诸国;前者如韩国,后者如朝鲜。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hone

No comments: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