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1, 2015

推迟了77年的博士论文答辩 [feedly]



----
推迟了77年的博士论文答辩
// Solidot

102岁的老太太通过了推迟77年的博士论文答辩。这背后当然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Ingeborg Syllm-Rapoport出生于德国,1930年代在汉堡大学研究白喉。1938年,25岁的Syllm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她的请求遭到了拒绝,原因是她的母亲是犹太人,是一个"杂种"。纳粹政权以种族理由禁止大学进行论文答辩。她成为数以千计的因犹太血统从德国学术界驱逐出去的学者和研究员中的一位,他们中有许多人备受折磨或死于集中营,她的教授Rudolf Degkwitz被监禁。Syllm幸运的抵达了美国,从费城的女子医科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并建立了一个家庭。在1950年代这个家庭回到了德国。现年102岁的Syllm-Rapoport本可能仍然是一名医生,当汉堡医学院的院长Uwe Koch-Gromus听到这个故事后他决定纠正错误,安排 Syllm-Rapoport参加论文答辩,5月13日他们在她的家中完成了一个45分钟的口试,6月9日她将正式成为M.D.-Ph.D。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hone

Saturday, March 28, 2015

雪珥:铁帽子庆亲王为何高调贪腐 [feedly]



----
雪珥:铁帽子庆亲王为何高调贪腐
// 墙外楼

 雪珥

 1917年1月31日,庆亲王奕劻在天津去世,终年77周岁——前一年的4月,他已经高调地办了八十寿宴。

 《纽约时报》在2月2日发布了相关讣闻及庆亲王的简略生平,并总结说:"庆亲王一生,以一无所有的皇族旁系开始,以亿万富翁的身家而辞世,伦敦《泰晤士报》在回顾他的生平时,认为正是他发展了乱政的艺术。"

 吊诡的是,遍查当时的英国《泰晤士报》,仅仅在2月5日发了一条非常简短的讣闻,且仅仅提及庆亲王在西方十分著名,没有谈及生平,更没有提到他的"乱政的艺术"。

 不过,庆亲王的贪腐的确享有国际知名度。时人说他家是"细大不捐,门庭如市""异常挥霍尚能积蓄巨款"。他与军机大臣那桐一道,因特别能贪,而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或单独称为"庆记公司"。

 国际媒体也频繁地引用这些评价。

 巨贪

 1911年5月17日,《泰晤士报》发表长文《中国首任总理》。这是西方媒体介绍庆亲王履历最为详尽的一次。当时,中国刚刚进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改革,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个责任内阁,庆亲王出任首任内阁总理。

 这篇文章对庆亲王并不友好,文末单辟一节,小标题就是"他的私生活与个性"。文章引用了中国人的"普遍说法",说他家就是中国官场的"集市",连门房都设了"收费站"——这指的是收取"门包",即门房收取的红包。当时官场传言,因为到庆亲王家跑官要官的人太多,不给"门包"的话,值班的门卫都懒得通报。

 文章认为,庆亲王多年来都是中国官场最大的"恶魔",但却享有最高领导人慈禧太后的高度信任,"他的履历总是与中国的灾难相关联""没有建设性、没有爱国心,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荣耀的事""监察者们徒劳地弹劾他,媒体提及他时只有诅咒,但他毫发无损,并且权力日增"。随后,这篇文章花费了相当篇幅,介绍庆亲王通过联姻编织的巨大官场网络。

 庆亲王的贪腐,甚至被一些人当作激发革命的火星之一。1911年,英国驻重庆的代领事布朗,给驻华公使朱尔典报告四川保路运动动向,就认为运动中有"四川省咨议局及士绅对内阁的腐败和保守性怀有不满"的因素。布朗提到:"庆亲王对钱财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除非首先付钱给他,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办成。各省咨议局一直感到愤慨,希望削减庆亲王的罪恶势力。"

 显然,连老外们也认为,一个大贪官足以颠覆一个政权。

 有关庆亲王的各种贪腐事迹,大多记载在晚清和民国的笔记之中,不管是否靠谱,都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段子,也成为后世学者采用的史料。正史所载的比较可靠的指控,发生过两次,那就是晚清两次著名的"台谏风潮",矛头都直指庆亲王。

 第一次是1907年的一起"权色交易"。庆亲王的儿子、商部尚书载振出差路过天津,看中了名歌姬杨翠喜,候补道段芝贵随即用重金为美人赎身,献给载部长。如果到此为止,无非是一段风流佳话而已。但不久,段芝贵便被破格提拔,一跃成了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立即上奏弹劾,认定是"性贿赂"。中央派了载沣等人去查,结果"查无实据",赵启霖反被革职,激发了御史们公愤,最后,赵被复职,段巡抚被免职,载部长主动辞职。

 对这件轰动全国的"性贿赂案",《泰晤士报》在赵启霖弹劾的次日就刊登了电讯稿,考虑到中英两国的时差及当时报纸印刷的条件,该报必定是在弹劾呈交之前就已经得到了相关信息。《纽约时报》在转发该文时,用了大字标题《庆亲王被弹劾》,副标题则是《波及袁世凯;岑春煊积极圣战》。

 第二次是三年后(1910年),另一御史江春霖又向庆亲王发难,弹章的题目就是《劾庆亲王老奸窃位多引匪人疏》,火药味很浓,震动朝野。江被责为"沽名钓誉""莠言乱政",但处分仅是"回原衙门行走",换个工作岗位,结果江干脆辞职,炒了朝廷的鱿鱼,一下子名动四海。御史们群起效仿,"不让江氏一人独为君子,访查中外大臣劣迹,联名入奏,以尽职责",掀起了舆论监督的大高潮,逼得庆亲王只好请假躲避。

 其实,两次御史弹劾的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在新的干部体制改革中,都察院本在裁撤之列,御史们其实也是为了保饭碗而绝地反击。前一案,正值东北"龙兴之地"改制设省,成为北洋(庆亲王父子多被视为北洋的保护人和代言人)权力扩张的良机,即使没有这起风流案,北洋也会想方设法将段芝贵等"自己人"顶上关键岗位,结果因小失大,留下破绽。后一案,则更是御史们的"自卫"之战:1909年成立了资政院后,都察院的弹劾监督权被吸纳,裁撤势在必行,御史们只好冒险一搏,拿庆亲王开刀。载沣曾告诫江春霖等 "不可乱聪明",此话就很值得玩味了。

 后世有人称庆亲王为大清"首富",毕竟没有数据支持,未必尽然,但从各种正史野史推测,尤其是他在清亡之后依然过着奢华的生活,可以大致推断他至少能名列大清富豪榜的前茅。据说,他仅在汇丰银行就有200万两白银(15.92, -0.24, -1.49%)以上的巨额存款。

 起家

 大清特色的官场,最为盛产的就是贪官。知名度最高的,一是和珅,二是庆亲王。巧的是,前后两代巨贪至少在名义上住过同一个府邸,那就是早年的和珅府、随后的庆王府、最后的恭王府——如今全中国唯一一座保留完整的清代王府。

 前后两代巨贪,结局迥异:和珅最后被抄家,其贪腐详细数据有正史记载,板上钉钉;而庆亲王则平安降落,其贪腐仅仅存在民间笔记之中,很多细节真假难辨;和珅为贪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年仅仅49周岁,而庆亲王则尽享天年得以善终。

 与和珅出身相比,庆亲王奕劻算是凤子龙孙,当然有点边远,属于皇族的旁系,因此,年幼时与和珅一样,都是顶着个贵胄虚名的屌丝而已。

 奕劻的祖父,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嶙,在嘉庆四年(1799年)被册封为庆郡王。据说,这位皇子很早就看上了当时权相和珅的豪宅,有一次告诉兄弟们:即使皇帝宝位多如雨点,也不可能落到我的头上,我只求诸位兄弟怜我,将和珅的宅第赐予我,我也就满足了。政治上如此不求上进的皇家兄弟,自然是最要关照的,和珅被杀后,嘉庆皇帝就把和珅之宅赏给了这位小弟,成了庆王府,得到了"反腐"的巨大红利。

 永嶙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临终前,获得亲王称号。清代的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是高级爵位,随后是四类"公爵":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就是八种标帜,分别是朱轮、紫缰、背壶(车上可带暖壶)、紫垫、宝石、双眼(可插双眼雉翎)、皮条(车上有皮鞭可驱散路人)、太监。再往后就是四类"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分别相当于一品至四品的武官级别,每类"将军"中又分三等,俸禄不同。

 按照清代的规定,爵位逐代递减。永嶙死后,儿子绵愍袭位,爵位降回庆郡王。绵愍死后无子,先由仪亲王之孙奕彩过继,承继了"贝勒"的爵位。但奕彩居然在居丧期间纳妾,犯了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被革除爵位退回本支。老庆亲王永嶙的其他儿子们,随即为了争夺这个贝勒爵位,展开了残酷斗争,惹恼了道光皇帝,干脆将爵位降了六级,越过贝勒、贝子及四类"公爵",飞流直下三千尺,直接降为镇国将军,而且是其中最低的三等,勉强维持永嶙的祭祀而已。这种政治待遇上的高台跳水,往往能在瞬间摧毁一个簪缨世家,根本不需要等候"富不过三代"的时限。

 永嶙的第五子绵悌承袭这个"三等镇国将军"的爵位。吊诡的是,老庆王家的这个爵位,似乎被诅咒了一般,谁承袭谁就断子孙,绵悌死后又断香火。这回,轮到了其六弟绵性的儿子奕劻,过继袭爵,爵位则按规定递减为辅国将军,这是第十等爵位,比《泰晤士报》等误以为的"第四等爵位"要低了很多。

 奕劻承袭了辅国将军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恭亲王奕䜣腾房。之前,老庆王家风波不断,爵位频降,子息不旺,就可能是出于这种"伤福"的"逾制",住在了不该住的豪宅。按照清代惯例,除了袭爵的子孙之外,其他子孙都另立门户,因此,奕劻年少时应该随同其父绵性在府外居住,并未真的享受过王府的大院生活。如今爵位到手了,房子却要转手。道光皇帝下旨,老庆王府赏给了刚册封的恭亲王奕䜣,这就是如今著名的恭王府。而奕劻则搬入了大学士琦善(就是传说中那位整林则徐的"奸臣")那座被查抄罚没的位于定阜大街的宅第。

 如此,大清国新一代巨贪奕劻,与老一代巨贪和珅,终于没能实际上住到一个屋檐下。莫非,这也是两位巨贪结局迥异的原因之一?

 说来也怪,自从搬了房子后,老庆王家的熊市行情,便到头了,开始春暖花开。一年后(1851年),奕劻升到了贝子,连跳六级;十年后(1860年)升到了贝勒,二十年后(1872年)成为御前大臣并且赏加郡王衔,而到1884年恭亲王下台时,出任总理衙门大臣,正式晋封庆郡王。从此,他的权力横跨外交、内务、财政和军队,远超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成为并不亚于和珅的权臣。

 1850年袭爵时的奕劻,和堂兄恭亲王的地位至少差了十级。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家族将永无可能并驾齐驱,但到了甲午年(1894年),奕劻获封庆亲王,1908年更是获得了世袭罔替(即"铁帽子王",子孙袭爵时不必递减爵位),彻底追平了恭亲王。而且其妻妾中还封了6位"福晋",超出了清制规定的亲王只能封5位福晋的限额。

 以一个旁支宗亲,而成长为清代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爆出了大清政界最大的冷门。

 改革

 一个腐败到令全地球人都知道的贪官,为什么会在风云诡谲的晚清政坛中,从边缘进入核心,并始终屹立在潮头?显然,这不是"纨绔"二字能解释的。

 大凡贪官、尤其是大贪官,个人能力都相当不错,这是人们不愿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大清官场的现象——能力强,也能做出第一流的坏事来。当年和珅就是如此,且不说和珅对蒙藏回语言及情况的熟悉,以及对金融财政的高超水准,仅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访与和珅第一次见面时,和珅问的都是欧洲局势最关键的问题,以至于马戛尔尼使团高度评价和珅是"成熟的政治家"。

 庆亲王亦如此。

 在大清国的改革开放中,庆亲王是著名的改革派,或者说,"伪装"得像个著名的改革派——如果我们非要认为贪官只有利益、没有政见。

 无论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及政变、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入侵、乃至随后轰轰烈烈的宪政改革,庆亲王奕劻都表现出了丝毫不亚于恭亲王奕䜣的开明姿态和灵活身段,并以其特殊地位,为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保驾护航,成为致力于实践和探索的"浊流"们(与崇尚空谈的"清流"相对)的幕后支撑者。英国公使窦纳乐甚至认为他是"推动中国政府(进步)的一个杠杆"。

 自1884年入主总理衙门之后,庆亲王成为大清国外交决策层的重要成员。1899年,正是在这位亲王的大力推动、中日两国诸多政界大佬的支持下,中国派出了秘使刘学询,携带密电码前往日本,试图在中日之间缔结同盟关系。

 庆亲王的政治本色和品格,在庚子事变的狂风暴雨中展露无疑。作为朝廷中熟悉国际国内情况的少数明白人,庆亲王坚决主张及早防止事态失控,以避免外交乃至军事上的巨大麻烦。他的"右倾"言论,遭到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不明外事, 专袒义和团"的"极左派"的不满。英国外交官在发给伦敦的报告中认为,"在北京的主要政治家之间, 庆亲王和大学士荣禄似乎已成为对端王或董福祥提督起牵制作用的仅有的人物。"

 载漪等把庆亲王看成是必须清除的政敌,义和团们则将他描绘成了大汉奸,攻击庆亲王的大字报贴满北京街头,已经失控的民间暴力清晰地将矛头指向了这位王爷。义和团宣示必杀的"一龙二虎",一龙就是光绪皇帝,二虎则是李鸿章与庆亲王。在此后讨论局势的高层会议上,庆亲王一概装聋作哑,但从未改变自己的观点。

 高喊着扶清灭洋动人口号的"极左派"们,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在八国联军的炮声中撒腿就跑,并把收拾烂摊子乃至不得不"卖国"的"脏活",慷慨地留给他们本想诛之而后快的"汉奸"兼巨贪庆亲王和李鸿章。在八国联军的刺刀下,庆亲王和李鸿章 "如一囚徒"或"受到礼遇的俘虏",为明知不可争的城下之盟而勉强一争,其间酸苦,唯其自知。因为这一功劳或者苦劳,慈禧太后终其一生,对庆亲王和李鸿章都是优容有加。

 大清国体制内的改革派,考诸史料,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得到了最高层的优礼相待,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也比如庆亲王。被后人广泛忽略的是,庆亲王还曾经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教授满文。光绪的老师中,能执教20年以上的,一个是翁同龢,一个就是奕劻,凸显其在体制内特殊的地位。

 从1906年开始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大清乃至中国历史上范围最广、难度最大、力度最强的改革。这一改革的主力袁世凯,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如果没有庆亲王各种手段的保驾护航,小袁或许早就成为改革的烈士了。当然,各种史料、主要是野史笔记表明,庆亲王与袁世凯之间,有巨大的利益输送。其实,即便贪官也是有政见的,而政见未必是与利益矛盾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清国的特殊国情下,无论忠臣还是奸臣,无论清官还是贪官,都孤掌难鸣。"小人"固然要结党,"君子"也同样不可能真的"不党",没有统一战线,则无论好事坏事都将一事无成。

 和谁在一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一起干什么。

 高调

 庆亲王的双手,在推动改革的同时,也毫不掩饰地往自己兜里大把捞钱。最为吊诡的是,政治经验显然极为丰富的庆亲王,似乎并不想收敛和掩饰自己的贪腐形象,"高调"得足以在中国历史的贪官群内成为"拉仇恨"的冠军。

 其实,考诸史料,庆亲王本人的个性并不高调。

 晚清改革开放中,参与中央主要工作的四大王爷——惇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恭、惇、醇三人,是道光皇帝的第五、六、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属于"近支亲贵",先天资源十分丰足。在他们这些凤凰面前,庆亲王就如同草鸡。但"草鸡"也有"草鸡"的优势,特别谙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特别能办事,特别能察言观色,尤其特别能伏低做小。

 血统上并无多大优势的庆亲王,却有着恭亲王那样的办事能力,也有着醇亲王那样的隐忍和低调,他的权力伸展和布局,都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对上级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之后再想法"遇见红灯绕着走"。作为一个毫无先天资源的旁系宗室,庆亲王只能依靠后天的努力,多笼络那些能办事、尤其能办大事的人,以便形成合力。野史传言,光绪驾崩时,有人甚至想拥戴庆亲王之子载振,这虽是野叟村言,却也代表部分官心民意。

 几位王爷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在实践中学会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尤其在领导面前多反省、多自我批评。这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庆亲王,他的身段最低。当然,因为出身的问题,他也缺乏"强项"的资本。其次是醇亲王,这位皇帝的本生父,最拿手的就是以柔克刚,绵里藏针,闷声不响发大财。然后是恭亲王,在慈禧太后的不断敲打下,恭亲王从以批评太后为主,逐渐转变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之后就是以自我批评为主。做得最差的是惇亲王,他时不时地要和太后抗上一抗、闹上一闹,这与其说他有所图,不如说是他的心态平衡问题,当然,他也不敢真玩,以装傻卖萌为主,留条退路,便于大家一笑了之。

 本事之外,当然还得乖巧。恭亲王未必就对官场潜规则陌生,但他的高贵身份、卓越才华以及巨大的影响力,令他可以不屑于这种面子游戏,当然最后又不得不服低做小。庆亲王则不仅对官场游戏烂熟于心,而且没有高贵身份带来的精神负担,敢于放下身段,婉转歌喉,亲身实践厚黑学。

 凭庆亲王那点远支血统,能爬到这种"不胜寒"的地位,已经是奇迹。在大清特色的官场里,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如何展示自己胸无大志。一个道德形象与工作能力都完美得无可挑剔的下属,对大多数的领导人来说,并非是件可以高枕无忧的好事。高调地展示自己对醇酒美人的"低级趣味",是历史上韬光养晦的不二法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减少政治风险,又畅快地享受人生,何乐而不为呢?或许,这才是庆亲王高调贪腐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庆亲王区别于和珅的关键之处:他从来不对皇权产生任何威胁。

 一场包括以建立高效廉洁政府为使命的改革,却不得不倚重一位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大贪官;而这位巨贪之所以贪得如此高调,却或许是在某种程度上以自污来获得政治上的双向安全感。这种看似荒谬的故事,却正是大清改革的胎毒,渗透在血液之中,难以自行摆脱。

 国危

 庆亲王的权势,在1908年年底开始的宣统新朝,已经大大削弱,但大清官场的贪腐,并未消停。《国闻备乘》曾经生动地描写了宣统年间的"七党林立":

 "孝钦(慈禧太后)训政时,权尽萃于奕劻(庆亲王),凡内外希图恩泽者,非赉缘奕劻之门不得入。奕劻虽贪,一人之欲壑易盈,非有援引之人亦未易扭身而进。至宣统初年奕劻权力稍杀,而局势稍稍变矣。其时亲贵尽出专政,收蓄猖狂少年,造谋生事,内外声气大通。于是洵贝勒(载洵)总持海军,兼办陵工,与毓朗合为一党。涛贝勒(载涛),侵夺陆军部权,收用良弼为一党。肃亲王好结纳报馆,据民政部,领天下警政为一党。溥伦为宣宗长曾孙,同治初本有青宫之望,阴结议员为一党。隆裕以母后之尊,宠任太监为一党。泽公(载泽)与隆裕为姻亲,又曾经出洋,握财政全权,创设监理财政官盐务处为一党。监国福晋(即醇亲王福晋,荣禄之女)雅有才能,颇通贿赂,联络母族为党。"

 尽管庆亲王奕劻曾经长期位居高位,但在"前腐后继"的大清国,将贪腐、甚至亡国的责任都归咎于他的示范作用,显然是高抬了这位王爷。

 只要看看清史、甚至看看整个中国的历史,就可发现,腐败在任何时期,似乎都如同魔咒般地追随着这个国家。

 早在奕劻远未得势的时候,曾国藩就尖锐地指出,腐败造成"民心涣散",太平天国动乱本身,"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因此,"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若不从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必须"以吏治人心为第一义"。

 看得更透的是日本人。1889年4月,日本间谍荒尾精向参谋本部递交了有关中国大势的分析报告《复命书》,认为中国"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1895年,另一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更是在上报给明治天皇的《中国大势之倾向》里,尖锐地提出中国的腐败其实是全民腐败。他说,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中国的"分子"们集体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这比政策的失误还要可怕。这位日本间谍引用孟子的话为中国下了断语:"上下交征利,则国危",预测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十六年后,1911年, "支离破碎"果然发生了。大清国第一任总理庆亲王,却成为末代总理,为帝国送终。在《纽约时报》1917年发的庆亲王讣闻中,副标题就是"中国前总理,满清王朝覆灭时退休",用接近黑色幽默的方式,强调了他的"退休"时机。

 庆亲王去世了,宣统皇帝赐谥曰"密",意思是追补前过,隐责其应对大清国的灭亡负责。这是他一生受到的最大处分。

 一只"大老虎",在其呼啸山岗的时候,没打;在其日渐式微,成了"老老虎"时,依然没打;直到他成为一只"死老虎"的时候,才开始打,却打得如此温柔,看上去倒更像是在抚慰。

 这是否表明,丢掉了江山、却侥幸留得性命的天潢贵胄,依然没能真正明白,黄龙旗为什么不能继续飘扬了?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Thursday, March 26, 2015

分享网易新闻「青丝变白发:女孩40年后嫁初恋」

我在网易新闻客户端发现新闻:「青丝变白发:女孩40年后嫁初恋」,与你分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也许,正是这样的感受,让一个19岁的女孩,在初恋对象毫无音讯的情况下,等了40年。

  令她惊喜的是,再相见时,他也未娶。63岁那年,她终于嫁给了自己等待的人。

  本来以为可以彼此相守、共度晚年,不料,还没来得及团聚,他就去世了。

  他留给她10万元钱,想让她安度晚年。

  如今,85岁的她在临颍生活。

  3月21日,记者赶到临颍,聆听为爱情坚守一生的邢玉莲老人的爱情故事。

  19岁,她爱上了他

  邢玉莲老人是临颍县人,十几岁时,跟随姐姐到开封生活。

  1949年年初,19岁的邢玉莲,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名叫赵国盛的小伙子。赵国盛是开封人,比邢玉莲大一岁。两人一见钟情。

  "老赵年轻时候长得帅,人也本分,我一看就知道他是个好人,可喜欢他了。当时处对象,跟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连喊着见一次面都不好意思。"时隔66年,邢玉莲说起她的初恋,依然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满脸欢喜。

  半年后,两人谈婚论嫁。1949年年底,他俩还没有来得及完婚,赵国盛就去了台湾。

  "我和老赵,从认识到他离开,还不到一年时间。我俩也就见过五六次面,但都认定对方是一辈子要找的人。"邢玉莲说,他们是彼此的初恋,即便老赵去了台湾,她也从来没有想过和别人结婚。

  40年,她一直在等他

  赵国盛临走时,对邢玉莲说:"我会回来娶你的,你要等我。"因为这一句话,赵国盛走后,19岁的邢玉莲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等他回来。

  这一等,就是40年。

  40年里,虽然没有赵国盛的消息,但是为了爱情和承诺,邢玉莲没有相亲。

  外人觉得她偏执,其实她想得很简单。

  "我感觉其他男人都不如他。最重要的是,他说了会回来娶我的,我相信他。"邢玉莲说。

  终于,1989年的一天,邢玉莲接到一个电话,通知她到郑州跟赵国盛见面。

  40年的等待,邢玉莲从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走的时候,我还是十八九的大闺女,再见面都是老太婆了,头发都白了……已经几十年没有他的信儿了,也不知道他在那边结婚了没有?"即将相见的喜悦和害怕老赵结婚的焦虑,让她彻夜难眠。

  后来,在母亲的陪同下,邢玉莲到郑州跟赵国盛见了一面。

  "老邢,你还好吧?""还中。老赵,你身体咋样?"这是分别40年后,邢玉莲和赵国盛再见面时,彼此说的第一句话。直到现在,她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见面的时间非常短,大概20分钟。但他俩知道了,他俩都是单身,都在等对方。

  63岁,她和初恋情人结了婚

  1993年,赵国盛回乡探亲期间,邢玉莲和他领了结婚证。

  邢玉莲老人拿出她的结婚证给记者看。

  邢玉莲老人笑着对记者说:"你看,老赵是不是可帅?"婚后,赵国盛回了台湾。此后六年,他俩见过四五次面,都是在赵国盛回乡探亲期间。

  而每次回乡探亲,赵国盛待几天就走了。平时,他俩靠书信了解对方的情况。

  "后来,老赵说要把我接到台湾去,他已经开始办手续了。我挺高兴的。俺俩六十多了才结婚,也没有孩子,在哪儿生活都一样,老了能有个伴儿就知足了。所以,我天天在家盼着老赵回来接我去团聚。"说到这里,邢玉莲老人流下了眼泪。因为这次,老赵没能实现他的诺言。

  1999年,邢玉莲去台湾的手续还没有办好,赵国盛老人就去世了。

  他给她留下10万元养老钱

  目前,85岁的邢玉莲老人,独自住在临颍县规划路中段。

  3月21日,记者初见邢玉莲老人,天色近黄昏,她拄着拐杖站在小区门口等。老人家里,偌大的房间空空荡荡,摆着几件旧式家具。她的眼睛也不太好。

  "她原来在开封生活。这几年,我和几个临颍的亲戚把她接回来了。她住的房子,是一个亲戚的。她老伴儿去世后,给她留了10万 元钱。在16年前,有10万元钱,养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邢玉莲的外甥女告诉记者,现在邢玉莲每月有260多元的低保。

  邢玉莲老人说,大约10年前,一个街坊向她借了8万元钱,至今未还。

  3月24日,记者从临颍县人民法院了解到,邢玉莲老人还没有拿回她的钱,但案件已被列为重点案件。



原地址:http://163.fm/9V5BfR3


Sent from my iPad

Friday, March 13, 2015

走过文化差异 我在加州当公务员 [feedly]



----
走过文化差异 我在加州当公务员
// 墙外楼

作者: LingLiu

转眼间,到美国已经12年多了,在加州政府工作也有8年了。那些逝去的往事,还依然定格在记忆的深处……

2002年3月底,在快到不惑之年时,我移民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定居在加州的首府沙加缅度(国内叫萨克拉门托)市。经过语言补习、专业学习、求职、笔试和面试等多个阶段的努力和流程,四年后,我进入加州政府成为了一名会计职员,从较初级的职位‌‌"会计1‌‌"做起,后历经升迁为‌‌"助理会计‌‌"、‌‌"主管会计‌‌",再到六年后的‌‌"高级会计‌‌"。一路走来,艰难险阻,酸甜苦辣自不必说;但更有意义的收获,莫过于在新的环境、文化、制度下的工作历练,对自己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触动所带来的思索和感悟。这也是本文所要注笔的。

偶尔回国与亲朋好友们交流,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她)们行将移民到美国的子女们要模仿的对象,都想要走我的路,希望到美国后也能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捧上美国的‌‌"铁饭碗‌‌",实现他(她)们那要求不高的‌‌"美国梦‌‌"。然而,很多时候,我感觉到美国在国内人们的眼里,还是很神秘、飘渺,或者他们还是在用中国思维去想象美国。于是,我一直都想写点什么东西,把自己一路走来所经历、感受到的方方面面,告诉大家,希望不但能为亲朋好友们起到某种指点迷津的作用,也能使更多的人,特别是有志来美国发展的人,对美国的文化、制度、政府运作和不同的价值理念有更客观的了解。

美国的文化、制度、职场运作等对我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触动主要体现在:

一、在政府的招聘、用人中,求职者的经历(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来到加州后,曾经想到本市的州立大学读个会计硕士(我是国内经济本科毕业),但每想到自己的年龄就犹豫不决。后来从本地的亲朋口中及网络而知:只要在大学级别的学校读完州政府规定的19个units(学分)、大概6-7门会计课程,就可以参加州府各部门的会计招聘考试,从而进入州府从事初级会计工作,别说学位,证书也不需要。对于习惯了国内重文凭重学历的氛围的我,上述信息犹如一道闪电,令我震撼和兴奋。我决定留在我读语言的那所学院,继续修读这19个学分的会计课程。后来知道,即使会计硕士毕业的人,入州府后也是要从初级职位做起的,没什么两样,因为没有初级职位的经历(经验),是不可能跃升到高一级位置的,这是铁定的制度之一。修读这19个学分,只需一年左右,所以我赢得了时间。工作多年以后我遇到一位来自大陆的新同事,得知她竟花了10年读完会计本科,才进入我所在部门工作,我很惊讶和觉得不可思议!她说,她基础不好,也不知道上述的信息,所以没我幸运,迟到了。是啊,这信息,是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呢?我想,是理念!正是我们国人的大一统、追求‌‌"高大上‌‌"的价值理念,把我们的成功模式和生存路径定格在狭窄的通道上,所以才有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时常也听到国内某些硕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再到某大、中专学校去读个职业技能的课程,反被录取了,这都说明学历并不是万能的。

在加州政府的就业网上,很多岗位都要求应聘者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或要有一到两年的次一级职位工作经历。没有州府工作经历的人,只能选报无工作经验要求的初级职位;有些初级职位也强调‌‌"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在招聘面试中,第一道问题一般都是要你描述你的教育和经历(经验)如何使你能胜任此职,有时干脆没提‌‌"教育‌‌",只提你的‌‌"经历(经验)如何使你能胜任该职。我有一个小故事:在找工作之初,通过笔试进入前三列后,我面试过几个单位,但都没有成功,后来,当我在加州税务局寻到了一份‌‌"季节性职员‌‌"的临时工作,干了四个月后,在一次加州就业发展局招聘正式会计的面试中,我成功地通过了。我永远忙不了那一刻:当评委介绍完该职位的职责,轮到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你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如何使你胜任该职‌‌"时,我先介绍我的教育背景,评委们很平静,只在做笔录;我接着说,我在加州税务局工作了四个月,职责是在电脑上计算、核查个人税务缴纳数额,这与我现在应聘的工作——在电脑上计算、核准失业者的失业保险金的申请数额和资格,有极相似之处……此时,我看到三位评委的眼睛开始发亮,一齐向我聚焦,对我兴趣渐增……。三个星期后我接到了录用通知书。很显然,我的这段‌‌"季节性职员‌‌"的经历对我的成功应聘功不可没。

从我的经历中可知,如果你是新移民(留学生除外),并没有从事科学家、大学教授、IT从业人员等的高端职业的打算,只是想在美国谋得一份还算是中产的职业,好好居家过日子,就没必要非要读个博士、硕士之类的学位,在美国,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要走独木桥;更何况,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经验、实证和操作的国家,就一般的技能性而非研究性的职业而言,有时候你一段与应聘工作相关密切的经历,比你一个空洞的博士头衔,更能赢得考评官的青睐!

二、年龄、性别歧视让路,年资较长者永远是职场上的幸运儿

早在College (学院)学习时,偶尔回国探亲,总是听到亲朋们劝说:‌‌"你还读什么书啊,快点找个工作吧,不然你这年龄(在国内已是下岗妇女的年龄了),又是个女的,将来很难找工作的‌‌"。所以在我求职之初,我是没有自信的,不过,欣慰的是,所有的招聘广告和条文,都没有设定年龄和性别限制。后来我不但被接收了,而且进去看到的一切,更是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刚进来不久的新人,五十多岁的老大姐不在少数,甚至也有六十多岁的。她们并不是临时工或退休返聘,而是像我一样的‌‌"Permanent‌‌"(永久)职员,多是因为私人公司不景气,或仰慕政府工作的‌‌"铁饭碗‌‌"和良好的退休医疗福利而辞职过来的。招工是如此,在退休机制上亦然,这里不分男女,退休年龄都只设定下限,即至少要达到50岁,而没有设定上限,女士在65-70岁才退休的比比皆是、类见不鲜。我先生有一位共事多年的女同事,前两天退休了,她73岁。想想国内机关国企单位的许多女士,在50岁时就被动员‌‌"换位‌‌"或退休的情况,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我们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在这里却是如此司空见惯。男女平等的权利,在这里的职场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职场女性并不因自己的性别和年龄,而缺乏自信心和载负危机感。

在裁员问题上也是如此。当那场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铺天盖地时,饱受财政危机困扰的加州政府也掀起了‌‌"裁员潮‌‌"。与我传统的思维定势相悖的是,最有可能被放在‌‌"laid off‌‌"(临时解雇)名列上的,不是年龄和年资较长的‌‌"老人‌‌",而是刚工作不久的工龄较短的新人。人事处将所有员工按工作时间长短做出排列,年资越浅,排列越前,危险越大。按照过去的惯例,工作1-3年以下的员工是最有可能先被‌‌"laid off‌‌"的。记得08和09年跨年之际,当时的州长阿诺就致信每个员工,说年资较浅的20%的员工有可能被‌‌"laid off‌‌",一时间人心惶惶。以加州23万公务员,而我不到三年的工龄来看,我在这20%员工的范围之内是必定无疑了。我和其他工龄较短的同事都人人自危,见了面都互问‌‌"你多少年了,怕不怕?‌‌"。而那些工龄二三十年的‌‌"老人‌‌",却有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豪。当然,这次‌‌"裁员潮‌‌"并没有动到我们会计部,但透过这次风潮,我感受到了州府裁员政策中对年资较长员工的倾斜和照顾,它不仅是对经验丰富人才的珍惜,更是对工作贡献较大者的一份回报和人道关怀。

三、自由、开放、平等、人性化的职场文化和价值理念

一进州府工作后,我就经历了‌‌"Culture shock‌‌"(文化冲突):当我正在专心致志工作时,突然一首‌‌"happy birthday to you ……‌‌"(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在布满一个个Cubicle(工作隔间)的大厅由远而近,此起彼伏,原来是为某个同事庆生日搞的‌‌"Potluck‌‌"(各人自带食物的小聚餐);又有时,刚上班回来坐下不久,某某同事热诚地来告诉我,谁谁谁或某经理offers (提供)了点心,come on(来吧),快去拿来吃吧;更多的时候,我也听到或参与到领导和某些员工为舒缓紧张而进行的不无幽默感的聊天和说笑中……。开始时,习惯于埋头工作的我反觉得这有点骚扰,内心咕噜着这些养尊处优的美国人尽会享乐,后来慢慢适应了,也融入其中。显然,在基本的法律、规章和职责操守得以遵守的前提下,这种自由、开放、人性化和寓工作于娱乐中的工作氛围和行为习惯,已然形成了独特的职场文化;很多时候,工作会议也是以茶话会的形式进行的,以幽默的言语开始和结束,笑声总是弥漫在整个会议间。在我工作过的几个部门,好像都没有上班打卡的要求,也没有迟到早退的监督机制,一切都是靠自觉,因为员工是人,而不是工作机器;同时,只要你做够8小时,上下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想早点下班而去接小孩回家的女职员,通常选择早到和早走;而晚睡晚起的单身汉们则可能选择迟到迟走。与此同时,上下级关系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其交往甚至是‌‌"不拘礼节‌‌"的,下属是直呼上司的名字的,无论上司的职位有多高;上司也会经常向下属询问很多他们不懂的问题,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对我固有思维模式触动最大的是在人员流动的自由上。在加州政府内,员工在各部门之间频繁跳槽换工作已是常态,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隔三岔五就有人进人出,有些人来了三个月、半年左右又消失了,有升职走的,有渴望更好工作环境而平调离开的。按照法律,部门领导是不能卡人不放的,否则员工可以投诉!在以忠诚求稳为就业理念的国内政府机关里,这种现象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在以自由求变为价值理念的美国人所工作的政府内,这种看似的‌‌"乱像‌‌"却是如此司空见惯而没有影响到政府的正常运作。我想,人员频繁流动的原因有二,一是加州政府的体制架构使然:州府下属各个部门的财政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员工工资的出处、以及整个加州政府的资金运作都是由State Controllers'Office (州审计长办公室)操作控制的,无论你到哪个部门,‌‌"出粮‌‌"的地方都一样,所以,员工只需对州府忠诚,没有必要对工作部门忠诚。二是上面提到的自由求变的价值理念: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寻找生存意义的场所,他们追求变化,喜欢创新和独辟蹊径,所以变换工作环境也是他们寻找新感觉,挖掘自我潜能的途径之一。从政府的层面来说,这种开放式、流动式的人事制度,无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我在多个部门工作过,不但可以在短短几年内从低职升到高职(很多人是升职而离开本部门),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丰富了我的阅历、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使我对州府会计工作有更全局性的了解。

四、崇尚独立自主,‌‌"自己解决‌‌"的独立工作精神

虽然美国人很重视‌‌"Team work‌‌"(团队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不轻易求助于他人,成了主流。这可能与美国人所崇拜的个人主义、独立自主的文化价值观相关。在我这里,各人都有自己的一摊子Projects(工作项目),各人之间的Projects虽有相联性,但更是独立的,许多时候只有自己才知道怎么做,遇到问题也是必须自己先去‌‌"Figure out‌‌"(弄清楚、想出办法),问上司和其他人只是最后的选项;而很多时候,你的上司也是新来的(人员流动频繁),对你的这摊子工作根本不熟识,其他同事也未必知道,最后你还是要自己继续‌‌"Figure out‌‌"。在我刚升职到高铁局为高级会计时,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有时有个难题要问我的没有这方面经验的Supervisor(管理者)或资深同事,希望共同商量找出解决办法时。她(他)会说:‌‌"你能自己Figure out 这个问题吗?你是高级会计了,你有Figure out 的能力的,I trust you (我信任你)‌‌",无奈我拿回来自己Figure out,终于想出了解决的办法,然后告诉领导时,如释重负的她(他)会很高兴地与你拥抱然后说‌‌"Thank you so much !‌‌"(太谢谢你了);即使有时我问懂行的上司或资深职员时,她们只是从大的方面给你一些提示和点拨,然后还是你自己继续完成这‌‌"figure out‌‌"。我想,这种工作机制和理念,和美国学校里的那种启发式、提示式的教育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它使你能在压力和动力之下去独立研判,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和传承。基于这种机制,我在没有领导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地和许多Project managers (工程合同经理)商讨如何在政策法规许可的框架内的款项支付问题,从而解决了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从中也得到很多的启迪和经验。在这里,你不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执行者,更是一个独当一面的设计者、合理化建议的参与者和提供者,并从这个过程中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职位高低无关

州政府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平均每两年就有升职考试,符合条件的员工通过考试后,可就地升职或升迁到其它部门工作。对于许多志在实现‌‌"美国梦‌‌"的华裔和亚裔员工来说,对升职加薪自然是趋之若鹜的;然而,一些白人同事,对升职的努力和狂热程度,就大不如前者了。记得当我在社会服务局工作时,坐在我对面工作间的,是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快乐得有点大大咧咧的白人大姐Cindy,虽然工龄那么长了,她的职位还是较低的Accounting I (会计1)。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想升职,她说她很满足这个职位,她先生将来会有一份很好的退休金,所以她不想再折腾了(会计1只需12个学分,她若要升到更高职位必须读够19个学分)。虽然职位不高,但她每天还是那么快乐大咧,好像从来都不知烦恼为何物。一年多后,当我们这几个华裔亚裔员工升职为Accounting officer (主管会计)时,她还和另外一位和她一样境况的白人女同事一起,给我们一个惊喜,买来(自愿)了Pizza (比萨饼)为我们搞小Party,庆贺我们成功升职。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想想如果反过来,我们这些中国人是否也能有如此境界?现在国内有一句流行语:‌‌"羡慕嫉妒和恨‌‌"。是什么驱使这些白人同事‌‌"羡慕不嫉妒不恨‌‌"呢?我想,也是文化价值观使然。在美国时间长了,你会感受到,无论谁干什么,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干事的人心态很快乐和敬业,不会因为职位低而消极;人不是通过将他人比下来而体现自我价值的,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实成功与否。我总是在思考着一种现象:我们这几个升了职的中国人,不知是因为身为边缘人的困惑,还是对前(钱)途、梦想这类东西期望太高,在快乐、幸福的指数度上,是远远不如Cindy和一些较低职位的白人的?!随着在美国时间日增,我意识到,美国人的‌‌"成功‌‌"观,其实与‌‌"功利‌‌"无关。在自由平等、福利完善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普通平民,即便没有获得太多的金钱、权力、地位和名气(这是国内‌‌"成功人士‌‌"的标志),也能活得快乐和自信,就象Cindy。

六、公务员不但没有利益特权,还要受到整个社会的监督

刚进州府工作时,我最难理解的是,单位是不提供饮用水的,你必须要加入饮水俱乐部,每月交5块钱,才可饮用俱乐部提供的饮用水,否则自带饮用水。平时,甚至节假日,这里都很难看到像国内某些单位那样分点卫生纸、油米之类的日用品,更不用说发奖金了。很多的聚餐派对,有时是各自带食物,但更多的是领导们为员工自愿提供食物的,而不是单位提供的,公私很分明。除了每个月的工资支票外,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其它的福利性收入和实物;只要职位(务)一样,无论你在哪个部门工作,工资收入都是一样的,没有单位、部门之间的差别和特权。那些身居高职的人员,同样没有利益特权。记得在社会服务局工作时,我曾负责过该局所有员工出差租车费的报销。政策规定每个员工只能租用普通规格的车,如果租用较大较好的车而超标了,不管是谁,都要填一份证明表,阐述理由(如多人共租等),然后给其高一级领导签字,再交来报账;也有理由不充分而被州审计办打回来的证明表,我就经常遇到要向高职务领导催交表和不受理其表的尴尬。同时,所有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出差坐飞机一律要坐经济舱,如坐商务舱要自费补足差额部分。在加州乃至美国,公务员只是社会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因为税收决定公务员的收入;只有社会上的人收入水平高,缴纳给政府的税收才能多,这样公务员的收入水平才可能高。正因为如此,公务员还要受到整个社会的监督。记得几年前,本市报纸‌‌"沙加缅度蜂报‌‌"从州审计长办公室那里拿到了州府所有员工的薪酬资料,并把它放上了该报的网站上;只要输入某员工的名字和单位,就能知道他(她)的工资和职位;并且特别公示了六位当年收入超过20万、两位超过40万的人的名字和照片。当时很多州府员工对该报颇有微词,认为该报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和人权,但是报社坚持认为媒体有监督、公示政府雇员收入的权利,因为他们的收入是取之于民(税收),所以也应该为当地民众所监督。总而言之,正因为公务员收入一般,也没有特殊利益和特权,还要受到社会的监督,所以,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社会并不是人人都以当公务员为自豪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中国公务员考试的那种一万人争一个职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面了。

七、‌‌"服务第一‌‌"的宗旨,使加州政府的各个部门,俨然一个个服务机构

在州府的各类应聘或升职面试中,几乎都少不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你回答什么是好的‌‌"Quality Services‌‌"(质量服务)或‌‌"Customer Services‌‌"(顾客服务),如何去提供这种服务。开始时我感觉有如在应聘一个大商场或金融服务机构的职位。其实,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公共事业机构,是属于一个大服务行业;同时,基于上文所说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理,所以‌‌"服务第一‌‌"是加州乃至美国政府部门的宗旨。在这里,没有围墙,各个部门并不是集中一个大院办公的,而是分散在市区各街道,有些还在郊区;甚至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处室,也有些在市区,而有些在郊区;政府是很少自己盖办公大楼的,更不用说建造富丽堂皇的豪华办公楼,议会那关很难过,其多是租赁商业大楼办公,也有不少是在旧的平房乃至地下室办公;在这里,政府并不是壁垒森严的绝对权威的象征,而是遍布各地的普通服务机构。我们这些在加州政府工作的人被称为‌‌"State Employees‌‌"(州府雇员),和公司雇员、学校雇员等一样,没有任何权利色彩,都只是为加州人服务的‌‌"服务员‌‌"。在对外联系较多和服务性较强的部门如税局、就业发展局等,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质量更是非常重要的,乃至很多面试也有这一条:‌‌"如果你遇到一个很粗暴的顾客,你将如何处理?‌‌"或‌‌"如果一个顾客向你问到一个你不熟识的问题,而你上司又不在,你如何处理?‌"。如果你回答不好这个问题,你受聘的希望就减少了。

在这里,我无意比较两种文化、价值理念和制度孰优孰劣,任何文化价值观和体制都有优劣两重性。认识两种文化价值观和体制的差异,一是为了扫除交往过程中的文化理念障碍,更好的融入美国社会;二是为了扬长避短,吸收别人文化、价值理念和体制中的优势和长处,为己所用。我希望,上述几个方面的感受,能够引起国人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hone

Wednesday, January 28, 2015

保罗・克鲁格曼:希腊不再相信财政紧缩 [feedly]



----
保罗·克鲁格曼:希腊不再相信财政紧缩
// 墙外楼

激进左翼联盟(Syriza)领导人亚历克西斯·齐普拉斯(Alexis Tsipras)即将成为希腊总理。他将会成为财政紧缩在2010年成为主导政策以来,第一个靠明确承诺挑战该政策而当选的欧洲领导人。当然,还会有很多人警告他放弃这样的承诺,行动要"负责任"。

那么"负责任"这回事儿到目前为止效果如何?

要想理解希腊的政治地震,回顾一下希腊在2010年5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的"备用安排"(standby arrangement)不无裨益。根据这一安排,所谓的"三驾马车",即IMF、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向希腊提供贷款,并要求希腊采取财政紧缩和改革相结合的举措。这份文件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极其糟糕。尽管三驾马车装出了理智和实际的样子,但它事实上却在贩卖一种经济幻想。而希腊民众一直在为精英的妄想付出代价。

你看,随备用安排提出的经济预期认为,希腊可以实行严苛的财政紧缩,而且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会产生什么冲击。协议达成时,希腊已经陷入了衰退,但经济预期却认为,经济下行很快就会结束,在2011年只会发生有限的经济收缩,到2012年希腊经济就会复苏。这种经济预期认为,失业率会大幅上升,从2009年的9.4%,提高到2012年的近15%,但很快就会下降。

然而实际发生的情形,却是一场经济和人道噩梦。希腊的衰退远未在2011年结束,反而还大幅加深。希腊的境遇到2014年才触及谷底,当时该国已经体验到了全面的萧条,整体失业率提高到了28%,青年失业率提高到了将近60%。而当下发生的复苏则徒有其名,几乎观察不到什么迹象,它也无法让希腊人在可预见的未来,看到生活水准回到危机之前的前景。

是哪里出问题了?我经常遇到一些看法,称希腊没有兑现承诺,未能实行承诺的开支削减,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但真相绝非如此。实际上,希腊大幅削减公共服务、政府雇员工资和社会福利。由于一波接一波的紧缩举措,公共开支的削减幅度超出了最初计划的预期,当前水平比2010年降低了20%。

然而希腊的债务问题与项目启动前相比,只有恶化没有改善。一个原因是经济受到重创也影响了政府收入:希腊政府征收的税款占GDP的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了,然而由于GDP下降如此之快,税收收入总额却下降了。此外,GDP大幅缩水也导致了一个关键财政指标,即债务在GDP中的占比持续提高,尽管希腊的债务增长已经放缓,而且还在2012年取得了小额的债务减免。

为什么最初的预期乐观到了过头的地步?就像我说的,那些所谓理智的官员,实际上从事的是幻想经济学。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决定相信这种诓人的童话——即宣称私营部门高涨的乐观情绪,可以大大弥补削减开支造成的摧毁就业的直接效果。IMF较为警惕,但它还是严重低估了财政紧缩可能造成的损害。

重点在于:如果当初三驾马车真的务实,就应该承认自己的要求是不可能做到的。希腊的项目开始两年后,IMF在历史案例中极力寻找,试图找出希腊式方案最终取得成功的案例,即通过财政紧缩偿清债务,且没有依靠大规模债务减免和通胀的情况。但IMF什么都没找到。

齐普拉斯现已获胜,而且是大胜。欧洲官员实在不应该呼吁他负责任地行动,而是应该顺应他的计划。事实是,他们没有公信力,他们强加给希腊的方案一开始就没有道理,根本没有奏效的可能。

如果说激进左翼联盟的方案有什么问题,那就是还不够激进。债务减免和放松紧缩政策可以缓解经济上的痛苦,但这些举措是否足以催生强劲的复苏还不确定。另一方面,人们并不清楚任何一个希腊政府还能再做些什么,除非它准备抛弃欧元,而希腊公众还没做好这种准备。

不过,齐普拉斯呼吁重大变革之时,远比那些希望继续强忍痛苦直到士气好转的官员更实际。欧洲其他地区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结束自己国家的噩梦。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hone

希腊的今天≈西方的明天 [feedly]



----
希腊的今天≈西方的明天
// 墙外楼

宋鲁郑

希腊一向被视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尤其是古典民主就诞生于此。然而,2015年1月25日,一场改变希腊历史的选举震撼了整个欧洲:反对紧缩政策、反对与欧盟达成的救助协议、主张赖掉一切债务的极左派政党左翼联盟党以极大的优势获胜。这也是战后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一个极端政党主导建立政府。

西式民主危机来源于贪欲

虽然极端政党上台还不能立即下结论说希腊的民主就要成为历史。但历史上希腊民主已经经历过灭亡的命运,并从此令西式民主一词千年在西方成为贬义词。非常"巧合"的是,希腊古典民主的灭亡和今天希腊的局势有着相同的因素:即民众无止境的贪欲。

古希腊为了满足民众对财富的追求,不得不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但并不妨碍西方炮制出西式民主和平论),并在战争中走向毁灭。上世纪七十年代希腊建立西式民主后,便迅速重蹈古希腊的命运: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竟然建立了堪称荒唐的福利制度。比如一年领14个月工资,每年6个星期的假期,平均退休年龄53岁(欧盟平均67岁,未来计划到70岁),退休金占工资的九成以上(法国约为50%),而且同样可以一年领取14个月。更荒唐的则是:已经去世的公务员的未婚或者已婚的女儿,都可以继续领取其父母的退休金;公务员们每个月可以享受最高达1300欧元的额外奖金,而奖金的名目相当随意而奇诡,比如会使用电脑、会说外语、能准时上班。而所谓的准时上班,是因为很多人一年中有7个月在下午14点半就下班了!要知道希腊不过1100万人,公务员竟然高达100万(那些指责中国公务员的公知们可否想过西式民主的发源地希腊?)

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希腊民众为了争取高福利,用选票选举承诺高福利的政党上台;政治家们为了上台掌权,则不断提高福利水平。所以也难怪美国媒体讽刺说,希腊人像亿万富翁那样消费,实际上连百万富翁都不是。

这样离谱的高福利自然导致灾难性后果。它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远远超过加入欧元区的标准。然而,希腊花了三亿美元,请来高盛造假,就神奇般地于2002年成功加入欧元区。于是各政党在欧元区的怀抱中击鼓传花般的享受下去,甚至还斥160亿美元的巨资举办了2004年奥运会。一个西式民主国家把国家治理当成如此儿戏,真可谓叹为观止。

纸终竟是包不住火的。到了2009年一切都再也玩不下去时,国家瞬间陷入破产境地,并引发了撼动欧盟的主权债务危机。为了自保,欧盟不得不对希腊伸出救援之手,但条件也同样苛刻:减少各项福利、减薪、增税、大幅裁减公务员和私有化。更重要的是,救助款主要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发展经济和救助生活困苦的百姓。希腊顿时从人间天堂坠入人间地狱:经济缩水25%,多年来失业率一直在20%以上,2014年高达26%,年轻人失业率更超过60%。一向以全球自杀率最低而著称的国家——而且根据宗教习惯自杀者不能下葬的——希腊,竟然自杀蔚然成风。

希腊民主制度失败的启示

终于,忍耐了五年的希腊民众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五年的困苦生活也令非理性的民粹主义迅速抬头。一个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极左小党,竟然成为全国第一大党,并以极大的优势赢得国会多数,拥有组阁的能力。而它的竞选口号除了对"三巨头"(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央行)说不外,就是许诺重新向希腊民众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包括全民医保、最低工资等福利。尽管希腊所有的钱包括政府运作的钱都是借的。

希腊民主的前世今生,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西式民主制度无法遏制大众贪欲,相反为了满足这种贪欲而不得不采取灾难性的经济政策。整个欧盟和美国虽然还没有到希腊的境地,但债务占GDP的比重都已达到或者接近100%的程度。更为可怕的是,这种状况整体上仍然处于继续上升的态势。更令人猜疑的是,希腊可以隐瞒真相,可以造假,难道其他国家就不会?现在的数据是否就是真相,恐怕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美国伪造证据发动伊拉克战争世人还仍然历历在目。

二是当经济灾难发生时,西式民主制度无法避免极端民粹政治人物的产生。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可以令西式民主选出导致人类文明大灾难的希特勒,今天的经济危机则可以令希腊选出极端政党。而且双方选出极端政党的理由也非常相似:国际社会带给自己的屈辱感、愤怒以及经济灾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可以从法国《世界报》对希腊选民的采访中得到强烈的体现:"在危机的几年中,希腊在全世界被污辱,我们要重新找到我们的尊严"、"欧洲和整个世界已经羞辱了我们,现在轮到我们出牌和复仇了"、"复仇最好的方式就是投票给左翼联盟党"。

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到了这种程度,出现一个反体制政党则是必然的结果。不仅希腊,目前仍在经济危机中煎熬、今年也要大选的西班牙,极左政党社会民主力量党的支持率也是遥遥领先。法国的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则在2014年欧盟议会选举中力压传统左右中间政党,成为最大赢家。在意大利,极端左派和右派都准备好迎接伦齐政府的垮台。

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获胜的希腊左翼联盟党最后还是选择了右翼、反对欧盟的独立希腊人党。其向欧盟挑衅或者示威的意味颇为浓厚。当然希腊现在选出极端政党只是第一步,是否会重现二战时的梦魇,则需要未来来验证。

改革没那么容易

面对西式民主的批判,为之辩护的各色人等最常用的理由是:西式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可是令国家破产的制度难道不是最坏的制度?选出希特勒的制度难道还不算是最坏的制度?一个让海地这样的国家几百年都走不出贫穷、现在连选举都无法举行、国家陷入僵局和混乱的制度还不是最坏的制度?

希腊变天,把欧盟逼到墙角——假如极左政党真的废除与欧盟达成的援助协议和赖掉债务,将迫使希腊退出欧元区,无疑会引发一场欧元区的经济地震和欧盟的政治地震,毕竟后面还有同病相怜的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以及情况非常类似的意大利和法国。但假如妥协,其后果也同样严重:不仅助长其他问题国家有样学样,也令担任救助责任的国家无法承受国内民意的强烈反弹。

然而相对于经济困境,更重要的则是:西式民主制度的改革提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西方从昔日少数的精英票决民主转变为大众票决民主,不是增加票数这么简单。一个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政治权力的独立性丧失。在有限选举阶段,鉴于选举成本不高,资本对政治精英的影响还不是决定性的。但现在大众民主时代的到来,不仅政治要受民众、甚至民粹制约,也由于选举规模扩大和成本的几何增长,对资本空前依赖。可以说,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度既无法遏制民众的贪欲,也无法控制资本的疯狂,经济危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经济危机的后果则必然是政治危机——这已经被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的规律。

关于这一点,其实西方的民主理论家们也早有警觉。英国的J.S密尔1861年在《代议制政府》里就明确提出要"允许执行这类高级职务的每一个人有两票或两票以上的投票权"、"当一项职业要求经过严格考试,或具备重要的教育条件始能从事时,其成员可立即给予复数投票权。同一规则可以适用于大学毕业生,甚至可以适用于持有讲授各种较高级学科的学校的合格证件的人"(商务印书馆135页)。

尽管这本书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有关议会民主制的经典之作,但先贤们的先知先觉并没有引起后世政治人物的重视,并最终走向全民普选。显然在民众可以通过选票掌控一切的情况下,今天的西式民主体制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改革的能力。

一是民众拒绝减少福利的改革,民众可以游行、示威、罢工,也可以选出迎合自己的政党,希腊就是最新的例证。不仅希腊,一向反对设立最低工资的德国,今年也不得不屈服。虽然现实证明,实行最低工资制的国家失业率是没有实行最低工资制的国家的两倍。所以说,西方将无法从经济上解决债务问题。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债务占GDP的比重超过70%,将发生经济危机。

二是政治上,民众拒绝任何削减投票权力的改革,政治人物只能在现有框架上隔靴搔痒。欧债危机最严重时,我曾和法国著名智库的一位学者谈到选举权的改革,提了一个小小的改革建议:既然无法一人拥有多票,可否把选举年龄推迟到三十五岁。三十五岁一是有了社会经验,二是有了家庭,会大幅提高社会的理性和成熟程度。只是这位学者苦笑以对。在法国一欧元的福利改革都大有引发革命的味道,更何况要动选举权呢。

从西方的历史上看,这确实是一个走极端的政治文化。要么是君权神授,君主不受任何限制,要么是非理性的人民主权,人民绝对正确。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但常识则是由普通大众组成的人民也同样会犯错误,甚至更容易犯错误。法国大革命后两度用选票终结共和走向帝制就已经是活生生的例证。毕竟普普通通的百姓只关注眼前和切身利益。希腊悲剧就是人民主权一手导致的。现在这个悲剧还在以选出极端政治势力的方式而继续上演。

所以面对此次经济危机,美国、欧盟、日本等唯一的应对之道就是一轮轮的治标但不治本的量化宽松,而不是进行政治和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假如在它们的老本消耗尽之前仍然无法改变,今天的希腊就是他们明天的命运。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hone

Friday, January 16, 2015

Cnn:伊斯蘭教是否助長恐怖主義? [feedly]

原文: Does Islam fuel terrorism?
作者: Peter Bergen, CNN National Security Analyst
日期: 2015年1月13日

***本譯文版權歸作者/刊登機構所有,轉載請保留此聲明。***

編者按:Peter Bergen是CNN的國家安全分析員,新美國基金的副主席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實務教授,著有Manhunt: The Ten-Year Search for bin Laden — From 9/11 to Abbottabad。

(CNN) 伊斯蘭教和上星期在巴黎發生的恐怖暴行有任何關連嗎?簡短而使人不快的答案是:當然有關。
思考一下恐怖主義者選擇的目標:一家在恐怖主義者眼中侮辱了先知穆罕默德的雜誌社。在他們於星期五死去之前,襲擊《查理週報》的庫瓦奇(Kouachi)兄弟中有一人在電話上向一名法國記者說:"我們就是要告訴你,我們是捍衛先知穆罕默德的人。"

思考一下恐怖主義者的另一個目標:一家做猶太人生意的猶太商店。惡毒的反猶主義固然是好戰伊斯蘭思想的主要標記。好戰者可以指著可蘭經詩句—"信教者,切莫以猶太人和基督徒為友"—作為這種立場的宗教依據。

再思考一下,三名恐怖主義者心中確信他們是神聖的戰士,會在他們的聖戰中以 "烈士"的身份死去,並在天堂上長生。

其中一個恐怖主義者謝里夫•庫瓦奇 (Cherif Kouachi)曾經計劃參加伊拉克戰爭,對美國作戰,但是在他能夠把計劃付諸實行之前,法國當局在2005年把他拘押了。庫瓦奇對法國的調查人員說,"伊斯蘭教明智的領袖告訴他和他的朋友說,假如他們在聖戰中以烈士的身份死去便能上天堂",而"烈士在天堂的一個大宮殿裏會得到超過60位處女迎接。"這裏指的是聖訓 (Hadith),或先知穆罕默德的話語—烈士會獲賞賜72位處女。

在他死前,另一名恐怖主義者阿米迪•庫里巴利(Amedy Coulibaly)拍了一個"烈士"的錄影片段,當中他承諾向伊斯蘭國(ISIS)領袖效忠。他在片段中說,"首先,我要向穆斯林哈里發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說,我承諾一旦哈里發國宣告成立,便會向哈里發效忠。"

這聲明指的是一個信念:一個穆斯林哈里發國,或者說帝國,會跨越穆斯林世界,並將會由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的政治兼宗教繼承人領導。

巴黎的襲擊和伊斯蘭信念有關這個事實,不可能以伊斯蘭是個和平的宗教或政治正確或我們處於一個日益世俗化的時代,人們對根深蒂固的宗教信念往往不夠認真為理由來加以否定。(當然,這個事實並不意味著如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在一則大受批評的推文所言,即使反對激進信念的穆斯林也要對在巴黎發生的事情承擔責任,或是有特別的責任要採取行動反抗極端主義)。

神聖的書籍和敵人

伊斯蘭好戰份子可以宣稱有必要對他們眼中的伊斯蘭敵人發動聖戰的原因是,可蘭經裏有足夠的火藥支持他們的想法。同樣的觀點也適用於《舊約》,一本滿是上帝敵人橫死片段的典籍。而同時,只有極少數穆斯林會以阿拉之名行惡也是實情。

然而,對信教者來說就是神諭的可蘭經裏有一段廣為人知的詩句,命令穆斯林"不論在何地找到不信教者都要和他們戰鬥,殺死他們,抓住他們,圍攻他們,在戰爭中以各種方法伏擊他們。"同一段詩句還說,假如不信教者"悔改",並且—依據一些可蘭經的翻譯—向窮人佈施或—依據另一些可蘭經的翻譯—向穆斯林納稅,便可以饒了他們。

的而且確,當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在1998年向"猶太人和十字軍" 正式宣戰的時候,他在宣告的開頭就是引用了這一段可蘭經的詩句。

因此,斷言伊斯蘭恐怖主義和伊斯蘭教無關就跟宣稱十字軍和基督徒認為耶路撒冷聖潔的信念無關或以色列定居點在巴勒斯坦土地上激增的根源不是某些原教旨猶太團體有關猶太人得到神的授權,可以在賜給他們的家園居住的信念一樣,都是一派胡言。

的確,像伊斯蘭國、基地(al Qaeda)和真主黨(Hezbollah)等的恐怖主義組織在中東國家如伊拉克、敘利亞和也門等挑起了極端原教旨遜尼派和極端原教旨什葉派之間的宗教內戰。這場戰爭不論殘酷程度和歷時之長都足以和撕裂17世紀歐洲的30年宗教戰爭相提並論。已經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在這些衝𥤮中死了。

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和伊朗有一些助長這場區域內戰的元素。某些波斯灣阿拉伯人支持遜尼派的代理聖戰組織如基地的敘利亞分支,而伊朗則支持真主黨等的什葉派好戰勢力。

可以肯定的是,伊斯蘭教是一把大傘,而世界上15億的穆斯林包含各個不同的派別,由神秘主義,溫和派,和平的蘇菲派(Sufis)到賽萊菲派(Salafists)都有。

賽萊菲派是伊斯蘭教一個極端原教旨主義的分支,在沙地阿拉伯特別盛行。這個流派不容忍其追隨者眼中離經叛道的伊斯蘭教派,例如什葉派,也不容忍其他宗教如猶大教或者基督教,而這個流派賦予婦女在家庭以外的角色甚少。

然而,塞萊菲派並不是其世界上數以千萬計和平追隨者通往暴力的大門。

話是這樣說,但雖然只有很少塞萊菲派信徒是恐怖主義者,主張聖戰的恐怖主義者卻幾乎都是塞萊菲派信徒。

類似的觀點也可以應用於美國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流派:他們當中很少人會殺死墮胎診所的醫生,但是對墮胎診所醫生下殺手的幾乎都是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信徒。

'本拉登主義'

對於那些在上星期在巴黎發動襲擊的一類恐怖主義者來說,他們的塞萊菲教義也變得越來越政治化。簡單來說,他們採納了可以稱為"本拉登主義"的思想體系,一種本拉登在2011年被殺之前通過一系列訪問和聲明向全球聽眾挑明的思想體系。
在我們說明這個思想體系的內容之前,先了解一下思想體系是什麼也許會有用。思想體系是一個或一系列聲稱可以全面解釋世界,往往也包括歷史本身的想法。

這些思想體系的例子或許可以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它聲稱歷史只可能通過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階級鬥爭等的唯物術語來理解。

另一個這樣的思想體系的例子是納粹主義,它斷言日耳曼/雅利安種族在世界上應得的主導地位只有通過奴役或消滅據說比較低等的種族,尤其是猶太人。

思想體系在本質上不容易受與之相佐的證明所提出的挑戰。不論是世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還是宗教的思想體系,在基本上都是神學概念,因為它們是不容懷疑或科學探究的信念系統。你要麼相信它們,要麼不信。

許多思想體系的共通之處是一個信念,即歷史有其方向和目的,而這一歷史終結之時,世界將會變成一個理想國。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想國就是實行真正的共產主義,不分階級的社會,而納粹主義的理想國就是千年帝國(Reich)。

在真正的信仰者眼中,還未到達這些樂土的唯一可能解釋就是因為一些討厭的敵人在礙手礙腳。由於這些群體阻礙理想國的建立,他們不僅愚鈍,在事實上更是惡魔,故此必須加以消滅。這個信念解釋了為什麼斯大林會發起運動,殺害數以百萬計據說是反革命份子的俄羅斯人,也解釋了希特勒的納粹大屠殺(Holocaust)。

同樣,本拉登主義的思想體系相信,在橫跨印尼與摩洛哥的穆斯林世界恢復塔利班式的哈里發國之後,世界最終會臻於完美。其支持者把他們眼中阻礙這一夢想成真的民族和國家視為惡魔,包括猶太人、以色列,不奉行塔利班式統治的中東政權,美國以及其西方盟友,例如法國等等。

用本拉登的話說,西方和它在穆斯林世界的傀儡盟友有一個摧毁真正伊斯蘭教的世界性陰謀,而這一陰謀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

針對西方在穆斯林世界之外交政策那種源自宗教的道德義憤—本拉登主義的關鍵信條—是個反覆出現,和許多好戰伊斯蘭武裝份子一同冒起的主題。

巴黎的恐怖主義者也有這一信條。其中一個恐怖主義者阿米迪•庫里巴利在死前拍的錄影片段中說,西方國家轟炸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據點驅使他發動襲擊:"假如你攻擊伊斯蘭國,我們就會攻擊你。…你和你的盟友,你們經常轟炸那裏。"

對巴黎的恐怖主義者來說,對本拉登來說,回應所謂西方攻擊伊斯蘭教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報復。這解釋了9/11﹐這也解釋上星期在巴黎發生的恐怖襲擊。聲稱這些襲擊和一些(用採櫻桃方式選出來的)伊斯蘭教信念無關是個荒唐的說法。

神仙打架,人民遭殃:网传上海邮政由于货柜积压造成巨额港杂费 耍无赖主动放弃10月和11月到港的海运货柜287箱 涉及收件人74757人 [feedly]

上海邮政欠港口钱啊,500万啊,港口扣了邮政300多个集装箱啊,大家的国际小包都在里面啊,上海邮政死活不给钱啊,港口死活不发货啊,三个月了包裹还到不了你们手里啊,这事儿要是搁在日本,估计邮政社长早就自尽谢罪了,上海邮政一致装死,your country真是奇葩。

日本邮政宣布,由于上海邮政处理业务延迟,导致港口货物积压,发上海海关的东西,EMS延期一星期到十天~空运,SAL延期原本时间的三倍~海运延期2~5个月!!!!WTFFF

网传上海邮政由于货柜积压,造成了巨额的港杂费,导致放弃10月和11月的海运货物。一直提12月的在免费提货期内的货物。据说欠港口钱500万,积压近300个集装箱,上海邮政速递违背万国邮盟精神,不管国家信誉一副无赖相,以未扫到单号为由拒不承接。

经小邮多方打听现将打探消息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上海邮政确有拖欠港务局数百万滞港仓储费用导致无法提运两百多个集装箱,里面大多为去年10月和11月的日本海运邮件。目前上海邮政正积极和相关部门协商处理此事,计划过年前结清费用提运邮件。上海邮政是国家官方邮政企业大家应相信其会妥善解决此事。

上海邮政欠港口费,被扣了300多个集装箱。据说邮政表示没钱,集装箱都不要了

到底谁在撒谎耍赖终于真相大白!堂堂五百强中国邮政的过失让我们来买单!还要说我们可笑!再想到之前我们大家打过的无数个11185或其他邮政投诉电话,千篇一律号称无责的敷衍和推诿!简直不可忍!

#还我们海运包裹# 今天早上收到了日本邮局的邮件回复。他们首先说明,我的10月15日发出的日本海运包裹,早在10月27日送达上海港口,但上海仍无半点信息更新。由于他们无权干涉上海邮政的处理情况,也只能请我等待。现在离发出包裹快有3个月了,上海邮政答复仍然是件未到中国,请联系寄件方。投诉无门。

"上海邮政滞留日本海运287个集装箱,涉及收件人74757人。。上海邮政欠港区滞留费200万+压箱费600万。这就是真相。一共八百万"

@姚晨 你知道上海邮政在机场货站里积压了多少邮件?据说是500吨。你知道有多少海淘妈妈和她们的孩子快要断粮了,却每天还在翘首以盼,等着奶粉能突然空降到家门口吗?答案是很多很多。这些妈妈们投诉无门,甚至连自己的包裹在哪里都查询不到。邮政和海关、DHL各自互相推诿。是不是该报道一下了?

你自己去问问上海邮政速递到底机场货站积压了多少普邮邮件,又每天去提货了多少?每天可以派多少车去提多少货可不是海关规定的哦,你们邮政自己决定的,上海邮政拖拉不提,别赖海关头上

目前这些集装箱在上海外高桥港区堆场。 PS: 这些都是10月2日至11月20日日本海运的邮政快件。真是神仙打架,人民遭殃。

上海邮政欠钱,海关就扣押全国人民的包裹,上海邮政还想赖到小日本身上,这到底是谁不作为,这个国家的部门到底怎么了,有气不要撒到百姓头上来啊!

今天打过港务和码头电话了,上海邮政由于货柜积压!造成了巨额的港杂费,导致放弃10月和11月的海运货物!一直提12月的,在免费提货期内的货物!不是货丢失,而是邮政不准备提货了!港杂费金额巨大,邮政放弃了!!亲们不要再妄想了!!

日本海运件基本都是婴幼儿用品,虽然不属于EMS 处理时限要求比较低,但那么多中国妈妈的期待。现统计9月份、10月份出坑和未出坑的,直接留言日期+出坑或者未出坑,大家相互参考!

今天看到了大家海运包裹的消息。是这样的:一共将近300个集装箱,海关手续已经办完了,但是因为欠了港区好几百万的费用【注意,是港区,不是海关】,在港区还没有提货,所以滞留了。具体什么时候会处理要看邮政了

#还我们海运包裹# 10月份的海运包裹,早上再次打了日本邮政电话。告知全部在上海邮政仓库内,而且是上海邮政没有开集装箱,没有去拉货,导致这些包裹的堆积。上海邮政你们那么懒,丢脸都丢到国外去了。找这样的速度清理包裹,甭说6个月了,6年都出不来了。

说上海邮政已经永久放弃提货了,全世界都第一次听说这种事,能开奥运会能办世博会,区区邮件邮包都不会收,还愣装大尾巴狼,迟早露馅。

上海郵政速遞公司欠港口倉庫費用約500萬,因無力支付,導致集裝箱被扣,積壓近300個集裝箱,現在申請中國郵政集團支付,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遲遲不墊資支付。

刘洋:给“透明计算”泼个冷水 [feedly]

"透明计算"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相关的媒体报道多了起来,也被动的关注了下这个大作。

之前没读过其课题组的相关文献,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所谓"透明计算",更像是一种工程师的系统集成作品,而非科学家的科研突破——所谓打破冯·诺依曼计算体系,更是夸张的过分。下面以媒体报道中的信息来聊聊这个一等奖。

首先,所谓"网络计算机"相关理论和概念,国际上早有先例甚至产品;比如贝尔实验室早在上个世纪就设计并实现了完全基于网络概念的独立操作系统Plan9。因此"透明计算"的核心"网络计算机"概念,并无新意,这是理论上的问题。张本人在一份PPT中也只敢自称"透明计算"为"一种扩展的冯·诺依曼结构及其实现",怎么可能和冯·诺依曼结构说再见?

接下来看应用,比如"工作人员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大型软件AutoCAD的使用过程……"。众所周知,AutoCAD是基于Windows的应用软件,运行起来至少需要基于Windows相关的API。因此,所谓Meta OS无法逃避虚拟(模拟)Windows API。而模拟Windows API要么完全自主模拟其API,开源的如ReactOS;要么通过虚拟机虚拟Windows操作系统后,调用其API,开源的如VirtualBox。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几乎没有创新、劳动量巨大而且涉及微软版权问题。这是应用方面存在的巨大问题。

最后一个卖点"……下载安装过程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这类应用业内已经实现多年,并成为成熟的产品。比如"云端软件平台"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其云应用客户端"云端",从应用角度实现其功能;而网吧的廉价无盘工作站,也早就从操作系统和应用级别,实现了类似的功能。至于手机等移动设备下的登录与应用,在rdp或者vnc协议下,实现起来毫无悬念——这些都有开源的成熟作品。

另外,信息安全也不可能靠一个操作系统或者应用就能实现的,是一个永恒的系统性问题。即使所谓最安全的OpenBSD操作系统,对系统和应用安全的要求近乎变态,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报道一个"透明计算"就能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是很不负责的。

因此,综合来看"透明计算"既缺乏理论创新、也缺乏应用突破;相对计算机业内的前沿技术来说,最多是对一些成熟的开源应用,做了一定的集成和二次开发。

这是我的一盆冷水,也是一个留此存照;同时建议该项目组负责人释放出相关作品,供网友们品鉴!

质疑"透明计算"获奖小结

"透明计算"获奖,网上一篇嘘声;下面小结一下质疑"透明计算"获奖的一些文字。

1月12日,知乎的提问《如何评价张尧学以及他的透明计算?》比较早的讨论了这个奖项,并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参考;接受度最高的是一位自称体制内的朋友,结论是:一场闹剧。另《刚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张尧学院士提出的「透明计算」的价值有多大?》的讨论也比较详细(1月15日晚两篇文章均被删除,我这里有截图)。

1月12日,有微博网友整理了自称"前透明计算实验室的一员"的文章:《「透明计算」是个什么鬼》,侧面证实了网友们的一些技术实现猜测:技术实现相当低效简陋。

1月13日,我的博文《给"透明计算"泼个冷水》从理论无创新、应用无突破、信息安全不靠谱三个角度,指出了该项目无法回避的致命硬伤,没有获得有力的答复或者辩解。

1月13日,新浪微博上技术男 @林沛满 针对"透明计算"的论文以及相关资料,写了一份题为《我为欧巴献计忙》的技术分析文章,迄今为止最为细节的技术性文章,转载广泛;结论是"透明计算"基本就是个过时的network boot agent。

我为欧巴献计忙

这真的是一个技术帖,我才不想当什么打假斗士。如果没有中南大学某社团的骚扰,我是根本不想卷入这场风波的。不过既然参与了,就要把技术上的事情说明白,当作这个礼拜的技术分享吧。至于张尧学的仇家们私信给我的那些事儿,我就不掺和了。欧巴,你放心!

在评论"欧巴的透明计算"之前,我们先要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东西。

一. "欧巴的透明计算"不是云计算。

"欧巴的透明计算"的计算功能在客户端,而云计算无论是SaaS,PaaS还是IaaS的计算功能都在云端,所以这两者是有本质差别的。欧巴的获奖论文《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硬把两者联系起来,可能只是为了抱云计算的大腿。有兴趣阅读该论文的朋友可参考:http://www.ejournal.org.cn/CN/abstract/abstract4678.shtml

二. "欧巴的透明计算"不是英特尔的透明计算。

国际上关于透明计算的讨论不多,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听到这个奖吓了一跳。其实找找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英特尔大会上就提过这个概念,指的是通过"开放式"的开发生态系统,支持软件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在多种环境和设备上运行,比如HTML5。这和欧巴论文中提到的透明计算八杆子打不着。英特尔新闻发布室的文章在此:

http://www.intel.com/cd/corporate/pressroom/APAC/ZHO/510775.htm

三. "欧巴的透明计算"不是远程桌面。

远程桌面的计算功能实际上还是在服务器端,所以和"欧巴的透明计算"完全不符。

四. "欧巴的透明计算"不是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运行着一个虚拟层次,而"欧巴的透明计算"是直接把操作系统运行在客户端上的,完全没有关系。

好吧,那"欧巴的透明计算"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作为严谨的IT技术人员,我们要严格按照论文来理解。根据论文第三页,"当终端启动后,驻留在BIOS中的TransOS 内核部分负责获得终端控制权, 并与服务器联系, 获得系统运行所需要的更多内核代码, 并动态以块流的方式加载到终端侧执行",也就是说这个被称为"中国超级操作系统"的TransOS只是一个启动代理,从服务器端加载操作系统而已,根本算不上OS。论文第四页的实例也证实了这个理解:

稍有IT工作经验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眼前一亮,这不是1984年就有的PXE Boot吗?当我得到这个结论的时候也很吃惊,不过在微博上搜了一下,发现跟我有相同看法的不乏业内牛人:

4

知乎上一搜也有相同结论,而且还是内部人士爆料 (我不敢确定知乎上这个人的真实身份,不过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透露出如此吻合的资料的,几乎不可能是外人):

计算所的朋友也极其低调且胆怯地爆了一些内料:

很多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表达了类似看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随意截一个吴军博士的吧。

0023q7uRgy6P9odiFma02&690

既然"欧巴的透明计算"并无原创性,被业内人士一致理解成类似PXEBoot的东西,那么我们能从中预见什么呢?

一. 它宣传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不实。这又不是新概念,PXE诞生至今已经有30多年,如果有广阔应用,早就用上了。大家可以从wikipedia看看它的历史: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boot_Execution_Environment

二. 它的性能非常差,即便只用在局域网内。因为PXE一般不需要加载很多数据,所以从应用层到TCP层都缺乏性能优化,更不适合广域网。这和知乎上的爆料也非常一致。

三. 它号称"将引领下一个计算时代"并无依据。PXE Boot一般只能在局域网内(甚至同一个系统内)用作不时之需。比如某台服务器boot失败了,那我可以考虑PXE Boot来启动,以便进一步排错。你能想象这东西 应用到手机上会怎么样吗?根据论文第二页"透明计算的核心思想包括: ( 1)计算和存储分离",你每次打开手机要先从服务器端加载一个IOS或者安卓系统,然后操作的时候还一直要和服务器端交互,不知道会卡成什么样子。我觉得这是戒手机的好办法。

说了这么多,有点偏题了。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打假,主要是帮欧巴献计献策的。假如我是"欧巴的透明计算"团队中的一员,会怎样帮他优化这个系统性能呢?

一.从应用层看,PXE Boot使用的TFTP协议下载代码并不快。

根据我同事的测试结果,PXE下载代码时默认是单线程的,这就导致再高的带宽也利用不上。就像快递公司有100个包裹要送,如果只有一个快递员需要送很久,但分给10位快递员派送,速度就能提高很多。

二.在无线环境下,最好选择定制的TCP实现,比如WestWood。

无线环境中,丢包常常不是由于网络拥塞导致的大量丢包,而是因为网络质量差而引起的个别丢包。WestWood比起其他的TCP实现能更好的处理发送窗口,所以性能会好很多。

三.根据内部爆料,传输过程竟然用到了iSCSI协议。iSCSI常常会受到TCP Delay Ack的影响,从而导致莫名其妙的性能下降。前几天我恰好写了一篇文章,业内也流传甚广,在此无偿献给欧巴,献给国家:

最后我要再为欧巴说几句话。电子学报这篇论文,假如放在清华当本科生毕业论文估计都过不了。写得实在太随意了,竟然连个基本的实现都没有啊。我相信欧巴当初也没有打算要靠它获奖的,估计因为自己是这个杂志的副主编,想充实一下杂志内容而已。这根本算不上学术腐败,而是学术陷害。千刀万剐的评委硬把它评为中国学术第一奖,把欧巴拖下水,我猜他们是存心想黑欧巴(联系到有人给我发的私信);还有中南大学某社团,闷声发大财就行了,偏偏老是去骚扰低调的技术男,说什么"你知道路由器是谁发明的吗?先把你的路由器扔出去再说!"之类的。这样吵着吵着就一步步升级,最后就升级到方舟子那里去了。

1月13日,北大金融圈发布题为《自然科学一等奖成了笑话》的微信文章,整理了一些评论,但感性成分较多(1月15日晚该文章因被举报过多关闭)。

自然科学一等奖成了笑话
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国内最重要科学奖项,曾经空缺9年,表明了自然科学奖的重要性和难以突破性

今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给了IT,大家都知道计算机技术是非常工程化的一个领域,给自然科学一等奖,必定是伟大的突破。看看……

但是仔细研究了一下:

一个任何有基础知识的工程师都知道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所谓的"透明计算"和云计算没啥区别,云计算不会是你提出的吧?远程启动个操作系统就是颠覆了冯诺依曼?

颠覆了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是CPU层面的,与操作系统,透明计算有啥关系?

1)国际学术界没有任何一篇相关的论文

2)此人以往的论文,也就是本科水平。

评论:

1)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副主任。也拿过三大奖。用他的话说,彻彻底底的黑幕,完全就是概念,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产出。另外,同个所的其他拿过三大奖的大牛也纷纷赞同。

2)同样水平的奖项挂中南大学连二等奖都评不上,挂清华大学就是一等奖,国内评奖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这么搞笑

3)就是骗人的,这个院士以前在教育部当了十来年官,学术水平可想而知。个人认为一等奖就是个笑话 看完这个新闻感觉跟网吧系统似的……一个大忽悠,官痞子考忽悠。张院士获一等奖是对全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侮辱

4)这个评奖体系成了一个笑话

5)N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给这么一个项目 。。。。

6)这个玩意儿跟冯诺依曼相提并论????

7)码农表示看不懂。计算和存储分离,这很常见啊

8)一个远程+VPN+PNS就能实现的功能 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9)这个奖肯定给错了,直接反映了国内计算机行业的水准起码落后美国15年。也反映了国内的这些叫兽的真实水平,除了抄袭没有其他。国外已经商用15年的技术被换装成获奖产品。

10)最重要的是,国外商用的是已经商用的,国内自然科学一等奖还在概念层面。

11)本打算骗点经费好了,一不留神用力过猛。

12)其实,就是大家的终端设备,只要有一个浏览器就行,打开就自动登陆这个什么XX教授提供的网站,里面什么功能都有,什么数据什么系统,我们就甭管了,这就实现了他说的"透明计算",政府拨款个XX教授作为项目资金,教授拿出来建一个网站。对了,建一个网站多少钱来着?

13)感觉"透明计算"就是二十多年前数学和计算机界已经在研究的"分布式计算"。

14)这个和20年前oracle, Sun等公司提出的NC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现在全世界都在商用-你这个还是个概念,就自然科学一等奖了?】

15) 和麒麟操作系统一样,把国外开源项目拿来重新编译一遍就是我们的

16) 同样几十年前出现的用浏览器来完成一切的架构来描述更合适。 无非用它自己的音视频解码客户端替代了浏览器。 无论如何, 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颠覆性之处。

17) 各部门各级的科研课题,从学校到企业,小到部门小组,大到公司集团,从来就是骗经费,说白了就是成果肯定有,发表也好怎么也好,能不能用就不管了,反正是课题,纸上谈兵。然后肯定有剩余,就是发辛苦费,参加课题组,最后成了一种福利

18) 十几年前, SUN出过一款产品, 叫Sunray,卖一千多, 就是用IC卡在这个瘦客户端插卡认证访问自己的应用和数据。 实际应用只在后台服务器端跑, 后台可以是windows server, Solaris, Linux. 当时宣传的名字叫火爆桌面。 十几年前已经有成熟产品的东西, 现在只是拿出其概念连个产品都没学出来, 得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嘿嘿

1月14日,新语丝论坛"学州神人"整理了文章《最终版: 张尧学申报材料作假!!!》(墙外文字,自备梯子),指出其申报材料存在的问题。

最终版: 张尧学申报材料作假!!!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奖要求是:
"请详实、准确、客观地填写候选人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做的创造性工作"
(学州神人注: 我国指中国而不是日本)
也要求申报人承诺!!:"申报论文专著用于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知识产权归"国内"所有,且不存在争议"(学州神人注: "国内" 指中国国内而不是日本国内:
以上中国的科学奖申报规定见以下网址:

http://www.nosta.gov.cn/web/detail1.aspx?menuID=25&contentID=1067

可是张尧学的科学一等奖的申报材料中第三篇论文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工作是在日本做的,署名单位也是日本的 Tohoku Univ.,请看: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articleDetails.jsp?tp=&arnumber=4659&searchWithin%3Dp_Authors%3A.QT.Yao-Xue+Zhang.QT.%26searchWithin%3Dp_Author_Ids%3A37538315900

2. 还有: 他获奖申报材料中填写到的"第三方"评价:既
"相关工作得到了 Edward Yourd on 博 士(软件工程方法论创始人)、原 IEEE CS 副主席 Ming T. Liu、以及 Jefferey
J.P. Tsai(IEEE/AAAS Fellow)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都是对他这篇日本论文的评价. 与也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再说"高度评价"是吹牛, 不过是在他们的论文著作中引用, 如 "IEEE CS 副主席 Ming T. Liu"在他的350书"
Advances in Computers, Vol. 29, 1989 (学州神人注: 是1989年不是1999年也不是2009年) 有一处有: Zhang'Proctol Synthesis Algorithm.提法, 不过这只是十几个方法的一种. 见"

http://books.google.com/books?hl=en&lr=&id=M2vUopRmnXcC&oi=fnd&pg=PA79&ots=0hDozkJB5r&sig=6iYaap2I1XsnqaCJy6IoZEqMWac#v=onepage&q=zhang&f=false

可以肯定张以前获得的中国奖励/已及评院士都用这篇日本论文和其第三方"评价.

3. 此外: 张在他的官方简历中写到: "IEEE AINA 2007最佳论文奖 (第一获奖人)"

这在明显地误导, 好象是一个IEEE级别的大奖,
而实际上是IEEE每年上千个会议中的一个会议的三篇最佳论文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个会议由他的熟人: 马建华, Laurence T. Yang,办的.

http://www.aina-conference.org/2007/

(学州神人注:类似这样IEEE某个分支sponsor 的会议 每年有上千个, 2014 年有1637个这样的会议).
这比方说: 某人说获得了:
"中国共青团绘画比赛2007最佳绘画奖" 
而实际上是
他在株洲的一个中国共青团株洲支部办的绘画比赛中三个最佳绘画奖之一,而他的朋友是该比赛的举办者.

4, 说到 "马建华" 也是那个张的科学一等奖的申报材料列的第一篇论文会议的组织者(在武汉, 与"XYS名人"金海一起, )

5. 马建华也是张称的第一个透明计算专刊的客作主编. 这个专刊是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ud Computing
这个期刊跟野鸡期刊差不多因为连Ei 都不检索. 对应的出版商可能大部分搞计算机的人没听说过. 
http://www.inderscience.com/jhome.php?jcode=ijcc#absindex 
更主要的是这个期刊的创始主骗是张的熟人 Yi Pan (张的申报材料中的的美国教授). 

1月15日,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做了题为《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透明计算"是什么,业内有不同看法》和《透明计算和云计算不是一回事》的专门报道;权威媒体的第一次追踪报道。但与此同时,知乎上我提到的两篇文章被删除。

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透明计算"是什么,业内有不同看法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徐明徽

"透明计算"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为何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率领的团队能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要知道,此奖一直以宁缺毋滥著称,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有10年空缺。业内人士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1月9日,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率领的团队凭借"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获得多年空缺的一等奖,在这一研究成果中出现了一个概念——"透明计算"。
张尧学是谁?
在新华网北京报道的描述中,张尧学是"曾经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今天深受学生们爱戴的校长'欧巴';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路由器之父、'透明计算'理念的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随笔集《侘寂天涯》《水随天去》《又见木兰》拥有海量'粉丝'……"
除担任中南大学校长外,张尧学还是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90年开始,他在清华大学任教,直到2011年11月起任中南大学校长。"这次获奖仍然是属于清华大学和中南大学两家的,这是清华和中南的共识。而且,自然科学奖规定只奖励个人,不奖励单位。希望各位校友和师生理解。"张尧学如此表示。
什么是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五大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其余四项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国科学院的官方网站写着"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授奖条件有三: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及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若是一等奖,则必须"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术上为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直以宁缺毋滥著称,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有10年空缺。而2014年度一等奖项目——"透明计算"由张尧学首次提出。它被科学网等媒体形容为"中国的超级操作系统"、"别了,冯·诺依曼"。据科学网1月12日报道,2004年张尧学正式提出"透明计算"的思想。其核心是将数据存储、计算与管理相分离,并确立了跨终端、跨平台的"双跨"原则和"按需服务"的理念。还说这一体系的确立比国外"云计算"概念的提出早了整整3年。
然而,就是这么一项"国际率先提出"、"学术、产业前景广阔"的"透明计算",却在微博、论坛上引发"轩然大波"。有网友直言"忽悠",亦有人力挺其发展。上海某高校计算机学院的博导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明计算本身是很好的成果,但大家对空缺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期待值很高,所以适不适合做一等奖是大家争议的焦点。"其余,他表示不便评论。
透明计算是什么?
透明计算到底是什么研究成果,它和我们熟悉的"云计算"有什么差别?对"透明计算"持保留态度的网友,又有怎样的意见?
先回顾下计算机诞生的源头。1945年,42岁的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与他的同事联名发表了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冯·诺依曼在报告中明确了计算机的五大部件,提出用"储存程序"的办法,使计算机自动依次执行指令,并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运算。
这篇报告迄今为止,都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后人也因为冯·诺依曼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根基,而将他称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理论也被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个经典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掌控着现在整个计算机世界。
当然,这个结构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随着单机上的发展越多,操作系统也会越来越复杂,用户需要频繁升级换代,还很难在同一终端实现跨平台操作。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漏洞:速度变慢、病毒入侵、网络安全性不确定等等。
2011年5月,张尧学在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电子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张尧学本人也是该刊物编委之一。根据这篇最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论文,张尧学提出可以将冯·诺依曼式的储存计算进化成为"流式计算",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所有软件保存在用户的透明服务器上,大量节约了终端内存。
"就像水流一样,不占用空间。出行时到衣橱里挑选一件合适的衣服,回来后再挂回衣柜,不需要把所有的衣服都带在身上。"张尧学在接受《三湘都市报》采访时这样形容。
论文摘要中写道:"本文从透明计算,也就是用户控制的云计算(Customer Controlled Cloud Computing)角度出发,以用户端提供用户服务、网络服务器提供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对网络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来定义云计算操作系统。我们把传统操作系统,例如Linux、Windows等也定义为资源,把云计算操作系统定义为运行在传统操作系统与计算机主板BIOS之间,对包含各种传统操作系统在内的网络资源进行管理的超级操作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将数据的存储、计算与管理分离,将存储放在服务器端,通过网络以数据流形式及时载入。这种方式理论上能够让计算机的用户端"瘦身",使用起来更轻便、更快捷、更安全。用户还可以使用超级操作系统"TransOS"实现在一个终端完成跨平台操作,自由选择各种软硬件服务。
针对网络安全问题,透明计算将网络互连平台由较高网络层下降到计算机芯片和操作系统间的接口层,在接口层设计保护程序,即安置一个能力超强的"保安",防止上层软件系统受到攻击和安全漏洞威胁,从而解决了信息网络的安全问题。
这样看来,张尧学的"透明计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它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现在计算机运行的缺陷。
张尧学的团队在接受对外采访时表示:2004年张尧学就提出了"透明计算"的概念,通过网络无障碍获取不同操作系统的各种服务。这些软硬件、操作系统对用户都是透明,不是封闭的,所以取名透明计算。
不少人赞誉张尧学的透明计算"突破了冯·诺依曼结构束缚"、"别了,冯·诺依曼"、"开启了计算机新时代"。
而据科学网报道,国际上目前已有3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张尧学的"透明计算"开展跟踪研究。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Marshall C.Yovits将"透明计算"称为"张氏协议综合法";而另一位ACM Fellow,对等网络创始人之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张辉更是大胆预测:"透明计算"将取代已控制计算机系统思想和实践至少60年之久的传统冯·诺依曼结构。
"透明计算"有多神奇?
透明计算真的突破了冯·诺依曼结构,开启了计算机领域的新时代吗?张尧学的论文传播开来后,引起了业内技术人员的关注。但有不少技术人员指出"透明计算"其实并无原创性。在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中,对透明计算持不同看法的业内人士和学者都希望以匿名形式出现。
曾出版过IT专著的某世界500强公司首席程序员L引用了论文第三页中的一句话"当终端启动后,驻留在BIOS中的TransOS 内核部分负责获得终端控制权,并与服务器联系,获得系统运行所需要的更多内核代码,并动态以块流的方式加载到终端侧执行"。
该IT资深人士解读:"也就是说这个被称为'中国超级操作系统'的TransOS只是一个启动代理,从服务器端加载操作系统而已,负责从服务器端下载操作系统,然后安装上,根本算不上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真正运行的操作系统还是Windows之类的系统,所以完全没有打破国际垄断。"
"透明计算的理念其实就是1984年就有的PXE。"L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业内许多技术人员在看过透明计算的论文后,都认为类似诞生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PXE Boot。PXE Boot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支持工作站通过网络从远端服务器下载映像,并由此支持通过网络启动操作系统。
《大话存储》系列图书作者在微博上表示,张尧学的TransOS就是一个network boot agent(网络启动中介),"Intel之前自己都宣传过这种东西"。而中科院某科研人员也补充表示,理论上提出的"计算与存储分离"思想,其实学术界早已有定义,那就是哈佛结构,来源于1945年哈佛大学研制的Mark I机器。
更有不少技术人员在论坛中称,"这就类似网吧的无盘工作站"。
此外,透明计算对网络的需求非常高。L向澎湃新闻记者打了个比方,也许手机上要有1000兆网络带宽才能使用,而我们家庭带宽一般也就只有10兆。"也许在遥远的将来,手机带宽有1000兆,但问题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每次开机就安装一次操作系统,更没有必要把操作系统放在服务器端,因为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PXE都出现31年了,还是没有多少应用场景的原因。"L还说,"如果透明计算把操作系统放在服务器端,那么用户每次打开手机都要花几个小时加载一次移动操作系统,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手机也没人要"。
在应用方面,张尧学的团队曾向不少来访媒体现场演示过大型软件AutoCAD的使用过程。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报道,"所有数据和程序的存储都不在终端上,而是存储于服务器上,计算机上只有一个个虚拟图标。使用时,只要进入Meta OS,便可根据需求选择调用Windows、Linux、IOS等不同操作系统,不仅启动速度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还可与旁边手持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用户实现同步编辑。"
上海一所高校软件学院教授诉澎湃新闻记者:"不了解透明计算,计算机上的突破简单地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块。通过AutoCAD来应用也离不开Wnidows这个平台"。AutoCAD是基于Windows的应用软件,运行起来至少需要基于Windows相关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不管是模拟Windows API的ReactOS,还是通过虚拟机虚拟Windows操作系统后调用其API的,从根本上来看,都逃不开Windows这个平台,这就谈不上"创新"。
张尧学团队还指出,在产业化应用方面,最先有进展的是"可以用比较廉价的服务器和PC做出多操作系统集群"。但L表示"再廉价的服务器集群也没有人用透明计算(类似PXE)的。首先服务器的硬盘有非常廉价的选择,其次无盘的服务器会非常慢。这不是打破了冯·诺依曼架构,而是使冯 诺依曼瓶颈更加严重了"。
"透明计算"应用前景如何?
张尧学拿下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后,不仅在学术界引起议论,同时也刺激了资本市场,A股市场上一批软、硬件上市公司股票冲上涨停。不少券商也对张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做了调研。张尧学团队的成员告诉调研成员,Intel公司对这个技术非常认可,不少业内名企如华为、黑莓、腾讯都有合作。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张尧学提出的"透明计算"并不是英特尔的"透明计算"。英特尔大会早前已提过"透明计算"这个概念,指的是通过"开放式"的开发生态系统,支持软件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在多种环境和设备上运行,比如HTML5。"张尧学将他的理论取名为透明计算,只是取了个与Intel公司一样的名字而已"。
记者查阅Intel公司于2012年9月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信息技术峰会上发布的消息,确如上述人士所言,与张尧学的"透明计算"并不是同一概念。(Intel新闻发布地址http://www.intel.com/cd/corporate/pressroom/APAC/ZHO/510775.htm
在券商的调研中,张尧学团队多次表示,与华为、Intel公司等知名企业有过合作,而多位接近华为的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并未有所耳闻。
"不管怎样,至少说明了一个共识,'计算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至于用哪一种计算模式,各有观点,各有争执。"面对种种争议,一位上海高校电信学院教授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但是,如果有一种算法是在所有场合都比其他算法占优的话,依据这样的观点,不就能够推断这样的一个观点了吗?——'上帝是存在的'!"
这位教授还对澎湃新闻记者说,"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怕争论和反驳,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其自己的前提和假设,如果有一类研究是可以直接推广到任何领域,那样也就能推理出同样的结论了。作为普通的科研领袖和科学工作者,我们首先要积极思考,然后要埋头做事,认真辩论,积极修正,最终的目标是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这位教授表示,"我有其他重大事务,无法给出任何详细的具体科学考察和结论,我只是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给出中立的宏观评论,不针对任何具体个人。"

附录:(来自中南大学官方网站,有删节)
张尧学,男,汉族,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澧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电子学报》(注:获奖论文发表期刊)中英文版副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及软件专业组成员专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第一专项(核高基)专职技术责任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IBM和清华大学合资鼎新公司总经理,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挂职)、原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公室副主任(挂职)、教育部科技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长、司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985工程办公室主任、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学术和行政职务,是国内外10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透明计算/云计算:
1995年主持研制成功国内首台网络路由器,并推动了这一事关国家安全和信息产业核心产品的产业化。
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主动服务和透明计算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在时空上扩展冯诺依曼结构、把信息存储、运算和管理分开的透明计算理论与方法,并研究成功了基于该理论的内核分布式操作系统和无操作系统的透明计算终端,广泛用于我国军事、商务、教育和管理等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国外同行认为是"先于云计算,并包含了云计算"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并正向服务手机、云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家庭网等领域扩展。
在网络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被美国同行称为"Zhang's method"的交互式协议综合法,推动了网络基础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撰写中英文专著和教材8部,其中《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已销售100余万册,成为国内计算机领域的主要教材之一。
著有《又见木兰》、《水随天去》、《侘寂天涯》、《另一个清华》、《大木仓的记忆》等管理类散文集多部,论文250余篇。

1月15日,凯迪社区文章《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透明计算是个啥玩意?》从用户角度讨论了"透明计算"的浮夸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透明计算是个啥玩意?

你用手机QQ在空间里发了几张美食照片,然后用电脑的QQ再编辑它,恭喜你,你已经"透明计算"了。

你在办公室里用Office365写的文章没有写完,回家后用家里的电脑再接着写,恭喜你,你已经"透明计算"了。

获得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透明计算就是类似以上所提的一项技术。虽然没有见到具体的产品,而且新闻报道出来的都是各位教授"侃大山"式的比喻,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目前透露出来的只言片语来了解"透明计算"是个什么玩意儿。

透明计算号称用一个叫做Meta OS的系统把多个操作系统并行在一起,使得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多个操作系统。就如电视新闻中播出的,一个用户登录进系统后,电脑中同时出现了Linux和Windows,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这两个系统。这一项技术不过是虚拟机技术,即一台电脑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这是一项成熟泛滥了的计算机技术,并无任何新意。虚拟化技术在 20 世纪 60 年代首次开发,当时是为了对大型机硬件进行分区以提高硬件利用率。30 多年前,IBM率先实施虚拟化,作为对大型机进行逻辑分区以形成若干独立虚拟机的一种方式。而现在市面上最流行的虚拟机软件VMWARE第一个版本是1999年发布的,15年后的今天这个软件已经升级到了第11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还有开源的虚拟机软件,源代码是公开的,可以让用户拿来按照自己的需要修改,用户想把软件的界面改成Meta OS的界面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国的Meta OS到底是自己编写的虚拟机软件还是用西方国家的开源软件修改的,我无从得知,因为它没有提供下载。

透明计算的创始人张尧学强调透明计算的最大优点是跨操作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虚拟化技术外,还可以让用户可以在这个系统下创建文档,然后再到另外一个系统下修改此文档,就像本文最开头提示的使用场景。但是这个功能的实现依赖的是像QQ或者Office365这样的软件自带的功能,而不是透明计算本身实现的功能。如果一个软件支持的独立文件格式只在某个系统下可用,在另外一个系统下不可用,软件本身不支持跨操作系统,透明计算就拿它没辙了。

透明计算还有个特点是所谓的终端可以随意访问各个居于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这就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远程桌面访问,你桌面右下角的那个企鹅也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即便透明计算采用的不是这么低档的远程桌面方式,而是采用远程服务调用的方式,那也不是什么IT界的新鲜事。

同时,还有很多程序员认为透明计算的理念其实就是1984年就有的PXE。业内许多技术人员在看过透明计算的论文后,都认为类似诞生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PXE Boot。PXE Boot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一种技术,支持工作站通过网络从远端服务器下载映像,并由此支持通过网络启动操作系统。也就是说这个被称为中国超级操作系统的TransOS只是一个启动代理,从服务器端加载操作系统而已,负责从服务器端下载操作系统,然后安装上,根本算不上操作系统。真正运行的操作系统还是Windows之类的系统。更有夸张点的说法是透明计算就类似网吧的无盘工作站,说不定你在某个肮脏污黑的网吧里玩游戏就用到了这种普通技术人员安装的无盘工作站。

"星宿老仙、法力无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IT界从不缺乏想用一个系统统一所有系统的野心公司和人士。但是有没有这个金刚钻,揽不揽得了这个瓷器活,是否能够确实有创造,能够给用户带来实质的好处,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开放软件下载,出来走两步,提供给用户多番评测,恐怕才是真正的"透明"。

上述是比较系统性的质疑文章,微博形式的质疑声更是不胜数;新浪微博搜索"透明计算"即可发现,比如:

0944172pgm1fgzpg6dmda1

方舟子将这次获奖直接定义为"典型的学术腐败大案"。

但质疑声多数来自计算机业界同行,而非学术同行——毕竟学术同行们还需要继续在学术圈过下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学术同行们更多是低调转发、旁敲侧击或者保持沉默:也许不想说谎的时候,沉默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如果上述质疑属实的话,那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如此草率,很不该——评审组一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Tuesday, January 13, 2015

“穆斯林路线图” [feedly]



----
"穆斯林路线图"
// 墙外楼

雅可夫先生有著名的关于"穆斯林路线图"的论断: 
1、他们首先宣称自己是"和平的宗教",通过经商、避难的方式零星迁徙到一个新地方,很低调,很和善,很遵纪守法——除了对吃某种食物有点神经过敏,除了干涉婚姻自由之外(不过我们总是想,哎,不吃什么食物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内婚虽然很讨厌,但不跟他们接触不就行了嘛)——谁能拒绝这么一群可怜巴巴的外来人呢?于是,他们站住了脚。 
2、既然站住了脚,那么第二步就是形成社区了。这个进程会持续几十年,他们的繁殖速度异常迅速,几十年之后人们会发现,周围已经到处是"他们"。"他们"游走于我们的开放社会中,而"我们"却对"他们"的圈子针插不进——除非"我们"也皈依了"他们"。 
3、第三步,你会发现身边的暴力和犯罪现象突然增加,就象1995年前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周围突然到处是某族小偷一样。即便是犯罪,也是在不断地发展:1995年我抓住第一个某族小偷,在把他扭送警察局时他用刀片自残了;2000你年我抓住第二个某族小偷,立刻围上来几个人跟我对峙,尽管我没能把他扭送警察局,但他们也没敢对我暴力相向;而现在,据说这些家伙已经动不动就砍人了。 
4、第四步,犯罪行为会升级到群体性暴力,"他们"十分善于结为一体对付单个的"我们",侵占财产,强占耕地,让"我们"生活在威胁的阴影中。 
5、第五步,群体性暴力会变得越来越频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动不动就出动几十、几百殴打、骚扰"我们"。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面临选择:如果有可去的地方,"我们"就得背井离乡;如果没有可去的地方,"我们"要么继续在惊恐中度日,要么不如皈依"他们",以免遭迫害。 
6、OK,至此,某个特定地域的绿化已经接近完成,其标志是,"他们"占了局部人口的简单多数,或者是相对多数(即成为多民族中最大的族群)。这时,"他们"就要闹独立、闹分裂了,"他们"闹独立时既有"温和派"(文的),也有"激进派"(武的),还有"犯罪派"(无间道)。你兴兵围剿,"温和派"就来宣扬和平;你罢兵休战,"激进派"就来杀人防火;而"无间道"是不管文武,片刻不歇。 
7、此时的"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屈膝投降,看着那块地方分裂出去,眼睁睁地看着留在那里的"我们"的同胞被迫害、被驱赶、被屠杀、被同化(无论在车臣还是科索沃,当"他们"控制了该地之后立即都对当地其他民族实行了抢劫、屠杀、迫害和清洗);要么,奋起反抗。 
8、同意他们分裂出去就能乞求来和平吗?就能结束这绿化步骤吗?谁要相信这个,那他的智商不会高于60。这个分裂过程永远不会停止,过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现在的进程重新进入了"步骤一",另有人这样说: 
一、初期,非穆斯林占绝对多数,有少数的穆斯林殖民者,他们人数很少,和周围邻居都能和睦相处,由于人口较少,也会和本地人通婚,只是对婚姻的要求很严格,必须让非穆斯林入教才与之通婚。通过通婚和较高的生育率以及传教,穆斯林人口渐渐增加。 
二、发展期,穆斯林殖民者进一步增加,但是在当地还是少数,围绕着清真寺出现了一定的聚居人口,依然通过通婚和高生育率以及传教传播。和周围邻居还是能够和平相处,但偶尔会有些小摩擦。 
三、扩散期,穆斯林繁殖民人口已经大量增加,虽然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是少数,但是在局部,穆斯林人口已经能够占到多数了。围绕着清真寺成为一个团结的群体,和当地的非穆斯林人口经常发生冲突。原因当然是非穆斯林不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没有组织的当地非穆斯林往往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时候他们会试图让当地的元首信仰伊斯兰教。如果成功,就通过税收等行政手段迫使非穆斯林入教。如果不成功,就等待时机起事,夺取政权。 
四、晚期,已经夺取了当地的政权,通过政权对顽固不肯入教的非穆斯林予以打击,部分就直接给予消灭,通过回教法,也采用税收等其他行政手段,压力和暴力并用,非穆斯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个新的伊斯兰化地区就诞生了。 
结合这两年我在欧洲的经验来看,这个路线图的前四步,已经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里再插一个例子: 
2004年11月2日,在荷兰发生了一个意外的事件,使欧洲人感到震惊,他们好像突然觉醒。 
欧洲著名画家的孙子特奥·梵高(Theo van Gogh)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出身书香门第,因为对穆斯林的生活方式非常不满,制作了一部纪录片电影《屈服》。 
电影中汇集了许多穆斯林国家妇女不自由的落后画面,并且借用电影中的角色谩骂伊斯兰是人类的文化"垃圾"。 
导演梵高在这部本来应当是具有客观学术性的纪录片中,表现了个人过分的情绪,例如他在一个穆斯林妇女的肉体上显现《古兰经》的经文,这个举动也许对于其它宗教不算过份,可以被容忍,但对于穆斯林绝对不可能宽容。 
电影播放后,激起了穆斯林的广泛愤怒。11月2日,两名年轻的枪手在商场附近打死了电影导演梵高。 
更可悲的是事情处理的结局: 
杀害梵高的凶手对两位议员发出死亡威胁,令当局惊恐万状。当局自认为无力保护他们,只好把其中一位女议员送到美国去了6个月,把另一个议员送进牢房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在荷兰的土地上,梵高的孙子被白杀,自己的议员都要去坐牢,就是因为穆斯林觉得他们的主受到了侮辱。 
另外再加一些数字和例子: 
1、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如今是外国裔。 
2、土耳其裔青少年的犯罪率比地地道道的荷兰年轻人高2到3倍,而摩洛哥裔青少年的犯罪率要高出5到6倍。 
3、在游泳池或海滩上,少女或少妇被阿拉伯男青年掐屁股或乱摸一阵的事并不罕见。莱德市中心一周延长一天商店打烊措施以失败告终。因为一到晚上,顾客再也不敢出门,成帮结伙的摩洛哥青年把他们吓坏了。 
4、在梵高遇害周年日前几天,他的好友叹息道:"恐怖分子赢了。他们杀害言论自由的领袖人物梵高,比引爆几列火车还要有效。如今没有一个幽默家再敢对古兰经开一句玩笑。然而,放弃一点点言论自由,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民主。 
这个是很可怕的。刚来的时候,我住在穆斯林社区有半年,虽然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可还是零零星星受到过小孩子的骚扰。让我逐渐开始对这些人有厌恶感的问题是,他们觉得自己骚扰别人,是天经地义的。小孩子随便去砸人家的玻璃,拿雪球扔路上的行人,大街上调戏个姑娘,在他们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这在白人小孩中,是非常非常罕见的事情。即使发生了,家长也一定会教育。 
记得在民主湖灌水时候,印象中有这么一回事: 
是说在A区中门那里,有一伙穆斯林的小孩,专门偷人东西,大家都深恶痛绝,一天一个女同学特意把手机放在明显的地方,引诱小孩小偷上手。果不其然,手机被偷了,埋伏在周围的男同学一拥而上,准备将小孩带到警察局。可是牛逼的是,周围的店铺里,出来十几个拿着砍刀的维族人…… 
这个其实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虽然汉族人口占了绝对多数,但是发生冲突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是绝对少数,或者说你没有对方更狠。你不敢杀人,对方敢,并且杀了人,他们会振振有词,不会觉得内心有愧。 
在欧洲,你会发现有大片的穆斯林聚集区,经常出现包着黑头巾,穿着黑长袍,身材便便的穆斯林大妈,带着一帮看着就很凶狠的小孩,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穆斯林绝对不会让自己融入当地社会,也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在大学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你会发现几乎是没有穆斯林的。对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他们是没有一点正面贡献的。相反,他们的繁殖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而在欧洲这种高福利的地方,孩子多就意味着你可以从政府领导更多的抚养费,于是他们拿着别人的纳税,心安理得的偷窃,抢劫,甚至杀人。最后归结的理由就是,我们有宗教信仰。 
我始终无法理解这种蛋疼的解释。一方面,你自己是用宗教信仰的,你需要别人的承认,那么另一方面,别人也是有信仰和言论自由的,当别人对你的信仰提出异议,穆斯林会群起而攻之,这算不算侵犯别人的信仰呢;第二,穆斯林不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反而强迫别人接受他们,有消息说一个华裔女曾经拒绝在上班时间佩戴穆斯林特有的面罩,而后便收到死亡威胁;第三,暴力在穆斯林的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甚至穆斯林将他们的信仰凌驾于法律之上。你胆敢侮辱我的主,我就要杀你,而警察在面对这种局面时,通常会感到很棘手,因为一般这个时候,穆斯林的人口已经占有了相当的比例。如果处罚不当,会立即招致更大规模的极端行为。 
或者"步骤二",只不过换了个地方…… 
还听说过一个故事,在德国一个穆斯林女孩在公交车上打了一个当地德国女孩,警察闻讯之,穆斯林女孩给出的解释是:我讨厌她的样子。 
极端,不尊重别人的利益,甚至生命,只重视自己的信仰。拿着别人的纳税可以心安理得,回报社会更是天方夜谭。我猜或许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基地组织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吧。 
最后说一下,这只是这两年来我在欧洲的经历,让我产生对穆斯林的态度变化。以后怎么样,我不知道。而且我说的只针对于欧洲和有这些特点的穆斯林,国内的同学请不要对号入座。PS:回族好像很少有这样的穆斯林,俺娘…… 
最后转自某论坛: 
历史和事实证明: 
当穆斯林在一个国家的人口—— 
达到2%,该国穆斯林聚居区发生小骚乱; 
达倒5%,该国穆斯林聚居区发生大骚乱,全国发生穆斯林引起的小骚乱; 
达到10%,该国发生全国性的穆斯林骚乱; 
达到20%,该国必然会发生穆斯林引发的战争,要么该国其他人口被杀而改信穆斯林,要么被穆斯林杀掉; 
警惕,中国的穆斯林人口目前在2%~5%之间!! 
穆斯林的规则就是: 
我绝对不尊重你的习惯,但你必须尊重我的习惯; 
我绝对不考虑你的想法,但你必须尊重我的想法; 
我可以诅咒你死后下火狱,但你不能说我不讲理; 
我们穆斯林占人口多数时,就可以随便处置卡菲勒; 
卡菲勒占多数时,必须善待我们。 
极端分子甚至放话说早晚要用民主手段在唐宁街10号悬挂伊斯兰旗帜。其实现在英国已经不知道该挂什么旗了。2005年英国监狱已经禁止悬挂英国国旗,国旗可能会令穆斯林联想到十字军。驾照与车辆注册局,以及Heathrow机场,也都禁止悬挂国旗。恐怖分子如果只是爆炸建筑物和交通设施的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让你一点一点感觉不舒服,然后慢慢妥协。 
欧洲大陆的9·11是2004年3月11日的马德里。正好在西班牙大选之前,系列火车爆炸案杀死了至少200人。前政府是Popular Party,支持美国的伊拉克战争,而竞争者社会工人党则要求撤出西班牙在伊拉克的军队。恐怖分子显然是想通过爆炸事件吓唬西班牙选民。 
结果怎么样?西班人人还真把社会工人党选上台了。 
"We apologize for catching your eye." 
国家打仗都是为了未来,一个生育率只有1.1的国家有什么未来啊。 
美国反恐战争是在外面打仗,欧洲也有一系列的恐怖活动,但欧洲的反恐战争是内战。谁能赢?在奥地利的Linz,穆斯林要求所有女教师上课必须戴面纱。英国穆斯林要求取消大屠杀纪念日,因为这个纪念日只纪念被屠杀的犹太人,而不纪念被以色列屠杀的巴勒斯坦人。面对穆斯林的咄咄逼人,各国政府却只是一味退让。泰国10%的佛教徒受不了穆斯林干脆搬家了。 
根据英国一项全国性调查,26%的穆斯林表示,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忠于英国;40%支持用伊斯兰宗教法代替英国的法律;13%支持盖达(AL-Qaeda)恐怖活动。在有些英国城镇,穆斯林甚至讨论建立"伊斯兰议会",为将来在英国境内建立"穆斯林省"做准备。英国的红十字会甚至把圣诞树等标志从他们办的"慈善中心"拿掉,怕冒犯当地的穆斯林。 
六十年代的法国是安全的,但随着穆斯林移民的涌入,犯罪率直线上升。据"国家统计研究所"(INS)的数字,1960年法国犯罪率是12%,到2000年时增长70%;警方说,法国境内的60%罪犯,90%以上的犯罪活动主谋,都是移民。 
即使在一向平静的瑞典,其第三大城市马尔摩(Malmo)因穆斯林移民涌入,强奸、抢劫、烧毁学校、反犹、伊斯兰私刑(Honor Killing)等,简直无法控制;很多当地的白人被迫搬离。 
信奉真主的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曾宣称:"已有很多迹象显示,真主将引领伊斯兰在欧洲获得胜利——不是用刀,也不是用枪,也不用征伐;在未来几十年,五千万穆斯林进入欧洲,会把它变成伊斯兰的洲际大陆。" 
2010年巴黎有一名23岁犹太人被穆斯林帮派绑架后殴打、虐待,最后被身上喷汽油烧死。几年前一个穆斯林青年打死一个犹太人后兴奋地说,"我杀了个犹太人,可以上天堂了。"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整个欧洲都开始讨论穆斯林移民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荷兰开始出现限制移民的呼声;2002年,荷兰右翼领袖福图恩公开宣称"荷兰已经满员",不久他就遭到暗杀;2004年,著名电影导演特奥·凡高在街头被一名摩洛哥裔的穆斯林枪击后又割断了喉咙,而他被害的原因是拍摄了一部反映穆斯林妇女遭遇家庭暴力的影片《屈服》;2005年11月,移民大臣费尔东克在办公室遭到枪击。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荷兰人对多元化社会的疑虑和不安,曾经受到欢迎和保护的移民如今却成了国家的危险和负担。 
这就是穆斯林路线图 


 
关于这个问题五十年后穆斯林在地球上的状态会是怎样 ,在我看来这个推断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伊斯兰教实际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有社会管理体系与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规定的没有传统边界的国家,清真寺具有管理国家一切事物所需的政府功能。为何这么说? 
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职能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 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 
(2)宜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宜教的场所。此后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宣教成为定制。 
(3)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著名清真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学等。 
(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设有图书馆,也附设有医疗机构。如也门萨那清真大寺图书馆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5)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间有关婚姻、遗产、商业等纠纷,都在清真寺内按教法规定解决或调处。 
(6)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清真寺的用途这一段来自百度百科,我想这是我们所能查到的用途。恐怕在现实生活中,清真寺的作用不止于此。清真寺的范畴早就不限于作为一个宗教场所,它是集宗教,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一个载体。可以这么说,教徒身在哪国哪地无所谓。只要有清真寺便有一切。看过国土安全的朋友应该印象很深。主角Brody在最后时刻走投无路,四面楚歌,最后找到了一处清真寺获得了短暂的庇护。虽说是影视作品,可其中带给我的震撼十分巨大。再加之平时听到的各种新闻以及事件。你不得不感叹,穆斯林作为一个团体在一致对外的时候多么团结。当各种他们称之为侮辱的行为发生时(比如查理事件),个别人开始打算诉诸暴力的时候,穆斯林内部的反响诸位也是能猜到的。如果不是全民对于这种所谓圣战行为持有肯定态度的话,怎么会在经历了全世界这么多一致谴责和声讨后还会有这么多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的发生。 
五十年后的会怎样,确实难以预测。不过这有些数据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先说说欧洲。欧洲穆斯林社群的存在,是很多年前就存在的。早在欧洲中世纪,欧洲一些地区就已有穆斯林的存在。二战结束以后,美帝大手一挥,欧洲的钱包就开始鼓了起来。大家都明白水往低处流,人往钞票走,穆斯林也不例外。 

以英国为例,1951年英国只有21000名穆斯林,而二十年后这一数据就飙升至369000。而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仅1962年就有10万左右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移居法国。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大量涌入,目前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有穆斯林的存在,其中尤以法国、德国、英国、荷兰为多。 

特别突出的是被称为"伊斯兰化程度最高"的法国。由于法国奉行严格的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立国原则,不调查宗教信仰,穆斯林人数不详。但最保守的估计为350万,最高估计为600万,即占人口总数的1/10。伊斯兰教成为仅次于天主教的第二大宗教。他们多来自法国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一半人取得法国国籍,是移民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请注意,很多人已是移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当部分少数民族迁移向一个新的文明体系的时候,他们接触的是更为发达的文明。全新的社会体系,发达的工业,高出几个数量级的知识文明。这些以往被我们看来是同化另一文明的重要因素,仿佛已经失效了。穆斯林学会了这些东西,接触了新的技术和文化。他们不是被欧洲融为一体,而是一个反向渗透。 

法国是欧洲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有六百万,主要是也是外来移民,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出现基督信仰流失现象,许多法国人自愿选择了伊斯兰。据法国人口调查部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迄今,至少有五万法国本地人成为穆斯林,目前则每年至少有3000名法国人皈信伊斯兰。

谈到法国人皈信伊斯兰,2008年法国国家足球队"蓝衫军"(LesBleus)23名球员中就有9名穆斯林,其中锋头健者当属效力于德国Bayern Munich队中场的Franck Ribery,他是在某场与瑞士队比赛的发球前做了一个穆斯林捧手祈祷的动作,而被记者发现这个白人球星竟然皈信了伊斯兰。

除了Ribery之外,Éric Abidal也是法国队的明星球员,这个Barcelona队的后卫在5年前皈信伊斯兰,他给自己取了Bilal的穆斯林名。Abidal被认为是法国联赛中的最佳后卫,他说伊斯兰的信仰激励他毫无保留为球队效力。

全法国有1500个穆斯林礼拜场所,大多空间狭小,被法国人戏称为"地下室清真寺",但所有礼拜场所在星期五都爆满,许多人站立在清真寺门外的街上礼拜,附近的商家、居民都有意见,有些旅行社不放过商机,专门在星期五带领旅客观看"穆斯林满街礼拜"的法国奇观。

你们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啦,按常理你们就是欧洲人啊。连骆家辉都可以成为大使为美国的利益说话的时候,你们还在搞出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你们在欧洲不仅没有受到自由博爱精神的熏陶,反而成为中东极端势力的中转站,提供各种需要的便利。诸位你们说说,欧洲人民如何不反对穆斯林,你们用着我们的钱,享受各种基础设施,结果不念好你说,还要反过来倒杀一刀。这任谁也不答应啊。 
那亚洲美洲呢,答主确实很忙。先放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查资料哦 
另外说穆斯林全球化就还要涉及另一个问题,伊斯兰教的内部派系。穆斯林世界四分五裂,最明显的就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分歧,几乎每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都将来自伊斯兰世界不同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加以区分。来自巴基斯坦的英国穆斯林要和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国穆斯林交流很困难。居住在德国、来自土耳其的第二代穆斯林与新近来到比利时的摩洛哥移民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这个问题涉及面实在太广。答主也不好意思在这里胡说八道,先占个坑,求大神来答 
总之穆斯林全球化这个问题,不要当做笑谈。它确实存在。

这文章里的理由与摆出的事实结合每个人自身经历,自己思考。

真诚的与穆斯林交朋友,亲身经历一下,从而得到自己的看法。 不要人云亦云。

我通过做煤炭贸易在新疆与宁夏部分地区的工作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看法是:
这文章的说法是对的!!!!

首先, 穆斯林信仰持有者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莫名其妙的受害妄想,我只是谈生意和工作,我没有兴趣谈宗教,也没兴趣谈文化,我们谈电影?结果是只要是汉民族的不好一定要拿出来说一通,大家有时候都这样无所谓,我有次谈周星驰的电影007里有没有本地妞时立即发火。说不能拿回族女人开玩笑,汉族就可以玩笑?这就算了你打老婆是个什么事? 家里孩子吃点同学家的零食(小包装辣鱼)之类的就一巴掌,我说小孩不懂事别下手太重。这就是不尊重了? 北方风沙大,去洗浴中心的时候平时开玩笑说湖南,东北贵州的妹子什么的,一说新疆妞就大叫?我是湖南人也没怎么样。

其次, 老觉得汉人占了便宜。 地下的煤,上面的地,都是你们自己的,没错,问题是你如果能开发你就开发,不能开发你卖了钱让别人开发,开发完成后,你觉得别人赚钱了,就心里不平衡,然后变着法让你把部分钱交出来,但是又不明说,拿宗教修清真寺说事干什么? 我们不信教呀。

第三,对待下一代或者开明者的歧视简直泯灭人性! 在宁夏时,一个合作伙伴的女儿读大学和一男友好上了,同乡告诉父母,父母把女儿叫回来关起来,打没打不知道,肯定关了起来,不让回大学了,然后要她嫁给一个当地杀羊的农民,双方都不认识,就一定要结婚。女的用手机报警,没用。 婚礼时那女生声嘶力竭的哭喊绝望的神情我这辈子都记得。 杀羊的男人身上那种味道我也一辈子记得。

最后, 他们的那套思维存在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使得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被同化和失去传统。可是目前来看,这显然与世界格格不入。 宗教从来都是使人向善,友好的,否则与邪教无异。 那么穆斯林如果开明化,友好化,推行平等友爱自由的穆斯林是给世界带来美好的。 毕竟如果一个事物保持五百年不变的话被世界文明所抛弃也是理所应当的。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Shared via my feedly reader


Sent from my iPad

Blog Archive